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

澄明之境[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戴建业, 果麦文化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澄明之境

澄明之境[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喜欢他所创造的那种意境,五柳树下,八仙桌前,与无怀氏与葛天氏对饮,任酒杯中飘出一朵朵纯朴的菊花,高吟: “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然后则醉卧于菊花丛中,吟诗一曲,却给后世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飘然而至。
  • 他吟过《闲情赋》,作过《自祭文》,写过思念亲友、哀悼逝人的文章,是一个有血有肉、情感丰富的“俗人”。见到美丽的女子,他为其辗转难眠,为了接近她,他愿意做她的衣领、腰带、发油、眉黛……那种想追求心上人而又担心、紧张、痛苦的情感淋漓而现。
  • 晋书里写陶渊明,对音乐一窍不通。个人觉得不可能吧,我猜,陶渊明如果穿越回来跟我们K歌,他也一定能唱摇滚也能唱美声, 能唱最炫民族风也能唱京剧,能喝牛二也能真的说出1982年拉菲的好,一起跟我们喝到断片儿。
  • 让我对于陶渊明的《归田园居》中所描述的风景,有了正确的看待。他所描写的宁静和平的田园景物,也并不见得是久经战乱的柴桑农村的真实写照,而是他当时心境的.形象反映。读诗应该了解诗人写作时的历史背景。
  • 人生在世,始终一帆风顺是天方夜谭的,面对挫折坚信,我们绝不能望而生畏,徘徊不前,生活的积极者,应像陶渊明一样为自己的志向“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求名利,保持一颗快乐的心,于浊世中,洁身独立。
  • 最后一次辞官后,他就彻底回到田园之中了。但陶渊明并没有从现实中抽身退出,从而成为一个虚无主义的隐士,相反,他更加真实的热爱着具体的生活, 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一直没有遗忘他的一个深层次的原因。
  • 陶渊明只是从仕途中退出,而不是从生活中退出,或者说,他从仕途之中退出,转身回到了自己更加个人化的生活之中。也正如木斋先生说的“出世但不离世”。陶渊明才成为了陶渊明。只有我们置身于一种真实的生活状态之中时,我们才有可能成为我们自己。
  • 对于陶渊明,有很大的争议,有些人认为,他是正义的化身,刚正不阿;又有些人认为他很傻,有官不做,有钱不拿,回家种地。但,在中国的历史上这样的人又有多少呢?
  • 《归去来兮辞》写于陶渊明辞官归田之初,但不是抒写归田后生活实况,而是他登舟起程之前对归途及归田后的想象,让读者从中深刻体会他结束十三年仕途生活的坚决与畅快,表明了归隐田园的决心。
  • 戴建业老师以深厚的学养,扎实的史学功底,风趣的文笔,独到的价值取向,论述了陶渊明的文学成就、人格思想及精神世界,向读者还原了一个真实丰满的陶渊明。
  • 诗人或一切艺术家都有丰富的表达手段,在面对情景或情感的重构时会合理安排抒情、状物、说理、叙事的结构成分。各种意象与修辞的铺陈与收束,都充满和谐却又直指主题的美感。
  • 虽然我不太赞同陶渊明因\”不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他获得身心的自由,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文。在为后人留下宝贵文学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一点还是值得肯定的。
  • 陶渊明是以意写境的高手,他的诗歌以写意为主,不尚藻饰,而是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和疏淡平实的笔法精炼地勾勒出生动的形象,传达出深厚的意蕴,以达到写意传神的效果,融兴寄于自然美,使景物人格化。
  • 他以真诚、笃实、淳朴的行为生活处事,他只乐衷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平凡生活。他的诗文以“自娱”为初衷,并不是取悦他人或试图在文学史上留名,所以他的诗文中无不透露着自然与淳朴。
  • 久居都市的现代人,大都想在闲暇遨游名山大川,奔赴大自然的怀抱,去感受一下纯美的自然风光。其实这种状态也仅仅是人们在生活的大餐中添加些“味精”,调剂一下口味。
  • 从29岁到41岁,五仕五隐,说陶渊明没有过挣扎是不可能的,怎会没有呢?当初觉自己的不快乐,迫切地想要寻觅一个出口时,却不由懊恼, 新的生机哪会那么容易寻找得到?身边也无人同他一起担忧,一起烦恼,他们依旧做着安守本分的事,在这世上安稳地活下去,他们再无过多的期望,所以陶渊明当时内心该是充满郁闷的吧。
