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学

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词[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陈引驰,果麦文化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词

你应该熟读的中国古词[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 我们读唐诗宋词,乃至元曲、明清小说等其他古典文学,并非是被动的接受大师们的观点,或者兴趣情志,我们最重要的是感受唐诗宋词的美与力,发现我们内心的美好和大自然的美好,生命的美好,生活的美好。
  • 写到这里,亦觉得文趣盎然。文章写作之妙,大抵如是也。我常作文,但提笔之前的所思所想与成文之后往往差别很大。我写现代诗,往往下笔前浑然无知,情绪来了,下笔便是,若思想、知觉充分,文章谋篇布局提前框定,则断不能出好文章也。
  • 尽情接受了美的洗礼。任一文学体裁必由简朴到成熟,充分适应某类表达需求后,再变种形成新文体。而词于抒情最为合适。其中浑然天成、真切易解、不矫揉造作而有高格调者,最为先生推崇,谓之“境界”。五代北宋之词初脱胎于诗,淳朴未退,最合此标准。然而又有哪种文体不是如此呢
  • 诗歌就是我们古代的文人学者在历经了千古沧桑之后传承下来的不朽传奇。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我们在诗中流连,通过寥寥数字去体会历史与现实的碰撞,感受着诗人带给我们的风平浪静与惊心动魄。
  • 大自然无价之宝,我们珍惜了多少?“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向明月学一颗平常心,澄澈柔又美丽。在月下,体会置身宇宙万物的渺小,提出困扰多年的困惑,闭眼聆听明月的传说,陶醉桂树下,离别月光前。
  • 说到李煜,大多数人只知道亡国和哀怨。但其实片面了,他一半是幸运,一半是悲伤。先经历天上再下坠到凡间。经历大起大落甚是悲伤,多愁善感才能写出如此成就的诗。我依旧觉得,经历了比没有经历好,吃苦比享福好。情愿生活地清醒痛苦也不愿麻木不仁。
  • 除了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及乌夜啼(无言独上西楼)四首人们耳熟能详的词以外,其余的李煜词再没有这样通篇佳句,但其中还是有许多只言片语让我十分喜欢。
  • 我们的生命是可以穿越秋风秋雨去成长的,大地渐进萧瑟,生命趋于凋敝,但是能不能安顿,这是人在流光中的一段自持。人可以伤春,可以悲秋,但所有的春恨秋愁走过之后,我们的心被春花秋月涤荡得宁静宽广。这才是诗词各种意象拂过心灵留下的真正意味。
  • 迈步穿过曲曲折折的幽廊,轻轻推开朱红凋落的木门,依稀是望见了近门的一个女子的面庞。那不是戏文里常说起的好看的桃花面,而是浸透了欢乐与哀愁,一并埋入深邃的眼睛里,只留下清瘦的轮廓和平淡的神情低声诉说着一个梦。李清照如是。
  • 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亦值得反复研读。未曾有机会修习文学课程实在是此生一大憾事,想起当年在只值一学分的古典文学选修课里,如饥似渴地记笔记,只有我一个人在听课,末了老师嘱咐我,万不可考中文的研……
  • 提到后主,想到的不仅仅是他优美的词风,也有那字字如泪、字字如血所表现出来的悲凉凄楚,缠绵哀怨,国破家亡之痛!他那内心的痛苦、怨愤、悔恨……在词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缪塞所说:“ 最美丽的诗歌时最绝望的诗歌,有些不朽的篇章是纯粹的眼泪。”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
  • 我是这一类的诗词爱好者:喜欢读,但不一定要字字吃透;喜欢在特定心情生发时翻上一首,却不一定要日日相见夜夜思念;喜欢抄写,不喜背诵;不为迎合读者的心情而苦苦思索,只为宽慰当下的自己而细细品味。
  • 我虽然不大待见李煜这人……但是他的词真是绝好的。我不是很喜欢李清照,后者的词总感觉受到了局限,无论是格律还是意境,而且真正出彩的不算多。李煜算得上是词的产量少(失佚的不算),但几乎篇篇高品质,词工字雅,难得的佳作
  • 近日京城忽晴忽雨,颇有情致,遂净手焚香烹茶临帖,一来为练练字,二来也为不辜负古都的秋景。今日偶临东坡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被虐的体无完肤,故而感叹。初读这词,尚还年少,疲于背诵,却不理解其中情意,近日重读忽而有感,竟湿了眼眶,有伏案痛哭的冲动。
  • 在教授精妙点评中,一句句曾经脍炙人口的词句又重新展现在眼前,也许,这样的点评是如浮光掠影般的,无法字字掰开出来深究,但却点醒了我们,在这样浮躁的时代里,我们都依然需要古典诗词,需要这种含蓄、直抵心灵的浪漫。
  • “箕踞狂歌总自由”,是苏轼《次韵答邦直子由四首》中的一句,我认为它充分体现了苏轼超然的人生态度和无束的艺术精神。苏轼的词无处不透着对精神解脱与身心自由的向往与追求,想象奇拔,意趣高远,风格超逸。“自由”,总其精神也!
