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社会科学

娱乐至死[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美)波兹曼 著,章艳 译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娱乐至死

娱乐至死[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好朋友推荐的一本书,本来就不爱看娱乐,我相信看完这本书更让我了解一些娱乐的本质
  • 书还没有看,今天刚刚到,已经期待很久了,题目就很反乌托邦啊。
  • 工具对内容的影响,很有意思的观点。看完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让自己少看点电视了
  • 说实话这本书不合我的口味,内容对于才十几岁的我来说有点乏味,但是书中作者的某些观点我很喜欢,所以看完了。
  • 继去年**门之后,今年**门, ##门, &&门们又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现代人都觉得自己压力好大,命运好悲惨:童年被补习班压迫,中学被学校压制,工作被老板剥削,社会好对不起我们.于是,我们给八卦找了个借口,给娱乐找了个理由. <娱乐至死>讨论的就是人们是怎么花越来越多的时间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去年**门爆发之后,事件的发展牵动着亿万中国人的心,很多人守着电脑,电视一起关注进展,没有人确切地知道为什么要关注,只是觉得自己的生活好无聊,所以要看看别人的“精彩”生活;抑或是不安全感,根据马斯洛需求原理,人们之所以会八卦,在一定程度上是出于自己的"Safety needs” 也就是安全需求 – 通过对他人动态的了解,来确定对方对自己有无威胁。但在作者眼里,显然**门们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太遥远。 
     
    早晨的广播,电视的新闻,网上的咨询,有多少次为我们提供了需要改变一天计划的信息,或让我们决定采取本来不准备采取的行动,或帮我们更加了解了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 
     
    问问自己下面这一系列问题,你可能就会更加明白上文的意思了:对于解决中东问题你准备采取什么行动?对于解决通货膨胀,犯罪,失业问题你有何高见?对于保护环境或者降低核战争危险你有什么计划?对于大西洋公约组织,石油输出国组织,美国中央情报局,反歧视行动计划和伊朗巴哈派教徒遭受的残暴行径,您尊卑采取什么行动? 
     
    作者在书中大胆的帮我们回答:你什么也不打算做。 “知道”只是为了积累谈资,所以不需要“了解”。“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梭罗说过,电报使相关的东西变得武官.这些源源不断的信息与它们的受众之间很少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在信息的海洋里,却找不到一点有用的信息. 缅因州的任何的得克萨斯州的人可以交谈,但交谈的内容却是他们不了解或者根本不关心的.电报可能已经是这个国家成为一个奇怪的社区,因为这里住着一群壁之间除了了解一些最表面的情况外几乎一无所知的陌生人。

  • 在当今这个时代更应该读一读这本书,获益匪浅。
  • <娱乐致死>

    这本书的题目起得有点俗,像是一个不入流的作家写的随笔,然后为了卖座,为了吸引眼球而起的。

    看了以后才发现,原来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哲学书,20岁的时候我非常喜欢看哲学,很多哲学名著都买回了家,不过多数哲学经典都很难读,很晦涩,本来哲学就不是为了给普通人看的,何况经典了。不用说隔着语言和时代的两座大山,就是当代中国的哲学家的书,又有几本能够读懂读通呢。

    不过有一些哲学家,同时文学功底相当好,甚至本身就是文学大师,所以他们的作品还是能读的。

    不过很多哲学家关注的东西很少能够引起我的共鸣,不过是了解一下,看看哲学家都在想什么。

    不过这本书还是不错的,提出的问题都很尖锐,我们一直都在文字的世界中,这个世界是被印刷品主宰的,我们天天在提倡阅读,反对电视。可是作者指出在印刷术发明以后,树立了个体的现代意识,却毁灭了中世纪的集体感和统一感;印刷术创造了散文,却把诗歌变成了一种奇异的表达形式;印刷术使现代科学成为可能,却把宗教变成了迷信……是啊文字有优点,同样有缺点。我们接受了它就必须把缺点一起接受。电视也是一样,虽然电视和图象是非思考的,非理性的,但是我们却无法拒绝它们的力量,我现在看书,要是没有插图,就根本不会买了。图象的世界迟早会到来的。









