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大结局[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当年明月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大结局

明朝那些事儿(第柒部):大结局[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大结局”依旧延续了 前6本的诉说风格,把明朝末期的衰败,从朝廷,边关的事件,和皇帝和大臣之间的猜测,利用,给明朝一个真实的结局。 
       书中,虽把事件说的很幽默,让每一个人物似跳梁小丑般的活跃,但历史就是历史,它是真实的,残酷的,不可更改的。 
        到大结局了,明朝那些事儿结束了,没有了下回分解,但这套很畅销的书在带给我们幽默感的同时,给我们还留下了其他的什么东西,是值得我们思考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 
        这本真的大力推荐给大家!
  •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对明末这段历史很模糊,只知道崇祯皇帝把江山丢了肯定是个昏君!而且不太愿意触碰那段历史!但明月却用生动幽默的语言带你回到了不一样的明末。他虽然没有打天下那种豪情万丈,霸气!没有盛世的欢欣鼓舞,倍感自豪!但却渗透着无耐的忧伤!读过后才能理解作为末代的崇祯皇帝,他已经很努力了!那种百转迂回郁闷心情是如何折磨着他!后世人有多少对他的误解!他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末代皇帝,明月这本书像我们展示了他是如何力挽狂难,在曙光和黑暗中的煎熬中坚持到最后!他没有像通常的末代皇帝那样贪生怕死,跪地求饶!而是选择以死谢天下,有骨气! 
      明朝就这样结束了!多么令人感叹和唏嘘的一代!感谢明月!这套书我搜收藏了!
  • 在大结局出来之前,又复看了一遍四至六册。       
    看的时候义愤填膺,这些个不是好人的好人,不似坏人的坏人。看到了当年如何抗击倭寇,抵御外侮;出兵朝鲜,打击日寇。也看到了那些文人的“轴”劲。       
    这本书又颠覆了一些历史人物在我心中的印象,比如袁崇焕,比如崇祯,    
    历史是某些人写的,当年明月岂图以最大能量来还原历史。让我与真实最近距离接触。清军是如何打仗如何入关,那些个汉奸又是怎样变成汉奸的。       
    留了一章的篇幅给了徐霞客,那时候的驴友,还得是有钱有闲的人。       
    后面有不少作者当年明月的感想,诸如:能改掉的,是缺点;不能改掉的,是弱点。       
    这书值得翻来覆去地看。


  • 那些事终于买全了,作者圆满了,我们读者也看到的结尾。 
    看过,心中堵塞,好好的一个朝代,一代又作为的皇帝,居然灭了。仔细看看,是中国人自己的内讧啊,2000多年的华夏式,国人不是羊也不是狼,是一群被文化豢养的狗,一嘴毛地相互咬着,每朝每代,一连2000多年,中国人特别是汉人的聪明才智、心智有三分之二是用来咬人和防咬的,最后再好的基础也会被耗尽的。 
    看看最后的崇祯朝,死了所少能打的和有才华的大将,也别怪李自成、张献忠这样的流寇,别怪东北的女真,崇祯的刀下死了多少能人,武将之间的相互猜忌、滥杀。 
    特别欣赏作者的一个观点:任何朝代都有自己的气数,时限到了,如同要死的人,谁也救不了了。 
    反观今天很多事情,跟明朝那个像啊,明朝的贪官可以被剥皮萱草,现代的贪官很多可以逍遥法外。从历史上会看到未来的可怕景象。 
    期望在尚未苟延之时,能多一点保求健康的意识和方法,免得死到临头再感叹:命运误我!×××该杀。


  • 纷乱的明朝在党争中匆匆落幕,崇祯这个满腹抱负的年轻皇帝不得不看着大明的江山走向了末路,他想力挽狂澜,他想中兴明朝……可是,上天不再允许,内忧外患,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他能够衷心信任的人,或者在这个纷乱的时节,明朝的气数已尽。 
        无数的天灾人祸,无数的战乱纷争,饿殍满地,哀鸿遍野……这样的大明,是崇祯这位皇帝心里的痛,可是他无法用自己的双手擎天,大厦将倾,他的每分钟都是痛苦,可是他仍然坚持,直到最后在煤山自尽……这是大明的最后的皇帝,这是朱元璋值得骄傲的子孙,至少,他在无力回天的时候,仍然做出了努力,无论作为人,还是作为皇帝,他都是值得尊重的。 
        同事读此书的时候说,作者是不是对崇祯的评价太高了,我笑道,明朝的灭亡并不是崇祯的错,积重难返,无力回天,这个末世皇帝是我看到的最为值得肯定的末代君主,至少在别人都放弃的时候,他仍然坚持,别人都说不可能的时候,他仍然坚持,或者你说,这是责任和义务,可是在他之前的皇帝何尝在乎过这种责任……所以,他是个好人,是个好皇帝,虽然不是完美的,虽然没有中兴明朝,可是他付出了……这何尝不是最美丽的东西啊。 
        是啊,故事走向落幕,曾经的帝王霸业,曾经的王侯荣耀,曾经的黄金遍地……还有那些曾经的红颜,曾经的英雄,在历史的风烟里消散殆尽……故纸堆里,谁能倾情记述那些面容,再一次重现王朝中,每个声音,或者骄傲,或者正义,或者鞠躬尽瘁,或者奸诈狡黠,或者残忍杀戮,那些人和事情,终究被人遗忘……留在人们心中的已然不是千秋霸业,不过是如同夕阳的王朝末路。 
        此时,如果看着紫禁城的日落,或者心中有崇祯当年的悲伤…… 
        突然觉得有些好笑,如果真的能在紫禁城欣赏夕照,一定买上一打啤酒,一边喝,一遍高声朗诵《唐伯虎点秋香》中,周星驰先生所读的那首诗(不知道是不是唐寅写的):别人笑我忒疯癫,我笑别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 
        一个王朝终于落幕,多少的人付出了生命,多少的人夺取别人的生命,权利欲望扭曲了人的善良和人性的美好,但是这是人生,这是这个世界…… 
        最后我也感谢,如同明月大人感谢喜欢他的读者一样,感谢明月大人将这些故纸堆中已经被我们遗忘的人和事情重新呈现在我们面前,用跃然纸上来形容绝对不为过,那些清晰的面容,还有很多的故事,陪伴了我很久,闲暇时,仍然一杯香茗,信手翻阅,依旧欢笑或者流泪……
  • 一直很不舍,希望结尾,又害怕会结尾。真的完成了吗?没有。我相信,还没有结束。在我的心里,朱重八、朱棣、徐阶、魏忠贤、崇祯的名字会一直回荡。伴随着他们或对或错的光辉事迹,我相信,我了解了许多。一直最讨厌明朝,喜欢看清朝的事,讨厌崇祯,喜欢袁崇焕。但现在我发现,我还是太幼稚。他们的对与错,是与非,都无法评论。我想崇祯与溥仪还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他们都生在末世,都渴望拯救逐渐衰弱的王朝,最后都无一例外的无能为力,回天乏术。这就是历史,历史不管这个人是好是坏,该死或不该死。历史只知道,是该什么时候离去。或许没有人能决定他人的生死,我们所能做的,只能在前人的故事里寻找适合我们的准则。
  • 说来惭愧,一直对历史真的没什么兴趣,而作为一名理科生,对历史有时候真的感到头疼~ 
    但是自从发现班里有人看这本书,本来不觉得怎么样,可是后来随便翻翻,感觉很有意思,就借来了一本本的看,越来越上瘾! 
    我觉得当年明月写的非常清晰,把历史把握的很独到,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鞭辟入里!而且语言幽默诙谐~我对此致以敬意! 
    我觉得这套书的出版的确很有意义,他不是那种Q版历史一样的俗物,而是一种真正大众喜闻乐见(引用政治书里面的话)的读物,我认为非常值得一读!
  • 终于看完了最后一本明朝的精彩故事,终于要暂时和当年明月说再见了。很多不舍,很多眷恋,两年的岁月中,明朝那些大大小小,或精彩,或震撼,或平凡,或悲哀的故事带给我太多惊喜,太多收获,感谢当年明月用那么精准的分析,那么快意恩仇的语言让我痛痛快快的在历史中遨游!这本结束篇不是没有遗憾,但是却让我几次落泪。在大明朝风雨飘摇的最后时刻,依然人才辈出,依然荡气回肠!孙承宗的大家风范,殚精竭虑,在最后关头的从容气度;袁崇焕的奋斗努力,到生命最后一刻依旧坚持信念的执着;卢象昇的忠勇爱国,自始至终表现出大无畏气节,都数次让我潸然泪下!怪不得先哲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一部明朝荡气回肠的历史,展现了多少人生精髓,足以震撼今日的我们~~~~~~ 
        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这部书大结局的结尾章节最是耐人寻味,徐霞客的传奇一生,给人几多感悟几多深思!所有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唯有自在的随心而生才是人生最精彩的时刻!真的庆幸如今的速食年代还有当年明月为我们品读历史,悟读人生!
  • 我本来不喜欢明朝,本来对这部书没有兴趣。

    但现在想来要感谢自己的跟风心理。

    因为看到这本书的销量猛增,所以我动心了,买了,看了,庆幸了。

    真的是一部非常棒的历史书。

    所以尽管很长,我还是坚持着看完了,并且没有痛苦。

    高中的时候我的历史总是很低分,那时候真的是恨透了历史。

    总觉得历史是很枯燥很乏味的。但现在,我有了一点改观。

    其实历史本身是有趣的,端看你怎样去接受,怎样去吸收。

    七本书连着读下来,说实话,看过后好多人物我都忘记了。能记住的,都是一些大人物。

    比如夏言,比如徐阶,比如严嵩,比如王守仁,比如魏忠贤,比如袁崇焕,比如张居正,比如。。认识了很多,记住了很多,忘记了很多。

    但我真正的得到了很多。

    正是因为懂得了这些,才觉得历史是有意义的。

    重新客观公正的去认识一些历史人物,改变自己固有的成见,并不是一件易事。但是我真正的改变了,其实这个世界上,无所谓好人坏人,无所谓黑白是非,也没有绝对的对与错。

    只要坚持自己心中所想,只要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只有秉持心中的“道”,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故事,每个人都可以很精彩。

    历史本身很精彩,那是因为每一个人都很精彩,是无数的精彩,构成了历史。

    明朝早已不复存在,也许你还不能准确的说出十七帝的名字,但是你心中,却留下了许多其他不可磨灭的身影。

    我知道,我懂得,他们之所以留下的原因。

    这是历史的魅力。








  • 一 
    很早就知道这套书,虽然内容很喜欢,但一直没有买。原因是担心书的质量,作者是八零后一小青年,去写历史,靠谱吗? 
    直到今年某一天,在书店随手拿起这本大结局,翻到最后,看到了徐霞客那一段,立马决定买了。感觉而已。 
    从第一本看起,直到看完这最后一本,感觉写得是相当靠谱,真是一套相当难得的历史书。 
    说它难得,一是写得精彩,只要读就能手不释卷;二是从字里行间能感觉到作者写此书是在用心去写,很真诚,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和鄙视尽显笔端,毫无扭捏做作之态,看得痛快;三是感觉作者虽然很年轻,但历史眼光很老辣。对历史上存在疑问和争议的地方,能用自己的眼睛去透过历史的迷雾来寻找真相,做出自己的推断。明李贽说“但恨不能疑耳,疑即无有不破者”。光信不疑是谓迷信,作者能不依赖成说,不迷信权威,敢于怀疑,敢于突破,难能可贵。 
    在本书中有两个历史问题能体现这一点: 
    一是袁崇焕的死因。对那个反间记,我们再熟悉不过了,但作者在综合分析史料之后,给我们的结论却是袁崇焕死于明朝内部的党争。 
    相当靠谱。 
    因为反间记出自于清朝的史料,鉴于满清有篡改历史的癖好,瞎编个故事实属正常;再加上崇祯出色的政治才能,上当的可能性基本为零,所以这个结论应该是符合历史真实的。 
    二是明亡的原因。作者的结论即不是军事的也不是政治的,还不是经济的,而是那四个字——气数已尽。让人瞠目。这也太简单了吧。但想一想:崇祯聪明、勤劳、有政治才能而没有不良嗜好,按理说他不是亡国之君;大明当时还是世界强国,经济文化科技还在继续发展,政治虽然混乱但还算开明,似也不是当亡之国。但就是亡了。为什么呢?天灾人祸,偶然的必然的,都发生了。如果不站在满清的立场,不站在李自成的立场而站在明朝的立场,这不是气数已尽还能是什么?所以这个结论,简单,靠谱,但很残酷。历史有时就是既简单又残酷。                          
    二 
    通过作者精彩的叙述,我们重新了解了这个被忽视的伟大王朝。 
    大明之所以伟大,并不是因为它的皇帝姓朱,民族是汉,而是因为在明朝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里,诞生了许多伟大的英雄和人才,正是他们发展了创新了伟大的民族文化,弘扬了伟大的民族精神,让大明的历史变得格外灿烂辉煌。 
    但再晴朗的天空也有黑暗的时候。 
    而这一转变就在农历甲申年,公元1644年。 
    学者牟宗三说,中国文化亡于明亡之时。此话说得深刻,但让人沉重。清朝的统治者因为其落后、狭隘的思想和高压的文化政策使中国文化在思想、科学两大领域停滞不前甚至倒退,并最终导致中国落后于西方列强。曾经的繁华盛景早已零落成泥碾作尘,飘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从此,中国进入了没有曙光、长夜漫漫的封建末世。 
    所以甲申之变,不仅让当时大明的臣民感到痛不欲生,也让三百多年后的我们也感到历史的无情与残忍。 
    仰天长叹。 
                             三 
    作者写到崇祯自尽便戛然而止,让人感到很突然。而作者早已声明不写南明史,就只能遗憾了。 
    但这段历史实在不能错过,因为明清鼎革之际,民族、文化冲突巨烈,其中所折射出来的刀光剑影、爱恨情仇,真是惊天地,泣鬼神。史可法、黄道周、陈子龙、夏完淳、瞿式耜、方以智、张煌言等无数的忠臣义士用自己的鲜血为大明的历史涂上了最后一抹壮丽动人的色彩。后人观之,依然惊心动魄,震撼不已。 
     
    在腥风血雨中,大清终于替代了大明登上了历史舞台。 
    这就结束了吗? 
     
