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华杉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华杉讲透《大学中庸》

华杉讲透《大学中庸》[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很棒的一本书,值得再看几次;作者虽然看起只是转述,但是怎么挑选参考解读版本,选择哪一个,然后还可以结合当下的情况来讲解
  • 《大学》讲了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以及要达到目标的具体步骤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 精英阶层形成一个极具人性化的集团,并且按其设想,这个集团能够自我监督自我纠正。他强调的是自身“德”的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自己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按个人修养的层次来确定在此集团中应处的位置。他是非常注重这个位置的,知止,不得乱次序,然后通过自上而下的传导实现统治。
  • 寒假至闲的时候终于战胜拖拉翻开了古典之作《大学》,本想聊以解闷,但沉下心来,品味千年文字的沧桑,乃觉如获至宝,相见恨晚。
  • 朱熹对中庸的理解似与孟子针锋相对:朱熹的理解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孟子的理解是:不偏不倚,犹执一也。
  • 华杉和他的《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在出书的企业家、商界人士中,华杉的路数非常特别,他阐释的往往是国学经典
  • 和作者承诺的“无需半点古文基础,也能完全读懂《大学中庸》”一样,这本书首先做到了通俗透彻地表达原著的本意,这已是极不容易了。
  • .不同的人阅读中庸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过初读还是不能完全自己编译,但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很值得学习和深究的,虽然总是觉得也是一种政治管理手段,可是存在就是合理,过段时间要再看一次,也许就会有另一种理解
  • 在大学里提出了明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三条纲领,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个条目。
  • 《大学》的三纲八目对个人发展有很好的引导作用,虽然或许不太适用于当代中国……其中治国的一些理念与当前社会现状相比较会让人很有感触。
  • 如华衫老师详解,“知和行如何分的开那?这就是知和行的本体,不曾被私心杂念所隔断的。圣人教人一定要如此,才可以称为“知”,不然就是“不曾知”。知行合一,知和行合二为一。
  •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远,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中庸》开篇就阐明,自我教育的重要性,并贯穿全文
  • 不厚,也就250几页,但是书很好,通俗易懂,学起来容易理解,华杉这几本除了封面俗一点,其实真的是良心制作
  • 毕竟是经典,2000多年后读,依然有不少让人击节的地方。老祖宗面对太初的苍天,以崇神般的至诚,参得了一部分天道。
  •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学习可以改变人的思想境界和文化层次。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 算上本書,華杉就把四書讲解完了! 我看又出了本讲資治通鑑的, 今后可以繼續讲二十四史, 為往聖繼絕學, 華杉先生不僅是說,而且在做! 不容易! 堅持下去、久久為功!
  • 大学和中庸将论语中修身的理论作更具体深入的论述。中庸更将个人的心灵修炼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化育盛衰紧密联系,深度与广度比论语更精进。
  • 学习中庸之道,就是学习正确处理人与人关系的道理,也即学习君臣、父子、夫妇、昆弟、朋友之间关系的道理。修道,以仁为根本,辅以知和勇之德。
  • 从《中庸》第十三章 习得,言顾行,行顾言,君子胡不慥慥尔?解释:说话时要顾虑到能不能做到,做事时也要顾虑到与自己所说的话,是不是一致,君子何不努力笃行实践,做到言行合一呢?
