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说

灿烂千阳[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美]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李继宏 译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灿烂千阳[pdf txt epub azw3 mobi]

灿烂千阳[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买《灿烂千阳》是因为我认为去年最好的书是《追风筝的人》。 
      在看《追风筝的人》的时候,更多的是被善良的人之间真挚的友情所感动,虽然这份友情发生在特殊的历史背景和民族问题里,但是作者更侧重的是通过大环境而表现了人。而看《灿烂千阳》,更多的感受是通过人的命运描绘了一个真实的历史变革,仿佛把一个赤裸裸血淋淋的阿富汗展现在了读者的眼前。 
      阿富汗人民要为自己的国家养育了这么优秀的作家而感到自豪。
  • 这是一本震撼人心的小说,讲述了一段另人绝望的历史,记录了两位坚韧不拔的阿富汗妇女。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辛酸与无奈,但总能隐约见到希望的阳光。 
    “对我来说,这里就是终点。我已经无欲无求。我小时候所渴望的一切,你们都已经给了我。你和你的两个孩子已经让我感到如此的幸福。没关系的,亲爱的莱拉,没关系的。别难过。” 
    行刑前的最后一刻,当她闭上双眼,她心中再也没有懊恼,而是充满了一阵安宁的感觉。她想到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一个低贱的乡下人所生的哈拉米,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次可怜的,后悔莫及的事故。一棵杂草。然而,当她即将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她是一个付出了爱也得到了爱的女人。她以朋友,同伴,监护人的身份离开这个世界。以母亲的身份。她终究成了别人眼中的重要人物。不,这样死去并不算糟糕,玛丽雅姆想。不算太糟糕。对于一个开头不合法的人生来说,这是一个合法的结局。 
    相比于莱拉,我更为玛丽雅姆心痛。玛丽雅姆的一生是悲哀的,她进入这个世界的身份,她深陷在无爱的婚姻,命运被操纵在时代的手中,一切的一切,无法逃脱。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强烈推荐!!!


  • 如果说《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两个同父异母的同龄男孩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友情已经父亲与儿子之间的感情冲突,体现了男人间的友情,父子间亲情,那么,《灿烂千阳》就是两个不同年龄,不同出生,毫无关系的妇女的人生轨迹的相互交织,体现了男女间的爱情,女人间的友情,而且不仅体现了父子,母子,父女,母女间的亲情,甚至体现了毫无血缘关系的父子,母子,母女间的亲情,甚至可以说,它体现了一种普世的感情。《追风筝的人》更多的是作者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到主角身上,让主角代替他去煽动起读者的感情,有种强烈希望让读者感动的意味,而《灿烂千阳》更多的是让事实说话,读这本书时很难感受到作者的存在,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并且《灿烂千阳》在情节的组织上也更加成熟,视角在两位主角间的切换非常的自然,伏笔的安排也很巧妙,而且作者不留痕迹的将角色与阿富汗的局势变化联系在了一起,并且在故事中展现了随着局势变化的阿富汗的自然环境,通过本书,让读者了解了自己并不为人所熟悉的祖国,使本书的意义更加不一般。  
            在本书中,作者常常先在读者心里营造起一种略带悲伤,但是却存在希望的环境,然后,就在读者想着:“好了,这样就好了,就这样发展下去吧”的时候,作者会以突如其来的,让人意想不到的灾难将其中的希望打碎,让角色落入一轮更深的悲哀环境中,然后又开始一轮循环,所以,读这本书需要读者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而正是这些压力,使得读者对书中角色的遭遇有种感同身受的感觉,直到本书的结尾,作者同样营造了这样一种悲伤与希望并存的结局,但是,作者将是否打破它的抉择交到了上帝手中,使书中的情节与阿富汗的现实接轨,使读者不断的想着“莱拉,哈里克,阿兹沙,察尔麦伊他们在阿富汗还好吗?”这样的问题,而去关注阿富汗的局势,关注阿富汗的未来,同时也关注阿富汗的人民和阿富汗的环境。  
            读完这本书,最让我引起思考的就是女性在现代世界的地位问题,本书中出现的众多女性,基本上把世界女性的苦难都体现了出来:重男轻女;女性无法接收更多的教育;认为妇女天生就不如男人的思想;将女性作为生育的机器;家庭暴力;将婚前性行为的责任都推卸给女人等等,女性永远都是受害者,就如同娜娜对小玛丽雅母说说的:“就向指南针总是指向北方一样,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读着这本书,我想起了我的母亲,想起了我的奶奶,外婆,想起了我的姑姑,阿姨,想起了我的姐姐,妹妹,女同学,想起了刚果被强暴的妇女,想起了在老家看到的拖着7个女儿的母亲,想起了视频上被虐待的开平女学生,也想起了我生命中遇到过的每一个女人,这时我想起了本书中的两句话,两句都是莱拉的父亲说的:  
            “在这个国家,女人的日子中是过的很辛苦…但现在,在***的统治下,她们也许跟自由了,比以前拥有更多的权利。”  
            “如果一个社会的女人没有受过教育,那么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的可能…没有可能。”  
             女性是伟大的,她们孕育了生命,抚育了幼儿,支持了家庭,忍受着艰辛,她们应该得到应有的尊重与承认,应该得到应有的照顾与关怀,也应该得到她们为之付出了爱的人的回馈与感恩。
  • 此书讲的是阿富汗三十年的战争岁月中所涉及得家庭、友谊、人性、信念和自我赎罪的艰辛历程。战争很可怕很残酷也扭曲了某些借此发挥的某些人的人性。战争中大部分的人在受难小部分人在落井下石。 
    从苏联入侵阿富汗——各族统权的内战——塔利班。 
    他们经过被血腥的、荒谬的摧残与洗礼。 
    1979年12月27日苏联入侵阿富汗。 
    1989年9月苏联军队全部撤出了阿富汗。 
    联的武装入侵,给阿富汗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并严重威胁亚洲和世界和平。阿富汗人民建立了许多抵抗组织,武装抗击入侵者。到1980年,全国抗苏武装力量已达10万人以上,控制了全国75%的农村和地区。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强烈谴责苏联侵占阿富汗。1980年1月14日联合国第6届紧急特别会议通过决议,要求苏联军队立即无条件地和全部地撤出阿富汗。苏军在阿富汗伤亡达3万多人。 
    在此期间《灿》的主人公玛丽雅姆正好是青春少女的辉煌时刻,至少我是这样认为。阿富汗语称私生子为“哈拉米”,正是这个“哈拉米”以《古兰经》赋予她的信念创造一段悲伤的、无奈的、执着的悲欢史。 
    她的一生是不幸的,她的母亲是她父亲扎里勒汗家的仆人,她在这种尴尬的地位中诞生,注定了她一生的悲剧。扎里勒汗在当时是集政治、商业、文化产业的富豪,但从未让玛丽雅姆享受与他的孩子们同等待遇的领域。当她执着的、肯定的认为父亲不会在意阶级封建礼教的种种约束放下尊贵的面子让接纳她时,她的执着让她丧失了世界是抱怨多、言语刻薄的那个最疼爱她的母亲娜娜的离开。当她进入父亲家里生活时并没有意识到悲剧的到来。在此期间在怀念着她的母亲娜娜的言词真理。玛丽雅姆想到了母亲在这种尴尬的局面下却坚持生下了她。娜娜曾经说过“我走了你就什么都没有了。”他们,她的父亲、继母让这个让他们蒙羞的“哈拉米”远嫁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饱经人间真味的她越发的体会到母亲的坚辛与痛苦的内心里不甘示弱的挣扎。家庭失去的温暖但是信念一直守护着她。 
    他们的邻居夫妇,一个是漂亮的自主的家庭主妇,一个是温文尔雅的教师,他们拥有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随时自由圣战组织的成立,两个儿子也参入其中了,他们渴望阿富汗的独立和平,打败入侵的苏联联军。反抗战争打响了,这个漂亮的自主的家庭主妇天天以泪洗面、心若游魂的思念着儿子们却忽视了女儿莱拉的成长、学业、及爱情。随后的战争不但夺走两上儿子的生活也夺走了他们夫妇的生命。在此时的莱拉与失去了父母和恋人迫于无奈即相信了恋人死去的消息嫁给了中老年鞋匠拉希德。 
    故事真正开始了,两个阿富汗女人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经历和回忆,共同饱受着战乱、贫困和家庭暴力的重重压力。心底潜藏着的悲剧和苦难的相互交织。他们曾经也为共待一夫而水火不容。但随着残酷的摧残他们达成了统一的战线,友情、亲情、同命相怜之情油然而生。他们以母女相待相濡以沫。共同抵抗家庭暴力。逃避未遂导引更大的杀伤力,苟且生活。恋人的再次出现让她对生活燃起了希望之火。这个骗局也就此结束。莱拉的女儿是恋人的,儿子是拉希德的。 
    在家庭暴力中,拉希德被玛丽雅姆杀死。她义无反顾的承担起所有的后果。莱拉带着孩子找到恋人,在巴基斯坦过着平静的日子。有情人终成眷属,莱拉并未忘记玛丽雅姆,而且玛丽雅姆活着在她的心间,她要回到喀布尔那已经是2002年了。她找到了玛丽雅姆生前所居住的环境和她的朋友们,即她的父亲扎里勒的忏悔信件及一部分遗产,他们在喀布尔修建了恤孤院。 
    三十年的战争夺走了无数人的性命,战争很可怕,生活在和平战争的我们是最幸福的。 前段时间塔利班组织劫持射伤韩国的人质的事件反响极大,阿富汗需要独立和和平,他们不需要其它国家的驻军。就如同伊拉克同样需要独立与和平。全世界需要和平,中国是和平的倡导者。