    日毂行天沦左界 
    地机激水卷东溟 
    此联乃明末江南名妓柳如是所写。 
    上联的意思是大明亡于辽东的满清,下联的意思是期盼郑成功的水师能收复大好的河山。 柳如是致死也没有看到郑成功的水师,但反清复明的信念一直存在于许多中国人的心中。 
     
    公元1905年,孙中山喊出了“驱除靼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口号。和五百多年前朱元璋喊出的口号基本一致。 
     
    这就是历史,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 如果作者说的与历史很相实的话,那真的让我觉得被电视剧忽悠了。以前很崇拜袁崇焕。但看了第七本之后,对他印象有一些下跌。可能电视把他提升到很高的地位,以前觉得他很神。原来比他猛的人真的很多,比如他的老师孙乾承。厉害人物,还有洪承畴,四大猛人等。崇贞不是那么丑化,崇贞不是那容易被皇太极的简单的反奸计所利用,他杀袁崇焕原来很多原因。最后我很我同意作者一句话。成功就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渡过人生。
  • 等待了这么长的时间,终于到到了大结局的上演,虽然那时我们都知道的结局,却不知道编剧会怎么把这故事完美收官。 
     
    曾经我是个完美主义者,看到爱情故事就会问:他们是否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看到战争故事就会问:那正义的那方是不是取得了胜利?看到凄美的好人受难故事就会问:那他/她是不是会得到最后的幸福……完美,世界是完美的吗?历史是完美的吗?人性是完美的吗? 
     
    所以我看到这样的大结局,以这样的方式收笔,开始确实有些愕然,为什没有南明小朝廷的坚持?为什么没有史可法和郑成功的章节?为什么没有扬州十日、嘉定三屠的惨烈?为什么…… 
     
    而后我忽然明了:结束了,就是真的结束,结束就是一个朝代的完结,随后的所有故事只有交给另一个接替它的朝代去延续。 
     
    坚持了两年,期待本套书的完成,直到大结局,才终于发现,一切其实完结的也可能如此不经意,就像划过的流星一闪就从眼前消失。生于城市中的我从未亲眼见过流星,一直梦想着能够抓住流星划过夜空的一刹,留住那美好的瞬间。也许今生还有机会见到吧…… 
     
    读《明朝那些事儿》,臆想中就像看到划过天际的流星的光华,那撕裂历史黑暗的惊鸿掠过的文笔、那指点江山人物的意气风发的神采,那不被不亢评说圣人、俗人、完人、庸人的论调,那慷慨激昂怒发冲冠的血性、那痛彻心脾无以名状的哀伤,太多的感觉让我无法用文字来述说心中对整套书的感觉。 
     
    有人对我说,在看过几本后开始不太新欢本书,作者把自己太多的爱恨掺杂在文字中传递给读者,我却这样认为:看一个书生,对一些人、一些事的看法,也许正是自己发自内心的感觉,这感觉压抑在心里无法呼喊,时时憋在胸腔中像一个饱涨的气球,随时都会爆破。直到我发现一个窗口,那里有同我观点相同的人写得血性文字,那里有我崇拜得五体投地的人在说出别人无法表达出的感情。 
     
    读书的乐趣,也许就在于此吧,循着字里行间的感觉,去寻找那些志同道合的人,也许今生你无法见到他,但是我可以通过文字去遥遥地向他转去我的敬意 
     
    也许,明朝那些事儿不只会发生在明朝,也学某年某月,我们会突然想到,那不是又一个于谦在舍命维护一个大厦将倾的政权,只为了责任这个词!那不又是一个卢象升身穿重孝带领数量可怜的士兵冲向重重叠叠无边无际的敌军,只为了死节这两个字! 
     
    也许我想得太多,也许我经历过的太少,如果生在明朝,或许我只是任人宰割的牛羊,但我更愿我是随孙承宗登城战死的平民百姓!人宁可站着死,绝不跪下苟且偷生! 
     
    完了,这也许是我近两年来最多的感受。 
     
    也许,过不了两年,我会看到更精彩的?期待……



  • 书一到手,我没看正文,先翻后记,一直很欣赏那句“人类从历史中得到的教训就是从来都不从历史中吸取教训。”——以史为鉴,是不可能的。 
    这句话深深的触动了我,确实,若是人们真正能够做到以史为鉴,什么都好办了。 
    杜佑著《通典》是为了以史为鉴,结果呢,唐还不是亡了。 
    北宋联金灭辽,亡了,南宋却仍重蹈覆辙,联元灭金,自然也是亡了。 
    说什么吸取教训,终究还是难逃灭亡。 
    对于当年明月的这一观点,我是强烈表示同意的。 
    正如当年明月说的,其实历史没有什么变化,技术变了,衣服变了,饮食变了,里面什么都没变化,人还是尊崇着自己的欲望活着,依循着自然规律活着,在你的生活中,一定也不难找到与历史中的人物相似的人。 
    人的本质没有变,人们对待一些事的态度仍然未变,自然,我们口中的历史,变的也不过是些物质的东西和一些思想,人的本质,是没有发生什么改变的。 
    该死的人还是会死,该发生地还是会发生。





  • 前前后后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把这一整套七本的书读完,真的是很喜欢! 
    有一种意犹末尽的感觉,真的希望还能看到清朝那些事儿、唐朝那些事儿、宋朝那些事儿。。。。 
    到了终结篇,关于党争的描写似乎没有前几本那么细致了,但总的说来还是很吸引人。 
    对于很少看历史的人,似乎可以以这套书为开始,历史真的也可以如此有趣!强烈推荐!
  • 书是13好到货的,我今天就看完了。 
    从最初到现在,对于它的喜爱始终未减退,但有了更多的思考。这本书起初最吸引我的和大多数人一样是作者的风趣。它并不是完全彻底客观反映历史的书籍,任何一本关于历史的书都难以逃离作者本人的主观思想,或多或少。如果看一段历史仅以一本书来评判是不能关起全貌的,即便是这本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也不能得到我全然认同。我之所以喜爱本书,是因为他关注了一些特别的角度,他毫不避讳一些带有很强个人色彩的话题。也正是作者本人真识热烈的情感才能激起我们对于这段历史中人或事的爱憎情仇。他使我觉得在仅仅学术研究历史之外,有更为重要的一些东西应为我们重视,即是我们本人对于历史的情感,无所谓主观客观,无所谓正确荒谬,我们仅仅是用心灵而非理性去看待历史,这也许对于大多数人而言是更有价值的。平平常常、普普通通的我们也许更需要从历史中获取的是心灵与情感的洗礼,而不是头脑的充实。
  • 看了央视的《面对面》我知道了当年明月的真实名字是 :石悦 。 当我看到他第一眼的时候,我不敢相信这个胖胖的男人就是那个写如此精彩的《明朝那些事儿》的人。  
        可是,看着看着,我就明白了,他之所以能写出这本书,是与他的成长经历分不开的。换言之,写出《明朝那些事儿》的当年明月就是之前的石悦,石悦的人生就是当年明月写《明朝那些事儿》时的背景——或者说,原因!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这个节目。  
        再说这本书《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就这么完了?有点不甘心呐。说实话,有点草率啊。如李自成,“八大王”等等,“历史可以很精彩的呀”。就这些。。。


  • 终于,明朝的那些事儿,结束了,结束了。一个王朝的没落与消失,在历史长河中是如此微不足道,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更是沧海一粟何足道哉。然而,然而有一个人,却始终让我魂萦梦牵,深思回味,感慨丛生。此人,就是袁崇焕。 
        袁崇焕,以其文弱之身,投笔从军而重整山河,收关外流民,铸金城汤池,整老弱之师,引十三门佛朗机巨炮,击一代雄主努尔哈赤于马下,却皇太极十年徘徊于关外,而不能奈何。数十年间纵横辽东,而无人能敌。 
        呜呼!如此伟人,却蒙受千古奇冤,死于3543刀之下,背负着汉奸之骂名,空留下报国之鸿鹄之志。可恨朱由检一小儿昏主,自毁长城、自废武功。自袁崇焕死后,山海关内再无人能堪此大任,终致大明国破族亡。 
        直到清帝三世后,乾隆皇帝再度翻开明史,感慨其报国之忠、功业之伟、身世之悲,遂公开此间内幕。世人方知崇焕乃华夏民族真英雄也。 
        呜呼!在睿智的历史老人面前,我们显得是那么的无知天真。在明末那个动荡的年代,在那个内忧外患的时代,袁崇焕一个区区的辽远边将,以其孤弱之躯,为国家安宁和百姓福祉而粉身碎骨,终身立志报国忠君却横遭血冤!无怪乎其部下祖大寿投降,无怪乎其部下吴三桂引清兵入朝,亲眼见到自己主帅如此忠诚却惨遭杀戮,是可忍孰不可忍! 
        华夏民族本是一个极其坚忍的民族,坚忍的民族心性之下乃是遇强则强的无限潜力,每当这个民族陷入危机之时,便有无数仁人志士挺立而出,怀抱“我不入地狱、谁人入地狱”的精神,振臂一呼而应者云集,力挽狂澜于既倒而砥柱中流,使得华夏文明能够生生不息而传承至今。但正是一个反间计之下,无数的自毁长城、自废武功的历史悲剧周而复始的重复上演。 
        袁崇焕,一个不是战神的“神”,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 
        希望每一个中国人都能记住那刮在身上的3543刀之痛。那3543刀之痛,乃是一个民族的千古之痛,犹如阴魂不散一般久久不能散去,至今仍能听到它从地狱深处传来。 
        吾粤崎岖岭表,数千年来,与中原之关系甚浅薄。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 
                                                       ——梁启超《袁督师传》

  •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感谢明月给了明朝一个公正的评价,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却被后世三王朝抹黑,每当看到旗奴们歌功颂德时,我就在想,ND,愣是把我们从资本主义萌牙拖回到了奴隶社会,这些孙子还能照旧奴颜婢膝,这是啥世道,可惜大多数人,甚至很多老师都不知道这段历史,随着主流媒体,极力抹黑这段历史.

    我总能记得我那个小学老师,五六十岁了还一脸正气的教育当年还是小学生的我时,曾经极力痛斥明王朝的黑暗,以至于很长的一段时间,我一想起明王明耳边总会影响恐怖片才独有的音乐.不过,却在心中存了一个疑问,为啥在这么黑暗的朝代有了资本主义萌芽,而到了光明无比的清朝却连这也没了.为啥这么黑暗的王朝会有王守仁冯梦龙这些神奇的人,会有西游记三浒传等这么有趣的小说.

    我胆子很小,从来都只在心里疑问,并不曾问出,现在想来万幸,问出也没什么结局,大抵这些老师的老师也是照着官方的教科书念的,书上这么写也就这么着吧.后来自己看史书,才明白这是怎么一回事,历史总是后世的人在写,抹黑的越多的朝代未必就是真的黑暗,比如宋,什么叫积贫积弱,一个靠抗争获取尊严的朝代竟然被披上这四个字,靠和亲委屈求全的朝代反而是光明的,我想我是愚昧无知的,我总是固执己见,不合主流.但是我依然觉得这些被抹黑的朝代是伟大的.