  • 隐居清修的陶渊明,如一株遗世独立的菊花,眉目疏秀,风骨清隽,不媚流俗。尽管遭遇仕途的凄风苦雨和生活的举步维艰,但他依然保持着内心的自持与沉潜,心淡如菊,人清如竹。
  • 人生的境界有三层,物质、精神、灵魂。陶潜不为物质所动,读书人也未必隐逸。隐逸,也许就是为了达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这般灵魂的宁静,是一种灵魂的境界。
  • 陶渊明归隐田园后, 从他的那些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农村田园生活过得相当惬意满足,虽然仍有着不能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的不满与苦闷,但总体来说还是对田园生活非常称心满意的。
  • 虽然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隐士,但很多人都有一颗隐士的心。提到世间的隐士,最有名的莫过于东晋末年的田园诗人陶 渊明了。只要提到隐居生活,人们就会想到他,想到他所描绘的岁月静好。
  • 想想陶渊明的那个时代,文明世界还很小,物资是不丰富的,酒就只有米酒, 一觞一觞地喝, 烈酒要等到元朝蒸馏法的发明,粮食嘛,稻、黍、稷、麦、菽,再说书籍:礼记,山海经,论语,春秋,史记,庄子,道德经等,比起现在,更是极少。那现代人比起靖节先生又何如?书不是读得多就好吧,这个经历,心态是我们很难达到的。
  • 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切俱变惟-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
  • 与古人相比,我们现代的物质可谓极大丰富,但是为什么身心更加疲惫呢?也许我们渴求的太多了,反而不能专心致志,希望自己能跟着这本书找到心灵的桃花源。
  • 千百年来在整个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大背景下, 仕隐情结一直是很多古代文人难解并深为之扰的一个情结。作为他们中的一员,陶渊明自不例外,且体现在他身上的这种独特、鲜明又执着的仕隐观是后代文人所不可企及的。
  •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在古代,诗词歌赋是最为流行的一种艺术。在假期里,我也开始阅读古诗文,从中我感受到了这种艺术的美。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陶渊明的?饮酒?。
  • 婉约派诗人柔情似水,往往看花落泪、对月伤心;当他们通过自己的诗让有同一类敏感性的读者产生共鸣时,实际上是让读者通过他们的感官和情绪去看待客观事物,就象给读者戴上了一付诗人自己喜欢的有色眼镜。
  • 诗人与自然物我交融是那么的真实,容易显现,人身处自然中,如此和谐。农耕或许是最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了吧,正如许多年以后美国的梭罗,一间木屋,自给自足,湖泊小舟,随性所至。
  • 唐代对陶渊明的评价是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的。无论李白、王维,还是杜甫、白居易等人对陶渊明的隐逸既理解又不太赞同,而对他的文学创作倒是基本肯定和赞扬的。
  • 对陶渊明的自然浪漫主义思想进行分析,作者认为,陶渊明的思想之于当代人的生存困境和精神困境不仅具有指导意义,而且能够为当代人摆脱精神危机和生态危机提供某种潜在的可能性。
  •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渲染了一种悠远的意境。“菊”在中 国文学传统中象征芳洁自持,而陶先生,对菊更是情有独钟,在他之后, 就再也没有人像他这样能写出菊花的魂了。
  • 戴老师的书一直都很喜欢,不知不觉的被带进陶渊明的世界,看到那个自称“清颜止宿容,奚止千万祀。”的男子。生得面若冠玉、白得滋腻,一出场给人感觉很仙,一亮相就能把周围人秒成渣的样子,哈哈,很好的书。
  • 陶渊明啊,他醉,其实是因为割不断对君王的期待,对世道的希望,因为他不愿,世人皆醉他独醒,于是他也寻醉,诗之子陶渊明,不过是工具而已,他若是愿意,他笔下的淑女一样可以窈窕,君子一样可以翩翩。
  • 陶渊明的可爱之处和其他人是不相同,的,老子的可爱在于智慧,庄子的可爱在于诙谐,苏轼的可爱在于乐观。而陶渊明的可爱,都显现在人生\”进”与“退”的令人惊讶的和谐。
  • 陶渊明啊,虽然隐居避世过着悠然自得的悠闲生活,但是你却广为后人所知.你不慕名利的高尚品德影响了千千万万的人,你笔下的桃花源又让多少人浮想联翩!