  •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再思考。
  • 对此书的评论是本人看完后再写的,本书普通书名一样,让人明白娱乐可以成为一种毒瘤。只不过本书只是通过对电视文化对人们的影响这一个角度,由于时代的高速发展现在主导人类的娱乐生活是电脑,但书中的观点独特并且仍然适用于让人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做了什么更重要。以上纯属个人观点。
  • 放到现在看,也有警示作用

    由电视到现在的电脑手机,是娱乐的进一步成功掌控人类

    让我们娱乐至死吧

  • 高中语文老师推荐,在快捷信息充斥生活的情况下不少现代人被毫无意义甚至伤风败俗的文化所感染。希望能从这部书中反思自我!
  •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信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娱乐至死》的预言指向了我们今天的现实。
  • 拆开外包装后发现封面很有味道,很好的一部经典著作,推荐大家看一下。里面印装也很棒!个人喜欢硬装本。看完有一点点醍醐灌顶的感觉
  • 还记得,电视节目主持人,尤其在直播中的,经常有一句口头禅,好,现在(接下来)……这句话,英文是“Now…This”,在我们还没怎么看电视时,已被Neil Postman记录在他的书娱乐至死里,已有33年了。他认为在媒体时代,这是公众话语支离破碎的象征。当家里已经数月没打开电视机(世界杯以后),当不看报纸电视、不看抖音等视频,我发现手机的时代,“好,现在”不但没有因此隐遁。“好,现在”,惜别节日,满血复活,你准备好了吗?
  • 娱乐至死学术性还是蛮强的,是一本一边看一边需要配合思考的著作,反思现代社会人类是否被高科技所“奴役”与影响,是否丢掉了思考,印刷术的作用到底如何被弱化等等,是值得多次翻看的书籍
  • 用一个星期的晚间看完《娱乐至死》这本书。 我们的语言即媒介,我们的媒介即隐喻,我们的隐喻创造了我们的文化内容。
  • 本来想买另外一个版本,一直没货,看看这个版本咋样。
  • 这本书看的我强迫症都犯了,不是书内容的问题,是翻译后的语言结构不中式。
  • 如若人们一味追求娱乐,而不反思娱乐背后带给人们对世界的正确认识和对社会发展的客观评价,那只能是“娱乐至死”;如若人们能在适度娱乐中反思它所传递的认识,并不是一味苛求所有事物的呈现均以哗众取宠为价值,那么人类社会的发展还将取得长足的进步。
  • 这本书相比其它本专业书 读起来通俗易懂 算是新闻学入门读物 也可以作为了解认识新闻相关来读 作者观点独到 对于我个人来说 让我对新闻有了一种新的认知与认识 适合所有人阅读 也引发人思考
  • 棒。读过pdf版以后就迫不及待地买了纸质书。内容很棒,排版字体一类细节也非常舒服,对于我这种随手写读书笔记的人特别友好。
  • 感觉作者一直在表述的一个主题,便是:表达思想的方式将会影响所要表达思想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会影响内容,苏格拉底因此未能幸免一死。一个社会用什么样的思想传播工具和方式,将会决定产生什么样的受众,同时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一个时代人的总体特征.作者由此说明,电视时代使人们直观的简单接受图象化的信息,倦迨于从铅字中追寻真理,从而逐渐忘记了理性思考的能力,沉醉于电视所带来的通俗娱乐之中,崇拜压迫,崇拜那些使他们丧失思考能力的工业技术。 
        还只读了一半,不过本书中确有很多惊人之语,作者旁征博引,涉及广泛,对于锻炼思维能力,了解美国社会的历史,都颇有裨益。
  • 尼尔?波兹曼的书,之前看过他的《童年的消逝》,这本《娱乐至死》虽然不是很能完全理解他的思想表述,但是我在慢慢的读一遍又一遍,不能让舒适区困住自己。书的纸质和封面也还挺好的,是我喜欢的那种比较简约的风格
  • 这本书通过分析媒介对人的思考方式的影响,对人的社会话语甚至社会构架的影响来探讨电报、电视这种新的媒介对社会的影响。在本书前半部分,作者首先通过理论在通过历史来论证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在后半部分,作者从生活中被娱乐化的几个方面来反思这种现象的好坏。

    通篇读下来感觉作者还是站在了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并没有很多人所说的那样危言耸听。作者主要反对的是在严肃领域的娱乐化,并对人们习惯于娱乐化碎片划后缺乏思考、逻辑的担忧。