    有人说明月的书很肤浅,没有深度,历史本来就是如此,要什么深度.我是坚决不信什么历史的必然性的,我只相信自然偶然和巧合,历史应是由无数的自然偶然和巧合组合.想起TY上面有人曾经说,我们并非不喜欢正史,我们也喜欢正史,不过我们就是不喜欢故作高深的历史书而已(原话记不得,大意如此).



  • 明朝那些事儿:调侃中娓娓讲述历史,其中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点评,堪称经典。书中充满了对人生尤其是官场的彻悟,有种经历沧桑后的洒脱,儒家和道家精神较为显著。娱乐消遣效果优异,文字优美。尤其是嘎然而止的结尾,让人回味无穷。 
    流血的仕途-李斯传:一个读书人的奋斗史,通篇充斥着儒家的进取精神,激人奋进,尤其是仓鼠论,每次读来让人感慨万千。语言驾驭能力强,对事件人物的描摹较为犀利。 
    如果这是宋史:几乎是平白地描述历史,没太多特色,思想深度不够,语言也不够精炼,第二本没读完就看不下去了。
  • 轻轻地合上最后一页,竟那么恋恋不舍。明朝那些事、那些人卷裹着历史的烟尘滚滚而去,留下现在如今的人怅然不已。历史,就是由那些事、那些人一段一段铸就而成,堆砌到现在,再推及至未来。几百年前的历史被复原得那么生动,好像自己就置身其中,好像那明朝并不遥远。 
     
    这套吸引我的历史书籍,除了作者幽默的写作风格,能让我泪中带着笑,更是因为作者把自己的思想诚恳地写进书中,写进明朝那些人、那些事的骨子里,让我感动不已。 
     
    再次借发表评论的机会对作者表示感谢与敬意!
  • 其实一直不是很喜欢历史书的,总觉得呆板枯燥,所幸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彻底的颠覆了我的看法。终于把7本全都读完,平心而论,第7本有些仓促了,感觉上没有前面几部严谨细致,是因为盛名之下作者的心也有些浮躁了吗?还是为了赶进度来及细细梳理?看上去似乎只是明朝末期的一本流水帐,少了很多在之前的几部中时常闪光的作者的真知灼见。无论如何,这还是一套难得一见的好书,这五颗星,是送给这一整套书的。单凭第7本的话,恐怕我要给个四星了。
  • 这是一本有史以来最引人入胜的历史书,作者当年明月以轻松的笔调,幽默的语言让你对历史不再敬畏,不再陌生,不再有高不可攀之感。 
     
    同时,这又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作者不仅是在谈历史,也在谈人物,谈社会制度,谈政治,甚至谈哲学,谈人性,以及谈人生…… 
     
    该书一共有7本,我是一口气看完的。看完以后,我给了作者当年明月三条评语,愿与更多人分享: 
    1. 智者 
     
    2. 君子 
     
    3. 成功的人 
     
    所谓智者,就是洞悉历史,洞悉人性;所谓君子,具有高贵的品格,不为名利所动;所谓成功的人,套用本书后记中的一句总结语:成功只有一个,就是按照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 
     
    当年明月就是这样一个人。










  • 好像追连续剧一样,从1追到现在的7,在明月的笔端看着历史的潮流翻涌,看着各式各样的有名的无名的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随着书中人物命运的起伏而起伏,敬佩着那些气节、勇敢、坚韧和智慧。和连续剧看完就忘不一样的是,书看完了,心里留下了许多东西,更加看到了应该如何做一个人。 
     
    依然是最开始的感觉,此书可以传世。非常敬佩明月可以一如既往的坚持,写书的节奏、客观的态度、幽默的文风始终贯通着全套书。我在不知不觉之间发现,原来我已经看完了明朝的历史。也许这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但是我已经透过历史的迷雾,隐约看到了一些规律。 
     
    历史,其实一直在我们身边重演着,由此看则觉得我们就是历史,而历史似乎也是不变的。我会再读一次或许N次,相信依然会有不一样的体会,因为这套书里面包含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 
     
    得此书,不胜之喜。



  • 看完了,明朝崇祯皇帝也完了,终于完了,作者说这是明朝气数到了! 
    明朝历经276年,17个皇帝,已经够长了。虽然崇祯很精明、能干、勤奋,但是内外交困,无力回天,只因气数已尽! 
    任何事物都是从发生-发展-顶峰-衰弱-消亡,这是宿命,宇宙间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等等各类有生命、无生命的各类物质,概莫如此啊!这也是真正科学的辩证法! 
    任何新生命、新物质的诞生,都已经蕴含着相反的成分,彼此相生相灭,相互转换,直到新的生命、新的物质诞生,又有一个新的循环。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啊! 
    因此,人啊!在得意风光的时候,千万不要忘形,一定要想到消亡的时候,一定要想到落魄的时候! 
    想不到作者如此年轻能够将将演绎得如此精彩,实属难得!



  • 虽然我早已经在当年明月的博客上看到了差不多6部半,但还是买了纸质版,喜欢的书,哪怕是知道了内容还是会想看拥有,花了两天的时间又从头到尾的读了一遍,并且很热心的为好几位朋友买了全套。虽然结尾时很多读者朋友对其不甚满意,怪结束的太快,太仓促。但就本人尔言,我很喜欢这种结尾,一如当年看富奸大人的幽游白书的结局一样,戛然而止,又意味深长。非常的认同当年明月结束的那句话:成功,就是以自己的方式,过完一生。一直以来,我也是努力这么做的~
  • 对于书的正文已经没有评论必要了,作者的能力无可置疑,读者放心享用便是。 
    倒是正文叙罢,跟着的几段文字更引人思绪。作者把历史比作大山:有无人跋涉去看,山自在那里做着山;作者又把自己比作徐霞客,想看就去看了,回来顺便说给你们听听。 
    网上流行一段朝鲜播音员如女包公般说新闻的视频,大家为之一乐。可要知道中国好几代人便是在那样的语言表达、情绪表达环境中长大的,于是都留下了不朴实、不坦诚、不平和的后遗症——藏在朴实、坦诚、平和的外观下。现在的年轻一代,不乏张扬的外形,但心态其实踏实多了。 
    期待作者歇够之后,再组团游史!


  • 《明朝那些事(七)》继续延续了该书一贯的独到、深刻而幽默的好风格。 
         其他读者对第七部的优点评价很多,我基本赞同。我主要说该书的不足: 
         总体感觉该书似乎虎头蛇尾,草草了事。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皆未详述甚至涉及。如: 
        (一)闯王李自成如何从失败的绝境中走向成功,又从成功迅速滑向失败。其中,关于闯王顺利攻陷北京,以及兵败山海关,据史料记载有大瘟疫的重要缘故,而此前学界对此论述不多(《北京日报》曾有此专述)。 
        (二)吴三桂降清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三)史可法抗清、扬州十日、嘉兴三屠的悲壮史实。 
        (四)《桃花扇》、黄宗羲、顾炎武等重大文化事件和人物。 
         但很喜欢该书的结尾,徐霞客的经历和感受让人深思。 
         以上不足,算是吹毛求疵吧! 
         总结:瑕不掩瑜,该书不失一部幽默通俗的历史辅导书。 
         最后一句题外话: 
         写书可以幽默,但历史永远无法幽默!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地去做事做人,认真地书写我们自己的历史!



  • 《明朝那些事儿》当年明月终于写完了,我也终于读完了,这也算是我自出生以来第一次完整的也是大略的了解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我想当年明月写得很辛苦,穿梭于历史的隧洞中艰难探寻,爬行于格子上孜孜不倦的敲打着每一个文字。但是,我想更累的是作者用心去揣摩历史,去思考历史,历史的过往会深深刺痛作者的心灵,作者带着苦涩与无奈的幽默,是将其置身于历史之中,思考我们这个民族的过去与未来。而非决然于历史之外,只是用后来人的眼光轻松的调侃过去。所以,作者是万分艰辛的迈过了这三年的写作历程,在洞悉历史的黑暗中寻觅着坚定前行的光明,为了安慰读者也为了救赎自己不被黑暗所窒息。作者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为鉴是一句不实的话,因为如果真能为鉴的话,怎么能让过去的黑暗和荒唐一次次的重演?但我以为,历史还是一面镜子,每个后来人都能从古人的身上照到自己的影子,无论是大贪、奸佞;还是圣者、贤良。故不是每个人借鉴的都是贤、智、勇等一切正面的的偶像,我想以魏忠贤等等为借鉴者恐怕也大有人在啊!所以,历史还是一面镜子,仁者鉴仁、智者鉴智;妖者鉴妖、佞者鉴佞而已!!
  • 每天在天涯跟着明月的脚步看完了《明朝那些事儿》,几年了,现在终于看到了明朝的结局,很满足,却也依依不舍。  
        作为汉人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很婉惜,但是历史的发展自有它的方向,并非由一人一事能够改变的。历史很复杂,其实也很简单,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历史很精彩,秦时明月汉时关,糊涂明朝邋遢清。  
        在中国的历朝历代中,有强大的秦帝国,开放的唐王朝,相形之下,明代是如此地不起眼。感谢当年明月,三年的坚持,让我们了解了明王朝,知道了史册留名的忠相奸臣,还有更多湮没在历史洪流中、却对历史的进程作出贡献的若干人等。而且,他把历史写得如此好看与轻松,为读者开创了一种新视界。  
        再次感谢当年明月三年的辛勤耕耘,更期待下一部作品更精彩。

  • 一直怀着看热闹的心态读完了《明》系列的前三本书,常常是蹲踞在沙发深处,被作者幽默的言辞逗得捧腹大笑,仿若一位疯妇。从第四集开始,笑声渐少,沉思渐多,历史的真相渐渐呈现在眼前,我才发现原来自己其实一直坐在看客的位置上,欣赏着黑暗深处那不知名的舞者悲壮孤绝的舞蹈。直到那最后的厚重深远的一声鼓声将一切落定,作者轻轻说出那句成功的秘诀——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我轻轻吐出一口气,心想,我终于看完了。 
        我觉得,我很感谢当年明月。不管这本书到底将历史还原到了什么程度,我都心存感谢。 
        因为我终于在这本书里,看到了自己是多么的渺小,自己的虚伪是多么的可笑,利欲博弈是多么无情,人心可以多么丑陋,道义的力量又是多么的强大。混迹社会已久的一颗心突然被展平了,摆在自己面前,放弃一切焦急与烦闷,看到超越时空安身立命之处。我依然要为梦想奋斗,依然像所有人一样在规则面前默然无语,只是却不会再为每一次的错与对忐忑不安,不会去怪罪那些公然掀翻公平的人们,因为这人世从来不乏如此人如此事。历史,因此总是脱离不了悲剧色彩。 
        《明》是一本历史普及读物,老少皆宜,尤其比较适合汉人来读,因为这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以汉族为主角的封建王朝。尽管和现代社会的种种差之万里,然而,一些大的价值观念,人伦关系,爱恨情仇却是古今皆然。 
        在书中,作者以人物命运为线索将历史描摹于眼前。这也是我认为作者最大的发现与贡献,从来没有哪一本书可以将“气节”二字所包含的大勇大爱大仁大义如此清晰的展现在我们眼前。而一旦掌权者失去了气节,就像司机喝多酒、医生吃错药、结婚嫁错人一样可怕,由小钱可以贪,小错可以瞒,发展至欲壑难填、出卖一切的地步。而反观现代,会有一种莫大的悲哀之情,“气节”似乎已经成为历史专用名词,消失在现代人价值体系之中。 
        我将《明》七本书全部收齐,放在书柜中,如果我有了孩子,我希望他可以发现书柜里的这套书籍,也希望他可以明白,这个世界上有善有恶,更有情。

  • 从06年开始,到现在,差不多三年的时间,当年明月把中国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历史娓娓道来,看的过瘾!看到了整个王朝的兴衰,学习了好多的东西,知道了崇祯不是那么的无能懦弱,知道了袁崇焕不是所谓的奸人,知道了一个明朝必须要有一些猛人,也知道了官场要远远苦于职场!因为赌注是性命!感慨很多啦……呵呵 
    不过,个人感觉当年明月写到后来有些颓废,不知道是看破了红尘还是咋的,总之没有以前的那种激情了,不过,呵呵,不影响对于这部书的关注! 
    确实是一本好书,真的很希望可以有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看到这本书,特别是我们的孩子们!不能简单的说以史为鉴! 
    顶!