  • 我们应该把陶渊明的描绘当做我们保护环境,不让环境污染的理想目标,去珍爱自然,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真正地让大自然回归其自然状态下, 造福人类,让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留给子孙后代-一个 最最真实的田园风光。
  • 这世上,哪有什么世外桃源,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哪有什么美好的田园生活,只不过是知足者的自我安慰;哪有什么超然物外,只不过是隐者的自我净化。
  • 这本书是戴老师讲陶渊明的饮酒诗和九首拟古诗的怎样。很适合我这种对中国古代诗文一窍不通的人,语言浅显易懂,叶戴先生娓娓道来,把陶渊明的诗讲的有滋有味,很有意思。
  • 读渊明,读这本书,我想,我学到的不仅是怎样行文运笔,怎样鉴赏诗歌,怎样熟知文学,还有许多更重要更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追求,比如信念,比如英雄,比如人格的修炼,比如生活的哲学……
  • 与这本书相伴,时光匆匆而过。是邻人呼唤孩童吃晚饭的声音,把我拉回现实中。掩上书卷,我陷入了沉思。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切实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好处,越来越远离田园生活。就算是身处乡村,置身于忙碌生活中的人,大多也不能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回归田园。
  • 陶渊明的归隐并非在逃避现实,而是在追求本真。他本来就“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本来就“不慕荣利”,凡事喜欢率性而为。仅仅是为了吃饭,才不得不去做官,而做官的日子对他来说仅仅是“心腹口役”,“心为形役”。
  • 他的生活方式与风格是简朴的,他的前半生是在仕中恋隐、隐中恋仕的矛盾中度过的。他常说因家贫而迫不得已出仕谋生,这虽然是实情,但却无法排除普通士人具有的那种想建功立业的动机。
  • 北宋王安石曾说过,陶渊明的诗“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问征夫以前路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已”。
  • “我们当代的年轻人或多或少的都被物资所掩埋,很难会有像陶渊明那样毫不犹豫的辞官回归田野,我们在欲望中忽略了 生活的本身的自在,平和。这就是我对人生鉴解。借由此书,希望大家慢慢平和心境”
  • 掩上书卷,我陷入了沉思。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切实地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诸多好处,越来越远离田园生活。就算是身处乡村,置身于忙碌生活中的人,大多也不能静下心来让自己的心真正地回归田园。
  • 很喜欢戴老师,所以读这本书不是偶然,从古至今,有很多人喜欢陶渊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人生哲学,恬静自然,无与伦比的艺术风格,我也很喜欢,很好的书啊。
  • 读完这本书,读完陶渊明,评价不敢,只能说一下自己的感觉。感觉陶是个真人。文风质朴自然。与其说他向往退隐田园,不如说他向往自由和平。几次出仕几次退隐,看得出来是个任性的家伙,为吏的才干很可疑。
  • 现实是残酷的,在无奈与悲伤中,陶渊明转向老庄,寻求精神的解脱。只有做一个隐士,才能守住心灵的净土,于是,他开垦自己的桃花源,安贫守道,用清凉的泉水冲走心中的块垒,用清丽的诗行表达自己的心志。
  • 很喜欢戴老师的讲解方式,感性式的。知识面也非常广,他讲解一个方面的内容,往往会把涉及到的方方面面都梳理到,看他讲解能学到不少知识。但印象最深的还是情感上的满足感。
  • 陶渊明的田园诗数量最多,成就最高。这类诗充分表现了诗人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充分表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追求和向往。
  • 参加了工作,在行政单位摸爬滚打,有时候感到前途绝望时,就读陶渊明诗文,才开始理解陶渊明,深刻体会他出世入世的反复咏叹,他的矛盾与无奈心情,还有官场文化的个中“三味”。
  • 此书让陶渊明的生活情景仿佛电影画面一样呈现,景物映衬出诗人心灵的晶莹剔透,只有人的心纯净如止水如明镜,自然景物才能最真实,细致入微地被感悟、体会到。
  • 过完了这个让人满身疲惫的春节,世界仍然在按照它固有的轨迹继续向前一一太阳依旧每天东升西落, 城市依旧在日夜交替中繁华承接,而忙忙碌碌的人们依旧在为生活劳苦奔波,不曾有一刻停歇,就这样在不经意间让自己年华老去,让岁月蹉跎。