  • 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震撼不亚于作者第一部处女作。作者通过出生在不同年代,生长在不同生活背景下的两个女主人公共同的婚后生活,向读者揭示了阿富汗妇女地位的低下与悲哀。在夫权至上的制度下的制度下,女人没有自我,完全受男人的奴役,男人们一面要求他的妻女们不能让除他以外的男人看到自己的脸,一面又在偷偷的翻看着下流低级的色情杂志。女人不过就是他们合法拥有的奴隶、传宗接代的工具。 
        胡赛尼再次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向我们展示了三十年前的阿富汗、展示了阿富汗妇女的屈辱与悲哀、展示了阿富汗妇女愤怒与抗争、展现了阿富汗妇女对平等美好生活的渴望。
  • 合上《灿烂千阳》的时候,我蓦然发现自己一直是喜欢卡勒德 胡塞尼的,他就像是一个年轻的父亲,娓娓道来一个个故事,如同山谷里潺潺流过的泉水,平缓清越,可当你最终发现流水的尽头是瀑布时,心中早已沉甸甸得说不出话来了。  
          一样的阿富汗,和《追风筝的人》不一样的人生。  
          玛丽雅姆的父亲是一个有钱的老爷,而她是他与家中的一个女佣一夜风流后诞生的产物。年幼的玛丽雅姆不懂什么是哈拉米(私生子),她只知道每个星期四父亲来看她是她这个星期最快乐的时间。父亲会给她讲电影院中正在放映的《木偶奇遇记》,会抱着她说她是他的花蕾,会给她捎来许多漂亮的东西。仪式,十五岁生日那天,玛丽雅姆离开她与母亲娜娜相依为命的泥屋,进城寻找她的父亲。有钱人总是畏首畏尾的,扎里勒同样也不例外。他把她打发回了家,而家里等待她的,是娜娜上吊后早已冰冷的尸体。扎里勒匆匆把玛丽雅姆嫁给了一个比她大了四十多岁的鞋匠拉希德。自此,玛丽雅姆的人生也掀开了新的篇章,命运之轮轰隆隆地转动,而前方等待着她的,是一辈子的刻骨铭心。  
          和玛丽雅姆相比,莱拉要幸运太多了。她的父亲是知识分子,和蔼达理。她尽管在战争中失去了两个哥哥,却有一个青梅竹马的好伙伴塔里克。正当她以为她会如此幸福一生的时候,战争爆发了。莱拉的两个好朋友皆在冲突中丧生,而塔里克一家也决定离开。走前,莱拉和塔里克sex了。那本来只是一次少年时的偷尝禁果,却在无形之中改变了莱拉一生的轨迹。在莱拉一家也准备离开时,一枚火箭弹击中了她家的房子,她的父母被炸成了粉碎,而幸存下来的莱拉失去了一只耳朵的听力。拉希德收留了她,并欲娶她做第二个妻子。为了肚子里塔里克的孩子,莱拉毫不犹豫地点头说了“Yes”。  
          从此以后,两个本该毫不相干的女人却有了生命中的交集,她们从陌生人忽然变为了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亲人,成为了共同侍奉一个丈夫的两个妻子。那本该是水火不容,一触即发的争夺,两个命运截然不同的女人却在拉希德的家庭暴力下建立起了亲如母女的关系,这是一段病态甚至扭曲的友谊,却也是一段比血更浓,真真切切,不可摧毁的爱与情。  
          有一种情,叫相依为命,它离幸福最近,且不会破碎,那是一种天长地久的相互渗透,是一种融入彼此生命的温暖。  
          这种情,使一方会在另一方被殴打时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抵挡,会在共同逃跑被发现时咬着牙挺过去,会在那个兵荒马乱的时代,用自己羸弱的肩膀撑起阿兹莎和察尔迈伊(莱拉的两个孩子)的天空。  
          故事的结局各自走向了两个极端。塔里克并没有死,却在回来寻找莱拉时不幸被拉希德发现。拉希德想要扼死莱拉,而玛丽雅姆——这个隐忍了一辈子的女人此刻毫不犹豫地举起铁锹重重地敲在了他的后脑上。  
          这是解脱,获得人身自由的解脱;这也是枷锁,将会桎梏莱拉一生的枷锁。玛丽雅姆因杀人罪被判处了死刑,而莱拉在她的极力庇护下与塔里克开始了新的生活。这两个年少时的恋人终于得以相濡以沫,付出的却是十几年的苦痛和煎熬。也许这也会像是碦布尔,甚于阿富汗的结局吧。无论土地已如何满目疮痍,无论人们已如何在战火纷飞中苟且,那里始终是诗人笔下富庶而充满梦想和希望的福地。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故事本该在这儿就收尾了,可胡塞尼却为我们送上了一个温馨的ending。莱拉回到了祖国,为重建她出力,而她也再次孕育了新的生命。莱拉说如果它是个女孩的话,她心里已为它取好了名字。会心地笑一笑,我们也知道,那会是怎样一个美丽的名字 。

  • 这本书比《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情节与语言的描述更为成熟。只是看了书评买了此书,开始觉得有点枯燥,慢慢的被玛丽雅姆所吸引,不顾娜娜的劝阻去要求拉里勒实现她的生日愿望,在父亲家门口待上了一整夜,直至被司机送回破旧的小泥屋里。……生活中的阳光总是被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按下去,心中的压抑与愤懑一直在积蓄着,直到莱拉打开拉里勒给玛丽雅姆永远也看不到的信时,为玛丽雅姆的不平的那种积蓄的已久愤恨的心情突然一下逝放了,泪水随着拉里勒的忏悔与内咎一下子宣泄出来….. 
       善良与宽容,人性的回归,对生活充满的期望,新生命新希望…. 
       这是一本很值得推荐的好书,又买了3本送给我的同事们。
  • 蛮荒的时代 带给女性的是双重的伤害 所有的政权要给女性一个道歉 作者用如此细腻的笔法刻画了2位女主人公的生活 一笔一笔的勾勒出真实的感触 真实的世界 真正耐人思寻的作品 从书的开始就会让你淡淡的痛心 是一种悲 我不断的往后面翻着 与其说期待莱拉的命运 其实最想看到的是属于她的千千万万个灿烂的阳光 是走出屋子 走出阿富汗的 照耀在她身上的幸福 总会有些东西是我们一直探索的 女人孕育着生命 战火剥夺着一切 看过这本书 战争不在是抽象着 有时你会很难想象它发生在你的年代你在干什么 而又有多少人在哭泣
  •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为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这本书是胡赛尼继<追风长筝的人>之后又一部力作,很佩服作者的叙事能力,故事依旧感人并给人们心灵的震憾. 
      
    这本书更多是描绘阿富汗妇女的生活. 
      
    我的体会是小说写出了人在面对生活,面对苦难的一种态度,同时展现了人性中的美德包容和宽恕. 
      
    我觉得在两本小说中都体现了人性的救赎,追风筝的人是直接的,阿米尔对哈桑亏欠和内疚,他的救赎是在历经磨难救出哈桑之子后得以圆满,而灿烂千阳中是隐含的,一个父亲对私生女儿的救赎,他的救赎在生前并未得以实现,而是在他死后通过一封尘封的信,当莱拉读到这封信的时候我们相信玛丽雅姆已经原谅了他的父亲.....  
      
    尽管生命充满苦痛与辛酸但每一段悲痛的情节都能让人见到希望的阳光!







  • 写的非常好的一本书! 无论是情节,文字还是技巧都堪称一流. 
    阿富汗对我来讲,一直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虽然曾透过新闻了解到这个国家长年饱受战乱之苦,但由于太遥远了,不能真切体会到阿富汗人民究竟在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的人生究竟遭到怎样的损害. 
    本书从普通阿富汗女性的爱情和人生经历入手,故事跌宕婉转,情感真挚,文字细腻,让我从最普通最细节处受到深深的震撼.联想到我8月9日参加的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一个慈善晚会,宣布2009年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援助中国贫困地区的女孩子,帮助她们改变人生,实现梦想.我当时觉得这个项目不错,但说实话,光看看那些照片,不是特别触动.但看过灿烂千阳之后,我的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因为只有当你细细地了解到她们的生活经历,情感经历,真切地看到那被损害梦想后,才能由衷地想要伸出援手.

  • 最喜欢的人物是玛丽雅姆。作为女性,她容忍了半辈子,在最后一刻她爆发了,为了拯救自己的姐妹,毅然决然地走向死亡。尤其是在枪决的时候,真的是很感动,没有过多语言,用行动诠释了女性的坚强。在没有看过这本书和《追风筝的人》之前,根本不了解世界上保守战争痛苦的民族和她的人民。我觉得阿富汗的女性是坚强的,希望这个民族能早日摆脱战乱,人民过上幸福和平的生活。
  • 灿烂千阳,多么的美好;灿烂千阳,多么的明媚;灿烂千阳,多么的阳光!然而,在灿烂千阳的背后是无穷无尽的黑暗,在灿烂千阳的炙烤下,女人的生命在一点一点的蒸发!灿烂千阳出自一首赞美喀布尔的诗,作者以此作为书名,含义深刻地包容了对比,讽刺,希望,信念和爱。

    这是作者继《追风筝的人》之后的又一力作。阿富汗,经历了30年的战乱,先后经过苏联入侵,内战,塔利班统治,美国战争,这些都使阿富汗的难民人数成为世界之最。故事就发生在混乱的战争中,再加上宗教的信仰对于女人的管制和态度,自始至终,我的心都是紧缩的,我一直在庆幸:我不是出生在阿富汗那个年代的女人!

    女主人公玛丽雅姆是一个贫穷女仆娜娜与男主人的私生女,她从出生就注定了悲惨的命运。她的父亲不能接纳她和她的母亲,让她俩生活在一片空地的土洞里面——“老鼠洞”。就这样,玛丽雅姆同她的母亲渡过了15年。这期间,母亲教会了她两件事:男人怪罪的手指总是指向女人;女人这辈子只要学会忍耐就够了,不用去学读书写字,女人一辈子要忍耐的事情和人太多了。玛丽雅姆不理解母亲的观点甚至对待父亲的态度也与母亲不同。然而,事实教育了玛丽雅姆。当15岁的她执意要去城里住到父亲家的时候,当她闯进大门,匆匆瞥见父亲在窗帘后的脸一闪即逝的时候,当她像流浪狗在大门外露宿街头的时候,她明白了:对于父亲她只是杂草。就这样,娜娜因为玛丽雅姆的背叛而自杀。就这样,玛丽雅姆无处藏身被逼嫁给一个大自己20多岁的老鞋匠,到了600多公里外的完全陌生的地方去生活。

    6次流产之后,玛丽雅姆失去了生育能力,暴打和虐待成为了家常便饭。玛丽雅姆在默默地忍耐着。战争夺走了邻居的生命,留下一个14岁的女儿莱拉。最难堪的是玛丽雅姆的丈夫使用诡计让莱拉嫁了过来,从此就开始了二女同侍一夫的尴尬生活。由于莱拉年轻貌美,玛丽雅姆的日子更加艰难。与莱拉相爱的塔里克也由于战争被迫离开,走之前他俩发生了关系,致使莱拉怀孕,这也是莱拉同意婚事的主要原因。就这样,两个女人开始敌对的生活。由于莱拉生下的是一个女儿,自此失宠。整日忙于照顾孩子,使得两个女人日渐滋生友谊。两个人共同挨打,共同在炮火声中煎熬,共同出逃。可惜被男人出卖,被抓进监狱,被遣送回家。等待她们的是比以前更加疯狂的暴打,幸好两个人都没有丧命。莱拉又生下一个男孩,但是,她们的命运变得更糟糕,由于穷困,已经到了快饿死的边缘,只能将大女儿送到孤儿院去,这使莱拉和玛丽雅姆肝肠寸断。