  • 封皮感觉不错 但纸质太差了 ~好像盗版 ~字都是透得!!! 期待很久的一本书 ,顺便也买了童年的消释~ 只要当当有活动就控制不住我自己 。期待 ~
  • 本书是对20世纪后半叶美国文化中最重大变化的探究和哀悼:印刷术时代步入没落,而电视时代蒸蒸日上;电视改变了公众话语的内容和意义;政治、宗教、教育和任何其他公共事务领域的内容,都不可避免的被电视的表达方式重新定义。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卖出了20万册。2005年,时隔20年后,波兹曼的儿子安德森再版了这本书,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之一。
  • 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读完此书,收获颇多。

  • 这本书也是经典,里面的观点让人觉得震撼。有种预言正逐渐被实现的感觉。 其实读起来有点难,但是很薄。慢慢地读,发现林肯时代的美国国民素质真的好高。他们没有电视机的时候,每晚坐在视堂听辩论演讲,一坐就是七八个小时耶!
  • 是一本通俗的学术著作,在内容上深入浅出,会带给人一种理解社会的新视角!这类书籍适合追求智慧的读者阅读,不会带来明显的功利性的好处!希望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里,追求大智慧的人越来越多!
  • 这本书不仅仅是谈的电视和媒体,也是在讲认知论。
  • 尼尔·波兹曼是继麦克卢汉之后世界最重要的媒介文化研究学者之一。他认为强势媒介能够以一种隐蔽却强大的暗示力量重新定义现实世界,甚至塑造一个时代的文化精神,人们实际上是生存在媒介所制造的巨大隐喻世界中而不自知,因此发展出了“媒介即隐喻”的理论。《娱乐至死》警醒我们“通过电视和网络媒介

      一切都以娱乐的方式呈现

      人类心甘情愿成为娱乐的附庸

      终成为娱乐至死的物种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我不知道是翻译水平问题还是本身很难翻译,我看了以后发现没看懂,被迫买了英文版来看才看懂。
  • 看过了消逝的童年,来买这本看,但是不喜欢精装版的书,看起来不方便。
  • 以媒介塑造认识的观点为基石,通过呈现当年铅字文化如何推动美国公共话语体系发展并进而影响整体社会思维结构来对比出当今图像时代对人们视觉快感需求的迎合做造成的无意识安乐死,从新闻、宗教、政治、教育的角度具体表达了深重忧虑。
  • 这本书我昨晚刚刚看完,迫不及待但又细水长流,因为要做笔记和脚注,所以读的较慢了。 
    季风书园经理严搏非先生在某篇文中写道,他们为此书的出版联系版权费时颇多,可谓几经周折,因为波兹曼这个人很低调,很隐蔽,所以不易联系到,且轻易不接受人的采访。因而,我们今天看到此书应该多亏了这些编辑和出版人。此书的重要性和启发性毋庸多赘语,只是1984年的著作到今天才来到大陆,才有中文版本有点遗憾了,应该早出的。 
    用一句话来对此书评价,那就是:这本书是一本先知写就的书,写得就是我们今天当下的事实。
  • 本书引经据典、把电视行业娱乐公众的过程、影响剖析得十分到位。值得一看,更值得思考。
  • 看完辽!即使一个世纪后还是发人深省深刻揭示电视主导的时代人类已经丢弃了对话语语境与内容的思考,图文配对导致思维定式,人类失去了对一件事物深入思考的能力。新闻的传播之迅速令人咋舌,却没有实质意义。但时代大势下产生的问题缺是无可避免的。我们只能加以警示引以为戒。
  • 处于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面对铺天盖地的网络和娱乐,我们应该如何坚守内心,保留自己内心深处最后的那一点作为人的尊严?
  • 上大学时老师总提的一本书最近突然想起来想看看在这样一个全民娱乐的时代看看八十年代美国人就已经意识到了娱乐至死的恐慌。深省。
  • 尼尔波兹曼的经典之作,很多影视作品评论都引用了一句: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深有体会之下,终于买了这本书,好好拜读
  • 很好,能引起我们的思考,娱乐之于我们就像温水煮青蛙,我们应当常常反思,有所行动
  • 因为从事媒体工作的缘故,此书属于媒体人必读功课。尽管写作于几十年前,但娱乐依然是目前全民性的话题。人民大众需要娱乐,但过分的娱乐也是一种资本之罪。
  • 早就知道娱乐至死这种说法,来看看这本书系统地学习一下吧
  • 看完了《1984》与《美丽新世界》之后来买这本书的,感觉作者说出了奥威尔与赫胥黎的言外之意。推荐阅读。
  • 这本书给我带来很多思考,也让我叹服作者的博学和论证的严密。想吐槽一下,第五章的躲躲猫的世界是印刷错误吗?我好像只听过躲猫猫
  • 的确很好,作为娱乐圈的一员可以如此客观深入得看待问题、解剖问题确实难得!
  • 波兹曼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大脑在退化,思维在减弱,面对现代化技术的进步,人类最宝贵的财富–独立的思维能力,正在被一种力量在悄无声息中一点一滴的侵蚀和剥夺。 
       从远古时期的结绳记事到象形会意的符号,从文字的出现到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从人与人之间的口授传播到广播,电视,以及今天深入生活的网络传播,人类的进步在深刻而彻底的改变着今天社会的生活方式。 
       如果说机器的发明和使用极大限度的解放了劳动力,那同时它也将给予了解脱出来的人们以给多的时间。在很大程度上来说,我们的习惯和生活方式正是由于我们的纵容而形成的。正如《娱乐至死》想要表达的事实,人们不再去思考,而是越来越多的依赖图像,更多将空闲的时间打发在无聊的电视节目之中,很少有人再有阅读的习惯。人们越来越满足于视觉上的感官享受,瞬间的视觉冲击取代了繁琐的大脑思维过程。空洞无聊的节目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生活时间,我们已经习惯用遥控器而不是自己的大脑去选择和判断自己的喜好,选秀造星在什么时候已经成为全民倍受追捧的名利之道?在其中,究竟是娱乐自己,还是“愚”乐乐自己?答案本省似乎不难得到。 
      《娱乐至死》深刻而全面的分析,揭示了娱乐时代到来的种种弊端,对当今娱乐节目泛滥成灾的中国也应有不小的启示作用。