  • 撇开学术观点的差异,单就阅读乐趣来讲,我还是偏爱这本书的。每每读到书中精彩的话语,就好比坐在课堂上听名人大师的演讲,往往要情不自禁的鼓起掌来。脸上,分明是那么平静的会心一笑,而内心里,却早已是心花怒放。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惘然二字真好,梦的朦胧美即在惘然。不是悲哀,也不是欣喜,只是将日常生活加上一层梦的朦胧美。庄子“相视而笑,莫逆于心”,尚嫌其多此一笑。诗人在惘然中,谈不到悲哀、欢喜。
  • 很喜欢一个日本人给钱锺书的作品写的序言的开头:“无论从何种意义上来说,中国都是一个大国,大国就免不了要出一些天才。”但天才常有,兼具勇气和良知的却很稀有。仅仅说词,我似乎更偏爱李后主的,但苏轼的形象实在比李煜要高大的太多。
  • 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如果心怀真像天地那样博大,海洋那般浩瀚,大概也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含容,不可体解,不可抵达,一切古圣先贤,知其精神,必可与之同在,如舍利弗在洞中打坐,却先于莲华色比丘尼见到佛。此亦诗文之教的核心所在也。
  • 其中多为分析古诗,近体诗,词作的好坏,很中肯,分析的很细致,一字一句皆有分析,而对诗人更有总括性评论,对想学习的人是福音。而我认为也有一些是可以指导现代诗发展的,中国古诗里实在有太多好东西,不应该完全抛弃而学西人的
  • 到了今日,是否,诗词已经离我们很远呢?当无数网络语言充斥着我们的视觉,当很多人叫嚣着抛弃古老封建的传统,让更多的西方文化成为时代潮流时,还有多少人愿意静下心来,读一读诗歌,感受一份古典、含蓄的情感呢??
  • 整理起来,发现断断续续竟然读了两个月。啧啧,以后真的不能开一本扔一本。唯一能拿来自我安慰的理由无非是,总可以来来回回地读,只要活着。 苦水先生总是要积极,要进取,要讲学,但最有意思的地方其实就在“有意思”三个字
  • 赶巧春读,整本溢情。李词翻来覆去都是流泻的天籁,再至“梦里不知身是客 一晌贪欢”已不忍卒读。冯显然不是性情中人,其词每阕都是悱恻之痛,语轻却如“公子欢筵犹未足,斜阳不用相催促。”俞陛云词释尤赞。不知不觉整晚靠词以郁解郁。
  • 以无生的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的心态过乐观的生活。”此亦大勇大智大仁之所在,如杜甫与辛稼轩,秋水文章不染尘,秋水之情亦清冽,文化总是赖人而弘,前赴后继,无有断绝,如是而有其道统与学统,蔚然成秀。
  • 命运啊,命运啊,一声长叹。性格软弱,天真让他从一个皇帝到亡国奴,无奈,他又能怎么办呢?做不做皇帝又不是他能选择的,只能垂泪对宫娥。他的小周后被宋太宗赵光义侮辱,做帝王做到这种地步也是窝囊,无奈啊无奈,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坡所讥也。
  • 沈伯时《乐府指迷》云:「说桃不可直说破,『桃』,须用『红雨』、『刘郎』等字;说柳不可直说破『柳』,须用『章台』、『霸岸』等字。」若惟恐人不用代字者。果以是为工,则古今类书具在,又安用词为耶?宜其为《提要》所讥也。
  • 发现以前背过的滚瓜烂熟的那些诗词好多都记不起来了,感觉还是有点小失落的,突然就想起高中时的早读,想起那些文言文,比如《逍遥游》《前赤壁赋》,现在也只能想起其中的一两句了,高中果然是智商最巅峰的时候
  • 时间如流水,你开着龙头,它便肆意地流淌,大开大流,小开细流,除非你关上时间的闸门。怎么可能关的上呢?自古以来,多少文人墨客登高远眺感慨人生,时不我待,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有人留得住时间。
  • 这些年,很多人一直致力于把古古词讲解的通俗接地气,为的是让现今的年轻人——90后、00后能够更多的感兴趣,从而把我们民族的灿烂文化传承下去。这本书做的很不错,文字也足够有才情,但是以90后、00后的阅历,是否能真正理解诗歌背后的深层含义呢,我谨慎的表示怀疑。