    终于一天,莱拉见到了回乡来找寻她的塔里克。玛丽雅姆的丈夫知道之后,再次对两个女人实施酷刑,就在他马上要掐死莱拉的时候,玛丽雅姆第一次做了自己命运的主人,拿起铁锹将丈夫打死。为了拯救莱拉,为了让塔里克带走她们母女三人,玛丽雅姆承担了所有的罪名被枪决。

    莱拉和塔里克逃到国外生活了一年,这一年是幸福快乐的。在阿富汗时局相对稳定之后,莱拉决定回到自己的祖国,为祖国的重建效力。她念念不忘的是玛丽雅姆。她到了玛丽雅姆的故居去悼念,找到了玛丽雅姆故友的儿子,拿到了玛丽雅姆父亲的忏悔信,录像带和遗产。

    故事的结局很好,莱拉又怀孕了。新的生命预示着新的希望。此时此刻,如果一定要与《追风筝的人》想比较的话,我认为作者在这部小说中更充分地展示了其语言的功力,简练朴实的语言,精当的隐喻,使人感同身受,对于情景和内心世界的描写很给力!可以说作者成功地把我们带入了残酷,绝望,苦难和贫困的战争年代,然而,希望,救赎,宽容和爱又始终贯穿,尽管微弱,却存在,存在就有意义。这本书比《追风筝的人》还要精彩!这种欲哭无泪的痛楚,或许只有胡赛尼能这么自然的带给你!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女人的忍耐,深厚的友情,炙热的爱情,不能割舍的亲情,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战争可以消灭人的生命,但是,却不能消灭生命的信念。当深深的绝望与微弱的希望并存的时候,坚强的信念会让希望得到永生。


  • 买这本书是因为看了作者写的《追风筝的人》,很喜欢,所以这次又买了他的书,本来以为应该不会有第一本好看,但是出乎意料,作者的语言太细腻了,我相信即使一个很平淡的故事在他手上很会流出优美的旋律,本书的前半部分没什么,主要是后半部分,两个完全不同的女人之间的情义让人感动,实在是好书
  • 灿烂千阳。

    读书之前,我曾想像着这会是一个怎样明媚的故事,有着怎样动人的情感。

    读过之后,内心中却充斥着对于阿富汗妇女一生所要遭受的苦难的无尽悲哀。

    玛丽亚姆,一个极度悲情的人物。从一个盼望星期四的爸爸的纯真的小女孩,一夕之间,所有的希望破灭,不可更改地变成了众多无从选择的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妇人中的一个。她的人生,始终被冠以哈拉米的称号,先是在世人的眼里,再深深地植入她的心中。她,带着从娜娜那学会的忍耐,善良地活着,卑微地接受真主给予她的与生俱来的不公。

    莱拉,一个试着与命运之轮抗衡的可怜人。儿时,她的内心有着无法得到母爱的伤痛;少年,她面对的是亲情与爱情的消亡。纵然她受过良好的教育,纵然她拥有父亲给他的雄心壮志,在那样一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她依然逃脱不了沦为悲剧的结局。

    但在这些巨大的悲伤与彻骨的苦难背后,我们也能看都些许的光亮与零星的温存。

    玛丽亚姆在一辈子的隐忍后,终于找到了出口,她找到了生命的价值。而莱拉,也在她自己对信念的坚持后,寻到了生存的希望,找回了逝去的爱,捡回了曾经高贵的执着。

    然而,就如同在一片广袤的黑暗与冰冷中,划亮一支火柴一样,那一点点的温暖远不足以驱走心寒。

    不过也许,在经历了那些真正的连续的暗无天日的生活后,即使是那一点点光亮,也能够使人感受到,灿烂千阳!





  • 几乎是一气呵成读完,莱拉去玛丽雅姆的泥屋寻根一幕令我泪珠滴落,思绪随着莱拉的步伐一点一点一步一步的前行,故人已去,战火中的泥屋依然存在,那段15年的辛酸历史依稀浮现眼前,两位女人都不在了,一个比一个惨,但却一个比一个坚强!!!人性本善,随着莱拉打开盒子后,一场父女深埋心中的恨已荡然无存,留下的,是亲情,是爱,虽然它们来的晚了些,但,毕竟它们来了。莱拉的结局是玛丽雅姆生命的延续,玛丽雅姆把爱、希望和对幸福的憧憬全都用鲜血化成祝福,惜别后的玛丽雅姆在狱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开心、愉快的10天,莱拉的灿烂千阳中最耀眼的一道光芒就是玛丽雅姆在天空中发出的慧心微笑!
  • 是因为对《追风筝的人》的喜欢才选择了《灿烂千阳》。书的原名叫《泰坦尼克之城》,我想这也是一个很符合的名字。如同泰坦尼克一样,喀布尔是座沉没的城市。相比《追》,此书更娴熟、细腻,故事也丝丝入扣,绝对称得上是本好书。只是在《追》之后同样的阿富汗题材,多少缺乏新鲜感。阅读时唯一的疑问是故事突然从玛丽雅姆转到莱拉的时候,有点无所适从,虽然知道故事一定会有交集,但在很长的篇幅后才交集,当然这也是吸引我继续读下去的必然。几乎与我同龄的莱拉,在世界的另一端生活,曾经有过美好、幸福,然后遭遇战争、失去。这些,我永远也经历不到。她让我知道,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真实。也让我跟着她,从一个天真的孩子成长为更成熟更明理更懂得珍惜的大人。
  • 看完全书,心里久久不能平静。黑暗的社会,注定了就会有两个女主人翁那样悲惨的人物。相比而言,我更同情玛丽娜姆,从她离开泥屋的那一刻开始,她的生活就开始了翻天复地的变化。她才知道一切都如娜娜所言:如果她没了,她什么都不是。她谨记娜娜教她的一句话:女人,一生只要学会一项本领,那就是忍耐。所以当拉希德每次残忍的欧打她的时候,她都是默默地忍受,没有哀求,没有哭泣,更没有反抗,似乎那条皮带抽打的根本不是她的身体。但是,当拉希德紧掐着莱拉的脖子,看着莱拉快要窒息的时候,她所做出的反抗,及后来冷静独自面对的举动,又勇敢得让人心疼,我不禁泪流满面。
  • 奥运会看到运动场上那个穿着长裤子跑步的阿富汉女运动员——卢比娜,我才能更进一步了解胡赛尼的这本《灿烂千阳》,女人的脸只能给自己的男人看,总觉得这很荒谬,起初读完一遍很是失望,觉得比《追风筝的人》逊色不少,但看到卢比娜,我又重新拜读了一遍。这次,真正为阿富汉的女人感到悲哀,他们都没有决定自己命运的权利,玛丽雅姆、莱拉都被压迫着,过着悲惨的生活。但真真正正被玛丽雅姆感动着,从他儿时的天真,不顾娜娜的劝阻去找阿里勒,到她被兄弟姐妹们瞧不起,到她15岁无奈的被嫁出去,到后来在新环境的痛苦生活,到莱拉的来临,到她对莱拉的误会,到她和莱拉成为朋友,到她与莱拉女儿的点点滴滴,到她为救莱拉或者说自救杀死丈夫,又担起责任,直至到她被判刑,我的整颗心都被牵挂着,这个“哈拉米”的思想和行动带着我走过她的一生。那封拉里勒的信也随着莱拉的眼泪随她而去!莱拉出生在相对于玛丽雅姆来说比较富裕的家庭,还有哈扎克插入的感情故事,战争使她和他分隔两地,使爸妈丧生,为了肚里的孩子她不得不屈于生活,嫁给自己很恶心的人,一个女孩的生活因为战争彻底改变。 
    对生活的期望,对新生命的渴望,对人性的抒发,两个女孩演绎着善良与宽容的人性故事。
  • 看过《追风筝的人》之后,对阿富汗一直是有好奇的,虽然也已经被震撼过了,但是看《灿烂千阳》的时候书中那写的触目惊心的情节,还是会得沉重和压抑。面对这样一个阿富汗真的轻松不起来。

    《灿烂千阳》,这个书名取得很阳光很有希望,但是故事仍然是如此沉重。一个现代的阿富汗,却是如此的不堪,感觉似另外一个世界,我们无法理解和承受的世界。

    没有经历过战争没有经历过饥饿的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和体会在阿富汗生存下来是怎样一件艰难又痛苦的事。尤其是妇女,她们在阿富汗是怎样的一种挣扎、绝望和苦难。不要说男女平等了连最基本的尊严和生活保障都没有,更不要说自由。

    看过这本书,顿然感到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可是我们很多人却还一再不能满足。每次跟朋友吃饭或干什么事特别浪费的时候,我都会玩笑着说“想想阿富汗!” 其实这已不仅仅是句玩笑,更应该是让我们懂得珍惜的一种提醒。

    单从故事以及阅读来说,我还是更喜欢《追风筝的人》,也许是先入为主,也许是现实太过残酷。但不可否认的是《灿烂千阳》让我们对现代的阿富汗有了更多一些的了解。他们是怎样的生活,他们曾经或正在经历着什么。塔利班,这个“911”后“大名远扬”的组织,他们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都做了些什么?而妇女和孩子依旧是这片土地上最大的受害者。

    没有看《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之前,只知道阿富汗是个经常打仗又是恐怖主义基地的地方;看过这两本书之后却让我更加不解,那片土地上究竟生活着怎样的一群人呢?他们又如何能在这样的环境下生存下去?

      

    那个曾经风筝满天飞舞的阿富汗,却变成了一个连笑声都没有的国度,究竟是谁之过?而阿富汗的那一抹阳光何时才能见得到?



  • 一个自卑而心存恐惧的灵魂,忍耐度会有多么大? 
        当苦难后面是苦难,命运一而再再而三的把人逼至绝路时,我们心中对于爱,对于希望的坚守,究竟可以支撑我们走多远? 
     