  • 一气呵成读完第七集大结局,只能说完美!叹为绝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就像明月说的 结束了?  结束了! 历史还要继续,人生还要向前,但是读到这样好书的时光和记忆结束了。有人说话不要说的那么绝,若干年后 说不定还有水平更高更牛的人出来写历史 讲历史,怎么会绝后呢?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是的,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要辩证的看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但是相对比几千年古往今来的历史名家、文人骚客所写的各类巨著来说,《明朝那些事儿》无论从内容、结构、风格、文笔、语言、质量、对历史挖掘的深度、对人性透视的力度、对大众与社会及未来的影响力上来说,它是绝后的。可惜啊!看不到了 如果有时间,隔几个月一定把它搬出来再重新读一读,以慰心灵,以正行轨。向明月致敬!向历史致敬!向伟大的人致敬!
  • 谁在导演着历史?在它的导演下,主角,配角,跑龙套的,打杂的,相继登场,各自在抒写着自己的历史。 
    站在煤山上的崇祯皇帝,在绝望于悲愤中结束了自己存有争议的一生,虽有后来的南明小朝廷在继续着无畏的斗争外,名存实亡的明朝历史其实在这一刻已经画上了句号。雄才大略的朱元璋轰轰烈烈地开创的明王朝,在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凄凄惨惨的收场。历史亦如此,天命不可违,枯萎的生命最终会被盎然的生命所取代,这样历史才能被输入新鲜血液,得以延续。 
    明朝的灭亡实在不应谴责崇祯皇帝,他是无辜的,他是不幸的,无辜的充当了历史赋予他这场变革的使命,他的出生注定了这场“历史”所导演的悲惨结局,只不过他幸运的充当了主角而已。历史就是这样,在它所导演的戏中,有幸运的,比如朱元璋;也有不幸的,就是朱由检,不过幸运与否,都会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喜欢历史,我在抒写着自己的历史,生命就是历史,一个瞬间,一曲生命的悲歌;一曲悲歌,一部有味道的历史。喜欢看历史胜过看任何一本现代成功人士所写的所谓成功学;喜欢看历史因为历史有情有义,悲悲喜喜,争争斗斗,善善恶恶历史不会遮遮掩掩,一切尽然。 
    谁在导演着历史?其实就是它自己。谁在延续着历史?看客。

  • 从第一部一直等到第七部大结局,我从来没有如此长时间的关注一本书,由此可以证明明朝哪些事儿是多么的有魅力有吸引力。我看书比较喜欢看正史,初看本名以为是一些无聊的人借历史写些无聊的小说,后来看了一点点说是一切皆以尊重历史为前提于是在心理上便不排斥此书,看到后来我才发现作者厉害之处,我从未如此轻松的看过一本历史书,并且以及深刻,作者用他特有的幽默将人们眼里枯燥无味的历史写得轻松自然,并且告诉人们其实幽默的不是历史而是他自己,这让我感触很深,确实历史是不会幽默的。我相信本书能让一些从来不喜欢读历史或者是对历史接触较少的人轻松读到正史,作者功不可没。
  • 勤政为民,一心重振大明辉煌的思宗皇帝最终无力回天,在伤感、痛苦、愤怒中走上了不归路。但也体现了明王朝的一贯品格——坚贞不屈。天子守边疆,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唯一。“文死谏,武死战,君死社稷。”这应该是中国古代统治阶层舍生成仁的典型,但只有大明做到这一点。在满清统治中国的接近三百年中我们甚至看到统治者为了其一己之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的欢心”,卖国求荣。,签下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却不思变革。说中国毁于满清不为过。与清朝的皇帝相比,思宗实在算得上高尚的负责任的皇帝。 
     
    可惜的是,在思宗17年里,大明朝廷里可圈可点的个人或者事情并不多。大臣们最热衷的事情不是国家和民众的利益,而是个人的一时之列。党争不断,是大明灭亡的直接原因。 
     
    在我看来,在明末只有两件事事情。第一件就是抗清。第二件就是如何平叛。在第一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如何评价争议的名将袁崇焕。现在网上的评价基本上可以分成两派——袁黑派和袁粉。在袁粉眼里,袁崇焕就是民族英雄,而在袁黑派眼中,袁崇焕是汉奸,是他导致了明朝被满清所灭。似乎袁崇焕只能两个身份:不是民族英雄就是汉奸卖国贼。要分析清楚明末的社会政治,就离不开如何评价袁崇焕。我认为当年明月的评价是很中肯的:袁崇焕是一个坚持理想的人,但同时也是有着致命缺点的名将。 
     
    明末的历史是让人伤感的。有很多次思宗有机会平叛,有机会将满清的势力消灭。但是最终还是功亏一篑,令人扼腕叹息。终于在1644年,在吴三桂、尚可喜、洪承畴等卖国的狗贼的努力下,满清终于气昂昂地挥戈入关,全中华大地遭受了无尽的浩劫,九州悲愤。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广州大屠杀,等等,全国各地直接遭受满清等贼子屠杀的无辜民众不下千万人。。。 
     
    崖山之后无中国,阎吏之后无汉人。有人这样评价这些浩劫的结果。 
     
    我这里不是在宣扬民族矛盾,我只是想借此表达:如果一个国家管理层沉溺于党争,沉溺于相互倾轧,结果就是将整个民族拖进无尽的灾难。历史教训不能忘记。

  • 【荐书】当石悦写完这本大结局时,当年明月这个网络id就永远的在当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当石悦写完这本大结局的后记时,他就不再是个写明史逗闷的写手,而成为一位真正的贤者。何谓贤者?为贤明有才德的人是也。石悦何为贤者?因为他已经感悟了人生的真谛,并将他的感悟转化成文字,也就是《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的后记。作为后记,这篇文字不多,也不深奥,但实实在在的解答了现在不少生存在钢筋混凝土森林里人们的困惑。你是否在一天的忙碌后,难以入睡?你是否在清晨的阳光中,无精打采?你是否面对食物,索然无味?你是否成天循规蹈矩,为了生存在做机械运动,而心中毫无乐趣?作为城市居民,幸福感大大降低的今天,人们都不可避免的会产生这样的困惑,就是“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为了什么?”。如果你通读了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后,请仔细品味大结局的后记,在真情实感的字里行间,石悦为我们解开了困惑。纵观历史风云变换,王侯将相归尘化土,万里江山改朝换代,人,不过是历史洪流中的一颗尘埃。作为漂浮在时光中的一颗尘埃,人就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着。当你明白这些时,你便能看到那位手持明史在都市中缓行的贤者。
  • 自从看到《明朝那些事儿》以后,就对历史充满了兴趣,原来历史真的很精彩。在笔者手中的人物栩栩如生,出神入化,并且配以幽默诙谐的语言和各种流行术语,让人爱不释手。经推荐后,很多同事也争相购买了全套书籍,真的很不错。不过还是有微小的瑕疵,比如:几个错别字;爆发战争时人数上的偏差等,但并不影响我喜欢它的热情。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套书,更加喜欢中国历史。我认为喜欢历史的本身也是喜欢自己民族的一个开始。
  • 大明最后一个皇帝真的活的很郁闷,自己那么勤奋,自己脑筋还算不错,身边还有几个能人,可为什么最终就是没办法把这个王朝维持下去,一直以为外敌是最大的敌人,从上任伊始,就是和外敌斗争。怎么也想不通被农民出身的李自成搞下台,而且这个人曾经几乎就要被自己剿灭的流寇一翻身把自己给整的灭亡了。哎,可叹,世事总如棋,每局都光怪陆离,骤晴骤雨时时变,自己却总猜不中,即使猜对了开始,可就是猜不对结局。崇祯可能临死都在想这个问题。 
    明朝那些事儿共7部,可以说部部都精彩,但是我更爱最后这两部(6,7),因为争议最大的皇帝都在最后两部出现,争议最大的臣子也在这两部出现。同时,朝局也最为纷扰,变化无常。多少能臣志士想用一己之力来挽救这个没落的王朝,可惜最终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写明朝崇祯的小说不少,主要是围绕他,袁崇焕,皇太极,李自成展开,正是看了不少这样的说,也听了百家讲坛的明亡清兴60年的论题,越来越觉得以前对崇祯的评价很不客观。这位同志真的很不容易,从登基伊始就如履薄冰,靠着自己的睿智击溃了魏忠贤。然后开始收拾这个烂摊子,大胆任用袁崇焕,对其倍加期待。哎,可惜所托非人啊,从开始的绝对支持到怀疑到绝望,直到处死袁崇焕。我想这对崇祯的打击不算小。有时候想想袁崇焕也是真够能忽悠的,你好好守着关宁锦防线多好,不要提什么5年复辽。只要能把大金御敌于国门外,就是最大的功劳,也不枉崇祯对他至高的信任。可能真还能延缓明的灭亡。哎,一时间的冲动毁了自己不说,更毁了崇祯那个易碎的心。 
    回过头来,说说皇太极,他也真不容易,几次南下,都是失败而归。终于在绝境中想出从蒙古境内直逼北京,以此来维持自己大金的经济民生。有胆有识,惊天动地!崇祯遇到这么一个执着的外敌,也真是他的不幸!也许这个不幸和内部的那个农民比起来,可能给他的打击还是小的。就是这个出身农民的李自成,九死一生从重重包围中突围,跑到商洛整军,最终重出江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逼北京,最终推翻了大明江山,逼得崇祯景山自缢。 
    纵观,崇祯最郁闷,如果袁崇焕能好好御敌,他完全可以腾出手来一举剿灭这些起义军,如果不是袁崇焕的妄为,他不至于丧失对大将的信任,也许左良玉就不会放走张献中。如果他能够少听那些言官的妄言,也许就不会有李自成后面的东山再起。一切的一切就是攘外必先安内,这绝对是至理名言,因为,破败的原因不是来自外部,根源来自内部,而且来自内部的力量是更可怕的力量。 
    所有的一切都是假设,因为事实就是大明灭亡,在他当政的17年后。
  • 我曾经称明月的这一套书为“人性奇书”,意思是看此书不仅仅是看历史和故事,实则看的是人性。 
    最近一些年,明史书籍比较多。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樊树志的《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等等,不少都是经典之作,而视角则各有不同。相比之下,《明朝那些事儿》在幽默诙谐的现代语言之下,更为偏重人性的描写。对于绝大多数民众来说,可能不一定需要去研究政治权谋、治国方略,或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但无论什么人,总会多少对人性的本质有些探求的欲望。这也许是这套书如此走红的原因之一吧。 
    盛宴终有散席时。《明朝那些事儿》至此谢幕,但我想,明月和万千明矾继续探求人性本质的脚步不曾停下,也不会停下。 
    感谢明月!

  • 明朝那些事儿系列丛书的的确确是我这一年多以来最难以割舍的告别。 
       我是去年这个时候看是看这类书的,我开始在网上看到过关于此类书籍的相关报道,牛逼的很。我还以为是故意的炒作呢!买来一看,好家伙,马上吸引了我。 
       能把历史写得这么生动只有当年明月了,能把一段充满猜忌、复仇、忍耐、聪明、奸诈、豪迈等等故事写得这么传神的也只有他了。我看这类书尤其不会感到厌烦,作者妙笔生花,情节丝丝入扣,高潮此起彼伏,心情真的是汹涌澎湃。太过瘾了。 
       真希望当年明月还是那明月,在你休息一段时间之后,还是继续拿起你的笔续写另一段历史吧!等这你哦!!!


  • “当年明月”一升起,所有历史类的作品纷纷星光黯淡了。《明朝那些事儿》当然不能算是历史小说,因为几乎没有虚构的成分,这恐怕也是作者被评为副研究员的原因之一吧。但这种以“小说式”的写历史的体裁,当年明月当仁不让位坐头把交椅,君不见效仿者如黄河之水滚滚来。当年明月——一个写完7本书后还不到30岁的毛头小子,其成就已经直追那些研究了一辈子历史的老前辈了。《明朝那些事儿》文笔圆润,叙事老到,剖析深刻,对当年明月已经无法用“家传”“神童”“老成”之类的词去理解了,我只能说,造物主早就准备好了这一天,我们有幸赶上了。
  • 真的很感谢“明月”兄弟为我们带来了这么持久而真实的欢乐。哎,不容易啊,终于给我等到了传说中的大结局。记得N久之前,我在等明朝第六部的时候,就曾等地心里发毛,以为“明月”这小子写书不地道,有头无尾,坑害广大明矾。 
     
    直到看到了最后一本书的最后一页的最后一行的最后一个字,我才恍然大悟,迟到的结局也许是一种刻意的体贴。真的完了吗,真的完了,关于这部书的一切,这个朝代的一切。即便作者的笔法依旧打趣,可毕竟是不同于初次邂逅时,那种激动、轻松的心情。笑声依旧的我们,多了份感悟,多了份成熟,多了份不舍。像是个老朋友,突然说要远离。 
     
    不知道大家是否赞同,在这些灵动文字的表象背后,始终站立着一个不简单的人物。明月兄长我若干岁,但都算得上是80后。对比明月兄知人处世,洞悉人性的天赋异禀。我一直在扪心自问:“我就纳了闷,同样是生活在一个时代的人,怎么人跟人的差距咋就那么大捏。” 
     
    好了,读后感我还是揣在自己脑子里。接下来,我想说的是:”大结局还是写得很不错的。”崇祯真的很伟大,当然天命更大。一些本不起眼或本就平常的故事,按照明月式的逻辑重新排列组合后,充满了奇异的搞笑色彩。(历史本来不那么有趣,小明同志一炮制,确实很有趣……)一些帖子说什么虎头蛇尾尔尔的,我不敢苟同。总体上,这本书还是清楚交待了故事该有的结尾,而且比5,6都更具备阅读价值。 
     
    废话不多说,你不信我也无妨。人都好不容易写完了,而且你也看了前六部,要真感觉被人卖了,也太晚了点,毕竟你已经替人点了6遍票子……再点一遍有有何妨?

