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说

1Q84 BOOK 1(4月-6月)[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日)村上春树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1Q84 BOOK 1(4月-6月)

1Q84 BOOK 1(4月-6月)[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我在实体书店看到就被吸引了,然后再到当当来买,收到就有点爱不释手了
  • 买来看的里面的内容不是很明白就扔掉了,只是看了2才知道原来1的内容可能并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还是一本小说。
  • 其实我不是村上春树的粉丝,但我很好奇为什么作者总是和诺贝尔奖擦肩而过,同时,题目很有意思,和1984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刷微博时看到推荐的。书本蛮厚的,趁双十一打折买的,一直没来得及看,等放寒假再慢慢地欣赏,希望不会令人失望,期待中。。。
  • 欲了解村上、了解日本、了解生命,此书不可不读。
  • 《1Q84》两部2天时间看完,却没有“完”的感觉。

    连续着看了第一部和第二部,仿佛你就在那个时间里呆着眼看着别人的生活或者是自己也在其中欲罢不能。

    天吾和青豆是小学时候同学,确切地说是10岁时候的仅仅拉过一次手。青豆是宗教父母的女儿,天吾是广播收费员的儿子,因为同样受到同学歧视而使男生产生保护欲帮助过女生。

    之后却是因为一个10岁女孩子的一本书《空气蛹》连接到一起,共同生活在不为其他人觉察的与1984年同行的1Q84年代。

    仅仅是拉过手之后20年来2个人都默默地同样深爱着对方。甚至仅仅是因为得知天吾同样深爱青豆,青豆一瞬间会为了救天吾而决定牺牲自己。故事围绕着2个人不同的经历并行展开。一个是“正义”杀人者,一个是教补习班数学的“小说家”。进入1Q84的世界诡异、神秘,充满异数。

    期待村树的下一部。









  • 本来想买当我跑步时那本,缺货,看综合评价不错就买了一本
  • 帮朋友买的,表示并没有看到,但是当当一贯的品质,放心!
  • 从听说到《1Q84》,便一直翘首以待,终于如愿。

    拿到书的那一刻,心情很是激动。

    不是会把文字熟记于心的读者,但是对于村上春树的作品确实相当的感冒。

    拿到书之后,没有一口气读下去,当然不是读不下去的缘故。因为对于自己喜欢的书籍,

    只有静下心来,才能充分的感受。

    这一次的译者虽然不是耳熟能详的林少华先生,感觉甚为遗憾。但是读过施小炜先生的成品

    ,也觉不错。终究还是原著更能贴近村上春树的文字吧!不懂日语,可说在此是莫大遗憾!

    书刚读罢,果然是村上先生的作品呢1更加匪夷所思的情节设置,人物嘛,依旧是看来普通直至,

    实则极为特别。在1984和1Q84两个年代之间,情节更加扣人心弦,究竟所谓的“先驱”,所谓的

    小小人是怎样一回事,还有青豆和天吾能否再会?很想一探究竟。

    说到底,总是觉得村上春树的作品越来越契合我们这个世界了,由原来的小小世界走向了越来越大的空间

    也许这就是自己所不喜《挪威的森林》,却相当钟爱《舞1舞!舞!》和《海边的卡夫卡》的缘由吧!

    这一次的《1Q84》,让自己对村上作品的喜欢再次上升,一点不失望。相当的喜欢!

    只是后来的情节,什么时候可以一睹芳颜?

    真是痛苦的等待。







  • 在书店看到的很喜欢,是我除了看东野圭吾的书以外喜欢的作者,
  • 读一本好的小说 仿佛走进了另外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被大哥统治的世界 世界中的人们没有自己的思想 被控制着 奴役着 而这些人们却全然不知 也许他们是幸福的 但看这书的我们却有着阵阵的心痛

    因为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 没有理想 没有信念 问之什么是理想 我忘了 我们到底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呢 痛并快乐着 还是麻木并快乐着呢

    每个人的都世界或大或小 但都活的很真 有时候很累 但有这自己的使命 在这个信念缺失的年代 什么能避免我们被无名的空虚所笼罩 指引我向前呢
  • 不错的书 故事性高 印刷精美 不愧大师之作 充满了奇幻和离奇的吸引原色 三本书已够齐 闲暇时阅读 带领自己进入奇妙的故事世界 放心身心好方法
  • BOOK1和BOOK2是一起买,然后一口气读完的,对BOOK1的感觉,抛开故事情节不谈,印象最深的,还是那种村上式的宁静,与其说“宁静”,不如说是一种漠然。我对日本文化的接触并不多,但也隐约感觉到了日本的生活模式与中国的不同。最近在学日语,通过日语老师对日本文化的介绍,能稍稍体会到村上对每个人赋予的一些功能与意义。

    同学说,村上看多了容易产生厌世情绪。但是我并不赞同这种说法。他这么说是因为与年轻人相比,村上的书少了很多激情和心跳,他的小说里的人们大多没有中国式的崇高的理想,每个人都像多米诺骨牌,有的只是恰当的时候被击中,翻倒,击中下个目标。而我认为,恰恰是村上的这种淡然的口吻,让人能更加静下心来,仔细思考生命的意义,激情澎湃的我们,追求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以后的路该怎么走?“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许静下心来,为的就是以一个旁观者的心态来面对生活吧,这就是我看了村上的书之后最大的收获。

    故事本身的内容很。。。额,好像想不出什么合适的词来形容。有些荒诞,但又表现的那么合理,仿佛愚人节里朋友们合伙搞起来的骗局,但骗局却那么真实,就像天上的两颗月亮那样真实的存在。“但如果你相信我,假将成真。”

    村上铺开棋盘,摆好残局,开始了1Q84这本棋谱。他用第一本书铺展开1Q84这个新的世界,准备迎接1Q84的世界吧!

  • 与诺贝尔奖擦身而过的作家,村上春树的巅峰杰作。其实他的书没看过很多,但还蛮喜欢他的写作风格的。这书听别人介绍了很久了,看时要思考,很值得一看。
  • 村上春树这么有名气的作家可是我却没有看过他的《挪威森林》,也不是没看过,而是看了几页,没太吸引我,手里有别的好书,就错过去了。这次村上春树的《1Q84》重磅推出,不想再错过了,不过因为看《挪威森林》那几页留下的印象,书还是在我身边放了几个月,等到身边没有什么太好读的书时才想起来还有这么一本没读。

    这两天单位忙着一台晚会,预检了五六次,每次都要等个几个小时,就在一次次等待中读完了这本书。

    比想象的要好,作品挺写实的,所以读起来并不困难,还是比较抓人的。虽然故事里面有很多隐线,有很多寓意,但是读到最后并没有给出一个答案。上网一看才知道好几个版本的《1Q84》,原来是系列的,一共出版了三本,先看看第三本的评论,风君说好像还是没有一个结尾,应该有第四本,挺恐怖的啊,最近这样的小说有点很流行,找准一个题材此写个没完,大结局就有好几次,不断写不断看,最后里面的那些谜底却永远也没有揭开的时候。《盗墓笔记》《藏地密码》最后都是这么放弃的。不过估计村上春树这样的作家不应该走这条路吧。

    其实故事本身还是挺吸引人的,故事里面的两条线索,一条青豆,一条天吾,应该有一个交汇点。作品中涉及的内容也很多,比如和《1984》的关系,也是很多人关注的重点,可是书里却没有更深入的去点透两者的关系。《1984》是对未来的预言,《1Q84》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混乱,而两者的时间都选取了1984这一年,所以两者应该有一定的联系,不然没有必要制造这种巧合。另外书里面描写的邪教,描写的小小人,也都应该有进一步的故事,第一本结束了,既然还有二和三,那么就一直看下去吧。希望作者能够给出来一个答案。

    不过也不能抱有太多的期望,就好像最近看《古炉》,很有可能你一直看到最后,还是没有什么让你想要读到的东西出现。而且现在你还不能够抱怨,那你因为你的层次有问题,人家作家写的时候就不是为你这个层次的读者写的。