  • 陶渊明诗文中的主角就是他自己,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诗中所展现的理想生活环境就是诗人心中最向往和最陶醉的生活方式。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欣赏的正是陶渊明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 陶诗冲淡自然,就像菊花一样美丽淡雅;诗人对自由的追求,也像菊花一样不畏风霜;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荡深情。虽然现在是炎炎夏日,我已经迫不及待的想看看菊花了。
  • 身处茅屋,俯仰天地,参化自然万物,体察山水花鸟之乐,过着如水般淡泊清净却充满诗意的日子。这些田园景物构成了他的诗歌世界,也投射出他的心灵世界,也展示了他丰富的个性和魅力。
  • 大智若愚、淡然处之,是真正的隐者。在现代的生活中,要真正做到隐遁山林是不可能的。现代文明已经把我们宠成了被惯坏的小孩,我们的劳动能力与身体素质都达不到躬耕陇亩、避世隐居的要求。读完本书,除了羡慕剩下最多的还是羡慕。
  • 陶渊明的田园令每个人都为之神往,但不是每个人都能放弃所拥有的声名或地位,可我们需要保留内心的一片净土,哪怕只是在闲暇之时去自然中感受悦耳的鸟鸣,在日常生活中抽出时间陪父母说说话。
  • 陶渊明将理智放在心上不停地如烙饼般翻来覆去地思考,,出世,隐世,经历了挣扎,最终超脱了,听从内心深切的指引,于是,在泣血中挣脱了往昔的束缚,在砸碎过去的铁链里寻到了新的生机。
  • 如陶渊明般,不为五斗米折腰,挂冠而去,做到出世,是很多读书人内心世界的精神追求所在,又是很多人想做而不能做的行为。所以,对陶渊明诗文的高度评价,是文人内心与社会外在矛盾最真实的写照吧。
  • 陶渊明的诗文风格质朴,其诗作体现了质朴自然的创新美、自然淡永的抒情美、意境盎然的形象美、质朴无华的语言美,不仅对后代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而且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充满诗意生活方式的真实文人。
  • 从文体上来看,他的诗简易淳朴,毫无雕饰,与当时流行的镂金错彩的骈文迥异其趣。在《诗品》中,仅列为中品。但是,时间越后,评价越高,最终成为中国伟大诗人之一。
  • 很喜欢这本书,通过它来读陶渊明,想到当初语文老师只说他淡泊名利,估计是因为无法说完这个诗人吧,毕竟,我们课本里学的他的诗文基本上都表现他的田园生活,淡泊名利坚持本性之类的方面。
  •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卓而不群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前期作品多率真而明朗,后期作品多充满着阴郁之情,含愤怒与呐喊,和对于生命的探索与思考,于现实社会有着很强的感染力,这是我读懂的陶渊明,很谢谢这本书。
  • 世上之人,多不能自我救赎,忧心忡忡,庸人自扰,即使面对南山,依然不得开心颜。天下诛事,皆退一步海阔天空,心中尚有牵挂,无法遁世,我也希望自己读这本书,尽量精心。
  • 陶渊明是一个勇士,当他发现田园生活并不像他想象的那么美好,他依然热爱田园风光,并且能把我们眼中的痛苦转化成自己内心的满足,这便是他的过人之处。
  • 陶渊明,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山水田园诗人。这意味着想到陶氏,就会想到他写下的山水田园诗,但我更加愿意反过来说,当我们想?到山水田园诗歌的时候,就会想到这个可爱的文人。
  • 陶渊明陶然期间,“采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还。”他实践着一种审美意义上的人生,这种美是无法用言语表达的,是审美的至境,所以才会’欲辨已忘言。
  • 陶渊明的《拟挽歌辞》,我们可以看到他的那种达观自然的生死观,但这种人生态度总是知易行难。我想,他能在临终之仍然保持这样的想法,并为自己写下这首挽歌辞,表达对人生独特的感悟,更是实在令人佩服不已。
  • 陶渊明恬淡无为的隐士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因为他有东晋大将军陶侃的血液,同时又有外祖.父孟嘉那种超脱、闲适的名士作范,这两种气血在他身上相互交融,造就的陶渊明是刚柔并济的品行。
  • 人们常说一个人的兴趣爱好能够直观地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性格。陶渊明嗜酒的事情世人皆知,他也曾作过不少关于饮酒的诗歌,更何况还有这酒醉后诗兴大发而作的十二首《《饮酒诗》闻名于世。
  • 诗人采用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方法,使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达的思想感情交融在一起,形成一种艺术境界,使读者通过想象觉得如同身临其境,感受到一种意境美, 戴老师的作品,带领我们走近陶渊明,值得我们反复学习和用心揣摩!