  • 早就知道是经典,但是一直觉得离自己很远,我很喜欢这本书的注释和翻译,而且对于自己来说,若是能背诵下来就好了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 《大学》是儒家修身的心法与目标,是做人的“达道”。这是思孟学派的作品。几个字可以总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齐治平”,此谓之八目。
  • 这本书可以告诉我们历史中的人物和故事更能体现人性和我们几千年的文化形成,以及现代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
  • 封面设计可以,但是没得实质内容,就是照抄古人的东西,写你点心得,完全没得看下去的必要
  • 作者广泛涉猎西方哲学,融会贯通,上接程颐、朱熹、王阳明等先贤,讲透深藏在《大学中庸》中的中国智慧。
  •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 “修齐治平”是目标修身,树立人格,现在看来最有用。扬善弃恶,达到君子的人格。这里讲的少,《中庸》、《论语》多有所述。
  • 在网站上看到华杉解读本写的序言,详列出了历代的注家的特点,感觉到了一股敬畏之情,于是决定买回来看看
  • 属于构建知识体系的一环而读,本身的营养个人来看很有限,但其影响又那么深远……大学尚有一定的逻辑性和哲学性,体系比较完备。中庸的阅读感受就很一般了,很多是论圣人、论道,大段大段的排比、形容
  •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完美修身而齐家治国平天下亦不难。这就是通过《大学》篇学习受到的教益和启迪。
  • 非常好的书,讲的很通透,极具实用性。做事先做人,做人先正心,儒家格物致知诚心正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非常好。
  • 如何“修身”?则《大学》、《论语》之要旨也。一则施“教”,“……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朱熹),选取俊秀,这些人是国之精英,“学而优则仕”,君子乃治国之材。“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王维诗)呀。
  • 从这本书中悟出的道理:“学习要做到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做人要做到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
  • 华杉系列自孙子兵法后俨然成了我的必读书务了,实在太好看了
  • 华杉写的书很好,看过一本后就决定把他评得四书全买了。
  • 每个人在遇到困境中是最能让心灵去思考的,因为只有在这些时候,我们才会遇见最真实的自己,我们才会卸去尘世的铅华大量自己的心灵,通往至善之道。
  • 作为大学基础的小学,就是基于“明”这样一种前提性要求而准备的。只有学习乃至生成了这样一种为人处事、心性修养的“常识”,才能够自觉、觉人,明白“知行”,并加以彰显。
  • 一直会去思考国学里古人的知识,用在平常的生活中和思考社会体制建立问题,修身为先,齐家治国平天下。
  • 《中庸》的最好一句是对“中庸”之道的精彩定义,“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最精微处就是无!与道家一下子就通贯了起来。谷园的解读是从大众化下手,所以没有在这句上着力。
  • 完完全全读不懂的《大学中庸》在这里有了不同的解释方法,或许能读的明白,或许还是看不明白。不过,重要的,我们在读,在学习她。
  • 致知与格物之间,无所谓“欲”之先后。体现出儒家知行合一的基本主张。与此同时,《大学》中也提到了“物格而后知至”,从一个侧面阐明了格物与“知”至的承接关系。
  • 无论先人如何努力地阐述圣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他也始终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来说的。这就是它的局限性所在
  • 《大学》开篇就阐明获得知识的途径。知、止、定、静、安、虑、得 这七证功夫。并详细说明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理想要落实在格物上,然后才能知至。
  • 孔子是非常强调学习的,他认为达到那些仁义礼等等圣人的境界,无他,唯学而。日日学,则保持内心的警惕,不违“道”,此道即上述治国之道。
  •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在写作手法上也更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理解。
  • 华杉讲透系列非常好,可以让孩子也研读学习,切己体察
  • 从内部进行思想控制自纠自察的机制,而这被强调到了最高境界。越接近至善明德者,其在位越靠上,至德为“天子”,理论上一国之尊应是圣人才能居之,所以尧舜被神圣化。
  • 看透华杉讲的这本书,结合其它先贤,大师的论述,进一步加深对大学,中庸的理解。
  • 格物致知是一种内化的实践理性,是修齐治平的基础。可以说,《大学》中的君子之教,实则从“诚意正心”开始,只有这样一些修身的基础,或者说成“人”之道,才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的首要之义。
  • 认真读了华杉讲透系列,《孙子》、《论语》都让人心有契契,脑洞大开。正在读《王阳明》,非常启发人,是我读过解读《传习录》最好书籍之一。如此看来,《大学》《中庸》一脉相承,必然是一本好书。
  • 希望我们读了这本书后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对人民有益的人,团结携手建设我们的美好明天!
  • 《大学》《中庸》是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影响的儒家经典。看了作者的解读,这回终于读懂《大学》《中庸》。这本书真是爱不释手。
  • 古之学者为己,修养是个人的事,凡事反求诸己,做到对自己诚,对朋友信,对所有人仁。儒家思想虽然宏大,但却讲究从最精微处发显,层层递进,从成就自己到达人,从亲亲到爱民,从格物致知,到诚意正心,修齐治平。
  • 老子说:道可道,非恒道,讲的正是人可以通过学习思考掌握事物发展的一定规律,但是,今天可行之道,明天不一定可行,事过境迁也
  •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在写作手法上也更通俗易懂,年轻人容易接受理解,我认为价值非凡
  • 《大学》讲“明明德”,即明白行善的道理,彰显自己的善德。至于“亲(新)民”与“止于至善”,则都是在这样一种知行合一的基础上,进一步指出为人为学所应践履的目标与最终产生的效果。
  • 中国的传统文化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芒,国学逐渐兴盛,中华文明以前所未有的姿势向世界展示着他的繁荣与伟大。
  • 使人读得下去的普及本,对我来说很有用。这也是第一次读《大学中庸》相关的书,打算再买华杉这个系列的其他书来扫盲。
  • 中庸绝对是一个值得认真去看的书,尤其里面对于个人修养的文段让我受益匪浅,至于政治方面的段落,由于个人抱负问题,感觉没有那么有用。
  • 快速地看了一遍,确实讲得不错,感觉是把大学中庸的一些核心思想提取了出来的,有些地方还说得挺实在
  • 人(书中叫君子)需要有一种强有力的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精神。这种精神就叫做慎独。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没有人监督的时候,是否还能够表里如一,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呢?若能做到,君子也。这也是古人对君子的一个基本要求
  • 历来人们的理解,只注重对于“中”的理解。其实不然,要研究中庸思想,最重要的材料是《论语》与《中庸》,在我看来中庸思想的关键是《中庸》里说的“君子而时中”的“时中”二字。
  • 《大学》《中庸》,我学到的道理是首先要充实自己,即“修身”;要以身作则,懂得感恩;做人做事要有原则,要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最后,诚心是做人的根本。
  • 3月19日收到,每天读一点日拱一卒,一个月左右读完,感觉很有收获,四书大概读完,实在有“一书”的感觉,诚意正心,切记体察,事上琢磨,继续笃行!