  • 还挺喜欢的,脑洞很大。施小炜的翻译胜在简洁,可以集中注意看情节。
  • 说好的明信片呢? 虽然不值钱,但是也不能不讲信用吧
  • 我想,和我一样,买1Q84的人一定已经买过很多文学书了,从经典到畅销,这些书早已放上了我们的书架,当我们在当当的页面上寻觅新读物时候,觉得几乎没有什么需要再买了。那么,就买1Q84吧,怎么说这也是村上的新书,世界上值得期待的作家真的不是那么多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守候这本书吧。

    和未出生就带着金色的光环的书不同,有的书却是一种静静地书。在1Q84的喧哗中,我想起了前几日刚刚读完的一本小书——《我亲爱的甜橙树》,它来自一个我们不那么熟悉的遥远国度——巴西,作家的名字我们也不那么好记忆。我想把这个故事讲给喜欢文学的你听,可是发现,我概述以后,这个故事失去了它所有的层次,失去了它所有的文学性,变得太简单了。我觉得又焦急又尴尬,我怎么说不出它哪里好呢?也许就像诗歌是翻译中失去的一切,真正的文学作品是无法概括与转述的。所以,我只好用最简单的语言加上我最真诚的语气说:看看《我亲爱的甜橙树吧》,这真的是一本不可多得的书。是你在看过《偷书贼》《失落的秘符》《暮光之城》《看不见的女儿》《追风筝的人》……之后,仍能觉得这是一本引起你无限无法言说的感动的书。它值得被我们阅读之后,郑重地放到我们的书架上……
  • “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记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记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不论什么,即是过去……过去可以篡改,新改出来的样子就是过去。甚至同一件事在一年之中改变得面目全非时也是如此。” ——《一九八四》

    “如果改写了过去,现在势必也会改变,因为现在是由过去积聚而成的。”

    “人类大概就是这样随意地对时间进行调整,从而调整自己的存在意义……假如对自己经历过的时间一定得严守顺序,依照原样一一接受,那样的人生恐怕等于拷问。”——《一Q八四》

    “人获得自由,究竟意味着什么?难道就是从一个牢笼里巧妙地逃出来,其实是置身于另一个更大牢笼吗?”——《一Q八四》

    “自由即奴役。” ——《一九八四》

    两部作品关系微妙,其中字句,若放在一起,似也承接自然,天衣无缝。而便是这些平实字句,让人脊背顿生一阵寒意——

    既然过去、现在都只存在于人的头脑与记忆中,总是出于本能或为某种目的,选择性地接受、记录、虚饰、捏造以致篡改——那么,已有过的人生,是真是假,是否真如记忆那般存在过,谁又可以确定?我们经历着的,和经历过的,是否只是一团虚无?

    几个世纪前那些先后宰杀掉物质与精神的伟大的怀疑论者借尸还魂,站在坟墓里大笑,眼看着人类将自己埋葬在亲手构筑即又摧毁的历史废墟里。

    传说异次元的天边,挂着两个月亮。

    若有天抬头,却看到窗外浮游着两只月亮时,我想,是无须讶异和疑惑的吧——不必追问这是哪个时空,本就是生活在一个不加虚饰和扭曲就无法维系的世界里,真真假假,无从确定,身处1984或1Q84,又有何分别?

    自由意志是否存在,这是个形而上的哲学命题。

    暴力未必总是采取肉眼可以见的形式,伤口未必时时血流不止。

    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暴力,便是禁锢自由意志那无法摧毁的枷锁——它有时呈现为外在禁锢,是思想监控、是严刑拷打、是舆论导向、是话语权的剥夺;更多时则是个人的作茧自缚——过往伤痛、深藏隐秘、自我执念……如此这般,细细密密地编织缠绕,自由意志几近窒息,无力挣脱。

    而作为人本能的性,则从来都不那么单纯。

    它有时是对压抑人本性的牢笼般体制的宣战——“拥抱是一场战斗,高潮时一次胜利。这是一件政治行为。”

    有时是本我对自我的宣战——癫狂而绝望的性行为,无情无爱,只是意志对身体的背叛,是一次的无谓挣扎。挣扎过后,生活亦如高潮过后的阳具,愈发空虚与疲软。

    《一九八四》是一部指向明晰的政治寓言。集权主义的深牢大狱中,选择只有两种——向制度屈服,或在横冲直撞头破血流的对抗之后屈服。我们被制度绑架。

    《一Q八四》则暧昧、混沌。是一只巨大的空气蛹。你无处着力,无从挣脱,亦无处可逃。我们被自我绑架。







  • 两个心灵相通的人,却失联20年,因彼此深刻的思念,被带入了1Q84年,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事件,最终幸福地在一起,相爱的心永远和相处的时间无关,20年不是空白。村上春树细腻的笔触,仿佛冰冷的语言中透出的火热让我感动。
  • 村上1Q84第一本,小说很精彩,向乔治·奥维尔致敬的作品,好评。
  • 感觉不错。 只不过一直觉得现在很多书都喜欢在硬书皮外面再包一层纸书皮,个人觉得拿起来不是很舒服。
  • 先坦白,我从未读过村上的任何一篇东西。对他所知不多,对他的文字、作品、影响也谈不上任何了解,只是因为那个著名的鸡蛋与石头的演讲,才知道有这么一个作家,而且他将续写几十年前著名的描写极权与意志形态的政治小说《1984》。

    所以我读《1Q84》,没有任何障碍,而且有了必要的基础。

    读下来的结果:我很喜欢。与《1984》不是一个故事,内地逻辑却延续了某些脉络。比如那个宗教组织“圣境”,关于小小人的叙述提供了它存在的某些合理性,然而一个宗教组织对人解救自身没有任何帮助,就已经让人困惑了。人制造了很多给自己添麻烦的东西,然而当发觉受困应该抽身的时候已经找不到原来的1984。那第二个月亮,或许只有已经分裂才能看到……大体感觉,他已经将故事从冷战背景拉到一个更广泛的视野上,由政治,变成了对人类自身的反省、对人类命运的观察。当然,故事性更强,冲突更有张力,多了许多时下流行元素,也因而流行性更强。

    天吾很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感应者。青豆到目前仍然是个伸张女权的暗杀者。

    《1Q84》未完,所以我的评论也待续。

  • 看过他的几本书,也很吸引人,这本书还没有看,在看是他的书,但我相信村上春树的书不会错。
  • 拿到后就开始看,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村上春树把孤独描写的淋漓尽致。双线的描写手法。对故事的讲述如同在迷雾中,把点点滴滴的线索联系起来最后重合到一起。速速再把2,3买了。
  • 封面设计真是简约精美,如吹过一缕凉爽清风。更换译者,褪去脂粉的村上春树小说全新中译,比起林译更加简洁潇洒。村上春树展示了极大的雄心,表达了对于方方面面的看法,散落于小说间,确实深得我意。奈何村上君突破不了平行线的经典结构,已然失去当年惊艳。
  • 说《1Q84>超越了村上春树以前的作品,现在还为时尚早.毕竟后面还有BOOK2,BOOK3.但是这是我今年来读的最畅快的小说倒是的的确确.关于内容,不想多说,依然是纯粹的村上流.这一点我想所有读过村上春树作品的人都是深有体会的吧.强烈期待BOOK2,BOOK3.

    本书的译者依然是施小炜,其实心里很期待林少华的译本.不过施小炜也没让我失望.只是和林少华的译文风格略有不同罢了.

    关于村上春树,这家伙其实要说的挺多的,经常会有对村上不了解的人问我村上春树写的小说是什么内容,我竟然一时语塞.这情形就好像你吃了日本料理,没吃过的问你日本料理是什么味道好吃不好吃?一样.这东西最好是自己去尝尝才知道的吧.说是说不清楚的.你也无法给他的小说分类.如果真要给他的小说找出个门派来,魔幻现实主义到还靠点谱.

    关于日本作家:最近看日本作家的书不少,石田依良系列,乙一系列,最近又开始看大前研一的<低智商社会>,给我的感觉是现在的日本文艺界,真的是人才辈出.经常会看到令你惊喜的作品出来,当然村上的自不必说了.再看看现在的中国文坛,给我的感觉就如同一潭死水,书架上充斥的都是什么玄幻,盗墓,闹鬼,之类的玩意儿,且了无新意.有点分量的东西一概没有.难道我们这一代人就要天天看着国外翻译作品过日子不可吗?中国的村上春树在哪儿?