  • 写的内容很扎实,看起来并不如想象中那么简单,有很多哲学方面的思考与探究!
  • 这本书很有名了。当代就是娱乐至死,娱乐着活,娱乐着死。人应该抽离出来去观察自我,娱乐总归有些非人性的东西在其中,主要在于虚假。我们不会失去文化,但文化会因普遍娱乐变得庸俗不堪,最终沦为一片废墟,人在其中会逐渐失去自我、人性,无美可言,只剩庸俗着等死,娱乐至死。
  • 现在娱乐风气愈发渗透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未来呢?
  • 不仅仅是专业书籍 也可以是每个人的必读数目
  • 《娱乐至死》由尼尔·波兹曼所著,他指出,现实社会(书中主要以美国社会为例)的一切公众话语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的成为娱乐的附庸。

    有2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

    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 另一种就是把文化变成一场娱乐至死的舞台

    这本书已经被翻译为8种语言,在世界范围内大约卖出了20万册。2005年,时隔20年后,波兹曼的儿子安德森再版了这本书,它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媒介生态学专著之一。

  • 书名有意思,人活一世不能没有娱乐,所以就让我们娱乐至死吧
  • 本书可读性极强,在尼尔.波滋曼的描述之下仿佛看到了信息化时代,文化摇摇欲坠甚至几近灭亡的命运,引人忧虑,发人深思。
  • 还没来得及打开,还在看童年的消逝,是本好书,引发我们对娱乐占主流的现今状态更多的思考。
  • 买的书太多,没看。虽然还没看,但是看了《消逝的童年》,强烈推荐。才明白到作为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成年人不是用年龄来界定的,是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判别能力……在不断的训练、提升,成为一个思想成熟稳重,有别于儿童。
  • 大学最喜欢的选修课老师推荐的,毕业两年后才开始看,庆幸自己没有忘记老师的推荐,字字句句都是经典,值得品味。
  • 我不清楚为什么书本是从23页开始的,前面23页去哪里了?
  • 我们好不容易告别了电视,现在又不停地刷朋友圈和微博。我们的时间不再是一整段,而是支离破碎,思维也不再线性而是断断续续。 ???
  • 人们感到痛苦的不是他们用笑声代替了思考,而是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笑以及为什么不在思考。 keep thinking hard, humans!
  • 內心要保持積極活躍,周圍很多事,只是參考、借鑒!
  • 十来万字的一本,一口气读完。深刻地改变了我对电子产品的认识。在当今中国与20世纪的美国的电视起着甚至有过于之的恐怕就是智能手机。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值得反思。
  • 前几张比较难懂,都是国外距离,不熟悉。后面开始容易理解,因为与中国现实相似。
  • 非常有感触的一本书 老师推荐的 本来下载了电子版的 后来发现很好看又买了纸质的书 纸质不错