  • 终于到大结局了,就像当年明月在序言中所写的,从第一部朱元璋卷开始,就一直处在对下一册的期盼与挣扎之中,期盼,是希望快一点看到下面的发展;挣扎,是害怕下册的水准降低。在这样的纠结过程中,我与《明朝》结下了缘分。书店中令郎满目的如雨后春笋本出现的各种“那些事儿”,我一直不屑一顾;各种强调比当年明月好的明朝史书一本本,我也不感兴趣。固执的坚持当年明月的《明朝》。这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的无言的心灵契合!
  • 在看这本书之前,已有很多评论,说后文不如前文,少了幽默,多了黑暗。

    其实,这样的评论失之偏颇。一个朝代,就算汉唐盛世,开始总是美好的,结局也都是惨烈的,明朝亦不能免俗。开篇,明朝开国者,作为胜利者,自然可以阳光灿烂,即使有错误,在历史的车轮喜爱,也碾为了尘土。而到了朝代后期,作为注定的失败者,如何幽默,有何调戏?我觉得作者已经尽可能的写得通俗、活泼以及抹去了很多黑暗,因此,值得给个五星的。

    纵观这套书,虽然不能说每一本,每一个段落,都能保持一个水平(这个,专家或者专业作业也很难做到吧)。但让人一直都能以想读的心情,和愉悦的态度一直看下去。

    在这个阅读速食时代,如此长篇,能让人坚持而且愿意阅读下去,就是成功的。

  • 一本好书,相当于一场艳遇——可遇而不可求。 
       《明朝那些事儿》的意义已经跨越了历史书籍,而是告诉我们:历史原来也可以很精彩。我想很多老学究一定对此书很不服气,这本书颠覆了很多传统的东西。但是我很想说:为什么学校的历史课就那么无聊,为什么这本书可以如此好看——两者叙述的可是同一段历史啊! 
        学校的老师,从来只教我们考试内容范围以内的东西,很多章节,老师只告诉我们,这个会考不考,所以跳过——原来历史是可以跳过的,我们曾经这样认为。 
        当年明月用他的毅力,坚持,三年来还原了历史的点点滴滴,这是很难能可贵的。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 终于结束了,一部完整的明史,看得不容易,写得就更不用说了。 
     
    至于之本书写得如何,很多人都说过了,我也不想鳌述,两个字“好看”。 
     
    这里我想谈谈从这一套七本书里出现的一个现象。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前六本书都没有关于当年明月的个人说明。但是,第七本,明月终于粉墨登场了,最扎眼的就是副研究员的头衔! 
     
    这一变化让我非常诧异,一方面为一个凭借自己能力,要注意是凭借自己能力而不懈的努力,取得了一个实至名归的“光环”。很钦佩,简直五体投地。 
     
    但是,当我回到现实,满眼看到的,却是没天理的现实。职称就像挂在厕所的手纸,因为你总得擦屁股,所以你就得花钱买。 
     
    很多人都说网络带给我们一些欣喜的变化。因为就像明月这个被认定很普通的人,也能证明自己的存在。 
     
    借明月的名言“这就是气数。”









  • [荐书]大明王朝,三百年历史长河,几度风云变幻,王侯将相,英雄奸佞,已作灰尘。 
        朱元璋的灭元兴明和洪武之治,朱棣发动靖难之变继而缔造永乐盛世,大明遭遇土木之变,却取得北京保卫战胜利,嘉靖万历年间是中兴盛世还是回光返照,崇祯拼力一博却难挽狂澜于不到。朱元璋、朱棣、朱由检、徐达、刘基、王守仁、于谦、海瑞、张居正、戚继光、孙承宗、袁崇焕等耳熟能详的帝王和名臣,演绎了多少荡气回肠的故事;皇权与相权,言官与宦官,党争与外侮,官僚体制的稳定与低效等矛盾始终困扰大明。当年明月,历经三载,辛勤耕耘,带领我们认识了真实的大明,启迪我们追忆历史,思考人生。《明朝那些事儿》之所以能掀起如此热潮,不仅仅因为其幽默的语言和诙谐的风格,更在于作者能跳出传统,从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利益角逐和内心思考的分析入手,结合历史资料,从而给历史事件一个合理的解读,给历史人物一个客观的评价。 
        在《明朝那些事儿—大结局》的结尾,有这样一句话,“很多时候,我们是不能做到以史为鉴的,因为我们不能超越历史,因为人的贪婪和欲望”。这句话不仅仅是对明朝那些事儿的总结,更是对历史,对人生所作的深邃认识和理性思考。悲观而客观的说,对于后人而言,历史更多的只是一个个的故事和姓名而已,我们能做到正确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已属不易,想要超越,谈何容易。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漫长历史,有着丰富的历史经验和惨痛的历史教训,虽然,历史的明月依然照耀着今天的大地,但历史带给我们的除了文化意义上的财富外,留下的可能是前进的负担。 
        唯物主义历史观,固然正确,但在我看来,至少有三个前提,一是必须以整个历史长河为单元,二是对历史事件的认识必须是客观正确的,三是不能用来解释具体的人物和事件。比如,对于崇祯、袁崇焕和明朝的灭亡,传统的也是千篇一律并且可用来解释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王朝灭亡原因的说法是明朝末年,皇帝昏庸无能错杀忠臣良将,贪官污吏施行暴政苛税导致内忧外患,不堪重负的农民揭竿而起,推翻明朝••••••但这只是错误的表象。首先,袁崇焕不懂政治,缺乏战略眼光的缺陷决定了他不能担当改变大明历史的重任,能担此大任的帝师孙承宗,却因魏忠贤从中作梗而错失良机,等到崇祯登基除掉阉党,奋力抗清时,袁崇焕已如日中天,而孙承宗却垂垂老亦。因此,选择袁崇焕的与其说是崇祯,不如说是上天。其次,崇祯皇帝,虽不能说与洪武、永乐比肩,但一个无权无势,甚至说连做皇帝的思想准备都没有的人,就凭天启皇帝临死前一句与其说是“遗诏”,不如说是遗言的话,能顺利登上帝位,还铲除阉党,惩处腐败,任贤与能,励精图治一个被先皇和先皇的父亲、爷爷等等折腾了近百年的国家,能在两线作战的困境下,取得连连大捷,并支撑数十年,可以说崇祯是非常称职、非常了不起的。此时大明王朝,皇帝想有所作为,袁崇焕、杨嗣昌、洪承畴、左良玉等人才济济;关宁铁骑、秦兵、洪兵等无论哪个名字都是能够吓破敌胆的。但明朝还是灭亡了,至于原因,只能用气数已尽来解释,因为有太多非人力所改变因素。数百年的折腾,言官、党争、天灾、文官集团的低效与自私等等这些皆非一时可改变;要对外战争就要银两,家当太穷就只能加税,要加税就会加重农民负担,就可能引起农民起义,有起义更要战争,这是一个不得不接受的悖论,崇祯所能做的只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读这些事儿,我们能从中借鉴到什么?我们除了批判官僚集团的自私和低效,除了反思人性自身的贪婪和欲望,除了感叹历史的无常外,我们又能如何? 
        历史,原来如此,但也不过如此。我们—其实是在历史面前很渺小的每一个个体,请接受当年明月的忠告“按照自己的方式,度过你的人生”;如果需要加上限制条款的话,我想,也只能是不要太自私,不要太贪婪。 
        当年明月的历史,不仅仅写得很精彩,而且写得很深刻。历史,是那么的遥远,又是那么的接近,因为变了的是时空,不便的是人性的弱点。很精彩,但很真实;很幽默,但很深邃;很诙谐,但很悲观;充满智慧,启迪思考。这就是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
  • 终于看到大结局了,明月兄写的东西还是一如既往的好看,不过,感觉与以往相比,人物和事件写的都不够详细,分析的也不是十分透彻,不过,总体感觉这一大套书确实是值得珍藏和阅读的,除了以前看大唐双龙,已经好久没有这么畅快淋漓的阅读感受,十分感谢明月兄,既让我们恶补了一下历史知识,又享受到了阅读的快感! 
    落后久了,好多人都已忘记,我们原来曾经这么强大过! 
    中国现在缺的不是实力,而是心态,大国心态! 
    虽然我们还不够强大,但是要相信,总有一天,我们还会在这个世界上受人景仰的,不因为别的,就因为我们5000多年的沉淀。 
    知耻后勇,厚积薄发! 
    中国,不会永远落后于人的,我想,这也是明月兄写这本书的目的之一吧。


  • 这本书是《明朝那些事儿》系列的最后一本了。真的舍不得。但是天下不会有不散的筵席。明朝三百年,也到头了。一个帝国的一生用明月的方式展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得已认识到那段历史上许许多多的优秀的人,感受到战火、宫斗。每一本都给了我独特的感受。我第一次发现原来历史可以很好看,可以很精彩。嗯,就这样了,看完第7本后,在我的记忆里该与在历史长河中离我们遥远的一直站在那里的明帝国道别了。
  • 关于这部书,网上网下早已好评如潮,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好看,这和赵本山的小品、郭德纲的段子、冯小刚的电影一样,包袱不断、高潮迭起,台上台下都觉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根子其实和刘震云评论王朔的作品好在哪里是同一个——“不装”。尽管《厚黑学》也大行其市,并且不断在生活、工作实践中被很多有心人反复实践,但劳苦大众更喜欢一些真实的东西,耳熟能详、喜闻乐见。毕竟,斗智斗勇不仅需要心智还需要平台。 
      当然,仅仅好看是不够的,这部书之所以能长盛不衰,还是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作者对历史抽丝剥茧般的描述、剖析、印证、反思的知微见著。洋洋洒洒三百年的人和事,有知道的、有不知道的,有真实的、有虚幻的,一头扎进去,体味人间冷暖、世态炎凉。怒其不争、哀其不幸,拍案叫绝、扼腕叹息,从万历到崇祯、从严嵩到魏忠贤,从王阳明到袁崇焕。 
      毛佩琦的序(历史原来很精彩)写得很应景,大话西游的风格,轻松明快。当年明月的跋很厚重,一句“其实历史没有变化。。。。。该犯的错误还是要犯,该杀的人还是要杀”,醍醐灌顶。而“每一个人,他的飞黄腾达和他的没落。。。。。前一页他很牛,后一页就怂了”,则入木三分。 
    时代变了么?连豆浆油条、香烟爱上火柴都口口传唱,喜洋洋和灰太郎都人见人爱了,时代当然变了。世界没变么?流民、匪患、黑金、专权,世界还是那个世界。“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 终于画了个句号。 
    近300年大明历史也算理了一个脉络出来。 
    有人说,从5—7不用看了,因为本来此段历史争议就很大,作者的观点不一定准确、真实。还有人说,作者越写越端着了,加了太多的评说。总之,说的人很多。 
    我不太懂历史,看明朝原也没打算当作教科书一般严谨、正确。作者有权利发表自己的观点,读者如何取舍就是自己的事了,只要能从中有些开卷有益的启发就是好的了。 
    其实,我倒觉得作者没有偏题,他所说的写史就是写人,写人就要写心。这点也算做到了。至于是否加入了太多的评说,我觉得作者文风如此,也是别树一帜的。作者也算少年老成,有自己的智慧和坚持,这在他这个年龄段来说,很难能可贵。 
    虽然希望他今后会有更多的惊喜给读者,但是如果没有话,也不会强求。一切随性罢了。



  • 非常非常喜欢这套书,百看不厌。从文笔到内涵,都有种深深的震撼。也看过其他的类似文笔的历史类书,但远不如这套写得如此浅湿而深刻,鲜活而沉重。伴着一声叹息,看完了这本书,看完了大明的起落。如同人的一生,必竟是有期限的,必竟是有终结的,虽然有太多遗憾,但历史是向前发展的,没有突变的大明最终还是走到了尽头。而那种坚持的精神,却永无尽头。这才是民族的魂,无论是什么时代,都有自己的坚持,正义是永远存在的。而明朝的末代皇帝选择了崇祯,也使这个朝代的终止更加令人悲痛。这位年轻的悲剧英雄是无愧于大明的,而看者也只能一声叹息。。。
  • 陆陆续续看了三个月,终于看完了全套。这部小说是《明朝的那些事儿》。作者地球人都知道:当年明月。他的书迷被称为“明矾”。是不是明矾不重要,我也很喜欢这部书。把枯燥的历史问题写得深入浅出,是作者的本事,也表现了他对历史的深度理解,这些理解当然也是掌握了大量的历史资料的基础上得来的。