  • 1q84很好看,为小说打开了一个新视野!故事新颖有趣,感觉很真实!强推!一定要从book1开始看
  • 村上的作品我读的不多,主要有《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和《海边的卡夫卡》。如果说村上在《森林》和《舞》里充分表达了个人(个体)对体制(群体)的不屑和不恭、反媚俗、孤独和自杀的主题,在《卡夫卡》里以多线叙事和多重平行结构将奇幻色彩和神话重述与这些反复出现的主题和母题糅合在一起,那么,在《1Q84》中,村上还加入了之前不曾广泛涉及或者至少表述不够明显的某些重大内容:政治、宗教以及女性主义。这些内容对于一贯以“物哀”和“幽玄”为美学导向和评判标准,沉溺于咀嚼“个人的小小的悲欢”的日本文学来说无疑是难能可贵的。有人说《1Q84》是村上的巅峰之作,我觉得未尝不可。首先,这是村上迄今为止最大部头的作品;其次,书中表达的主题是几乎是以往作品的合集;再次,内容更为沉重也更为敏感;最后,村上在这部作品中明显跳脱出对个人境遇与个体孤独的自恋式的叙述和剖白,而将笔锋直指人类社会和政治体制。我希望《1Q84》能够超越村上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

      

      如果说《海边的卡夫卡》的叙事结构是“多线同源并呈辐射状发散”,那么《1Q84》的叙事特点便是“双线并行且相交”。小说的人物和故事情节便围绕这两条并行不悖而又紧密相联的叙事线索组织和展开:以青豆为线索,重点突出女性主义的主题,主要人物有:不能忍受丈夫的虐待而自杀的环、身为女性而饱受同行歧视的女警察亚由美、女儿被丈夫虐待致死的老夫人,以及身心饱受残害的小女孩阿翼。以天吾为线索,重点突出村上作品惯有的个体孤独的主题,主要人物有:与天吾保持性关系的有夫之妇、深谙社会规则却又玩世不恭的资深编辑小松、令人捉摸不透的前学者戒野,以及讲述出《空气蛹》这部惊世之作的迷一般的美少女深绘理。这两组人物虽然年龄、性别、身份和地位不尽相同,却似乎有着微妙的相似之处,能够一一对应起来,犹如同一本体生活在两个不同的平行世界。

      这两条线索的交集在于,青豆和天吾在小学时是同学,并且都因父母而有过极不愉快的童年。青豆在十岁那年喜欢上了天吾,从此将他当作生命中的至爱,即使两人长大后从未重逢,也依然不变。

      同时,深绘理的父亲曾是名为“先驱”的公社组织的头目,后来组织发生变乱,与妻子至今下落不明,深绘理则出逃至戒野家。多年后由深绘理讲述、天吾写作的《空气蛹》中所记叙的奇特内容,极有可能来源于深绘理当年在“先驱”里的见闻。而在青豆的故事中,残害阿翼的罪魁祸首,亦即老夫人和青豆计划暗杀的人,就是后来变为宗教团体的“先驱”的教主。

      在青豆的故事里有两个平行世界:理性层面,或者说常识和常规层面的1984年的日本,以及小说所描写的、青豆所处的、非正常的1Q84年的日本。而天吾的故事里也有两个平行世界:现实世界,以及《空气蛹》里所写的世界。从小说来看,《空气蛹》所写的世界,似乎就是青豆所意识到的、诡异莫测的1Q84年的世界,因为在这两个世界里都有两个月亮,并且,《空气蛹》里提到过的、深绘理口中念念不忘的、神秘莫测的“小小人”,也曾被阿翼屡屡提到,甚至在阿翼熟睡时从她的口中跑出来过。但是,对于青豆来说非正常的1Q84年的世界,对于天吾却是现实的、真实的世界。究竟何者才是真实、何者又是虚妄,何者才是现实、何者又是幻境,何者于何时何地相交,这一切还是未解之谜。

      

      我只读了《1Q84》的第一本,还未能窥探到这一系列神秘人物、事件和世界背后的真相,所以目前只对相关情节作出客观描述,而无从分析和评判其价值和内涵,也无法解读书中的隐喻。由于此书是村上向《1984》致敬之作,估计后面应该会出现大量涉及政治的内容。而以邪教奥姆真理教为原型的“先驱”和“黎明”组织,可能也会正式登上舞台。
  • 1Q84 ——小说分男女主人公两条主线进行,刚开始似乎毫无关联然后关键词慢慢浮现,交集增大,渐渐汇合,男女主人公是小学同学,女主人公青豆在10岁时牵过男主人公天吾的手,喜欢上他,但从那以后并未有过交集,然而随着故事的进行,时空似乎发生错乱,类似平行时空的东西,两人因此渐渐再度重相逢,小说有大量关于性的描写(不是很喜欢)还有涉及家庭暴力,人物性格都十分独特,很符合村上的特点(我一直认为村上塑造的人物
  • 第一次在阅读村上春树的书时,内心充满急迫感。这与过去的阅读经验完全不同,不论是《海边的卡夫卡》还是《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都只需要跟着文字、不紧不慢的从中提取超乎于文字之上的意义。但《1Q84》却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不是紧跟,而是希求超过文字本身,用自己的经验与想象力为尚未阅读的章节填充情节、甚而人物的语言。这种超出常态的阅读体会,几乎伴随着第一章直到二十四章。但它显然并未结束,4月—6月之后将会发生什么事,一切都隐约可知又似乎完全不能明确,如同在雾里看空旷野地中跳舞的人一般。

    写作手法极其普通:双线并行,在适当的时机,给两个平行世界注入一丝共性,只至共性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广,主角精神与事态发展交集越来越明显,双线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并合为一条主脉络。与一般人依靠这种手法写作所不同的是,村上春树在这部《1Q84》中,在对共性或者称之为连接点的描写中,他的语言更加简洁、洗练、有力。如同一手操纵两只木偶的艺人,在幕布之后冷酷地、用强大的自制力控制着整个舞台以及观舞的所有观众。他张驰有度,滴水不泄,将两只木偶完整完美的融合成一场戏剧。

    这种共性比比皆是,细微到一支曲子,一句祈祷词,彼此对于想消除自己存在感的想法。小说开端,雅纳切克的《小交响曲》便承载着某种比喻最先出场。这支青豆根本没有特别的私人记忆的曲子,却给了青豆扭绞般的感觉。而在另一条线索上,这支曲子,天吾曾在高二时特别练习过。改变亦是如此,仍旧是小说开端,青豆穿过避难阶梯前,司机忠告她:一旦做了这样的事,往后的日常风景会许会和平常有点不一样。紧跟着第二章,天吾便开始了他的改变:从潜意识里完全接受了小松请他改写《空气蛹》的提议。

    这些共性成为第三条绳索,将双线由平行而系在一起。但其中最大的共性,却是小小人的出现。在青豆这端,先是出现隐喻着小小人的绿色月亮,继而借由阿翼,明确认知到小小人的存在。天吾这端,一开始就知道小小人的存在,但知道并不意味着认同,他对这种存在并不感到诧异,对他来讲这是一种文学表现方法,是文字中而不是现实中的生命。与小小人有着神秘联系的宗教组织,对青豆来讲,是先因为记忆的关系对此产生怀疑,慢慢的由怀疑而亲自介入。天吾则是结识深绘里后不久,即从老师的口中知晓了宗教组织产生、异变、分裂的历史。这些共性单独从任何一端来看,都是虽然可以自圆其说却不可能使人觉得有何重大意义的存在。唯有将其综合在一起,分裂重新统一,才会形成完整的印象。而这种使印象完整性的共性,在文本中犬牙交错,在每一个读者不能预见或是预知、心理未曾做好充足准备的地方,都投下一枚深水炸弹。

    共性、连接点,诸如此类,是文字所带来的最为粗浅的意义,是最表面的体现。小说家提出问题,却并不需要解决问题。村上春树在《1Q84》的第一部中,利用文字,又超越文字,引导读者向深层次探查,让关于善恶、真伪、对错等一系列问题呼之欲出。青豆以一个杀手的身份,用自己的价值观和正义去维护世界的公平;天吾明知改写《空气蛹》是欺骗世人之举却仍旧为之;证人会明确却漠视生命的教义、一度或一直由深田保控制的密宗式团体神秘的资金来源;青豆、天吾、亚由美不符合常规道德观的性行为……