  • 应该算是一本必读书了,了解当下这个时代媒介的利弊,从而找到一种和它恰当相处的方式,从而减少它对自己的人生造成负面影响。
  • 在当当的首次购书,非常愉快!昨晚7点左右下的单,今早10:28就收到书啦。印刷很清晰,和实体书店买的几乎无差,最主要的是便捷!之前跑了新华、凤凰都没有买到的书目轻松拥有啦。希望当当继续良心下去,作为书虫的我会努力支持哒?
  • 对传媒发展一针见血的批评,很有深度,但是随着时代发展,有些观点有待考究
  • 在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我们需要理性,用理性去思考身边的事和物,不能淹没在“过度娱乐”的东西上。
  • 娱乐至死,在现如今的网络社会,娱乐的方式实在太多,最近流行的抖音,网络直播,网络游戏……真的让人很快沉迷于其中,抖音不仅可以给人带来欢乐,并可以让学习生活技巧,做菜,美容……网络直播不仅可以让你买到“廉价”的商品,而且可以享受消费的“快乐”。网络游戏可以消磨时间,减轻工作压力……我甚至已经淡忘了没有网络的日子,人们是怎么样消磨空余的时间 ,打牌,聊天,疯玩?我想还是不能让娱乐来占据我的生活。
  • 最早是广西师大出版社的,买了一本,后来丢失了。这次中信版的也很不错,翻译都是章艳,传媒学中的经典
  • 昨天和孩子一起讨论了这本书。前几年本书的中文版面世引发了一轮大讨论,然而今天媒介娱乐化的程度越来越深了。极度碎片化、极度斑斓夺目,剥夺了人们一切思考的机会。微信公众号和快手抖音的走红完全瓜分掉人的注意力,同时失去最重要的能力:阐释(讨论、分析、辩驳)的能力。无论多没有营养的帖子,只要加了表情包、动图和网络流行语,就可以获得很高的点击率和转发量,人们习惯了在被取悦中“假阅读”。
  • 此书对现在电子产品对整个教育,乃至生活的负面影响有很深的剖析。看见现在的孩子被电子化媒体捆绑得如此之深,买来送朋友,希望能有所帮助
  • 波兹曼虽然在书中一直介绍印刷时代和电视时代的美国,但他从根本上想要传达的,是一种被称为“媒介即隐喻”的观点。他认为媒介会潜移默化、甚至出人意料地改变着我们的认知。因此,如果我们想深入了解一种人类文明,最有效的途径,便是了解这种文化中使用的传播工具。
  • 虽然是讲的媒体电视,但这个原理到现在延伸到互联网上也同样适用。人类的目标从精神层面上真是娱乐至死。
  • 看了美丽新世界,你会知道,娱乐至死或许是我们的主要选择!
  • 娱乐至死,娱乐至死,到底自己是真的是舆论的点评人,还是跟风者。。。
  • 花了一周的时间,将大名鼎鼎的《娱乐至死》细读了一遍。作者尼尔波兹曼身为媒体研究的权威学者,却在这本代表作中展现了一般学究所不具备的机智与幽默,穿插在说理之中的调侃与揶揄使得本该枯燥的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但乐趣归乐趣,整部书的内容却可说是让人无法高兴得起来。波兹曼以平和的语调,道出了令人近乎绝望的内容——我们身处这样一个时代,“在这里,一切公众话语都日渐以娱乐的方式出现,并成为一种文化精神。我们的政治、宗教、新闻、体育、教育和商业都心甘情愿地成为娱乐的附庸,毫无怨言,甚至无声无息,其结果是我们成了一个娱乐至死的物种。” 全书内容环环紧扣,精辟的洞见令人看后无可辩驳。本人浅薄,也不想面面俱到地把全书内容罗列一遍,只是在此聊聊自己读完全书后的一点感触与迷思,以供方家一笑。 
       