    关于这部小说的评论,各方已经是沸沸扬扬了,我就不再浪费时间长篇大论。既然读了,就简单说点感受吧。小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出世,一直写到崇祯皇帝上吊明朝灭亡。小说介绍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一向看人物传记不多的我,感觉很受用,像恶补历史课一样。我是把电子文件存到手机里看的,坐车的时候,等人的时候,睡觉前的催眠,甚至吃饭间的闲暇,都会拿出手机浏览几页。小说还介绍了大量的历史事件和历史名词,虽然作者一再重申自己的小说尽量接近历史史实,但也绝对难以避免作者个人情感偏重的影响。但对于我们这些非历史专业研究者,又对历史有着极大兴趣的人来说,是值得一读的。比你去翻阅之乎者也晦涩难懂的史书要好多了。

    古人说读史可以知兴替。我觉得读史不止可以知兴替。或者说,兴替的概念不是简单的朝代更迭。历史背后隐喻的是一个民族成长过程,民族精神形成过程。而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文明的重要来源。正是这些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明深深吸引着异国人的顶礼膜拜。欧洲人看不起美国人,就是因为美国人没有自己的历史文明。美籍华人贝聿铭应邀参予法国罗浮宫的修建时,法国人曾说:你们美国人有什么资格动我们的东西?贝聿铭回答:我是中国人。于是法国人不再有意见。这就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巨大力量。而中国人自己在学习自己历史的力度上明显是不够的,我就曾经遇到不止两个三个的设计师存在唐伯虎是唐朝人这样令人无语的错误。对于他们来说,读一下《明朝的那些事儿》是有用的,起码可以知道唐寅就是唐伯虎,地地道道的明朝人这样一件所有学过美术的人都应该知道的最基本的常识。



  • 感谢明月先生,给大家一个重新了解历史的机会。 
     
    当今网络世界光怪陆离,现实社会充满诱惑,明月能在长达二年半的时间里笔耕不辍,能利用工作之余每天写五六个小时2000多字(除较大节假日休息一下外),这要何等的定力和何等的毅力啊!况且《明朝那些事儿》即不是演义又不是戏说,参照《明实录》这样的正史而写,是很难发挥的;而《明实录》又是竖版繁体没有一个逗点句号如流水帐一般冗长的大书,若要将死板的明朝纷繁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写得既尊重史实,又活灵活现,着实不易。 
     
    明朝276年的事,让这么年轻的小伙子洋洋洒洒的写了1500多集,100多万字,让千万人热血沸腾,欲罢不能的追随跟读,这是怎样一个了得所能形容! 
     
    明月行文平实,毫无矫揉造作;纵观全文,有幽默,有调侃,有推理,有论证;明月是用轻松的笔触而写,我们当然看得轻松,但在他写作的背后,一定隐含了巨大的工作量。 
     
    他一定是阅读综合了无数枯燥的史实资料,才写就了《明朝那些事儿》;他对《二十四史》,《明实录》这些我们常人不敢触及的大块头史书,能读熟读透,参照运用自如,让人折服;他严谨的写作态度,对历史知识的广泛涉猎,让人佩服。 
     
    明月一定是饱含感情进行写作的,只有爱憎分明的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文章中,激情才会流于笔端,我们读来,才能时而心潮澎湃,时而感动流泪;才能不时的激起我们对魏中贤等人渣的切齿痛恨。 
     
    在如此浮燥的今天,明月能沉下心来,毫无功力心的进行写作,真的难能可贵。 
     
    当著名节目主持人许戈辉,采访明月问及写作目的时,明月只是淡淡的说:“我也没有什么更多的想法,我只是希望当我把这段276年的历史写完的时候,我可以跟自己说,我终于做完了一件事情。然后我可以肯定地对自己说,我是一个有勇气的人。哪怕这个文章只有我一个人看,永远不出书,我也会把它写完。我将把它打印出来,二十年后给我的儿子看。到时我可以告诉他,你的父亲是一个能够坚持到底的人。” 
     
    此段话我是在凤凰卫视的视频中看到的,明月说这些话时有些哽咽,眼泪在眼里打转,要知道这位单身帅气的年轻小伙子,说出这样的话在我这位长辈看来是很感人的。看到此,我心一热眼泪就流了下来。 
     
    我想对明月说:谢谢你把明朝那些事儿写得这样好看;尽管你年轻身体壮,但写作时也不要太累着自己。



  • 之前的1-5已经从图书馆借阅看过了,这次只买了6和7。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盲,这套书真的很好。掩卷之余,哦,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不同于历史教科书上的刻板寡味,也不同于众多电视剧中的戏说胡扯。当年明月展示给我们的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历史,我看到一个与以往印象中不同的东林党,看到一个不那么高大全的,但更象一个凡人的袁崇焕。历史在当年明月的笔下是精彩的,好看的,我喜欢。 
        我要买1-5是不是只能买新版的?新版和旧版有什么区别吗?
  • 刚开始还怕这套书读不下去,担心它像老太太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鉴于大家火热的评价,一本两本的买,三言两语的读,第一本感觉还不明显,从第二本开始始觉它的精彩,除第五本内容和质量自认为略输一筹,其余的都是没说的。读的时候数次想到读完之后一定要好好地写个评论表达自己的激动之情,真正合上最后一页的时候,却不知该从何下笔了。因为被它深深的震撼和感动,怕自己的拙劣的语言不能诠释内心的感觉。 
        我真想说:当年明月真是个天才,能把历史写的如此精彩,如此幽默。他又是一个有内涵的,对生活负责的人,把历史写的真实又如此深刻。比起好多靠炒作出名的书,这本书真正是作者用心血凝聚而成。 
        以前我对历史不太感兴趣,从这套书以后又陆续买了几本其他的历史类书籍准备阅读。我发现它成了我开始走进历史的一个门槛,或者可以说是相当一部分人走进历史的一个门槛。相比之下好多书变得黯然失色。“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虽然可能不太恰当,但此时,我太想用这句诗来表达一下内心激动之情。这真是非常值得阅读和收藏的一套书! 
        文笔有限不再多说,感谢明月!支持明月!希望歇息之后能再创新作!不要骄傲,不要敷衍,我们都期待着……
  • 说句实在的,我对自己祖国的历史知识,就上学那点,到现在的,基本也都就饭吃了——真是汗颜! 
    所以,这套《明朝那些事儿》,我卯足了劲儿的读,可惜中间停顿的时间有点长,不过不影响我阅读的兴趣。 
    我是大众读者中的一员,仅从大众一员的角度说自己的阅读感受,没办法,我也想旁征博引,并且提点有见地的意见,可惜,才不足,只能谈自己的感受。 
    第一,这套书的确是娱乐大众的一本好书,它好看,通俗易懂,和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结合起来讲,吸引人,内容又是正史,没有过多的野史传奇,读起来真实可信。 
    第二,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历史水平急待加强的类似我这样的,的确起到了科普的作用,如果看《史记》,感觉的确有文化,可是光谁是谁的那个谁,就够我绕半天的了,实在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充分的、反复的阅读才能够理解,这个也许就是传世经典的境界吧,没有多余的话,可是都要人琢磨好久才行。《明朝那些事儿》不一样,因为作者已经将主要人物中的重点人物的给突出了,直接告诉你这个是谁的那个谁谁,不用自己操心。而且我也顺利的晓得了明朝那些皇帝的顺序、名字,以及他们的特点和工作成绩,觉得最遗憾的就是崇祯了,在我的印象里亡国的肯定是混蛋,像慈禧那厮似的,谁知道还有这么样一个玩命儿要工作的呢!或许是风气不正的关系,最后的大臣虽然有几位很强的,最终也没能将力量合用、力挽狂澜,看来风气很重要啊,不然聪明才智都用在为一己谋私上,只为个人小利,抛弃民族大义,长期如此导致了国家决策上的失利,国力颓废、国库空虚,这些因才导致了“明朝气数已尽”的这个果! 
    第三,我还期待有更多研究其他历史的人,也用自己有特色的语言和方式来写写其他历朝历代的事儿——这样的方式去了解历史,也是不错的选择。 
    第四,中国的人情世故、朝廷斗争-当然现在已经可以小到到单位里的办公室斗争了-原来是一直没变的,所以,读了之后,对自己做人、做事的心态也有所触动,很多事放开了,也想开了,心胸比以前宽阔了些,心态比以前豁达了些,这些不是吹捧自己进步,而是,很多事如果真的放下了,心里真的很舒服。 
    希望作者能继续努力,用自己的风格,传播更多的历史,顺便也拉动一下消费吧!



  • 明朝,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朝代,拥有着无数奇幻的人物事件。这样一个拥有三百年多年历史的伟大王朝终究逃不过历史的车轮,走向灭亡,不管是拥有强势的皇帝,还是无数跳梁小丑始终不能改变历史的前进。三百多年的大国就这样,如同它的前者们,一次次的倒在历史面前 
      历史就是这样需要不断的更变改良,用不同方法保持着新鲜血液,维持这自己的年轻
  • 明月写到这个份上,真的无言的结局。说是无言,针对的是前六本一切:写皇帝,从朱重八的简历开始,调侃得明矾们会心地笑;写武将,如戚继光一般,“谈笑间灰飞烟来”;写文臣,如最大的政治家张居正,最大的官僚申时行,“主战者未必勇,主和者未必怯”;写世道,如明初一个新兴王朝强大的生命力,至万历年间“政治纷乱,经济繁荣,文化灿烂“……正如明月自己所说,权力、愤怒 、犹豫、冷漠、热情,刚强、软弱……这些就是历史,而明月将这些形容词变成了动词、名词,给予它们丰富的内涵。 
       写到大结局,语言网络变了,变得不再风趣,甚至,连黑色幽默都有些惨淡。在深夜,我读下去,心情如此黯然,如此不甘。正如在成都武侯祠,读岳飞书《出师表》的碑文,传说这是岳飞当年过南阳,住南阳诸葛故居的当夜写的,我不止一次地读这碑,不止一次地感觉岳飞的心情:最开始,字法度井然,当中间,情绪变得起伏,字开始由行而草,到最到,已是情结不能控制,字如思绪般,是愤怒的,是奔涌的,是感表临涕的。 
      看到一个经济繁荣,文化灿烂就这样葬送了;看到人命不如蝼蚁,正义被践踏,坏人可以坏到没有底线,明月会作如此写法?此时,不用技巧,不用粉饰,历史就是这个样子。 
      我们都知道这个结局,最后一个皇帝在煤山自缢身亡,看到一个王朝的背影。我们想知道的是我们所有知道的活生生的人在干什么,我们想知道,是什么样的合力可以这般硬生生地将大明王朝推向死亡,我们都知道了。 
      谢谢明月给我们的全心的视角,是非成败转头空,虽是青山依旧在,然而,给我们不断地重复良知、正义,重复魔向一尺道高一丈地艰难,是一种执着。 
    真的是三年来最难以割舍而最心痛的告别。
  • 明朝那些事儿,  
    终于是写完了,  
    三百年的历史,  
    就这样执着地跟了三年,  
    自己也有点想不明白。  
     
    也许只是单纯因为石悦的幽默,  
    让历史变得不那么沉重,  
    不是我一竿子打死,  
    是的,  
    历史总是沉重的,  
    因为历史都是过去的事情,  
    过去就代表了结束,  
    但历史是真实的,  
    每一个生命乃至王朝的结束,  
    是不仅仅以“王子和公主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就可以忽悠广大人民群众的。  
    过上了幸福生活,然后呢?  
    然后多半是烦琐的,恼人的,残酷的,  
    再不济,也是平淡的。  
     
    而王朝的结束却百分百是个悲剧,  
    从明朝的衰败史中,  
    我看到的不仅是那些宁死不屈的名将,  
    不仅是那些力挽狂澜的志士,  
    更多的是那些为成就这些英烈而变成一堆尸骨的人民,  
    明末的内忧外患至少死了几百万的人,  
    其中有将士有民兵有受苦受难的百姓,  
    当然也有崇祯。  
     