    第一部《1Q84》类似拼图游戏,在深幽隧道找寻各式各样、散乱在各方的卡片,以便整合图形。从小说发展来看,在结尾部分,图形基本已拼装完毕,接下来便进入实质的、实地的寻宝地,与对手进行交锋。这个对手,可以是历史日夜演变过程中带来的腐朽、精神上的糜烂、邪教带来的肉体与灵魂的双重禁锢,也可以是自己的迷茫、集体的迷茫、世界的迷茫。也就是说,第二部会浮现更多的细节,事态会更加严酷,此前第一部中所制造的共性会更加明确,提出的问题也更尖锐。

    村上春树书籍译者的问题,向来是各有所好。有喜林少华者,有喜施小炜者。就我个人来讲,逐渐觉得施小炜的翻译更符合我的口味,精准,干练,绝不拖泥带水,能够准确把握人物性格以及人物对话。

    书中附带明信片十分好看,尤其女子背影那张。原本打算寄给别人,想了一想,还是决定自己留下。


  • 作者大名早就听说,但是他的书第一次看却是这本,所以一开始就买了第一本想先试看一下,结果试完就把剩下两部也买了一口气全部看完,真的是很好看
  • 跟挪威的森林调调不同。有点绝望而又难过的感觉但是很好看。准备后几部去学校图书馆借来看~
  • 还没看,对这本书期待还蛮大的,买了book1、2、3,希望对得上我的期待值吧~~~
  • 推荐!看似毫无关联的人和事,最终发现都是有关联的,很奇妙
  • 很喜欢日本作家那种万事巨细的描写手法,读起来却并不繁琐枯燥。有种娓娓道来的感觉,吸引你往下读的欲望!好书!
  • 读了那么多本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林少华先生的译本,无关于词藻的华丽或淡雅,也无关于语调的生硬或柔缓,而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思考、在内心探索以前从未探索过的东西。我相信,译者的最重要的职责不是将文字原原本本的呈现,因为那是谁也无法做到的,就仿佛要求读者自己去学习日文直接看原文一样难以完成。译者本身就是读者,这位读者的文学功底越厚,文学修养越高,加上译者对原著者的了解越透彻,那么译作的水平才能越好。在我心中,林少华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译者。

    没有读过其他译者的译本,所以也无法加以评价,而且我写这么多话,也不是为了在他们中选出最佳译者,我只有两个目的。

    我的第一个目的在于,希望看到不同的版本(林少华译版)发行,哪怕发行的时间晚些也行,这才能对的起我们这些读者,让我们有更多的选择权!

    第二个目的在于为林少华先生鸣不平!林少华先生译了这么多年的村上春树的作品,给不少人带来了心灵上痛快的旅程,可时间久了是否争议自然会有,特别在这世道上你越红,那么欲加之罪就越多,这都可以理解。但是,非常不满于有些出版社将林少华先生译本的功绩一杆打翻的做法,说如何不能表达出原著的意思,那么为何没有在几十年前就如此诉诸于大众呢,是因为中国日语普及了吗?这是我如何都觉得反常的,可往往反常的迹象就掩盖了我们不知的内幕!

  • 收到这本1Q84后,没敢马上翻开来看,因为怕一看就不可收拾,这个周末终于花了两天的时间看完了。村上这次还是以熟悉的平行的两条线来讲故事,但这次与以前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海边的卡夫卡”比较,看得没那么费心(但同时又感觉少了费心的乐趣),可能因为看村上的书多了,对很多场景都似曾相识,但不管怎么说,看村上的书,总感觉是很自然地进入了(也可以说是回到了)他描述的那个世界,而这个世界熟悉而亲切,每次都有新的惊喜。

    施小炜的译文不过不失,不会很影响原有的感觉。就是有些语言的表达有点土,就像是先驱里面的“干部”,怎么会出现了“干部”这样的词呢?还有写毛泽东和文革,不知道是不是完全按原文来表述的。

    还有就是最讨厌海南出版社的这种做法,每次都是这样,出了一本后非要隔一段时间再出下一本,实在非常讨厌!台湾早出两册了。而且书的封面、内页给人感觉不好,怎么看着都不像村上的书,象张爱玲的(不是贬张,我也爱看她的书)。还是上海译文的版本靠谱,拿在手上就感觉踏实。


  • 不得不说…村上的书的特点就是无聊和超脱故事本身的视角还有篇幅长…同学都看不下去我看完了…真的好无聊啊,就是一男一女童年旧时到长大相遇的过程居然写了那么多字!
  • 真的就是冲着村上春树的名气买的,不过买回来仔细一读却停不下了。娓娓道来的故事却似乎折射着现实中的你我,读后可以体会到更多平时所无法体会的感受。
  • 只要是村上君的书,我都找不出可以挑剔的地方。但是比起南海出版社施小炜的翻译,我还是喜欢林少华的翻译啊,总觉得少了林少华的味道村上的味道也会被大大减弱。
  • 很优秀的村上春树小说,内容较为奇幻,中文翻译也非常精彩,可读性很强。
  • 一开始买了最后一部,就没怎么看懂,所以来买了前两部,后来发现是向《1984》致敬,突然就看懂了。
  • 一名拿着冰锥去杀人的女子,叫青豆;一名在文字的世界中寻找平衡的数学代课老师,叫天吴。

    十岁时一段小小的插曲让他们在往后二十后的岁月里以自己的方式召唤着对方。他们能否相遇?他们会在怎样的年代里相遇?1984年?还是1Q84年?他们从何时从何处进入了这个有两个月亮的1Q84年?

    一名患有阅读障碍却成为新秀作家的女子,17岁;一名优雅神秘与蝴蝶为伍为伴的女子,75岁。通过《空气蛹》,通过小小人,她们将揭露怎样的一个神秘世界?

    他们似乎都不是普普通通的人,但是他们可以揭露普通普通的世界,政治、宗教、道德、人性、感情&#8943;&#8943;

    到底是这个世界错乱了,还是我们错乱了?现实只有一个,但是我们如何通过光怪陆离的外表去揭示这个唯一的现实?

    意识依旧,而周遭的世界已经更改,让我们如何应对?情何以堪?

    很好看的书。期待第二部!!!





  • 《IQ84》的书名也充满了玄机,很容易让人将其与英国著名作家乔治?奥威尔的经典作品《1984》联系起来,因为在日语中数字9的发音和英文字母Q接近。村上透露说,他欲以此书向乔治?奥威尔致敬。事实上,与《1984》一样,《IQ84》也是描述1984年发生的事情。不过,在奥威尔的年代,写1984年是预测未来;而村上则是回溯过去,但“仍然在讲未来”。
  • 生在有村上小说看的时代,很幸运。故事超出普通想象空间,离奇生动,引人入胜,超级喜欢。
  • 6月1日

    将仅剩25也就要阅读完毕的《Q》忘在了捎我从老家回济南、然后急赴江苏奔丧的朋友车上

    朋友说要不我回家后EMS你?

    我说不用

    端午还要回家

    再说

    出乎意料的和《Q》将要分别半个月

    剩下的文字将在我心头缠绕半月

    给我充分的理由和时间幻想村上的虚实迷幻

    我对朋友说

    村上的书最好别碰

    碰了就被缠住了

    没有理由的接受来自于

    文字的排列

    语句的编排

    笔画的艺术居然在这个人的笔下

    成为一个线条分明

    不仅有棱有角

    而且气定神闲

    的王国

    村上是这个王国的信仰

    他以天神般的威力安排着

    孤独、迷茫

    青春、死亡

    性和音乐

    还有为不幸被他青睐的人

    早早设定好命运的连环套

    越走越迷

    越套越深

    不仅愤恨村上的魔力

    让我们眼中的文字可以如此的

    勾画一个世界

    一个与我们

    或与这个世界

    都相隔甚远的世界

    却让我们无限的向往和怀恋

    可恶在我即将吹破这个世界的套时

    《Q》的消失

    仿佛在印证他的世界定律

    这真的就是我记忆中的世界吗?

    是不是我的记忆出了问题

    还是这个世界出了问题?