      1. 技术是中性的吗? 
      科学技术的功与罪,对与错,是一个讨论了许久的问题。过去,我们总是说,科学技术本身并没有什么对错,只是工具罢了,它本身是中立的,关键是运用科学技术的人。对这点,波兹曼却从一开始就予以无情的批驳,在他看来,且不论其功罪问题,技术本身便与中立无缘。技术的改变,尤其是传播信息的技术的改变,会深深影响使用技术的人本身的沟通方式乃至思维方式。正如钟表的出现影响了人们对于时间的观念一样,传播的技术手段,决定了所要传播信息的样式,甚至内容。更可以说,媒体传播的不仅是信息本身,更是我们阐释这些信息的意识形态与认识论。事实真是如此吗?同样的内容,无法用不同的媒介表达出相同的含义吗?在书本熏陶下成长的人和电视环境下成长的人,思维方式会迥然不同吗?由于家父是语文教师,使我有幸能够有幸一窥“读图时代”中学生的作文。读着那毫无主题,支离破碎,前言不搭后语的文章,令人不得不慨叹波兹曼的正确。在电视这毫无语境可言的媒体中长大的孩子,对所谓的结构,主题,文章布局又怎会令人满意呢?对当代学生的文字水平下降的报道虽然不绝于耳,但真正应为此负责的,也许不仅仅是教育本身吧……虽然技术的进步无法阻挡,人类也无法倒退回过去,但在沉醉于一项项新技术之前,也许我们也该好好思考一下技术本身,会如何地改变我们吧。 
       
      2. 网络,后娱乐时代的救赎? 
      波兹曼的预言,是针对电视时代所带来的娱乐的“泛化”,是对一切公众语言都以娱乐形式出现的担忧,是人们被动淹没在电视所带来的大量“虚假”信息中的悲哀。这个预言在美国乃至今天的中国,都已经成为事实。如今,网络这一新兴传播方式正日益成长,并且成为了我们生活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那么,这个全新的媒介是否把我们从电视所构筑的怪圈中解救出来,让人们重新学会思考和阐释呢?有人保持乐观态度,因为网络与电视不同,其受众对信息的接受具有最高的自主权。在网络上,人们不是被动接受信息,而是主动搜索信息乃至发布信息。既如此,网络应该是自由意志者的天下了,如电视那般的泛娱乐化倾向,应该不会出现。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现实却是另一番情景:看看各大门户网站的诸如“广州街头出现女子尸块”,“莽少女抽刀捅伤两少年”,“女子一天两次火烧情人家”等等所谓“社会新闻”,关于网络的幻想也许就能够清醒大半——即使是波兹曼笔下的电视娱乐时代,也没有如此赤裸裸的仅仅为满足看客猎奇心而编辑的“新闻”。至于信息的获取,也并不容乐观。如果说电视是打开了信息洪流的闸门,那网络就等于直接让人置身于信息的汪洋大海。所谓的“真实感”在众多彼此矛盾又更加缺乏现实感的信息流前显得无足轻重。结论只有一个: 互联网不可能把我们从图像的电视时代拉回到文字时代。恰恰相反,电视时代的文化特性—-比如强调当下、信息样式的支离破碎和信息的自洽,都更加深化了。 
      也许有人会说,我们可以借助搜索引擎来主动获取信息,一切还不至于都沦为娱乐的附庸。也许的确有这样的人,但多数人真的是这样做的吗?某知名门户网站的热门搜索词中所充斥的“内衣”,“人体”,“走光”可以为此作注:人们永远是按自己的主观愿望来进行信息搜索,而这一愿望十之八九是指向“娱乐”乃至“性”。不过,网络的特性也意味着只要有心,还是能够找到一点没有被娱乐所“泛化”的信息,也是这个时代的一点希望吧。只是如果人本身已经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了自我,期待网络的力量只不过是痴人说梦罢了。 
       