  • 修身养性之书,甚有助益。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止于至善。每天摇头晃脑几句,荡涤心灵而有大志,不忘初心。
  • 研习经典源于经典文献文本之本意内涵。但是穿越千年流传之文字,往往会随时代而发生了语音、字义层面的转变,甚至有的会产生一些误解与歧义。
  • 《大学中庸》是儒家思想最精华所在,而华杉老师能够结合修身(个人领导力)和企业经营两个方面把这些道理讲得直白透彻。
  • 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石,四书五经铸造了后世中国人的价值观,作者详细的解读,真是让我们受益匪浅。
  • 不同的人阅读中庸都有自己的理解,不过初读还是不能完全自己编译,但一直觉得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是很值得学习和深究的
  • 中国人永远关注的问题,是“天地人”的问题,怎样达到“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怎样“修身”。西方人总是在强调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中国人总是在强调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西方的训诫总是在强调人要怎样做,中国的训诫总是在强调人不能怎样做。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至于善。知止而后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 虽然总是觉得也是一种政治管理手段,可是存在就是合理,过段时间要再看一次,也许就会有另一种理解呢~
  • 恍然回到初高中的语文课堂,第一遍是一字一字的去找意思。第二遍读通顺来,接下来恐怕还得多读几遍才能真解其意。
  • 亲民、至善——大学之道强调的不仅是人的道德本性和道德实践,它还要求把个人的道德修养应用于社会政治实践,是一个推己及人的过程。
  • 其中贯穿始终的是一个“诚”字,诚就是不自欺欺人,就是君子慎独,就是博学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一系列修炼。
  •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两篇开头都是作为启示的经目。后面是谈话,重要性不强。
  • 《大学》相传为曾子所作,被称为“四书之首”。《中庸》相传为子思所作,其中的道理非常精奥,被朱熹称为“孔门传授心法”,列为“四书”中的高阶读本。
  •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君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现如今的知识分子,有几人能做到古代的标准?
  • 学习古人的世界观、价值观,是了解其历史以及文化的基础。但是之前一直没有好好读过。中庸有云,辟如天地之无不持载,无不覆涛。
  • 数年前,华杉就开始了经典阐释型写作,至今已出版有《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即将出版《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华杉讲透资治通鉴》。
  • 解读经典,写作经典与管理企业,对于华杉来说是高度统一的。“我的书有明确的范围,主要是儒家、兵法和历史,这都是关于自我修养、学习、领导力和战略的,所以和我的企业经营工作完全是一件事,也是我和客户沟通最多的内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写作本身就是我的工作。另外,我还有《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和正在写的《华与华方法》等书,那就更是我的专业著作了。”
  • 不读《大学》,就摸不到儒学的大门;不读《中庸》,就到不了儒学的高峰!逐字逐句讲透《大学》《中庸》,由浅入深领悟儒家智慧
  • 一位先哲有说育人为主,德育为先,而恰恰的在《大学之道》的第一句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大学中庸的贯穿的正如阳明学所说的致良知,良知良能本心已备,何假外求,因此要“存天理,去人欲”涤除过度的欲望。
  • 儒门提供了另一个监督纠正机制,不得其善,则不得其位,其他人可以拨乱反正。这种机制大约应当是在《春秋》中体现吧。但是这种拨乱反正并没有按其想象的那样发挥作用。
  • 在我看来, 儒学强调教化,因为人情世故但凡了解、体会的人最后都会无一例外的选择中庸 。就这一点来说,其实儒学的逻辑是挺严密的。中庸需要在时间中慢慢体味。
  • 华杉对国学经典的精彩解读,是知行合一式的心得感悟,比起一般纯学术解读更接地气,真是太棒了,太有意义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528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