    可恶

    我被村上诅咒

    让我更长的停留

    甚至是永远的驻守

    无语……

    安静……

    留给自己足够的时间来清洗和清晰

    自己久积的淤塞和通道

    希望借机

    得到久违的平静

    在一个夏天

    没有理由的接受村上的世界

    如同当初信奉着

    遥远的夜空其实有另外的你在注视你的

    呼吸……

























  • 感觉村上春树的想象力特别丰富,这种故事不是一般人能构思出来的,很奇妙,不循规蹈矩,有奇幻的元素,也有感情的元素。内容有些地方有些黄就是了。
  • 好书好书好书好书,真的是好书。爱看书的朋友推荐的。
  • 很喜欢村上的作品 这本也不错 两条线索穿插来写 伏笔很多 后半部要比前半部精彩的多
  • 喜欢村上春树的书,喜欢故事里的月亮,喜欢一切自由的心灵。
  • 慢慢的迷上了村上春树的作品,人物性格极致鲜明,不只是他,作品中的人物都是善于观察生活的人
  • 因为《挪威的森林》而了解到村上春树这位大师有多么的出名.也知道文学里刮起过村上春树的文学风.

    之前一直以为村上春树凭借《挪威的森林》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后来去网上搜,发现没有.

    这倒并不会引起我的失望.因为被评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写出的作品并不见得能让每个读者都爱不释手.因为诺贝尔文学奖对作品的要求一般以内容需积极向上为准则.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挪威的森林》其实我读得很晚.大学一年级时从一表哥那看到一本超厚的合订本小说集,其中就有《挪威的森林》,另外两篇分别是《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轻》和《麦田里的守望者》.都是名著.于是很欣喜地借去看.

    只有《挪威的森林》是我长到那么大第一次在读书时有爱不释手的感觉,感觉村上大师的文字、故事情节如此的一气呵成,不得不让我也一口气看完.看后似乎还有好几天没缓过来.

    记得很久之后,我的一位男性朋友得知我看过《挪威的森林》,竟然面带不屑的说,“那里面都是些那个,你一个女孩子还看得津津有味.”

    我知道他说的那个就是指的性.说实话,刚开始看时也被吓到,他怎么敢写得这么露骨,也觉得害臊,也不好意思跟人家说里面有这个.但正如我把它坚持看完的原因是因为我被小说里几个年轻人的心理、情绪和命运牵引着,在这个时候,性就显得那么的插曲了.

    我的那位男性朋友我想他应该是没看过这本书的,要么看了的话也是把它当情色小说看的.

    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把性当情色的家伙当然看到的只是色情.

    好像有点走题严重,我现在看的可是《1Q84》呢.

    因为到现在我只能记得《挪威的森林》里几个人物的名字和各自的结局,以及整个小说故事的背景和气氛,没有了任何具体的感受存在脑海里了.尽管当时这书是那么的畅销,我又如此的痴迷.

    所以,当看《1Q84》4-6时,我也被复杂的故事情节深深吸引着,甚至不敢断定在1984的日本,是不是真的有发生过那样的故事.为此我还特意去百度搜索村上春树的御用翻译林少华先生说起过的奥姆真理教事件,确定奥姆真理教事件是确有其事.是个悲剧,可以说是件惨案.如果大师是以该事件为故事背景的话,我宁愿相信青豆和天吴的故事是真的.

    但我认为看完《1Q84》4-6后,也会只记得故事背景和人物命运的结局,可能会有一阵子的心情不畅快.

    因为,在我认为《1Q84》与《挪威的森林》在写作风格上并无太大区别,文字还是那么利落,冷酷而细腻.不过有个明显的区别是这次的故事以第三人称来写的,在之前的《森林》是用的第一人称.这对大师来说也许也是一个写作的改变.

    不过也许正如其御用翻译林少华的看法,这书到目前为止还不见得有多么的成功.因为在此书刚上市时就取得轰动性的效益,有媒体专访林先生.我比较认同林先生的判断.

    尽管这些书在看完后并没给我带来什么改变,但是我很感谢这些作品能带给我读书过程中的享受.

    尽管已没当年读《森林》那股热情,但也已经买下《1Q84》7-9,因为故事还没结束.

    村上春树这股村上春树风还是很强劲的.





  • 村上的作品,讲述两个人面对世界扭曲的行为,很不错的书
  • 从《挪威的森林》倒《海边的卡夫卡》再接着是我和鼠的三部曲《且听风吟》《1973年的子弹球》《寻羊冒险记》还有《舞舞舞》《遇到百分之百的女孩》《东京奇谭集》《奇鸟行状录》《国境以南 太阳以西》等等作品,没有一部是让人感觉失望的。虽然主人公总是以同一种独立却令人信任,孤独而不害怕孤独,多少都有些不打地道的性格出现,并实现只有那种性格才会经历的光怪陆离、充满奇幻色彩的事件的现实存在感,可这样的生活又何尝不是我们大多数人所嫉羡的呢,就像一杯纯净水,我们总想往里面加东西,在追求更丰富的滋味中丧失本性和本色,而村上的作品逆其道而行,一如既往的保持自身的纯粹,纯粹到一个人可以没有亲人和事业的羁绊,不必操心生计和社会关系,对出自己以外的事物毫无关注力。

    以前觉得日本人要么死板板的要么色迷迷的,不曾想过还如此富有幽默感,完全是出乎意料,俨然买饮料中百万大奖。原来一个人的生活充斥古典乐、爵士乐、咖啡、啤酒、书籍、漫天的无聊和呼之就有的女人也不至于会单调得怎样,莫不如说是有滋有味快乐无边,再加上遭遇地道的人活上几辈子都无法触及的稀罕荒诞事,那就更痛快了。

    本书虽还在初读,但对之的期待已经是有很长时间了,今天才刚到手就狠狠的畅快的感受一番有结束期待所带来的满足感,之后怕是会没日没夜的把它读上一遍。总之,村上春树没让我失望,一次都没有。
  • 1、我希望的,是某一天在某个地方偶然地遇见他。比如说在路上迎面相遇或偶然坐在同一辆巴士上。那时候,我要明明白地向他倾诉:我一生中爱的人只有你一个。不管容貌怎么改变,我只要一眼就能认出他来。绝对不会弄错。 (青豆心中一直都有着天吾,其实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心爱的人,只是我们不敢承认罢了,很欣赏青豆这种“决定命运的邂逅”)

    2、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目前我已经置身于这“1Q84年”。我熟悉的那个1984年已经无影无踪,今年是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我必须尽快适应这个带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一样,为了生存下去,得尽快了解并顺应这里的规则。 (这大概是青豆的记忆开始转变的部分吧,很奇妙的突然失忆)

    3、枪战。天吾心里念道。这件事听人说过,是个重大事件。但不知为何却想不起详情。事情的前后顺序乱作一团。拼命地想回忆,整个身体就像被人狠狠地拧成麻花,上半身和下半身被朝着相反的方向扭绞,脑袋伸出钝钝地发痛,四周的空气急速地变得稀薄。就像钻入了水中一样,声音听上去含混不清。“发作”即将袭来。(青豆也是不记得这场枪战,作者用这奇妙的事件把两者联系起来,其实天吾和青豆彼此都还记得对方,只是埋藏在心中的某处而已)

    4、慢性的无力感是会腐蚀人的(老太太说得很有道理)

    5、她的脸上似乎永远蒙着一层不透明的薄膜,那是为了消除自己的存在感。若无必要,她从不在人前开口,也不会把感情表露在脸上。薄薄的嘴唇总是紧紧地抿成一条线。(深绘里是个很奇怪的女孩,不容易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但也因为这样,才可以把她描绘得这么细致和精彩)

    我现在还在看第二部,不过很可惜的是那只只喜欢吃菠菜的狗死了。

    于第一部的感想:

    在第一部中,青豆和天吾都只是在做各自的事情,青豆冷静地做自己的杀手,而天吾,继续做一个数学老师和作家。似乎两人都没有交集,但是他们的内心深处都各自有着对方,还有二十年前的那个场景(下面会写出这场景)。很幸运地(可能也不幸地),他们都被卷入了小小人的那只很长很长的手臂中,他们相互感知,却无法相认。只是默默地等待。。。