  • 看过不少解读古词的,虽各自有一些好处,但是常常留给我一种印象,仿佛她们亦不过和古词打过照面,只是那些古词成了名人之后,于是有人便急不可待地写出书来,宣称自己和那些名人是认识的,读后总觉难逃附庸风雅之嫌。
  •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是在飞机上,全然静心看书,没有手机扰心,却也忘了飞机的轰鸣,恰巧书从内心体悟着手,第一次读觉得新奇,相较于一诗一析的刻板,更觉舒心和向往。真心觉得,诗,需如此讲。书,需反复读。
  • 有恒买的吧,放我这边一直没拿走,经常没事翻几页翻几页,慢慢居然把这样一本不薄的书翻完了。写的挺棒,很感性的读书笔记一样的解读,不是那种注角释解一样的理性分析,纯谈个人看法一样去理解。我也是挑着看的,自己背的古诗太少了,得多背背。
  • 不要拦着我给五星T.T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这种词不用死记 能背是因为爱极
  • 每日几首词,优游妙哉,注释也有趣,增色不少。苏轼说他自己“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深以为然。
  • 诗歌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距离的艺术,因距离而美丽,因距离而感人。现在的人感受到词意少了,诗歌不复以前的盛况了,主要是现代社会技术的发展让旧的诗歌意象不断消解,而新的意象却没有产生的缘故。
  • 甚好。学人讲诗,怕失其神韵;诗人讲诗,怕失其理趣。先生讲古词,用力在风骨、精神、境界,却给人多方面的启发,为人作诗做事皆然。有许多天才绝妙处,令人拍案叫绝。不过确实需要一定的基础,理解起来才更“不隔”。
  • 清照那清灵秀丽的词也无疑的大大辉煌了中国古典文学,让词的婉约发扬的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虽然可惜的是她的作品多已因为年代久远而散佚,传世的只剩下原本的五分之一不到,但是对她在宋词上的成就,世人是多所赞誉的。
  • 古词这玩意,有统纳贯通之妙,从乐而知古词的节奏情韵,从文而知礼的疏狂繁复,从事而知变化权衡,其言大如橼,又如杨过所使的玄铁重剑,腾空而来,有开天辟地之功,避免诗教之愚,也避免乐教之奢,更无贼心与繁琐,而语境背后所依之实,皆循因而发明之语。
  •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 诗意是一种信仰。愿意相信诗意的人,诗意就浮沉在她生活的每一个瞬间。用心就一定能抓到。不信的话,让我们闭上眼睛,静静倾听内心的声音:风声,雨味,花香,叶落,鸟飞,鱼跃,那些美好是怎样敲打着我们内心的悸动。
  • 时间催人老,波峰波谷,每个人都会经历。成熟的人,冷静客观中稳定于心稳定于行;无知者则大喜大悲中找不到人生的落脚。看清人世间春夏秋冬,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有古人留下的那么美好的词意,我的人生何其幸运。
  • “丙辰中秋后,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酒后吐真言,醉后表衷心。与弟七年分离在熙宁九年(1076)中秋终于有了情感宣泄的起兴点,世人皆以此词表达亲情友情爱情之难能可贵,却忘记了东坡居士的初心——基基复基基
  • 白石写景之作,如「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数峰清苦,商略黄昏雨」,「高树晚蝉,说西风消息」,虽格韵高绝,然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 都说读书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能感觉到进步。高中看古词类的书,知道好,可是不懂,是囫囵吞枣。而现在看,懂多了,知道真的是好,品高,仰之弥高钻之弥深。所谓八字真言,经师易得人师难求:学术审美上皆有洞见,而人格又如此正直奋发,能看到这样的书是我之幸。