        “喀布尔的每条街道都令人目不转睛   
        埃及来的商旅穿行过座座市集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玛丽雅姆和莱拉两人各自有着自己的命运,因为各自生活中的苦难而遭遇到了她们共同的丈夫。她们卑微如尘,命贱如草,在炮火连天的动荡时局中,在丈夫的殴打责骂中,日复一日,谨小慎微。她们处于同样悲惨而几乎无止境的生活里,没有任何现代女性所能够享受的权利和尊严,没有自由,没有安全,希望也日日破灭。然而,即便如此卑微,玛丽雅姆和莱拉却一样有爱有恨,有自己的尊严和勇气,在不可宽恕的时代,以看似不可能的友谊,写下不可毁灭的爱。“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很多女孩担心失去贞节而结束自己的生命,有的男人则因为妻子或女儿被士兵奸污而打着名誉的幌子将她们杀害。”而侥幸活下来的女人,还要承受痛失亲人、爱人、朋友的痛苦,仅凭爱的回忆或爱的希冀,就可以在苦难中默默去追寻亮光。唯美的文字更加透出了那种深刻的悲凉,然而,人的情感在这种环境下却坚强的存活,足以证明生命的伟大,灵魂的高尚。小说的最后,惯于听命、备受歧视的玛丽雅姆在绝境之下做出自己的选择,她用铁锹打死拉希德,拯救了快要被掐死的莱拉,并坦然地走到刑场,最后一次服从了别人的命令———“跪在这里,夫人,头朝下。”而千辛万苦从苦难之地流亡到巴基斯坦并在那里找到安身之所的莱拉,也果断地选择回到仍然潜伏着危险的阿富汗。恰如她吟诵的哈菲兹诗句:“如果洪水即将来临,吞没所有的生命,诺亚方舟是你们在风暴中心的指引,请别悲哀。 ” 
        人的自由与梦想,人的生命与尊严,我们应当牢牢记住。







  • 看了很多小说,当看到胡赛尼的《追风筝的人》,毫不犹豫的买了他的这本小说,书到了之后就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了,是的,这本小说依然没有让我失望,他依然是我说期待的那种小说,跟上一本小说一样,写作背景是阿富汗近三十年大社会,只不过主人公换成了两位阿拉伯女性–玛丽亚姆和莱拉,小说时间跨度三十年,讲述历史变故下,两位主人公的悲惨命运,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展现了半个世纪阿富汗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当然小说最后两位主人公再也忍受不了他们丈夫的侮辱与虐待,最终奋起反抗,一阵混乱之中她们杀了拉希德,最终莱拉找回了她的真爱,他们逃出了阿富汗,远离了这个是非之地,过着安适的生活,当然之一切的代价是玛丽亚姆的生命代价—-被乱石投死……些许年之后,阿富汗恢复平静,莱拉却想回到已经千疮百孔的国度,在那里,她回忆起了所有人,包括玛丽亚姆。他决心为国家做点什么,他说那里需要她…… 
      总之读完这两本书之后,我觉得所有的书就黯淡下来了……
  • 看完《灿烂千阳》,我才感受到和在战火硝烟下的阿富汗人民相比,我能生活在和平年代是如此的美好。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看,大约2周左右才看完,有的时候睡前看,晚上睡觉的时候会做噩梦,书中的一些细节让人发指。凄惨的玛利亚姆用死来证明自己在这个世界仅有的一点价值,莱拉因为拉希德的欺骗,没有和塔里克生活在一起,每天,拉希德最大的乐趣就是踢打,辱骂莱拉,玛利亚姆。。生活在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妇女的生活状态是如此的悲凉。书中写到,莱拉因为怀孕要刨妇产手术,医院里竟然没有麻醉药,手术室的女医生也是穿着布卡蒙面手术的。。。看得我当时差点昏过去。。女性外出必须穿布卡,一个人走在街上随时会被塔利班抓去送回家,女性更没有受教育找工作的权利。。 
     
    这本书有个很华丽的结尾,莱拉找到了塔里克,2个人重逢结婚,去找扎比勒,找毛拉,在硝烟结束以后重返阿富汗,让我想到了,即使在让你为之伤心绝望的土地上,也能升起1000个灿烂的太阳,或许阿富汗人民的生活会更加美好,再或者意味着生活在困境中的人们只要不放弃,对未来生活得信心,都会拥有灿烂的明天的。。。
  • 《灿烂千阳》买回来有一段时间了。 
     
      最近三天,玛丽娅姆与莱拉这两个虚构的阿富汗女子在我面前展现了世间真正的苦难与命运的坎坷。我仿佛看到了玛丽雅姆那灰白的头发,被打掉的豁缺的牙齿,灰暗褶皱的皮肤…..,15岁那年的玛丽娅姆,童年的快乐在被父亲面对世俗时显出的软弱无能击碎之后,母亲也用她自己的方式(自杀)惩罚一个了背叛的女儿,这个“哈拉米”从此变得更加无依无靠,被迫远嫁,开始了她苦难的一生,自由,她从没想过。7次流产注定要遭到蔑视与毒打,当繁衍这项任务无法由她完成的时候,鞋匠丈夫注定不会尊重和爱她,因为他们生活在阿富汗!男权至上的国度。 
      苏联入侵、圣战、塔利班统治、巴米扬大佛、9.11,这些真实的历史被描写在书中,让我坚信她们也真实的存在过。莱拉这个美丽的少女,出生于知识份子家庭,有着幸福而美好的童年生活,父亲告诉她,女人有自由的权利,如果不是战争,她会上大学,她会成为杰出的女人。而这一切都随着那枚火箭弹烟消云散,炸毁的不仅仅是她的家,她的双亲,还带给她无法想像的悲惨生活。玛丽娅姆无耻的丈夫为了娶到这14岁的少女,编造了她的男友塔里克也已死去的消息,为了能在战火中生存并能顺利生下她与塔里克的孩子的莱拉,同意成为一个快到60岁粗鲁而卑劣的鞋匠的妻子。故事在莱拉的女儿降生的以后,展现一些美好的情景,她与玛丽娅姆开始由敌对到相知,以至相濡以沫,那温热的三杯茶时光是多么的幸福。玛丽雅姆体会着她一生中最为幸福的一段生活。莱拉,是她的生命之光。而这一切又随着时局的转变而变得悲惨起来。妇女受到了严重的监视,试图逃跑的妇女被塔利班送回怒火中烧的丈夫身边,毒打,被关在窗户已用木板钉起来的闷热、黑暗的房间里,没有食物,没有水,孩子一样被置于死亡的边缘。战火弥漫尘世,监牢般的家庭,无力反抗的她们要继续活下去,活下去。莱拉又怀孕了,用一根金属辐条也许会杀死胎儿,但战争殃及了无辜者的生命,她见过的已经太多了,胎儿是无罪的,她放下了辐条。看到书中描写莱拉在极度恶劣的医疗条件下需要无麻醉的剖宫产,我真的吸了一口凉气。我甚至看到了那挂在绳上只能用水冲冲算是消毒的橡胶手套,因为那时大多数条件好、设备好的医院只为男子开放,医生做手术也必须穿着布卡(从头到脚裹住女人,一种走起路都会被裙摆绊倒的服装),太可怕了,简直令人无法想像。她的丈夫终于获得一个儿子,但这并不意味着莱拉的日子会好过多少。 
      最终,在战火的绝境中一起挣扎的女伴,那个可怜、后悔莫及的事故,一件人们不想要的东西,一个让她父亲觉得有失体面的私生子,一个“哈拉米”,命运赐给莱拉的玛丽娅姆拯救了她,成全了她的幸福。对女人们来说,爱情或许反而是简单的,女人之间生死相连的情谊显然更难得。这个故事包含着爱与被爱、坚强与反抗,是两个女人密切相关的命运,是母亲为女儿的付出,朋友为朋友的付出,同伴为同伴做出的牺牲,就算是生命,也无怨无悔! 
     
        喜欢卡勒德·胡赛尼的写作风格,简单,朴实无华,他描写的人物性格鲜明,情感细腻,场景清晰明了,非常优美,叙事逻辑严密,触及人性的本质,故事感染力极强。最喜欢书中父亲带着莱拉与塔里克登上巴米扬大佛时情境。下方的巴米扬峡谷遍布着长势繁茂的农田,远处细小的村庄,阿富汗以外白雪覆顶的山脉!所有这一切上方,是一碧如洗的天空。站在这山颠,感受战争中的寂静与祥和,悲伤与畅想。 
     
      《灿烂千阳》,无比灿烂的一千个太阳!

  • 合上《灿烂千阳》这本书,我不禁深深地叹了口气。它就像是阿富汗版的《苦难的历程》。主人公凄惨悲哀的一生让人痛心。他们有很多机会都可以摆脱苦难的命运。如果玛丽雅姆那天晚上回了家而不是固执地守在父亲家门口;如果莱拉那个下午答应和塔里克一家一起逃出阿富汗;如果她们俩那次出逃能够成功;如果玛丽雅姆那通电话能够找到父亲;如果……,然而现实是残酷的,这些无谓的假设都没有发生。面对她们的坚强与忍耐,读者单方面的愿望却成了矫情的怜悯。 
    可怜的玛丽雅姆,命运对她是多么的不公,可她一直都在认命式的忍耐着。就连挨打时也咬紧牙关,一声不吭,默默地承受。我怀疑她都没有尝试过出逃。而当她遇到了这个有叛逆心理的莱拉,她的勇敢感染了玛丽雅姆,让她觉得自己的人生也许可以有另外一种方式来演绎。不过,最后的那次反抗应该是属于她自身的东西,与莱拉无关。那是对丈夫积蓄已久的憎恨,多年共同生活对其的深刻了解,以及保护所爱的人的急切,让潜伏于心底的力量涌现出来,做出了唯一一次对自己命运的抉择。 
    故事的背景发生在距离现在很近的年代。阿富汗战争、塔利班,读书时的政治时事里都有提到;本拉登,美国双塔被炸,这耳熟的名字与事件,也是前些年的热点新闻。就在他们历经各种苦难时,自己在幸福地成长着。每每想到这个,我就觉得应该要好好珍惜自己的拥有。相比阿富汗那些和我们同龄的人来说,我们真幸福得有点奢侈了。
  • Khaled Hosseini的笔触是细腻的了不得的。追风筝以后他写了一个女性视角的阿富汗,虽说这次没有过多的美国崇拜描写,但是对阿富汗的政治背景还是做了大力的介绍,没办法,玛利亚姆和莱拉就是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这样的环境下,女人们竟然还能隐忍下去,我真是觉得叹为观止,这和他们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习俗真的是分不开吧。 
     