    这些人即使生着算不上伟大,  
    死了也称不上多光荣,  
    但是我在石悦写的最后看到了真正总结人生意义的一句话,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 前前后后看了两遍,仍然有再看一次的冲动。 
    个人认为本书四大精彩部分:(1)朱元璋的创业:豪杰并起、荡气回肠;(2)朱棣的篡位:英雄辈出、曲折跌宕;(3)张居正的掌权:尔虞我诈、鞠躬尽瘁;(4)崇祯的覆灭:内外交困、无可奈何。 
    如果说历史的前进不由人决定,正如勤政的崇祯挽救不了大明的气数,那么历史的精彩程度必定由人决定,没有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没有徐阶、高拱、张居住,没有袁崇焕、李自成、皇太极,明朝的历史没有如此多的精彩。通过这本书,我么也可以看到,历史的普及、流传程度,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由作者来决定。
  • 曾经很拒绝明朝那些事儿,固执的以为网络文学不是我该看的,也不值得我付出时间和精力,但耐不住众人的推荐便尝试看了朱元璋卷,真没想到我会从第一次读到明朝,就一发不可收拾,而成为了万千明矾中的一个,随着书中的人物一同悲和喜,一同笑和泣。 
        一年了,一套读下来,掩卷,是欣喜也是伤感。浩瀚的中国文明原来走得这么艰难,那些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原来也活得那么艰难。在以往的教育中,我们都已经了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是怎样的光辉灿烂,但是我们可能很少去思索这种文明究竟为何能传承五千年?当年明月用他特殊的风格、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见解很好的为我们还原了真相,诠释了历史,更重要的是带我们对人性进行了一次成功的探索,正是那种节气,是那种坚持才让我们的民族历经风霜却生生不息啊! 
        一段明史,留给我很多感慨和叹息,那些鲜活的人物和故事在我脑海里反复跳跃,犹如活在今朝。而作者最后的后记更是感动了我,是的,“所有发生的,是因为它有发生的理由,能超越历史的人,才叫以史为鉴,然而我们终究不能超越,因为我们有自己的欲望和弱点”。虽然不能超越,但我们仍然可以喜欢,不需要理由,只需要勇气,因为我们还活着,活着,就要继续前进! 
       很希望明月在歇歇之后继续执笔,我们期待着一起继续前进。。。
  • 正所谓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一路跟来,已经有3年了! 
    回想第一次接触《明朝》是在《青年文摘》上。第一次感觉历史原来也很娱乐! 
    当把《明朝》买回家仔细阅读,第一此感觉历史原来也很吸引人…… 
     
    一部书,一个人的走红,不是没来由的!《明朝》走红,发紫,爆棚。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为什么这本正说明朝历史的历史题材作品会这么火爆?原因其作品中的诙谐语言和作者那独特的历史观!我从小也喜欢读历史方面的作品,但是给我的记忆都是很枯燥的!很学究的!当我看完《明朝》之后,感觉是强档震撼的,头一次有这么写历史“小说”的!这样的作品不红才算奇怪呢! 
     
    如果学校的历史教材也能吸取点儿明月的创意,估计孩子们都会爱上历史!我想这才叫与时具进吧。抛开那些枯燥死板的文字,把知识写的大众化,轻松化,受众群必然会多一些!现在的孩子们只知道JAY COCO……有几个还记得老祖宗历史的呢?希望以后多出些《明朝》这样的作品,用良好的历史功底,幽默的写作手法,引导孩子们走入一个妙趣横生的历史世界,像坐一次时光机去旅行!了解历史,了解我们的祖国! 
     
    盼望明月再出新作!因为崇敬!支持到底!



  • 只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看完了7本书,这是我最快地认真地读写一套书,能和他比的就算是高中教材了。 
    我对本书的看法是有点像一位走完长征的老红军干部说出自己当时想法时:“跟着走!”,我是“跟着看”,但从7中可以看出当年明月也是“跟着写“;能把这个系列写完已经是不易了。心理学中有这样的一种“转换动机”的现象,当作者的写本书的冲动和兴趣的“内在动机”转化为读者的褒贬和他的个人物质财富积累的“外在动机”并且这个对他一个摘历史的人来说根本不算什么时(我姑且这么理解,这种理解是在我看过他的采访和他的后记才有的),一个人能孤独写完已经非常非常的不易了,别给他压力了,有时我有个错觉就是他对人生的理解已经随着书的写完有了新的转折,尤其最后,以徐霞客的为书的结束。所以,书结束的有点平淡,或者突然也正是在情理之中的事儿。 
    如果对历史普及工作还没有累的伤心动恨,还像当初说的那样,历史其实很精彩,还是接着写吧,写什么都行。能让我们这些不爱看历史书的人,了解历史的真实且又有兴趣看完就行了 
    我只是看的,他是写的,我的不敢说评论,也没有资格说书评,就是有句心理话吧:祝你开心、健康、幸福!
  • 我把它归为“小说”类而不是历史类。 
        所用的时间也是看几本小说的时间。 
        确实不错,作者写得幽默而时尚,能轻松地得到一些作者想让你知道的历史知识。如果作为引起孩子们学习历史的兴趣的读物,还是可以的。 
        但是,要是把真的把它当作历史著作来读,恐怕就会上点儿小当了。 
        毕竟,历史是沉重的,并不轻松。尤其是明朝的历史,即使是“繁盛”的背后,也开始孕育中华文化的悲剧之果,更何况,这种“繁盛”并不持久。 
        历史也并不时尚,历史就是历史,若过于时尚化,自娱娱人尚可,真要“较真”,那就是自误误人了。




  • 本套书都出全了,我也买全了!我喜欢历史,很高兴,看了也感到有收获,物有所值!但通体看完,仍感到一丝遗憾!个人感觉本套书两大特色:一是对人物的解读,把一个个历史人物作为常人去看待,讲述。再复杂的人物,到最后,作者都会告诉我们他们的苦闷挣扎犹豫抗争,使我们看到他们性格的真实方面,人物的真实定位,秉笔直书,客观评价。二是对史料的发掘,历史是胜利者写就的,透过层层历史迷雾,作者为我们揭开了一个个历史假象,讲述了历史的真实。作为历史爱好者,对作者这种历史功底与眼光很喜欢,很佩服!可惜的是,不知道为什么,从第四部明世宗开始,作者好像对人物心理的探究的叙述渲染越来越少,遗憾!对史料的采集辨伪倒是坚持了下来,叹赏! 
        本套书的前三部写的更鲜明一些,本人颇喜欢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捕捉,不论是勤勉又多疑的太祖还是雄才与残忍共有的成祖,以及忠厚而又近似昏聩的英宗,内心软弱的宪宗,受尽苦难又勤恳踏实的孝宗,文武双全又放荡不羁的武宗。作者都写的有声有色,入木三分,看后都相信他们就是如此,深深体味到他们的困窘失落,也看到了他们的得意奋斗,过的由来,功的原由,都变得异常清晰。看过前三部,这些王侯将相不再神秘高贵,作者把他们都还原成了一个个普通的有些有肉的人,本该如此看待历史人物。这是本人很佩服作者之处!可是到后四部,这些东西至少我感觉到的越来越少了!第七部里面,写的确实热闹非凡,思路清晰,但是我们除了看到崇祯帝从登基到处理袁崇焕案子表现的政治家风度外,我们对他的内心世界了解太少了!他的无奈,苦痛,愤怒,英明等等,我们再也没有看到,其实从嘉靖开始这些描写就少了,虽说作者写作思路很明了,叙述条理,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不过瘾,有些遗憾,些许败笔! 
        本人对明史只是有些了解的,本书看着很轻松,容易接受,难得的是作者把纷乱复杂,浩如烟海的史料梳理得逻辑分明,而且在某些历史小点上还原出历史真实历史面目,振聋发聩。收获颇丰!其实本人也听过百家讲坛等栏目,对袁崇焕案子的始终不清楚,他死的意义究竟有多大,都没有得到令我信服的系统的答案,第七部里面对他进行了评价,也对这个案子进行了澄清,找出了前因后果!有理有据,我信服了!相信这是作者多年研究明史的成果,有见地!揭案成为唯一贯穿本套书始终一枝独秀! 
         第七部就是如此,依旧少了前三部对人物的刻画,依旧对历史疑案给出了合理的解释!书已经完了!作者在最后告诉全体读者:按自己的方式获得成功。我想我们还能从作者那里学到一点:认真研究我们学习的东西,不拘泥于我们看到听到的,也许有一天我们也能得到出令人惊讶的发现!
  • 明朝真的很奇怪,朝代马上就要结束了,突然间冒出那么多的天才将领,拿着一本盗版的兵书就干上阵打仗,而且还胜你。有的甚至没有读过兵法就上战场但是就是胜你,天才呀,世界上真的不缺少天才。就像拿破仑说的,世界上没有废物,只是把他们放错了位置。我说:世界上不缺少天才,只是他们还没有找到自己的位置。我就是天才,我要找到我的位置,不要奇怪,你也是天才,赶快去发现你的位置吧。 
         明月写的《明朝那些事儿》我是非常的喜欢的,前前后后一共读了四边,有人说你怎么还没看完,我说恩,我看的慢。我从第一本读到最后一本,又从最后一本读到第一本,我觉得他写的不只是小说,他写的是每一个鲜活的人物,每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那个赤胆忠心的却两袖清风的于谦、那个旁门左道阴谋诡计无一不会却一心想成为圣贤的王阳明、那个无书不读却又无奈的被打压的杨慎、那个无情变法改革却又死后被抄家的张居正,我可以说,我有些了解他们了,我是个喜欢了解历史的人,但是看了明月的书我觉得历史真的是那么那么的精彩。 
         真诚的希望明月的其他的书尽早面市,大家在等着盼着,一个有选择性看书的人。
  •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写完了,要评价一下,我认为“虎头蛇尾”是比较恰当的,当年明月在前几部(前三部)进行了诙谐的描写,幽默地评说,到后来,已慢慢变成流水帐,再到结尾,简直就是不耐烦,让急急忙忙崇祯上吊了结。真让人失望之极,写朱棣坐上宝座的那份浩然霸气的心理描写笔法哪里去了?写王守仁的那份崇敬和充满感情的心态哪里去了?一个朝代的兴起,一个朝代的终结,应该写出大明帝国终结时刻悲凉的心理历程,还有大明终结者李自成,居然简单几句就完了?张献忠的结局呢?……..大干了,失望,前后不象是一个人写的。常言道:身名所累,信夫!
  • 我是从看作者的博客开始被作者的才华深深吸引的,后来书出版了就一部一部地收藏了下来。 
        平常个人对历史也有一些偏好,家中也藏了一部中华书局的《明史》,但也就是在闲暇是偶尔翻阅。现代人的生活节奏实在太快,绝大多数生活在城市里的人都很难得有一个平静的心态去阅读二十四史之类的书——有可能看了几行字下来就昏昏欲睡了,我也不例外。 
        看了这部书后我成了作者的真实粉丝——他让我真正了解到了明史中的真正精彩的内容,我甚至有个想法:如果我上学的时候接触到的历史教材里是这样讲历史的,那么我也许在选择发展方向的时候也许会有另外一种选择。 
        这部书真的是一部适合现代人阅读的历史教科书,“山寨版”仅仅是对作者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而论,我认为这部书的精彩之处也正在于此。 
        有些可惜,如果作者对第七部的内容能象第一部一样地精雕细啄就完美了,期待作者能抽时间加以改编。

  • <明朝那些事>的大结局已经看完了.. 
     
    从朱元璋开始,到崇祯自尽结束..前前后后两百多年的兴衰起伏,忠奸文武,一切都已过去..我也想起了一句听得十分厌烦又不得不承认的真理—-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 
     
    瞬间的崛起也好, 百年的盛世也罢, 世间的一切,有开始,便有结束…区别只是个时间问题… 
     
    人也是这般,有生有死,在这生死之间,便是不同的选择…有人选择了忠义气节,有人选择了惟利是图..但他们给这个世界和后来的人们所留下的却是不同的感叹.. 
     
    这套书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一直让我爱不释手,即使在网上已经看过了,也会把书买回来,还会不厌其烦地推荐给朋友们看…作者对历史的态度和坚持写作的毅力都领我非常敬佩..而他的写作文笔更是让人非常受用…他将真实的历史用诙谐易懂的方式展现给大家,但是并没有遮盖住历史本身的残酷..正如他所说: 
     
    历史从来就不幽默,也不乐观,而且在目前可知的范围内,都没有什么大团圆结局. 
     
    所谓历史,就是过去的事,它的残酷之处在于,无论你哀嚎,悲伤,痛苦,流泪,落寞,追悔,它都无法改变. 
     
    它不是观点,也不是议题,它是事实,既成事实,拉到医院急救都没有办法的事实. 
     
    无论什么朝代的史书,包括明朝在内,都不会让你觉得轻松愉快,一直以来,幽默的并不是历史,只是作者而已. 
     
    我也非常赞成他对这套书及历史的总结,对这个世界上所有的是是非非的总结: 
     
    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最后,我想用袁崇焕冤死前的遗言诗来做结尾: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 
     
    此为气节也.