  • 一种文体流行得太久了,参与创作的人太多了,也就越来越程式化,即便是天才作家也很难再出新意,所以人们自然会转向另一种文体,从旧文体的窠臼中解脱出来。所以写诗之道,因袭和创新不可偏废,一味因袭古人就会失去自我,一味创新写出来的就不再是诗。
  • 出于淤泥而不染才可贵,豆芽菜根本不在泥土中,可怜淡而无味。极美丽的花朵,其肥料是极污秽之物。近代青年不肯实际踏上人生之路,不肯亲历民间生活,而在大都市中梦想乡民生活,故近代文学难以发展。
  • 我早已远离了那些美妙的古诗词,整日被现实的生活所包围和夹裹着,早已没有了慢慢欣赏和品读诗词的悠然心境和浓烈喜爱。直到当我手捧陈教授的新书,才发觉,原来对古诗词的那份喜爱犹在,那份悠然与诗意犹在,那份慢慢品味生活的能力与感觉犹在。
  •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题也,古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如观一幅佳山水,而即曰此某山某河,可乎?诗有题而诗亡,词有题而词亡。然中材之士,鲜能知此而自振拔者矣。
  • 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成为丰富、有情趣的人,所以尽可能多跨一些领域,这种人文类的书,没事翻翻可以陶冶一下情趣,看着耳熟能详的诗人、古词被点评,不少从前不懂、没意识到的东西在大师点播下也有新的认识,对古词乃至人生都有了新的感悟,这就是人文的魅力吧。
  • 随着走出校园的脚步,我们也似乎,远离了中国古典古词。说起来,几乎每个人都会赞叹唐诗宋词的辉煌与灿烂,会脱口而出数句经典古词,那些曾经伴随我们走过童年的或简洁,或繁复,或轻灵、或沉重,或长,或短,美丽而隽永的古词。
  • 你也可以把它当做一本闲书 ,于一个下雨天,静坐窗前,体味一下“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的场景,也可以在深夜读两句诗,用来催眠。又或者给自己定一个目标“每天一首古诗词”,看看自己的记忆力有没有提升。又或者把它当做你认识朋友的一个渠道
  • 大晚上又翻出来这本书读读 上次是在去额济纳的路上 读到 行到水穷处 坐看云起时 这两句诗的时候 看车窗外突然一条河直穿沙漠 感觉难以言喻……有时候可能就是安排某种只属于这一个人的际遇
  • 拿起《你应该熟读的古词》,你可以把它当做一本浅显的诗词入门。它会为你采撷浩瀚诗歌海洋最美的那朵浪花,剥丝抽茧般的解析,而不是一字一句的翻译,让你可以了解到诗词背后的深意,而又拥有原味之美。
  • 儒家有厚古薄今的传统,表现在文学上,就是以古雅为标杆,新兴的文体总是不如旧有的文体。其实纯粹以创作难度来看,律体诗要讲究平仄,对偶,技法上明显难于古体诗,词要讲究合乐,音律的讲究比律体诗要复杂得多,技术难度最大。
  • 虽形式有其美,狭义而论的文学领域也有其自身审美规律,但总归缺失些厚度和超越。将作家的创作活动与其生命体验相联系,同时在其中逐出个诗或诗心上的高下来,诗歌作为文本的价值不就更加升华了吗。形式的审美有变,然生命与哲思的探讨是超脱时地的束缚的,有着亘古的价值。
  • 张惠言 清朝 常州词派的创始人 语言文字就相当于易经里面的象,意象蕴含着深刻的寓意,语言文字也有同样的功能。一首词的意思不是由字面的具体指向形成的,而是由字面所引发的联想形成的。他很推崇温庭筠。
  • 梅圣俞《苏幕遮》词:「落尽梨花春事了,满地斜阳,翠色和烟老。」刘融斋谓少游一生似专学此种。余谓冯正中《玉楼春》词:「芳菲次第长相续,自是情多无处足,尊前百计得春归,莫为伤春眉黛促。」永叔一生似专学此种。
  • 「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
  • 不会赏诗的我,对于那些笃定的想法总是羡慕的,多看一些,希望自己能够多明白一点,吾生之有涯而学之无涯的意思在吧。“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诗该是使人向上的,向前的,光明的。