    那个场景:回个神来,他十岁,在小学的教室里。这是真正的时间、真正的场所、真正的光线、真正十岁的他。他真的能呼吸那里的空气,嗅着涂了清漆的木材和黑板擦上的粉笔的气味。教室里只有他和那位少女两人,看不到其他孩子的身影。她敏捷而大胆地抓住了这个偶然的机会。或许她一直在等待这个机会。总之,少女站在那里,伸出右手,握住了天吾的左手。她的眼睛直直地凝视着天吾的双眼。



  • 同事推荐的,买来试试看,喜欢会入,作者的别的书
  • 第一本快看完了,果然没有失望,今天又买了后面两本
  • 村上的书表达的内容总是有些隐晦,刚看的时候不是很能理解本书所要表达的内容,厚重严肃的宏大主题,和以往的作品不同,光看一遍是不够的,需要反复的去琢磨。
  • 正如第一个问题的回答所揭示的一样,我并非一个村上春树的拥趸,甚至连读者都谈不上。如果说一开始对其并没太大兴趣是因为本身对日本文学的关注有限以及对其行文中小格局的不喜,那么等到《挪威的森林》几乎成为小资青年人手一册的圣经时,对村上有意的忽视则是出自对其成为小资“装情调”、“冒充文艺青年”以及顾影自怜地缅怀“惨绿年华”,宣泄“令人愉悦的忧伤”的崇拜符号这一事实的反感。当然,我也不得不承认,这种看法本身虽然并不针对作者,但却已经成为了一种成见,并不可避免地影响我对作者本人的评判。以至于当我最初听说这本《1Q84》是村上向奥威尔《1984》致敬之时,产生的第一反应是“村上也就配给奥威尔提鞋罢了,什么致敬,炒作吧?”(如果为此而遭受村上粉丝的砖头,那也是合情合理的)。不过,与《1984》的关系还是让我忍不住买了一本这本“致敬之作”,也算是给我一个重新认识村上的机会吧。

    说起《1984》,这部二十世纪影响深远的反集权,反乌托邦传世之作,堪称伟大的政治讽喻作品的巅峰,对人类历史永不褪色的警示标签,我个人从不吝惜对其的赞美之词(详情见我对《1984》的评论http://commu.dangdang.com/member/myreviewdetail.php?review_id=4838783)。那么在村上的这部《1Q84》中,到底在哪些方面,从哪些角度,与这部不朽的名作产生关联,并向其献上致敬呢?

    1,“Q”与“9”

    村上的故事背景,选择在1984年的日本,而以“Q”代替“9”作为书名,又有什么含义呢?在日语中,9和Q同音,所以这也算一种致敬方式。而正如文中青豆所指出,“Q”(Question)更是代表了一种怀疑的态度,对一个她所不熟悉的世界与原先那个世界的区分。为何当她走下高速公路的避难梯时,世界就变得不同了呢?两个月亮究竟代表了什么?这貌似是《空气蛹》中的世界,但青豆如何感知到?这些到目前还不得而知,也算是本书所留下的“Q”吧。

    2,“改变”与“篡改”

    在《1984》中,历史的篡改是当权者出于维护自身统治的需要而加以实施的手段,也是对现实世界中的集权国家和现代民族国家为了维系统治合法性和民族向心力而掩盖和曲解历史的事实的揭露。1Q84的世界里,我们可以看到青豆对于某些事件的记忆出现了空白,然而这种“改变”似乎并不是统治集团操纵媒体工具的结果,而更像是个人记忆的错乱所导致的。这是村上对“篡改”的理解不同,还是有着更深层次的伏笔?目前还不得而知。只能说,如果奥威尔的篡改是明显的,那么村上的改变便是暧昧的。群体与个人的分野依旧能够在此分明。

    3,“老大哥”与“小小人”

    “老大哥”是奥威尔所创造出来用以讽刺极权统治者的经典政治符号,是智者的预言,更是残酷的现实。村上对此却在书中借戎野教授的口说出“拜奥威尔所赐,老大哥已经过时”的话语,并创造了“小小人”这个与之相对的概念。“小小人”是什么?它有什么政治意味?在第一部中依旧还是看不出太多端倪,然而那条看门狗被残酷杀害的场景让人对这个本来充满童话意味的名词不由得产生一种不寒而栗的感觉。这种不协调感是否是作者刻意为之?令人不由得期待之后的续集了。

    因此,从第一部来看,虽然有一些与《1984》相联系的蛛丝马迹,但还远远不够。但至少,这个开头是令人满意并引发继续读下去的兴趣的。村上的叙述方式和组织材料的手段自然是大师级别,令人读来丝毫没有滞涩之感,翻译的功劳也是不小。双线展开的叙事结构条理分明,目前虽然还未交汇,但众多的暗示和线索让人对之后的发展抱有期待。人物塑造上,虽然天吾和深绘里等角色依旧有着村上式“反群体”“反体制”“孤独”“个人意向”的倾向,但已经不再那么沉浸于“物哀”式的个体美学导向。在文中加入日本社会形态,左翼运动,邪教组织等的描写,也显示作者正尝试表达更多政治化和社会化的命题。这一点应该是一种突破,毕竟个体再如何反抗社会,表达对社会的不恭和不屑,也无法否认其身处社会的事实。过于沉溺于自我精神之中只是另一种形式的逃避而已。那么,村上的这次尝试会有什么样出人意料的结果呢?是塑造一个新的象征符号,还是再次沦为个人意识的小小感伤?就让我们拭目以待后面的几册内容吧~

  • 现在只看了第一本 怎么感觉有点像在看东野圭吾 等看完了再来 二三本还在路上
  • 读完这本书,我到是觉得有些说的与我的情况很贴切,就是有个疑惑。
  • 还没有读 冲着名气买的 应该不错的 纸质也很好 村上春树的书都不错
  • 从《挪威的森林》开始,村上的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心里越来越升起一种不可琢磨,不可言说的奇妙感。 《1Q84》是村上的新作,风靡全球现在喜马拉雅上听了两本,书籍才到,但是真的很吸引人。依然是村上的风格,依然是漫不经心的诉说,依然是光怪陆离的孤独,用淡淡的笔调写着一个悬疑故事,估计,也只有村上才能做得到。
  • 好吧,这个小说一共有三本,这本只是book1,要知道是酱紫就买一整套,以前看村上的小说都是林少华翻译的,这次是施小炜翻译的,没有少华辣么啰嗦了,还行吧
  • 闷热的夏季,村上是最好的绿豆。

      清热。解暑。排解因思念产生的寂寞。

      

      作为一个杀手,青豆一定要惊天一杀,否则青豆便不是青豆。

      村上也不是村上。

      所有的人都是星星,惟有青豆。 走过繁华的涩谷,走过她熟悉的街市, 她要寻找她根本不会有的归宿。

      因为她已经走进了1Q84年,一个中了病毒的年。 但她终于见到目标的一刹那, 我也竟像中了邪,竟为青豆万般难过。

      因为她的目标,在见到她的一瞬,竟已消失不见。 她失去了意义……

      

      作为一个枪手,天吾的故事已经绵绵展开,在BOOK1里。 但她一定要和深绘里生出故事。 否则,他的故事便意味浅薄,

      他便也对不住青豆的“丰满”。 于是,在深绘里灼灼的目光里,枪手一切便得坦然。 透明。完全透明。 何尝不让人感到哀伤。

        

      天上浮着两个月亮,一个黄色,一个绿色。

      哀哀地对视。

      近在咫尺,却永远都无法移动脚步半分。

      只能哀哀地伴着,看着。

      永远。

      无边月华里,她和他,一对十来岁见过,拉过手的人,

      也近在咫尺,甚至可能对视半分种。

      可是有如天涯海角。

      

      心中突然一凛: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什么?

      悲哀地仰望星空,已是万籁俱寂的深夜。

      端午的月。

      这个世界上,有什么地方,在什么时候,还有什么人,

      会在无边月华里痴痴地寻我?