    我很喜欢玛利亚姆,以至于在莱拉出现的时候,我有点小小的不高兴,她打断了玛利亚姆的讲述。玛利亚姆就像  一样,她的人生充满了凄凉,但是她很善良,一直以来都是,对于不平等的生活,她一直默默承受,或者说逆来顺受,自从娜娜死了以后,玛利亚姆就一直是这么遭罪的生活在本身就是地狱的阿富汗里。我不太能理解玛利亚姆的爸爸,为什么她要把她嫁给那个混蛋?!不是说在阿富汗家里的当权者是男人吗?为什么要听那几个老婆的话,把可怜的玛利亚姆放到人生更悲惨的地方。对于玛利亚姆来说,也许她最幸福的时候是怀了拉希德的孩子的时光,但是却稍纵即逝,可怜啊。 
     
    莱拉自由恋爱,生活环境相对优良,却被一个谎言骗给了拉希德,还好有玛利亚姆保护她,让她最终和宝宝逃离了拉希德,然后玛利亚姆所有累计下来的善良,都被莱拉继承了 ,莱拉算是幸运的。 
     
    这本书让我对塔利班又有了新的了解,还有对苏联。曾经伊格尔告诉过我,苏联饿死了很多乌克兰的民众,他讲这话时的表情,就像我讲日本鬼子南京大屠杀的表情,原来红色政权也有那么黑暗。 
     
     
    突然想起KRISS,她的巴勒斯坦也在蒙难,当时在国家图书馆,她一次次的和我说关于他们民族冲突矛盾,现在好像仿佛重回了一段旧时光一样。 
     
     
    很想念她,伊格尔,还有KASA

  • 这本书是和《追风筝的人》一起看的,两书一样的社会背景,却以不同的讲述者从不同的视角,给人以完全不一样的感觉。本书所写的无论从思想深度还是针对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妇女问题的探讨都是很能引起读者共鸣的,具有警醒作用的。哈拉米玛丽雅姆从希望到绝望,从任人操纵的木偶到奋起杀夫的救赎者,完成了心灵的救赎,被妇女当成了英雄。而莱拉则是一条辅线,在玛丽雅姆以死换来的机会面前和心爱的人有情人终成眷属。 
      作者全书描写细腻,人物写的活灵活现。情节安排丝丝入扣,不折不扣是本好书。这印证了一句话——国家不幸诗人幸。我想换成作家也是一样的吧。
  • 宝贝,你不知道这个季节的清晨,站在广场上毫无遮挡,被阳光照耀的感觉好温暖。 
    宝贝,你不知道清晨乘车上班时我总会选择阳光升起那一侧的座位,因为一天都闷在办公楼里我怕自己会霉得变质。 
     
    《灿烂千阳》在我目前看来讲述了两个阿富汗女人的悲惨故事,一个是私生儿另一个是在战争年代失去双亲,迫于不同的压力嫁给了大他们很多的丈夫。文中最让我感到欣喜的部分是描写莱拉的孩子阿兹莎的那些片段,一个可爱的baby girl似乎活生生在眼前,让人忍不住想爱抚一番。 
    这里真的没有充满童话。在我以为会呈现希望的时候,失望甚至是绝望总是加倍袭来。我以为玛丽雅姆的父亲会真的为她的婚姻争取,我也以为玛丽雅姆和莱拉能够成功逃跑。 
    那些名字从一开始的拗口到现在的熟悉,我用了不到三天时间看了2/3。 
     
    我只是想在渐冷的季节里给自己找些温暖,所以看到题目就欣然翻开此书。



  • 这是我看过的第二本关于阿富汗的书,第一本也是这个作者写的追风筝的人。这本侧重描写生活在底层的阿富汗妇女,天灾人祸,被阶级影响,受家庭暴力,受战争的折磨。文章主题主要还是写虽然女主人公经历各个时期的苦难,希望还在人心中。玛利亚姆虽死了,还好莱拉后来得到的幸福让人安慰。不禁开始因为自己长在中国,生活在这个时期而庆幸。值得一看。
  • 如果你已经了解了胡赛尼,看过了《追风筝的人》,那你一定要看看这一本,你会随着作者真切的描述来到那个被战火摧残了的遥远国度,感受女性在特殊环境,宗教信仰等等因素下的生存状态。另,书的质量很好。
  • 因为《追风筝的人》而开始关注卡勒德·胡赛尼(Khaled Hosseini), 喜欢这个关于宽容与救赎的故事, 也喜欢胡赛尼,这位生于喀布尔,长于美国的阿富汗裔作家对自己的祖国敏锐的感知。 
     
    早在07年,偶然地在一本英文杂志上看到了关于《灿烂千阳》的介绍,这是胡赛尼的第二部作品,关于不可宽恕的年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再次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描绘了在残酷的时空下,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所经历的人生波折。如果仅仅是战乱与爱情,胡赛尼肯定会让出版社和粉丝失望;如果仅仅是《追风筝的人》的故事模式,胡赛尼只会沦为先是一鸣惊人而后销声匿迹或后继乏力的平庸作家中的一员…… 
     
    翻过小说中译本的最后一页,才能深深体会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的地方,才能明白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占据《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121周一久的能耐,才能惊叹胡赛尼这位对写作极具天分的而又有远大抱负的加州执业医师是如何通过更加细腻的文笔、更加巧妙的情节向我们呈现跨越阿富汗30年,个人在困境下挣扎的旅程,诠释了塔利班之外,阿富汗真实的文化与历史。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 
     
    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本该美丽得犹如灿烂的太阳一般的阿富汗妇女,却因为旧家族的捆绑、动荡的战争,远离了本该属于她们的幸福家庭、浪漫爱情、纯洁友谊。她们忍受、抗争、救赎,凭着那点微弱的信念而艰难地活着。 
     
    错杂复杂的情节和家庭里不为人知的秘密,让故事跌宕起伏;而生动的心理活动描写,让人感同身受,仿佛故事正在眼前上映……

  • 如果你看过《追风筝的人》(我从这本书了解了那个陌生的国度),相信你更不会错过这本灿烂千阳,,,作者对于阿富汗的描写已经更细腻更有深度了(我从这本书了解到了那个为了达到自己所谓的世界强国而造成他人多少悲惨的人生)。。 
     
    灿烂千阳,是一本描述近几十年来阿富汗的社会变化 ,用第三者的描述说了2个女人的一生 ,一个玛丽,一个是莱达。从出生到生命结束的过程。 
     
    我更喜欢莱达这个角色,面对险境,她能从容对待;面对压迫,她也能反抗;最后,终于与心上人相守。也喜欢她的机智,每次选择逃离时,明知几乎会失败,却从不放弃自由的梦想。 
     
    而玛丽,简直就是我们旧社会的女性代表,一出生,就是私生儿,为了看望父亲,母亲羞愤自杀,15岁被父亲的其他老婆卖给一个45岁的人做妻子,因为一直未能生育(习惯性流产)。从此做牛做马的为拉希德操劳终生。最后,为了莱达的幸福,选择牺牲自己成就他人。可能,我很难做到她的高尚,但,我能理解她那痛苦的一生。或许,死才是对她最好的解脱。 
     
    看这本书,一直随着2个女主人公的心情而起伏,被拉希德毒打、与塔里克相见、、、、心情非常沉重,一直想哭,,,看完后,也沉闷了几天才恢复过来。 
     
    可能作为国人来说,作者的描述手法并不是我们所习惯的,但,这个故事本身非常有历史意义,穿插着阿富汗几十年的社会变化,你在这,更能看到这个国家的绝望与努力。 
     
    支持大家看看,你会发现,其实我们已经生活得非常幸福了。



  • 昨晚开始看卡勒德&#8226;胡塞尼的《灿烂千阳》,本来打算看几页睡觉的,可是抵不过小说的精彩,一口气看完第一部有关玛丽雅姆的情节,才依依不舍的躺下睡了。今晚十点半后开始阅读,又是爱不释手,一而再再而三的跟自己说,再看几页就睡,结果一直到看完整本书,心中有些感受不吐不快,便来了这里。

    可以说,《灿烂千阳》是我目前看到的让我最感觉震撼和感慨万千的一本书,书中描绘的阿富汗的战乱频发,各路军阀的争权,而可怜的阿富汗人民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更有书中写到的阿富汗人民苦难的生活常态让我唏嘘不已,我的心随着小说的情节而一直紧紧的悬着,为玛丽雅姆屈辱而隐忍的生活,为莱拉痛苦而无奈的日子,为阿富汗人民似乎永无宁日的岁月而心痛。多么渴望玛丽雅姆和莱拉的抗争,多么渴望看到她们的出头之日,小说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作者的叙述描写让人深有身临其境之感,让我跟小说主人公的命运同喜同悲,好在最后终于看到曙光,稍感安慰。

    更令我震撼的还有小说所展示的时间背景,1989,1992,1996,1997,1999,就在我所经历的最近的这些年月里,我们过着平稳安宁快乐平和的生活,而她们,却生活在战争、动乱、暴力、饥饿之中,小说为我们打开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窗,更让我们看到阿富汗人民为生存、为家乡、为祖国而表现出的坚毅、顽强。


  • 写得太棒了!! 
    在这样的社会背影下,人渺小的就像一只生活在水塘边的蚂蚁,朝不保夕。 
    但那种坚持的信念,竟然人总在绝望中看到希望。 
    我感动于两个女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感情,感动于相爱的两人之间时间无法磨灭的感情。 
    这样的好书真得太值得读了!! 
     