  • 诗心必为寂寞心,寂寞心生于对现状的不满,诗人可以发纯洁的牢骚,但不可发叹老悲穷的牢骚,嫉妒心的牢骚。改良生活,积极向上的愿望和情感由诗人负责传播,具体实现的途径交给哲人去开拓。诗人情真,承担了较为轻松的活儿。
  • 似乎,今天,我们浮躁的心已经记不起、容不下我们曾经那么钟爱的古词。拥挤的地铁,繁忙的工作,居高不下的房价,不可企及的爱情,难以兼顾的亲情和友情,林林种种,占据了我们的本已不大的内心,以至于我们忘却了五五七七的神奇短句。
  • 原谅我的无知,很多里面谈到的词都没有读过,有些观点很对比如关于境界的讨论,但对于南宋基本一竿子打死的结论我还是不认同的。这本书以后应该会再读一遍,重新体会一下,不知会不会有新的领悟。
  • 好诗引起人的印象,而非给予。如果说木心是灵光闪动,那这本就是金句批纷,但两人没有优劣之分,一些观点甚至直接相通,真奇妙。所谓灵气,是一针见血的穿透力、直达核心的准确和凝练优美的表达共同的产物。
  • 很是喜欢李煜的词,有点悲伤,无耐,他错生在帝王家,该是后主此生最大的不幸,一代明君,只是一个奢侈的理想,文治武功,历史没有安排这样的使命。他是柔弱的,善感的,当家国命运无法掌控时,只剩满腹才情,尚可把握,日日浅斟低唱,纵情诗词,一一阅尽秾艳旖旎的江南繁华。
  • 诗人与诗句的品评,虽没有脱离摘录议论和比较的模式,但立足文本之余,还有一种融会贯通、深刻体悟后的简单概括,或许读来不是最有逻辑最显明清晰的,也没有将其结论的推导过程一一列出(或许是课堂笔记的局限;并且若说推理未免机械冷淡),但其中的启发之处丰富深刻。
  • 坚持背古古词已经一年了,从诗经到唐诗宋词,诗歌带来的美感,让我读过每天平静而快乐的时光。有吃货要搜罗美食,而诗歌是让心灵快乐的美食。我有幸能有机会用头脑的味蕾去品尝这精神的美味。
  • 切美都是形式美,而形式美有必须借其他形式来表达,于是形式便有两种,即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第一形式是本质,第二形式是用来表达第一形式的。优美和宏壮属于第一形式,将其表达给我们的便是属于第二形式。
  • 教授用诗词文化的沉淀,给予了我们这样的答案:我一直深深地相信,每一个中国人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诗意,也许人的年岁越长越需要这样一种温暖,需要我们生命年华中的浪漫,让我们从现实的纠葛中拥有一种挣脱地心引力的力量。
  • 比一般的专业论述会通俗易懂很多。这本虽然不是读书笔记,但是讲课内容很多包含了苦水先生自己的理解,而且不受限制,随性而发,看得非常痛快。是一本可随时随地随手翻阅的书,并且可以重复阅读很多次。
  • 这本书跟你说的是诗,但是他把每一个诗人的生活、品格、才能与所作之诗结合起来讲,显得自然而然,深入浅出。仿佛这样的人必然会做出这样的诗,这样的诗必然出自此人之手。一首诗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多面的,与当时的时代紧紧结合,与一个人的生活和命运息息相关。
  • 我向很多人推荐了这本书,因为我觉得读不读诗没有关系,这本书更重要的是能给你人生的指导,能带给你基本的人生感悟,能让你对人有更透彻的理解。书里面的诗人都是我们早就知道的,甚至有一些是我们喜爱的,在读的时候,会带着感情去体味这些诗人的性格品格和才华。
  • 我们重温最美古诗词,重走诗词文化之旅,其实也不求真正能背诵几首诗,或是认识几位诗人,我们最终为的是,唤醒心中的诗意,令自己的生活在日常繁琐与平庸之中,有那么一丝丝明丽的希望与憧憬。
  • 易安词成就最高的应属其闺情词,闺情词的创作传统由来已久,多为男性词人以女性口吻描绘女性形象,倾吐女性情思。男性词人还很愿以闺情之词表达他的其他心意,由此便产生了大量杰出的闺情词。但是,读过李清照之闺情词后,便可比对出李清照之闺情词自有其卓越之处。