      

      村上使人心疼,疼到肉里,

      他却要批一件文学的华衣,以象征作品的宏大与高昂。

      其实,他已经完全不必,

      因为他?经完全令人疼到心里……










  • 看到关于”先驱”这块内容的时候都是跳读的 感觉这块写的非常无聊 喜欢青豆 喜欢深绘里 很好奇小小人到底是什么 还会继续看下去
  • 不知如何下笔,是每次看完一本书后纷乱的思绪乱飞的结果,如同蝴蝶刚从蛹中孵化,还带着透明的翼,乱飞乱撞。已经记不得第一次看《挪威森林》的确切时间了,大概是10年前,突然明白我以前不爱看书的原因,很简单,不是我理科好于文科,心智是理解力的最大障碍,我比实际,整整晚了十年。我可怜的青春期啊,现在才来吗?嘴边此起彼伏的小痘痘告诉我这个相对合理有很讽刺的答案。

    我看村上的书,最多加起上有3本的样子,其实,也许仅仅一句话,就足以让我爱上他的风格。看完1Q84,同样有这种感觉:在一个黑黒的隧道里,黑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或者是用来渲染气氛的道具,只有那辆疾驰而来而且还不知道何时才会来的火车是主角,黑色隧道里,集结地蜘蛛网,说明了等待的长度。没有血腥,没有恐怖,却又阴冷。是颈动脉怒张的血管,在突发事件的时候,需要专业人员,用纤细的如同修理拉链一样功能的器械,止血,保命。

    没有结果,是最好的结果。他的东西永远是一个有缺口的圆。那个缺口是画布的留白吗?可以给你任何想象的空间?也不完全是,它没有留白那么简单,可爱。它总是带着隐喻矗在那里,那么不和时宜,却又超乎寻常的合乎逻辑。像一个心脏长在右边的正常人,每一根血管都不按常理却又精确地连接,保证血液的供应,维持正常的生命体征。如果不是在X线,或其他介入的仪器下,当事人,可能永远不知。而我们把它当做异常用栅栏围出来,努力寻究原因,才发现,每个不合理又都合理的存在着,每条动脉,每条静脉,在脱离了教科书上千年来,灌输给我们的无力反驳的真理的走向,另外走上了 一条路,并生存下来,用一句广告语“一切皆有可能”,用村上说“不要被外表迷惑,现实永远只有一个”。

    是谁在撩拨你那根感性的神经,是书上挑逗性的语言,还是为我们寻找另一条不寻常路线的文字?不管怎样,你的心总会被挠痒。村上的道具很多,“年轻女子和发际线凸显中年男人的一夜情”,“两个陌生女子的私密抚触”,“没有结果的性伴侣”,如果是黄色小说,原本可以写的更露骨。为什么,人们更愿意把心和身体袒露给陌生人?每个人内心的孤独,都需要狠狠地宣泄。现在开始能理解“裸聊”(当然不是为了其他目的的那种)。这种没有责任,没有负担却又带有欣快的感觉,同样可以解释一夜情。我们单纯执着的相信爱情,这种感情,至少告诉我们,活着还很干净,但为何要还会有一夜情?青豆说:“像西藏的转经筒一样,转经筒旋转时,位于外侧的价值和感情就会忽上忽下,忽而闪光忽而黯淡。但真正的爱情,始终固定在机轴上,永远不会变化”,哈哈,你能苟同这种观点吗?

    有人给我演示过一个道理:撕下一条细细的纸,很像我们上学的时候传的那种纸条,不同的是,没有约会的字迹。那个小纸条在他手里,变化着形状,最初是个圆,接着扭成花,最后可以变成另外的奇怪的形状。一个圈,可以用不同的思维,变换不同的形状,多出了不同的面。记不得他说的那堆注解,如同不记得最后这个演示的像数学公式一样被标注的名称。而在我的世界里,所看到的只有原点和终点的重合。在这个世界里,被改写的世界叫做“并非这里的世界”。

    “在并非这里的世界中,人们所做的事和这里我们做的基本相同,如果是这样,并非这里世界的意义何在呢?”

    “并非这里的世界的意义,就是这个世界的过去会在这里改写”

    “如果改写了过去,现在势必也会改变,因为现在是由过去积聚成的”

    你究竟是置身于哪个世界呢?

    主流和非主流的规则啊,多么精辟!!!

    如果你只看经济观察之类的东西,真是太难为你看到这里,加一句“辛苦了”,所以说,精神和现实,永远是有着不同关系的暧昧情人,不同的时候,需要不同的平衡点。。。



  • 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里面有深深吸引我的东西。
  • 村上营造了一个诡异的世界,所有的东西都在乱套,但是还是不知道他最终向表达的东西。
  • 期待了好久 好喜欢 一直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书 经典
  • 内容一样的好,但不知道为什么书脊都快松散了,一看印刷版次是12年的,顿时恼火。为什么买的一套是新的,单买就发旧的,不高兴
  • 非常好看,引人入胜,整个就是要搞事情的暗示,虽然后面两部是在走下坡路,但丝毫不影响第一部很好看这件事。
  • 一直以来,我都很喜欢村上春树的作品。刚开始看到他的书是《舞舞舞》,被他那看似不相干但又很有道理的语句吸引得无法自拔。然后我就迷上了他的书了,《海边的卡夫卡》、《挪威的森林》、《且听风吟》……他的书都有一种让人迷惑但又不能从它身上离开的魅力。

    到现在这本1Q84,一开始我是对它抱有很大期待,可是刚看了前面的几个部分,我就对它失望了。我觉得没有以前村上写的那么好,它的语句缺乏了以前的那种震撼,我当时还奇怪为什么人们会说这是村上春树的巅峰之作,我多想就不看了。

    还好,我坚持看下去了,才知道,原来说是巅峰也太委屈他了。后面的一切都是那样的令人震撼,不仅语句,还有那令人意外的故事发展情节,还有那说不清道不明的疑团,都深深地吸引着我。原本两个各不相干的人,竟然能这样把他们重合起来,而且是那样的出其不意。

    故事中的青豆始终坚信着自己的真爱,或者在某一方面来说,性跟爱是可以完全分开的,思想可以支配肉.体,可是肉.体上得到的满足却不能撼动思想,真爱最终极的体会方式就是罗曼蒂克,除却肉.体。而青豆就是这样的人,执着于真爱,但又享受身体所带来的乐趣。

    这是一本很好的书,真的很不错。

  • 之前就看过 很喜欢作者这种写法 只是丢了第一册 这次买回来补上
  • 虽然我没完全理解,但还是蛮好看的,佩服作者强大的想象能力
  • 故事以双线(BOOK3为三线)进行,并以村上较少用的第三人称全知观点来说故事。荣获2009年日本“年度最畅销图书”第1名。
  • 不错的一本书,尤其是前几章,无论文笔还是情节都无可挑剔 ⊙▽⊙
  • 直至最后一本才看明白了这整个故事,结尾戛然而止让人意犹未尽
  • 相信国内很多人知道村上春树都是从《挪威的森林》开始的,我也一样。《挪威的森林》里平缓的叙事风格和悲伤的感情基调,影响了我很久很久。内心烦躁的时候,就会拿起这本书,让自己逐渐进入状态,享受孤独。

    曾经有网友这么评价村上的作品:“他提供给我们的是一种对生活重新审视的机会,现代人总会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似曾相识的影子,那不是因为我们经历过小说中主人公遇到的那些事情(事实上,那些事情多少有些奇妙,一般人不大可能遇到),但我们却经历过主人公的精神状态,这正是村上想要表达的东西,物质生活丰富后精神世界的空虚,繁华市道中只属于个人的孤独。”我觉得总结的相当到位。而我在《1Q84》中也体会到了这种孤独。孤独的青豆,唯一的好友自杀离她而去,也逐渐引导她走上了复仇之旅、杀手之路;孤独的天吾,以写作为生,早亡的母亲给他留下不忠的印象,只有一个性伴侣(还是别人的老婆);孤独的深绘里,不能认同父母的宗教而被他人收养,有阅读障碍,却有着超常的写作天赋等等。这些孤独的人儿在村上的笔下沿着两条道路向1Q84年走去……

    《1Q84》不仅仅限于对情感世界的探索与解读,而是融入了政治与社会问题。就像村上提到的这本书是向《1984》致敬,“乔治 奥威尔在《1984》里,你也知道的,刻画了一个叫‘老大哥’的独裁者。这固然是对极权主义的寓言化……但到了这个现实中的1984年,老大哥已经变成了过度有名,一眼就能看穿的存在……换句话说,在这个现实世界里,老大哥已经没有戏了,但取而代之,这个小小人登场了。”