  • 文学作品是静态的东西,当书写者赋予它独特的精神内涵,它就会有无穷的感染力,能带给读者正能量。当我读到陶渊明的诗的时候我就感受到了这种力量。他的诗歌表达出来的情感很质朴、很真实,可以看出他的诗并不是为了流传千古而作,相反他只是在用最纯粹、最干净的语言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体悟。
  • 很少人会真正自问:这种生活究竟适不适合我?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容纳肉身,并同时解放心灵?谁都不是单纯的社会个体,你想要再次起锚,而你身上早就牵绊几重了。如何能挣、敢挣、舍得挣开?
  • 目光从陶渊明那充满田园气息的文字间徜徉,我的思绪跟着走过红尘,走进那尘世的田园,隔着近两千年的岁月河流,我依然能真切地感受到那股欢乐和忧伤。
  • 爱书之人,本就是文人雅士,自也爱花草。于是便有了“采菊东篱下”的举动,花香沁人、酒香悠扬,陶氏用自己独特的写意手笔,在看似山间静谧的潭水中挑起了一丝跳跃的泉眼。
  • 很多人戏言陶渊明未能摆脱文人做官的欲望,但是陶渊明能够在遭遇不快之后毅然辞去官职,说明在他的心中官职或许很重要,但是,能够快乐地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 陶诗所描写的往往都是些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如村舍、桃李、榆柳、豆苗、鸡犬等等,这些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东西,一经陶渊明重新审视,便进入了审美的可能,隐退尽了锋芒而泛着桃花源间的落英之芳与东篱黄花秋放之味的气息。
  • 少女时代,我一度花痴陶渊明。作为一枚舔颜狗,读完这本书自然而然对靖节先生仰慕起来,忍不住拿出摁瘫百度的劲头去搜寻他的画像,从这本书里我督导了了他的各种形象。
  • “如果说陶渊明是个失败的人,不完全正确吧,但归隐生活走到绝境,他应该算是个失意的人吧。即便不追求富贵,也应 觅得温饱,这是自然与闲适最低的物质要求。”
  • 陶渊明找到了适合自己心灵的栖息地——田园,然后用毕生精力去修筑这个心灵的堡垒。他只是在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用安妮宝贝的话说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 每一种心情、每一个心思,一喜一乐、一-悲一苦、都被寄情于山水,鸟物,能够在这些唯美的诗词句当中得到共鸣、宣泄。我想我算是半理解了陶渊明,所以更加的喜欢这本书。
  • 最先接触到陶渊明的就是语文教材中的《饮酒》《五柳先生传》《桃花源记》《归田园居》等作品。这些作品中,字字都散发出那种清新平实的风韵,以前跟着老师读,有了这本书跟着戴老师读懂陶渊明。
  • 现代人活得心累,常常想要学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尤其向往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但是大都不过是摆摆姿态。物质社会,人的欲望不断膨胀。怎么可能说放就放。
  • 陶渊明的诗多取材田园风光、平常生活,运用朴素的语言直率地抒写,人感到自然、情感真挚,没有任何雕琢的痕迹,引导读者去体味其中悠然冲淡的情致,走进诗人所营造的意境中去。
  • 陶渊明的诗歌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认识和对劳动人民的友好感情;作为一个文人士大夫,这样的思想感情,这样的内容,出现在文学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门阀制度和观念森严的社会里显得特别可贵。
  • 陶渊明拒官不做回乡种地则是做官后的厌倦。他作出这种决定是经过激烈思想斗争的,他并不反对做官,做官既能实现他济世的理想又吃喝不愁,但是,仅仅为了吃喝就让他向那些贪官庸吏点头哈腰、奉承拍马是他的心决计不能答应的。
  • 很难想像陶渊明是属于东晋那个朝代的人,当时的东晋文坛雕砌浮华之风盛行,而陶渊明的诗文风格完全与之相反,甚至比后世唐宋田园诗歌更为朴实自然。
  • 合上书开始各种研究陶渊明,相比美酒在李白诗中、美女在柳永词中,菊花对于陶渊明而言,绝对算不上“独爱”。在他的全部诗文中,菊花只正式出现过六次。光是以《饮酒》为主题,陶渊明就写了二十首。
  • 不管不顾他人的眼光,在恬适、宁静的乡村,他不需要原则,不需要规定,不需要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对于陶渊明,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我是十分欣赏景仰的。
  • 成荫的榆柳,列植的桃李,黄昏的远村 ,依依的炊烟,深巷中的狗吠,桑颠上的鸡鸣,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经过诗人的点化,都增添了无穷的情趣, 构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它们有近有远,有动有静,有声有色,有淡有浓,有活泼的生机,有自然的趣.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016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