      3. 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 
    & nbsp; 波兹曼在书中阐释观点时,始终围绕着《1984》和《美丽新世界》这两个反乌托邦预言。在他看来,更有可能变为现实的,是赫胥黎的预言“人类会渐渐爱上压迫,盲目崇拜工业技术,从而丧失思考能力。当人们不再受制于痛苦的时候,又由于享乐而失去自由”。美国的情况也的确正如他所料,这是拜电视所赐。看完全书,不禁沉思,我们所处的这个社会,又是怎样呢?不容质疑的是,在当代中国,波兹曼的预言看来早已应验。歌唱比赛成为社会现象;普法节目做的如同侦探片,后面还要加个“凶手如何行凶?”之类的互动问答……这一切与美国的情况如出一辙。但是波兹曼的预言也并非万能,至少在中国,政治还没有娱乐化。从新闻联播中的满篇“新话”,到中宣部那一长串的禁片,禁书名单;从维基的曾被封杀,到燕南,读书中文网的被迫整改,都让人无时无刻不感觉到,所谓的“真理部”并不仅仅存在于奥威尔的小说里。1984?还是美丽新世界?也许,这不是一个单项选择题。不知道如果波兹曼身在当世,他又会做何感想……
  • 现代社会必然注重个人的生存,但是人如何活着才是现代的问题。我们庆幸奥威尔的1984没有成为现实,但是我们却陷入了《美丽新世界》所预言的困境。娱乐至死,恰指出了这一点,我们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 挺深的,这本书,但是讲得很好,可以让人对现代娱乐有一些反思
  • 尼尔·波兹曼(Neil Postman)这个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是比较陌生的,包括我在内,我们可能更熟悉的是文学大家如雨果,泰戈尔之流的,所以当我看完这本书时,才意外在推荐序中得知作者因肺癌在2003年去世,他的去世似乎没有引起很多人的关注,甚至是这本书《娱乐至死》(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在很多推荐书单中都没有出现,我不知道是说惋惜,还是失望,因为这本书引发了我对于娱乐这个问题的全新思考。娱乐充斥于我们的生活中,它到底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是利大于弊还输弊大于利?我们大多数人都只是盲目去接受娱乐,并没有深入去思考过这种问题。作者从印刷机,电视等技术入手,来分析媒介对阅读内容的影响,从文字阅读(思考性,连续性,逻辑性)到图片,视频阅读(碎片化,娱乐化),作者提出了他的担忧,害怕人类沉迷于不用思考的,碎片化的阅读内容,而对真正有价值,对人类做出贡献的著作,即文字阅读无人问津,其实这种现象在我身边已随处可见,而书是1985出版的,可见作者的预判准确。我觉得这本书不仅反应了当时美国的情况,也反应了当代中国大学生的现状,太过沉迷视频,图片阅读(看直播,追剧等),而很少花时间去看一些对生活有指导意义的书籍,看书的也是小说多。无可否认,懒惰是人类的天性,思考是很累的,但是只有不断思考人类才有今天的成就,。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危机,同时警醒人类。当然,这是我第一次读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好书都是值得反复读的,同时希望教育部能把此书列入必读书籍。
  • “我们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一直想买这本书,写于上世纪,预知未来,对当下很有启发,这就是经典巨作。
  • 随着电视媒体的兴起,媒体的语言传播方式渐渐发生了难以逆转的变化。昔日纸媒时代有序、理性的语言方式逐渐式微,而碎片、娱乐化的电视语言则成为了主流的表现形式,并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而本书的作者尼尔·波兹曼在这本《娱乐至死》中告诉我们,无孔不入的娱乐化产物,正在渐渐摧毁我们的思考能力。推荐阅读。
  • 值得看,看完能够理解为什么这种碎片化的平板,手机,电视提供的信息看似全面,实际是在瓦解我们的思考能力
  • 娱乐至死,是文化评论的书。当今社会的愚乐至死,似乎成为文化批评的时尚;我们文化界需要这样的书。
  • 大概讲的是媒体作用,还没开始看,看完再来聊感受。
  • 读过电子版,很发人深省的,好评如潮,当时有一期共读,没参加,读了电子版。这书纸质很不错。
  • 内容很不错。正如作者所言,目前我们也已陷入娱乐至死的陷阱,证据就是微信、QQ的刷屏。而且,我个人觉得,美国,还有大多数国家其实也已步入《1984》的预言时代,斯诺登的出逃原因就是明证。
  • 很好的一本书,文笔流畅,逻辑清晰,可以作为练习写作的教科书。其中的观点对现实仍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尤其是书里对奥威尔和郝胥黎的评价,让我忍不住再去重温一遍。
  • 还不错的,刚到手,没来得及看,翻了一下质量挺好的。
  • 有深度的书,值得好好品味,好好思考。书的外观当然是很棒的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416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