    书中的“先驱合作社”很容易让人想到当初的奥姆真理教,奥姆真理教的信徒们对教主麻原的崇拜就达到了痴迷的程度。曾经在奥姆真理教中作为骨干的的一位信徒说道:”在奥姆真理教中,只要是为了麻原彰晃,就是杀人也会有功德的,因为对于被杀的人来说,是不让坏事继续反复……” 奥姆真理教要求信徒绝对服从麻原,教规对信徒十分严厉。一旦加入了奥姆真理教,就如同陷入牢笼一样。许多加入这个邪教组织的人“下落不明”,其中不少人实际上被麻原为首的犯罪团伙杀人灭口。一些企图逃跑、退会的信徒,只要被发现,就会遭到严刑拷打,之后,被扔进昏暗、阴湿的小房间,断水断食,直至死亡。而《1Q84》中“先驱合作社”也有着很多非人性的“真理”——要在女性初潮之前将其强奸,而其信徒也对这些所谓真理奉行不悖。而对于深绘里把空气蛹和小小人的事情写成小说公之于众的时候,小小人也开始行动起来了。

    《1Q84》第一部,故事并没有完全的展开,甚至可以说,这仅仅是关于背景的交代,两条主线的主人公,只在地铁里有过一次交集,很期待下一部的出版。



  • 2000年还有卫慧的《上海宝贝》和村上春树的《挪威森林》。

    先读的《上海宝贝》,因禁书故。现在还能记起来的其他所谓美女作家的书只有绵绵的《糖》了,光听名字就觉着甜。网络上的读书评论将《上海宝贝》和《挪威的森林》放在一起作对比,大体一致的声音是贬宝贝、褒森林。之后80后新人类竖起了网络文学的大旗,用身体写作的美女作家们悄然销匿了声息,颓废和放纵毕竟没有成为主流。

    村上春树是一个异类。以我自己而言,他的异质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是构成阅读乐趣的最大要素,有时会觉得用村上特有的文字讲述无论哪种类型的故事都会魅力四射的。《挪威森林》是一个死气很浓的故事,生者与死者,精神病人和与之牵绊的亲人友人爱人都幽禁在那个烟锁雾障的“挪威森林”里。“我现在哪里?”渡边问。我低声重复。虽然2000年的我早已不是少年。

    读村上春树始于《挪威森林》,止于《海边的卡夫卡》,那是在2003年。期间一一拜读了《且听风吟》、《寻羊冒险记》、《1973年的弹子球》、《舞舞舞》以及最喜爱的《冷酷仙境与世界尽头》。村上的世界几乎无一例外地游走于现实与非现实之间,生死的对立和现实幻境之间的壁垒仿佛用莫比乌斯带联通起来,冷峻的慢节奏的笔触描绘的是抽取了现实感的现实世界。读村上的时候,那个世界中的人和事总是会以一个低缓的频率与我的心境发生共振。一直觉得村上作品只适合小众的口味,讶异于因为其“小资情调”而在中国受到追捧。我的生活里几乎没有爵士乐和意大利面,但是无可否认,”Norwegian Wood”是一首空灵的歌。

    《海边的卡夫卡》只读了一半就搁下了,2003年以后村上春树走出了我的视野。工作、学习、PlayStation2以及恋爱填满了每一条现实时空的缝隙。懒惰的我不跑步,自然也就不再理会村上春树在跑步时会谈些什么了。

    2010年6月26日,周六下午,我读完了《1Q84》。翻到最后一页发现故事没有正常结束,上网搜索才知道我手上的不过是作品三卷本中第一本而已。1Q84形式上接近于《冷酷仙境》两个主角,两根线索并行的结构(想起了《夜行侦探零》);从内容上看,1Q84希望表现的是更为宏大的题材,涉及到很多社会话题。对悖离普遍价值观的极端思潮的谴责应该可以追溯到1996年村上春树对奥姆真理教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受害者的访问。

    我会在2010的夜空中会看见两个月亮吗?



  • 是帮同学买的,同学看了之后说很好,叫我接着买第二三部给她呢!真的是要上瘾的前奏呢
  • 我急性子,看不了他的书。描写太细致,一分钟的事恨不能写5000字。。。我室友超爱他的书,看完我这本,又去借了第二册
  • 这本书一直都是名声在外,此次终于有幸拜读。南海的装帧好评!
  • 《1Q84》读后感花了两个礼拜的睡前时间,终於在这个礼拜把这部2009年全日本最畅销的书上下册给看完了。因为时间的关系,已经很久没看长篇小说了,上次读完的长篇小说是四年前读的,也是村上春树的作品<海边的卡夫卡>(大推)。一如村上过去多数的长篇作品一样,1Q84书中有极其仔细针对各种人物细节场景的描述、有著本质上很咸湿,但表达上跟喝白开水一样淡的性爱场面,也都有具备某种疏离人格特质的主角们。
  • 从《挪威的森林》开始,村上的书看了一本又一本,心里越来越升起一种不可琢磨,不可言说的奇妙感。

    《1Q84》是村上的新作,风靡全球。利用假日的三天,第一部已经看完了。依然是村上的风格,依然是漫不经心的诉说,依然是光怪陆离的孤独,用淡淡的笔调写着一个悬疑故事,估计,也只有村上才能做得到。

    我用安静的心阅读着,体会着,有一些思绪在升腾,却又很飘渺,无法扑捉,零散的无法聚拢。

    村上描述的总是一群习惯于孤独的人群,一群有着心理创伤的人群,一群有些人格扭曲的人群。他总是用淡淡的,缓缓的笔调描写,就像悠扬、温柔而略带忧伤的音乐,让人读过后总有有种遗憾感、震撼感、茫然感。

    我无法体会这种孤独,因为我 不是特立独行的那一群人,但是每次读村上,我总是会准备一颗平和的心,慢慢体味他的作品中透出的淡定的忧伤。

    《1Q84》已经读了一半,谜底还未解开,青豆和天吾的爱情才刚刚展现,1Q84年的风景才刚刚开始,“不管喜欢与否,我们都已经置身于1Q84年,空气变了,风景变了,规则也变了。我们必须尽快适应这个戴着问号的世界,像被放进陌生森林中的动物,为了生存,我们必须尽快了解并顺应1Q84年的规则。”

    村上想表达的到底是什么呢?




  • 村上春树,一个早已听说过的名字;《1Q84》,一本从公交车站广告中认识的小说。打算买《1Q84》来读,或许是因为村上的名字已在耳边鼓噪了许久。即便是身处宣传、娱乐的世界,但炙手可热的名声似乎并不是空赚来的。

    天吾、青豆,两个主人公,一男一女,一人一章。起初,觉得小说的结构安排很独到,也预感到这两个主人公的轨迹会在某处汇合。我从未看过村上的文字,于是还找了个看过他小说的同事了解一下,得到的却是否定的回答。这让我多少有些失落,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也着了慕名的道。

    书读到三分之一处时,两个主人公仍没有什么联系,各行其是。这让我觉得有点无聊。坦率地说,我认为村上的文字很细腻,长于描写。但总难以打动我,难以从中读到作者的感情和好恶。或许这就是日本作家的表达方式,或许是因为翻译造成的损失,我只能这样想。

    但读到一半时,我渐渐发现男女主人公生活中的一些故事发生了某种联系,一种牵动你继续读下去的联系。谁是小小人?深惠里到底经历了什么?以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青豆会与天吾重逢吗?这些问题伴随着阅读的继续,一个个扑面而来。此时,我才感觉到村上的巧妙安排。从一开始就每人各安排一章,交错叙述的结构就好像是一个拉链,在不经意间便把两条锁链联系在了一起。你只能看到开合的和环环相扣的两段拉锁,至于他们是怎么连到一起的,你无从揣摩。或许这就叫自然的过度吧。

    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把书读完,并且期待着拿到BOOK2。这或许就是村上带给我们的。在BOOK2中故事将怎样继续?青豆和天吾能否走到一起?是我的期待。

  • 吸引,平淡的吸引。就是村上春树的气质。刚开始不觉得有什么,到了第2章后,心就被抓住了,多希望他们在1Q84里交集。书的质量很不错,尽管从来没收到什么赠送的东西。
  • 还没看,外观看起来还可以跟在书店看到的一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114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