    PS:顺便问一下,作者的上部书《追风筝的人》为什么不能购买呢?
  • 这本书讲诉了两个女人的故事,作者很巧妙地将两人的人生交汇了。这本书是我在实习开始时看的,那段时间对我来说比较艰难,而这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小说。传递出的信息,让我们面对生活都要坚强。推荐,个人觉得比《追风筝的人》好看。应该说《灿烂千阳》比较通俗易懂。但是这两本书各有各的价值。
  • 这是一个关于两个阿富汗妇女的故事,关于她们充满辛酸和悲苦,还有与命运抗争的一生。玛丽雅姆无疑是个悲剧人物。在那样的环境下,她的“哈拉米”(私生子)身份注定了她悲惨的命运,充满希望与失望、欺骗与责难的童年,把怨气撒在她身上的苛刻的母亲,虽爱她却身不由己不能认她,给她心灵造成重大创伤的父亲,还有后来娶了她却从未给过她幸福的丈夫拉希德。命运的不公似乎全体现在了她的身上,但她选择了隐忍,她接受一切命运的不公,直到莱拉的出现。 
     
     和玛丽雅姆比起来,莱拉要幸运得多了,她有一个幸福的童年,视她为掌上明珠的父母,还有那段清涩朦胧的初恋。如果不是战争,也许她就顺理成章地与她的白马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当然,那样的话,就不会有后来与大她许多岁而共侍一夫的玛丽雅姆之间的交集。 
     
     战火纷飞的年代,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阴差阳错的,战争中莱拉被玛丽雅姆的丈夫拉希德救起,并成为比她父亲还大的拉希德的小妻子。虽然她对他没有一点感情,但在那样的形势下,这也是唯一的选择。拉希德对莱拉无比迁就的态度深深刺痛了从未从丈夫那里得到过这种待遇的玛丽雅姆的神经,因而产生了强烈的嫉妒。然而好景不长,因为孩子的问题,拉希德对莱拉的态度急转直下,从此她就与玛丽雅姆过上了同样的生活,没有温暖,没有爱,只有无休止的家务,还有无休止的折磨。两个女人的命运就这样紧紧联系在了一起。他们一起干活,一起喝茶,一起策划逃跑又被抓,在丈夫的毒打下她们互相保护。两个本是仇人的女人成了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亲人。他们为了对方可以不惜牺牲一切,甚至生命。玛丽雅姆就作出了这样的牺牲,面对丈夫对莱拉的百般虐待,为让她摆脱魔掌,重新找寻自己的幸福,一向隐忍的玛丽雅姆竟有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杀死了自己的丈夫。然后,为了不牵连莱拉,她毅然选择自己留下接受处罚,让莱拉和历经磨难后久别重逢的初恋塔里克,带着他们的孩子一起远走高飞,而自己惨死在塔利班的枪下。这个默默忍受了一辈子的平凡女人,在人生的最后时刻绽放出了灿烂的生命光辉。这个让人敬佩的女人。我潸然泪下。 
     
     看书的过程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情绪之中,残酷的战争对幸福生活的摧残,主人公悲惨的境遇,让人产生深深的同情。朋友批评我说,我现在不应该看这类型的书,影响情绪,可是书拿到手就欲罢不能了。胡赛尼极强的叙事能力和渲染手法发挥得淋漓尽致,震撼人心,历久难忘。关键是,悲伤的故事中,总能让人捕捉到一丝希望之光。比如莱拉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比如苦难的日子里玛丽雅姆和莱拉在璀璨的星空下偷空喝三壶茶,品尝小点心的悠闲和温馨,比如玛丽雅姆到死都无法看到的父亲对她深沉的爱,比如莱拉历经磨难后最终和相爱的塔里克生活在一起,日子虽然清苦,却也还算美满。这一束束希望之光给了善良的读者些许的欣慰,也冲淡了原本堵满胸口的悲情。 
     
     虽然《追风筝的人》让作者胡赛尼一炮走红,并成就了一个颠峰,但个人认为,相比之下,之后写成的《灿烂千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喜欢书里的一句诗:“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的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一千个太阳,一千个希望,再难的生活,也总是充满了希望的。这让人欣慰。

  •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美)

    上个周末读了这本书,开始的时候不太感兴趣。直至看到多半本的时候才觉得放不下,想一直读完。看到最后,我流泪了,作者太煽情了。

    这本书讲述了,两位阿富汗女子的坎坷命运。主人公私生女(被称为哈拉米)玛丽雅姆和受教育的莱拉。玛丽雅姆和母亲娜娜生活在乡下的泥屋,过着纯朴而又与世隔绝的,平静的乡间生活。父亲叫扎里勒,是赫拉特比较富有的人,拥有一家电影院和三个妻子,十来个孩子。娜娜曾是他家的仆人,因和扎里勒怀上玛丽雅姆,受到其它三个妻子的排斥和唾弃。女子未结婚怀孕,有失体统,伤风败俗。她们折磨娜娜,冬天在冷水洗大量的衣服,从身体和精神上摧残她。直至决定让她离开,住到偏远的山村,以免有损名誉。扎里勒并未挺身而出保护娜娜,而是懦弱的看着她受到非人的折磨,精神接近崩溃。但扎里勒这个人物虽然让人可恨,但并非狠之入骨,他每周四来看望她们娘俩,给玛丽雅姆带来礼物,并和她讲外面的世界。好看的电影《木偶奇遇记》,给小孩子的,好吃的免费冰淇淋。但无论玛丽雅姆多么向往,扎里勒都不能带她去自己的影院看电影,不能带她走进走进真正的生活。玛丽雅姆终于走出自己的世界,独自来到赫拉特找爸爸。但惨遭拒绝,在门外的街头露宿。受到羞辱。娜娜因此上吊自杀。

    玛丽雅姆十五岁被迫嫁给毁了她一生的四十岁男人拉希德。长的不漂亮的玛丽雅姆,虽然老夫少妻也未受到宠爱。六次习惯性流产,让她未能为拉希德生下一男半女,而惨受家庭虐待。殴打,吃石子一直到牙齿断掉流血。她忍耐着,似乎都没有抱怨。娜娜对她说过:“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莱拉出生在有文化的家庭,母亲对教书匠的父亲河东狮吼。在那个社会看来,真有点反叛。父亲教育莱拉要多受教育,要念大学,男女应该平等。莱拉很幸运,童年玩伴塔里克深爱着她。两个人偷吃禁果。塔里克远走他乡。一生炮响莱拉成了孤儿,被拉希德在废墟中救取并收留。之后,被骗嫁给了拉希德。美貌的莱拉不过是奉子成婚,孩子是塔里克的。

    玛丽雅姆和莱拉一开始仇视彼此,后来由于孩子阿兹沙的出生,她们焕发出爱。她们分享彼此悲惨的遭遇,彼此同情,成了好姐妹。企图逃离拉希德,未遂。后来,玛丽雅姆杀了拉希德,成就了莱拉和塔里克的幸福,自己被处死。

    整部小说,展开眼前的像是一部电影,女人们身着黑色的布卡,只露两只眼睛像是透过窗子穿过布卡来看这个世界。在布卡里面她们更安心,因为这样将自己掩饰起来,免得被别人识破身份遭致嘲笑。我仿佛嗅到了穆斯林的气息,房屋街道,沙漠,绣花铺在地上的地毯,留着长须的穆斯林男子,毛拉在念《古兰经》。玛利雅姆是众多善良而又平凡,不能左右自己命运的普通阿富汗女子。她的无奈让我简直听不到叹息。可以说,她是作者极力刻画的众多阿富汗女子的代表。她不惜牺牲自己成就莱拉的幸福,多么高尚人格!

    莱拉更像是被作者赋予了美国文化的阿富汗女子,未婚怀孕,有小聪明小诡计,注重自己的感受,讲究男女平等,试图逃离拉希德,寻求自己的生活,反叛畸形文化对女子的束缚,渴望人道(后期帮助恤孤院),爱国。她是作者,渴望看到的阿富汗女子新生力量的代表。但作者毕竟是美国人,他所期盼的这样的阿富汗女人简直不能存在于这个世界里。作为中国的女子,来读这本书,我也看到了中国文化对女子的摧残和不平等的待遇。但文化的东西,是渗入人的骨髓的,简直难以抹杀,除非有巨大的社会变革。莱拉是幸运的阿富汗女子,因为她最终可以和自己爱的人生活一生。但大多数女子都不会有这么好的运气。如果没有塔里克的英雄救美,如果作者不安排这样的人物,莱拉的命运会是怎样的呢?可见一斑啊!

    接着说扎里勒,他是半混沌的阿富汗人,终于在死前觉醒。忏悔自己对玛利亚姆所作的一切。他顶着塔利班的迫害录制了《木偶奇遇记》,还将部分财产换成美元留给玛利亚姆。但一切忏悔都太迟了,玛利亚姆没能看到这一切。读到这里,我哭了。她的父亲拥有电影院,但她一辈子到死都没看过电影。这是怎样的人生?多少女孩在这样的圈子里,像找不到方向的蚂蚁。

    《灿烂千阳》名字取自一首诗,从这首诗歌里,我看到了阿富汗人民对祖国的爱,也希望巨大的能量和万丈光明能驱赶这个国家的黑暗。我也看到那一千个太阳像是炮弹;更禁不住想象那是千万张无辜的阿富汗女子的透过布卡的眼睛,那一张张脸。

    作者对塔利班的描写,对美国拯救阿富汗的述说,也让我看到了美国的伪善,和作者并不能认清美国不能拯救阿富汗,只有阿富汗自己能解救自己,这本书也为美国的政治披上伪善的面纱, 虚伪。

    这本书总的来说还可以,讲了我不了解的另一个世界,21世纪无法想象的世界。但没有宣传的好,作者的写作太业余了,没有太多文采,更像平铺直叙的纪录片。没有哲理性语言的渗透。可以说是不完美之处。





  • 在看这本书之前,并不了解阿富汗,并不知道那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也不知道那里生活着如此不幸的人。读完这本书让我对阿富汗有了一定的了解。让我知道在我们如此幸福的生活中,还有一些在生存的线上苦苦挣扎的人。 
        它让我明白到阿富汗妇女的悲惨生活和命运,在感到愤愤不平之情时,饱含更多的是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改变妇女的命运?如何去摆脱妇女的这种命运? 
        与《放风筝的人》相比,这本书更好看,更值得去拥有,笔触更加细腻。
  • “我梦想有一天我可以打开鸟笼/我可以探出头去,欣喜地唱一段诗/我并非脆弱如微风中颤抖之柳树/我是个阿富汗女人,而我一定得哭泣” 
    “数不尽照耀她屋顶的皎洁明月、数不尽隐身她墙后的灿烂千阳。”一千个灿烂的太阳能敌得过一场飞扬的大雪吗?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是真的吗?有些问题,注定没有答案,当人生注定惨淡,看破了这一切,还能坚守希望吗?是为了等待——第一千个灿烂的太阳? 
    看过了《追风筝的人》,对于阿富汗、塔利班有了最初的认识。大家都说这本书情感刻画的更细腻。却也如此。玛丽雅姆,莱拉两个阿富汗女性的视角,莱拉这个有幸福童年的女孩最终也和玛丽雅姆玛丽殊途同归,可叹。雅姆和莱拉。她们的友情,她们的亲情,她们的勇敢无不让人惊叹。最后,她们幸福了,等到了最后的灿烂千阳。 
    可是,剩下的人呢。。。 
     