  • 作品的好坏可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看,好内容令人活着有劲,有兴趣,文辞表现得好,合适,所写之物与心中感情相合……如人有灵有肉,不可或缺。既要言之有物,又要有物外之言,缺一不可。有时诗的失败在于只剩言中之物而没有物外之言。
  • 以方外之旨,小說家言,懷中西文化,月旦唐宋名家,珠玉往往唾於其間。好處如庖丁解牛,能以極簡練字詞抓住每個詩人的特點,唐詩大小李杜,宋詩蘇黃二陳一陸,皆可手到擒來。尤以宋詞辛幼安,遠追五柳,令我喜出望外。又以《水滸》蓋過《紅樓》,實獲吾心矣。
  • 趁年轻,多读一些古诗吧!从那些最美的诗篇开始,如果有一天你忽然发现,诗词说出来你心中有、口中无的感受,你就会发现诗歌的美好。在诗歌中见证自己的成长,有诗歌陪伴的人生,会更加的丰富盎然。
  • 稼轩词可谓天下冠绝,子美言「诗是吾家事」,稼轩亦可说「词乃吾家事」也。其用典翻覆之间,经史诗赋如满天风雨纵横,字句中风味,又如蓑衣竹笠快马轻舟,刹那辗转,忽见江山,雨落如注。读之不觉已淋漓于天地。
  • 看了这本书才知道从小就学会的那句成语:深入浅出。不仅把各派诗人的长短都分析得极透彻,文字中还常会有一些生命的思考,看得人荡气回肠。我甚至觉得,这书应该到一个山清水绿的地方念,因为现在这样的环境配不起如此精彩的文字。
  • 悲剧是上天给了你抱负,给了你理想,给了你实现理想的才华,却一生不给你施展完成的机会,生生折断你的理想。即使是悲剧又岂能尽归罪于“天意”?人难道就可以两手一拍,声称自己全无责任?苏轼啊苏轼,你可认罪?
  • 旧时评价人物,常用“风骨”二字,细想真的很妙。肌肉浮而易见,骨头藏而难显。周流不息的风,更是无从辨识。现代影像妆容,能堆砌出耀眼美奂的皮囊。但风骨这东西,源于浑然天成,始于后天砥砺,不容半点造作。风止骨摇,骨定风起。风骨共鸣,人心乃成。看人辨物和识己,要能往“风骨”层面去体察。
  • 每晚读一二篇,花了一个多月终于读完。主体不仅介绍人间词话主要观点,更对其中涉及的词和词人有不厌其烦地介绍和品鉴。读罢对词有了粗浅但全面的认识。对于’新手’,篇末的美学论是很好的西方美学入门科普。
  • 当美妙的词句扑面而来时,千年的时光便在身边掠过,恍如一世。当翻阅吟诵着典雅的诗句时,我们也会惭愧的发现,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粗糙。 而那些令人心疼的,淡雅的诗词,正如那回眸一笑百媚生的女子,恰是有着那一霎最美的风情。
  • 终于读完了,读古诗很慢,但是很有感觉。每一个中国生命的深处都蛰伏着词意。人的年岁越是增长,就越需要这份温暖。年华有限,但词意无穷。在有限的生命中,享受天地之间回荡着的这份词意,那么我也就成全了自己最美的人生。
  • 此古词好,此句妙,此景大佳,如我等,往往喃喃无语。翻阅此书,有时候说不出口的话,被老先生一说,忍不住当浮一大白,只恨家中酒少。然而有时候又不免呲之以鼻,觉得实在是絮叨。好书如同面谈,快意时不免击掌。
  • 拜读了这本,心中一丝明悟些许感触,却无法言表。书中从春风盎然,写到秋雨惆怅;从明月思乡,写到斜阳感伤;从田园的惬意,写到登临的豪放;从抚剑的豪情,写到把酒的放荡。原来真的是“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读过之后让人发现,原来古词居然离我们这么近,年华有限,但是词意无穷。
  • 整个十月,看书进度如同蜗牛。今天依依不舍地去图书馆把书还了。决定回家后,果断珍藏一本《你应该熟读的古词》。很久没有这种感觉了,想快点读完这本书,汲取文章精髓;又害怕读的太快,读完就不知道该读什么呢?
  • 先生说文学,忌感情过于浓烈,奔放得收不回来。要能感情支配方是欣赏。也忌伤感,难免落于消极。终是不大气的表现。平淡而有韵味,平凡而神秘,此盖为文学最高境界。于是对照自我,想起那些曾经或落于纸上或现于花房的文字,不免羞赧。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147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