    如果苦难不可避免,坚守确实是最好的选择。。。

  • 书中的人物都颇为经典,充分的体现了在阿富汗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张关系。遭到抛弃的“哈拉米”玛丽雅姆,在阿富汗进步家庭中长大的莱拉,因为战争而失去小腿的塔里克,残暴的“现实主义派”代表修鞋匠拉希德,对学生施加暴力的“画家阿姨”,慈爱的收容院校长,以为失去女儿(玛丽雅姆)的母亲娜娜,玛丽雅姆虚伪而又可怜的爸爸扎里勒……在他们的身上,你能看到人性的光辉,也能看到人性的毒恶。但都在书中的每个隐隐闪烁,同时又像分子一样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有时候,你会觉得身边的某个人很像书中的某某某。毕竟,卡勒德·胡塞尼写的太真了!你有时会信以为真的认为这个人是真实存在的。的确,在贫瘠的阿富汗,确实有千千万万和书中人物一样的人。他们曾经历过战争所带来的不尽痛苦,他们在战争中或许得到了什么,也或许失去了什么。就像莱拉的父母一样,失去了儿子,却换回了战争所赋予他们的光辉。  
           书中有很多非常经典的话,我最喜欢的是这几句:(1)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轮皎洁的明月,也数不清她墙壁之后那一千个灿烂的太阳(2)就像指南针永远指南,男人怪罪的手指永远指着女人(3)时间,磨钝了那些锐利的记忆的边缘。  
            第一句是《喀布尔》这首诗中的一句,赞美的是喀布尔美丽而又坚强的妇女。读完这本书,有时会觉得真的有一千个太阳照耀着我,她们的坚强与自信深深的感染着我,那种光和热甚至胜于一千个太阳。虽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很多的女性遭受着不平等的待遇,但是她们拥有的坚强与自信,使她们变得尤为强大。甚至胜于了想要使她们变得脆弱的人。这就是力量,真真正正抵抗暴力的力量,正义勇敢的力量!  
            第二句是玛丽雅姆的妈妈对玛丽雅姆说的。这句话说出了在那些较为落后的社会中,男女地位的不平等。这句话翻译成中文大概就是“红颜祸水”的意思吧。同时又揭示了阿富汗女性地位的卑微,她们的命运全由男人来掌握。也许是我有些断章取义。但是确实是书中较为经典的话之一。  
            第三句,讲的比较贴近生活。有时候,某个人伤害了你,也许你会记他很长时间的仇,但是时间一长,一切就都在记忆中混沌起来。就像二氧化碳看似搅混了澄清石灰水一样,其实是它们融在一起了。就像有些痛苦和快乐的回忆,随之时间的推移,也会融入你的血液中,成为你的一部分,与你一起快乐,一起悲伤。有时候,就在不经意的时候,尖锐的记忆就慢慢的变的柔和了起来,是你渐渐的接受了它,或者开始承受它,成为记忆的奴隶。就像是缓慢氧化的过程,是一种彻彻底底的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就像我们通常 所说的一样:时间可以抚平一切的创伤。  
            再谈一谈我最喜欢的情节吧。就是玛丽雅姆将要上刑场的片段。她的心灵独白,不禁是我泪流满面。这是我第一次看一些文学作品时哭泣,真的。太感人了!虽然玛丽雅姆并无子女,但是她的心灵独白中句句闪耀着母性的光辉。她爱莱拉和阿兹莎,她们是她的全部。曾经的玛丽雅姆幼稚的认为父亲扎里勒是她的全部,但是在这时她才懂得莱拉才是她生命存在的最大意义所在。当一个人经历了太多的痛苦,安拉便会馈赠她一缕亲切的阳光。玛丽雅姆就是这样的人。他不是痛苦的而是幸福的,无比幸福的。  
           我想,《灿烂千阳》是一本必读的书。在此,推荐给你。
  • 两个身世不同的女孩嫁给了同一个男人,而脾气暴躁的这个男人让这两个女孩受尽了屈辱与毒打。这两个无法改变自己命运的女孩从开始的互相漠视,到最后的相亲相爱,无法再忍受这个男人无休止的打骂,终于反抗成功了。是孩子让这两个女孩有了做母亲的快乐,让她们成为了朋友、亲人。玛丽雅姆,这个无法被父亲接受的私生子,在母亲去世的无奈中,嫁给了这个男人。莱拉,在父母双双去世,又发现肚子里怀了爱人的孩子的无奈中,嫁给了这个男人。从小女孩阿兹莎的诞生,让这两个女人看到了希望,感受到了活着的意义,尽管最后玛丽雅姆为了保护莱拉杀了自己的丈夫,而被判死刑,但她并不后悔。而莱拉,在最后找到了阿兹莎的亲生父亲–塔里克,两个人终于走到了一起,开始了新的生活。尽管书中过程非常悲惨,但结局也还算是圆满。这是一本值得去看的好书。我喜欢。
  • 玛丽雅姆在阿富汗一个偏远贫穷独自开辟出的地方长大,她想上学,母亲却告诫她:“学校怎么会教你这样的人?一个女人只要学一样本领,那就是忍耐。  
        私生女玛丽雅姆的童年在十五岁生日时一去不复返:母亲自杀,定期探访的父亲也为了自己所谓的颜面与生活与她形同末路。她被迫成为了喀布尔中年鞋匠拉希德的妻子,生活在动荡年代的家庭暴力阴影下。而十八年后,战乱仍未平息,另一位少女莱拉失去了父母,她深爱的男孩也被迫逃离阿富汗,而为了与其恋人的孩子亦被迫嫁给拉希德。  
        两名阿富汗女性各自带着属于不同时代的悲惨回忆,共同经受着战乱、贫困与家庭暴力的重压,心底潜藏着的悲苦与忍耐相互交织,她们曾经水火不容,但命运又让她们缔结情谊,如母女般相濡以沫。两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越来越亲密无间,她们的友情在拉希德的虐待,国家的无情战火中留存。而多年的骗局终有被揭穿的一天,被拉席德骗说已经死去的莱拉的恋人为了他们的承诺再次重返。何去何从?玛丽雅姆杀死了拉席德,牺牲自己成全了莱拉的幸福,也在爱和感恩中解脱了自己。  
         不可宽恕的时代,不可能的友谊以及不可毁灭的爱。《灿烂千阳》以阿富汗战乱为背景,时空跨越三十年,用细腻感人的笔触描绘了阿富汗旧家族制度下苦苦挣扎的妇女,她们所怀抱的希望、爱情、梦想与所有的失落。妇女所要忍耐的种种,个人要忍耐饥饿、病痛的约束,家庭要承受战争的创伤、难民的流离失所,国家要忍耐前苏联、塔利班与美国的战争。这是一部阿富汗忍耐的血泪史。  
        觉得匪夷所思,世界上还有这样落后与不平等的所在!阿富汗妇女得不到自由、尊重、平等的权利,就连上街都要穿布卡!生命在战乱中是如此的卑微脆弱。爱是彼此的救赎。人要活下去的勇气就连自己也会不可思议!深深的感动“也被温暖着……

  • 延续作者上一部作品(《追风筝的人》)的风格,作品构思精巧,文笔优美流畅。整部作品前后相互呼应,隐喻连连,情节跌宕起伏,对人物内心的刻画更是细致入微,令人感佩作者敏锐的洞察力。  
          
      当然,最令人震撼的是战争,不可宽恕的年代,给阿富汗人民,尤其是勤劳而无辜的妇女,所带来的苦痛。这也让我第一次深刻感受到自己能够生活在这个国度和时代是多么的幸福。和平,对我们这些幸福的人来说,似乎很少使我们想起它所具有的深刻意义。但对于战争年代,饱受战乱之苦,仍然生活在水生火热中的人们来说,却遥不可及。  
     
      所以,我觉得正生活在彷徨,迷茫甚至痛苦中的朋友,即使希望后跟随着一个又一个失望,但请不要放弃梦想和希望,要相信潘多拉魔盒中最终留下的是希望,相信生命的力量终会穿过阴霾,那么我们将看到乌云后一千个太阳般灿烂的阳光。 
     
        期待卡勒德·胡赛尼的下一步力作。

  • 一直到玛丽娜姆带着屈辱和愤怒被“遣回”自己的小屋,我都在想,又是“风筝”的翻版,两个吉拉米,只不过第一个是男孩,这一个是女孩。作者解剖阿富汗的视角都从富裕家庭的“吉拉米”出发——从最悲苦的人物看这个世界,让阿富汗这个苦难的国度充满种族、贫富、伦理道德、人性的冲突。但是自从娜娜自杀开始,《灿烂千阳》紧紧抓住了我的心,让我从天黑看到天明毫不停顿地读完这本书,这本比《追风筝的人》显示出更加深刻的主题和更加成熟的艺术表现力的好书。 
        如果说“风筝”只是通过一个人自我救赎的过程,非常概念化地叙述了塔利班对阿富汗的蹂躏,个人的命运与悲惨的阿富汗没有什么瓜葛(因为逃离阿富汗,在美国“遥看”悲惨,距离现实太远),那么“千阳”是一次完美的融合——被撕裂的阿富汗和含垢忍辱的玛丽娜姆、莱拉命运之间的唇齿相依。苏联也好,美国也罢,马苏德乃至塔利班都在一块块撕碎阿富汗,这些造成有着千年文明的古国七零八落惨痛与衰败的背景都不是概念化的,都集中在一个典型人物身上。这个典型传达出阿富汗民族性的另一面,卑鄙无耻、自私无情、残暴变态——这个人就是玛丽娜姆、莱拉的男人。如果阿富汗还是有着这群残酷无耻的拉希德,那么无论是谁掌握了阿富汗的政权都无法拯救苦难的阿富汗。在“风筝”里,我们看不到这样饱满的人物塑造,看不到这样具有震撼力的情节。作者怀着对饱受蹂躏的祖国的深情,在“千阳”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出来。 
        读完“千阳”,感到作者的苦痛一定折磨着他彻夜难眠,他在批判着阿富汗,诅咒着撕裂阿富汗的外族侵略和本民族内的内讧,同时非常清晰地表达出对阿富汗未来的期盼——阿富汗的和平和未来还是在阿富汗人的手中,在玛丽娜姆和莱拉们的手中。这两个女人,虽然一个出身卑微、一个接受到教育,但是她们内心的美好情操是一样的,她们的反抗和追求也是一样的,牺牲自身杀死残暴,放弃安逸的小日子返回千疮百孔的祖国。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希望都寄托在忍辱负重但是苏醒了不放弃热爱的玛丽娜姆、莱拉们身上了。 
        什么时候阿富汗再能如灿烂千阳般让人温暖而不再苦难。我们都在期待着。
  • 因为《追风筝的人》才开始看关于穆斯林的小说,他们的民族文化和我们中国的民族文化有相同也有不同,或许更多的是不同吧,很多他们的理论在我们看来可能是笑话和不人道的,但是在他们那里这就是规定就是传统,落后的传统,如同旧中国一般,保守而不思进取,变成的一个战场,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践踏,民族的瑰宝因为战乱而耗损殆尽。 
     
    《灿烂千阳》是一本描写女性的书,围绕着两个命运坎坷的女人一生,用她们的故事告诉世人阿富汗的妇女在这几十年中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她们不过是许许多多妇女儿童和家庭的缩影,却是如此的凄凉。她们对于男人的意义是什么,是一个生育的工具,还必须生育的是男性不然比不生还要可耻,妇女是不被重视的她们得到很少的食物却要付出许多的辛劳,她们要操劳家务,她们要照顾自己的丈夫,她们要繁育后代,她们要养育后代,似乎一切都是她们在做,男人们在做什么呢?养家糊口吗?还是辛勤的劳作?或许没有战争的时候是这样,但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是无法正常的生活,外面已经不安全了,那男人就在家中,他们从来不会帮助自己的妻子他们在那里坐享其成,他们可以肆意的鞭打自己的妻子和女儿却不会对儿子动手,那么一个家庭的悲哀也就开始了,有太多的阿富汗家庭是这样的,女性生活在那里太累也太辛苦。 
     
    但是他们还是要生活下去,那里是她们的家,她们生活的地方,无论这片土地给他们带来了什么,他们还是要在那继续的生活下去,这也是她们的悲哀和她们的信仰吧!

  • 总说:患难见真情。的确如此。 
    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与恶,有时令人心碎;有时让人充满希望……当莱拉和玛丽雅姆设法逃脱拉希德的毒打,就在期待走出黑暗的前一刻,被人反咬一口,所有的期待霎时毁于一旦。 
    对于战乱的时代,地位的不平,妇女的逃脱,无疑会成为千古罪人。所以,这样的事,成功了,一切就光明;可是,失败了,后果便不堪设想。 
    看到拉希德暴如跳雷,真让人退避三分。纵使这样,人的忍受能力也是有极限的。当她们无法忍受那一刻,不是你亡就是我灭,只有把拉希德置于死地,莱拉和玛丽雅姆才能快乐的生活,孩子才能更健康的成长。 
    然而,一命换一命。玛丽雅姆还是懂此理。她愿意为了莱拉更美好的生活而承担这重任。显然,这样的决定决不是轻率的,那么,到底缘由何在呢? 
    也许,对玛丽雅姆来说,她没有负累。而莱拉,有爱人,有孩子……或者,莱拉的孩子让她感受到母性,擦亮了黑暗的生活,享受到从未体验到的快乐。又或者,她愧对自己母亲,认为是自己间接扼杀了母亲的性命…… 
    但无论从何说起,我们该肯定的她们之间的真情。玛丽雅姆视莱拉如自己孩子或如姐妹,为了她,她愿意付出一切。 
    回到现实,不敢奢望患难中见真情,但倘若人人能做到真诚以待,已谓之可贵。


  • 读来很残酷的一本书,原先的阿富汗应该是美丽、欢快、动人,女人应该是太阳般热烈的温暖着周围的一切,至少在作者心中,可是转瞬间一切都变了,就像玛丽亚姆一样突然间就没了妈妈,原本太阳般的女人迅速陨落,就像地上的枯叶般无人问津,虽然她们的地位本就很低,但现时的她们甚至不如街上的一条丧家犬。外敌的入侵,军阀混战、打着圣战名义的谎言,本就没有什么社会地位的女人只能任人宰割,虽然曾经她们也有一段能工作、当医生律师的时候,但那太短暂了。刚开始并不喜欢玛丽亚姆,正是因为她,娜娜才会死,虽然知道这一切并不是她的错,但是到后来却越来越对她感到心痛,她一生的命运都在别人的摆布之中,除了生命最初几年那每周的一天的快乐。。。。。喜欢莱拉,尽管她也有很长一段悲惨的命运,但她很幸运,有美好的童年少年时光,纯真的初恋,以及未来的希望,和玛瓦亚姆一味听从命运摆布不同,莱拉至少会和命运抗挣,尽管大多以失败告终,但她最终为自己赢得了幸福,虽然代价是玛丽亚姆的生命,但玛丽亚姆终于在生命的最终找到了平静。女人不再是太阳、国土也没有了往夕的明艳,你那曾经的容颜何时才能回来呢
  • 这本书收到的时候就很喜欢,质感很好,对于印刷排版等细节都很注重的人,或是用于收藏、送朋友都是还不错的选择!!

    《追风筝的人》和《灿烂千阳》这两本书,为我们打开了一个窗口——一个了解我们所不熟知的国度-阿富汗的窗口。所有的误会也好,其实也好都源于不了解。这两本书让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有了新的认识,那里也生活着和我们一样的人们···他们值得拥有更好的生活!!

    最让我感伤的是当扎里勒同意了把玛丽雅姆嫁给拉希德时的那段——玛丽雅姆说:“我总是不停地想着你。我常常祈祷你长命百岁。我不知道。我不知道你觉得我是你的耻辱。”···每次看到着都不禁要哽咽~~~~她说不知道,不知道扎里勒觉得自己(私生女)是他的耻辱,说明她一直都是扎里勒的耻辱,只是以前她自己傻傻的没有发现,她的存在从一开始就没有得到认可,即便是对于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且最信任的扎里勒也是一样···并没有真正的接受自己。两个“不知道”~~~~读起来有一种心被掏空的痛。 也许人都有做错事的时候,不能总是做对的事情!这是我读《追风筝的人》的时候体会到的。其实当你做错事并还有机会弥补,那真的是莫大的幸福,所以我们喜欢《追风筝的人》某种程度上说也许是因为当阿米尔在年少时做错了事后,若干年后他还有一个机会去弥补这个过错(所以精神上它是积极向上而有充满希望的)。而那些没办法弥补的过错和没有抚平的伤害就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永远的遗憾····扎里勒到死也不知道他有没有得到玛丽雅姆的原谅,或许他要的已经不是一个肤浅的原谅~~~~~而在经历了苦难生活的种种后,玛丽雅姆都不知道自己对扎里勒应该是怎样的感情,一切都显得可笑又讽刺!····

    这本书从两个女性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阿富汗人民悲苦的生活。关于那个不可宽恕的时代!相比之下我们的生活···实在是幸福、可爱!!!

  • 知道这本书的时候是因为一篇文章评论,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看完《追风筝的人》之后,整体说不上有多么惊心动魄,只是很悲愤,那样一个民族,那样一种制度!让人窒息!如果说《追风筝的人》说的是男人的友谊的话,那么《灿烂千阳》就是说的是女人的友谊,当然这是有些片面的,毕竟阿富汗是一个绝对男权的社会,女人的脸只有他的丈夫可以看到,不准在没有男人的陪伴下在街上走动,那个布卡是一个魔咒,让每一个阿富汗的女人成为男人完全的附属品!在现代文明的熏陶下,真的无法理解那样一个社会!看完整本书,想象自己如果在那样的社会下会如何?朋友说我宁愿死业不会那样委曲求全的生活着!
  • 《灿烂千阳》根据诗人的描写,灿烂千阳的意思是一千个灿烂的太阳,以此比喻美丽的喀布尔妇女。这是一个写两个女人友情的故事。这本书不错,很值得看。除了《百年孤独》外让我看了三遍的小说。

    卡勒德·胡赛尼很擅长写同性之间的友情,《追风筝的人》写的是两个男人之间的友情。是的,既便我是你爱的炮灰,为你,也是“为你千千万万遍”。《灿烂千阳》写两个女人友情的故事。与其说是写友情,不如说是写“爱”的故事。《灿烂千阳》之所以让我唏嘘不已。

    第一,场景是战争中的阿富汗。这个战争是距离我最近的,是与我同在的。却是那么遥远,遥远到只是一个新闻的标题,书中911不再是美国双子塔的坍塌美国的哭泣,而是塔利班政权统治下的有血有肉栩栩的鲜活的生命,有时代感。

    第二,宁做太平犬,不做乱世人,这是中国的古话,可见战争已经是非常不堪了。却又身为女人,身为私生子,身为阿富汗这个讲究出身门第的私生子。何其的不幸,何其的卑微!

    第三,有了前面的大框架,又做为婚后的女人,婚后没有给丈夫生下一男半女的女人。她只有两个字“忍耐”在无涯漆黑窒息无望之中忍耐。其实古往今来大多婚后的女人都是这两个字“忍耐”。曾经跟hh聊过,想生儿子,不是重男轻女,而是深知身为女人的辛苦不忍女儿如此啊!

    第四,同侍一夫的两个女人之所以有友情,是孩子的无邪与神通为契机也是每个女人内心深处的母性光辉。这些从灵魂深处发散的爱,点亮了困难的生活。在苦难的生活里,还有一个心灵可以微笑可以握手,哪怕只是午后的一杯苦茶,一块饼干;

    第五,有人生哲学的深度。这是本书让我唏嘘不已的唏嘘。玛丽雅姆赶赴刑场,在她最后二十步的路程中盼望-不死,活着,看着阿兹沙长大成人披上嫁衣。多朴实朴素的愿望啊!和我的一样!玛丽雅姆生前没有看到父亲留给她的信、磁带和美金。更没听到父亲的忏悔。父亲美好的祝福一样也没落玛丽雅姆的身上!而莱拉看着《木偶奇遇记》也不知为何?这些都曾是玛丽雅姆的梦想和愿望啊,而一切随着她的死亡让人无从所知。每每看到此,总是情不自禁的潸然泪下。是啊,如此!如此!




  • 这本书无疑是卡勒德.胡赛尼继追风筝的人之后又一佳作!如果说追风筝的人是描写喀布尔的男人,那这本书却是描写那里女人的悲惨境遇!女人在那里是男人的附庸,没有地位权利人格,有的是无尽的劳作屈辱.主人公玛丽雅姆无权决定自己的一生,作为私生女得不到家族的承认,只得与母亲住在荒凉的泥屋,无权决定自己的婚姻,不幸的婚姻导致无尽的痛苦,犹如行尸走肉,丈夫再娶只能默默认可,单却在生命最后时刻牺牲自己而换取别人的幸福!另一女主角莱拉也许有幸福的童年,战争改变了一切,失去了双亲和爱人的消息,为了无父即将出生的孩子委身嫁给了一个男人,开始了悲惨的生活,她从此也不再有任何希望,只有与丈夫另一个妻子玛丽雅姆相依为命,生活给莱拉开启了希望之门,从此走出泥潭重见光明.但现实谁又有莱拉那样的好运呢?更多的向玛丽雅姆那样悲惨的命运.这部小说男人只是配角而已.战争的伤痛还未愈合,谁能带领这个多灾多难的国家走向和平?谁还关注那里的女人们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75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