  • 明朝那些事儿,终于写完了,我也终于看完了.这部白话版明史,到第6第7,作者开始慢慢加入了一些自己的历史观,越看越觉得有味了. 
     
    历史到底该怎么写?或者说该怎么读?看历史很难不站一个立场,标榜道德还是颂扬业绩(从很多历史中可以看到这2条很大程度上是对立的),宣扬服从还是鼓励反叛……通读很多历史书以后,很难找出一个稳定的价值观来评判所有的人和事. 
     
    直到现在才觉得其实这种所谓价值观是不需要的.没必要过分强调一点放弃另一点,全面的了解一个人以后不一定要做一个黑白的判断.类似隔壁的王老3,好吃懒做,但是对父母好,心地善良.原来我心里的价值观判断,其实是想把所有人物划分成”神”和”鬼”而已.只要还原成人,一切问题都不存在了,世界清净了.当年明月,在这套书里做到了,他写的,至少都是“人”。经常看到大标题,“XXX被拉下神坛”。一个一个拉不累么?直接把神坛毁了,多利落。 
     
    以前读了张居正,总觉得自己比他厉害了。想着如果自己在那年月,应该如何如何。说不定,大明江山就不会垮了,而且死后也不会被清算。后来书读得多了,才觉得很可笑,其实张居正已经用3块钱做了6块钱才能做的事,换成我,能干成2块钱的事,已经很牛了。历史上很多人,其实已经做得很好了。很多事情的发生,除了人为原因,还有不能否认的偶然因素,最后合起来,结果只有一个。分析明朝的灭亡原因,从经济,文化,人文,政治……各方面都能写出专注来论述其原因,写得多了,反而没原因了。所以最后当作者把一切归咎于气数,说实话,虽然不情愿,但又不能不承认,这可能是最接近真相的简单答案。期待作者给出最后答案的朋友,可能会失望,失望的原因也许不是作者没有给,而是作者给的与自己心里的答案不一样罢了。 
     
    这套书的语言由于大多使用现在的流行语言,生命力不可能太长。但是能把历史写成大家爱看的形式,而且没有失掉他的内涵,佩服作者。



  • 四月初,拿到了书,所做的第一件事,借给了同事,不是因为书的内容不吸引我,而是,最好的,我往往习惯放在最后,看了第五部、第六部,开始以为明月的书要写到十部才能结局了,开始有些愤愤,以为天才写手终究归于那些只为挣钱的泛泛之流,但是终结篇最终没有让我失望,虽然百年前的事情终究已是定数,但还是首先翻开了最后一页,不是因为习惯先看结局,而是多少还有些贪心,以为可以讲到南明小朝廷,最后我舞台还是终结在了煤山,扮演最后男主角的,也还是崇祯。看到了结局,就该看看男主角是怎么走向结局的了,撇开开篇的皇太极不谈,单讲废柴由校彻底的废了之后,崇祯皇帝开手肃清阉党,真的仿佛看到了明初的开明,总是在想,结局不应该是这样的,明月用四个字总结了明的灭亡“气数已尽”。在我看来,虽然明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作者仍然,给了我们真实的历史,原来历史可以很精彩,确实很精彩,他还原了真实的历史,给了所有在大明这个舞台上演出过的人们。相对公正的评论。 
    这部书我义无反顾的向我认识的好友们推荐了三年,我想最近几年,也还会沉浸在这种情况当中,毕竟好书难得,期许明月抑或是别的有才的作者,能给我们带来更加精彩的精神食粮,再次万分感谢明月,感谢明朝那些事儿。精彩,真的很精彩!
  • 这个争议也已经若干年了,到底明朝亡于哪一年,就和清朝应该从什么时候算起,是从努而哈赤称帝开始,还是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开始,还是从顺治进北京开始,至今都是难解的话题,明朝也一样,崇祯自缢煤山明朝就算亡了吗,首都失守,可当时的清朝并没有统一全国,南方仍有南明在, 
     
        当然,今天并不是要争论和研究这个话题,而是觉得,为了丰富大家的明朝历史知识和常识,作者应该继续续写南明, 
     
        毕竟,南明也是明,
  •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本书对这一段历史进行了分析梳理,引人思索。 
    在这一时期,北方的后金势力崛起,经过努尔哈赤的经营,势力急剧壮大。努尔哈赤死后,皇太极即位。袁崇焕就在这一时期迈上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作者告诉我们,袁崇焕这个民族英雄,在历史上不过是个二流角色。为什么这样评价?因为我们所了解的历史是远远不够的,在这背后,还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关于袁崇焕的死因,更是与我们之前知道的历史大不一样:一场与他无关的争权夺利,把他送上了死刑台。 
    大明的动乱此时才不过刚刚开始,随后陕西等地爆发了各路义军。也许你知道闯王高迎祥、闯将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但你知道“薛仁贵”、“曹操”和“刘备”也到明末来了么?这绝对不是穿越小说里的场景。而你又知道竟然有义军队伍叫“逼上路”、“鞋底光”、“一块云”,甚至“三只手”这样的名字吗? 
    本书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 七本书看完之后 回首想 两百年的历史也就在这几页纸之间 轻松的转眼就过 但生活在当时的这些人物 活跃的 悲剧的 都用尽了一生的气力  
    当年明月用看似调侃的语调 看似风趣的叙述展现了这一段厉害 是他对历史清晰认识的体现 同样也以一种更让我接受的方式带领我从头走到末尾 
    历史相比教育小说或股市而言 它的优越性在于“真实”二字 所有的欢笑 悲痛 成功 失意都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亲身体验而来的 这更让人有所思 有所想 也有所借鉴 
     
    总而言之 当年明月透过这两百年来的明朝历史教会我 
    1。 善恶终有报 历史是一杆公正的天平 任何罪恶都无法逃脱 任何正义都会得到伸张 即使被曲解 被误判 等待之后的最终评判始终会给你一个满意的答复 
    2。 读历史并非单纯的以史为鉴 因为历史上的那些错误我们终归会再犯 无法克服的不是缺点 而是人性中的弱点 它始终伴随人类 能够超越历史 摈弃弱点的在当年明月的书中被称为“圣人” 
    3。 我始终相信命运 即使我无特殊的宗教信仰 也是普通的无神论者 但小到个人的出生和死亡 达到王朝的兴衰与沉浮 它都是存在的 即使你不清楚下一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年月 但你知道 它在你前进的道路上等着你 对于明朝来说亦是如此 所谓气数已尽 即使崇祯帝日日勤政 英明决断 也无法阻止李自成的出山 无法挽回明朝灭亡的结局 
    4。 成功的意义其实很简单——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一生 
     
    权利 希望 痛苦 愤怒 犹豫 冷漠 热情 刚强 软弱 气节 度量 孤独 残暴 宽恕 忍耐 邪恶 正义 真理 坚持 妥协 善良 忠诚 
     
    不枉此生



  • 这套书是讲明朝的历史,可其中包含了我们生活中的一切——贪婪、欲望、权利、金钱、阴谋、斗争、气节等等。。。历史不再那么无聊,也不是只是枯燥的故事,而是活生生的仿佛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就应该这样!故作高深令人作呕,当年明月用他的方式为我们讲述了真实的历史,真实的英雄,真实的生活~ 感谢他~ 在故事的最后,他写出了他其实在历史背后真正想表达的东西——用自己的方式,过自己的人生! 相信未来! 我还年轻,并未能体会他的全部用意,也未必记住多少明朝的事儿,但是那不重要,因为我看到了更积极的东西,我们要做一个好人,有理想有气节甚至不识时务的人,在肮脏的环境也要坚持做积极向上的自己!这些就足够了~ 
        我是笑着睡的。。。呵呵~
  • 明朝最后一位皇帝,自来有许多传说。关于崇祯究竟是一个昏庸无能的皇帝,还是一个力图奋起的人,一直众说纷纭。不管怎么说,这是一个残酷的时代,也是一个精彩的时代。 
    《明朝那些事儿 7-大结局》作者当年明月一如既往地用诙谐的笔调,告诉你历史的真相,以及纠缠在历史背后那些汹涌澎湃的暗流。 
    很赞的笔调,吸引普通人了解本国的历史。
  • 一气儿读下来,有些累,不完全是因为有200多万文字。&shy; 
     
        脑子里往往复复的,是那一个个鲜明的人物,他们,曾经是他们那个时代最风光最荣耀的人物,他们曾经翻云覆雨,甚至能只手遮天,而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许只是轻描淡写的几行字,或者仅仅留下一个名字。&shy; 
     
        人,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回望自己,才发现自己渺小甚至不如一颗砂砾。&shy; 
     
            所有朝代的更替,人物的变换,都是用鲜血和尸体换来的,这,就是战场。即使是在和平年代,朝堂之上也永远是撕杀和阴谋,这,称之为政治。&shy; 
     
        朱元璋,也该他当皇帝,他应该是明朝最勤奋的皇帝,不仅为他的子孙们找到一张长期饭票,还为他们制定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制度,为明朝的近三百年的统基业打了坚实的基础。历史告诉我们,制定科学的制度是很有必要的。&shy; 
     
        朱由校是朱元璋的不肖子孙,崇祯的前任,一个把大明王朝搞得病入膏肓的人。他是一个好木匠,但不适合当皇帝,他放任魏忠贤把持臣政,流氓、无赖进入统治的高层,买官卖官,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连清高的文人们都甘愿成为他的走狗,他统治的七年,是明朝最黑暗的七年。&shy; 
     
            改革家张居正,和平使者郑和,抗倭英雄戚继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于谦,心学创始人王守仁,坚持真理杨涟,清廉刚正海瑞,褒贬不一袁崇焕,当然还有,灰心丧气的唐伯虎、郁郁不得志的徐文长、改行做戏剧家的王守贞,……大明朝,是一个人才倍出的时代。&shy; 
     
           你可以当作一个故事来看,不过,这是一个真实发生的故事。讲述的是关于理想、勤奋、坚持、勇气、气节、忠诚、正义等等,这些,不仅仅发生在 明朝,也许在每个时代都有。也许很遥远,但的确值得尊重。





  • 从拜读当年明月的书开始已有两年时间,在还没过瘾的时候就这样结束了真的不知说什么好。7部书,壮烈辉宏到黯然落幕,第七本即使再幽默也改变不了大明亡国的结局。愤恨、愕然、惋惜也无济于是,历史就是历史 ,既定的事实无论我们怎么想也改变不了的事实。现在想想哪个时代灭亡都有一群仁义之士和奸人存在,历史似乎一直在重复相同的命运,像是延绵的抛物线,本质一样表面不同而已。同样走在历史道路上的我们,即使成不了历史改路人也算群众甲乙丙丁中的一个,珍惜你已见证过的历史吧!
  • 终于是结局了。 
    明朝整整三百多年的历史。 
    终于在当年明月的笔下结束。 
    我昨天刚把整套书给重新大致翻了一下。 
    发现自己懂得了不少。 
    我牛了起来。 
     
    当然—— 
    以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话。 
    纯属废话。 
     
    这本书讲述的基本上就是袁崇焕丫,孙承宗丫什么的。 
    当然。 
    我最感兴趣的是崇祯。 
    而崇祯的表现,让我很满意。 
    很满意。 
     
    当年明月把明朝末年的真实状况给我展现了出来。 
    我本来以为所有的朝代末年君主都是无能的。 
    其实我错了。 
    原来崇祯是这样的。 
    他实在是让我敬佩。 
    至于明朝覆灭, 
    并不是他所想的。 
    正如当年明月所说: 
    年数已尽。 
     
    如果没有袁崇焕、孙承宗、崇祯等人, 
    明朝早已经断气很久了。 
    就是因为有他们在最后的几把手拉着, 
    明朝才得以苟且存息。 
    但是这样, 
    却让我觉得更加可惜。 
     
    当年明月并没有把明朝最后覆灭的战火描述出来。 
    只是非常简单地描述了一下。 
    但是我却有一种揪心的疼。 
    对。 
    很疼。 
    原来一个曾经如此繁胜的朝代。 
    可以那么容易就被毁灭。 
     
    但是。 
    我仍然很想说。 
    崇祯是一个很好的皇帝。 
    很好很好。 
     
    回顾了一下整套书。 
    最崇拜的几个人。 
    当数朱元璋他老人家、朱棣这个阴谋家、张居正这个伟大的人、袁崇焕这个英雄、孙承宗这个天才、郑和这个虔诚的人。 
    还有,别忘了崇祯。 
     
    其实我想要续集。 
    其实我想要作者把其中一些被忽略掉的鸡毛蒜皮也说出来。 
     
    大结局。 
    却让我更加向往。


















  • 终于把明朝那些事儿全集看完了,在满足过后,不免有些淡淡的失落,我不想赞扬这部作品的成功之处,因为赞扬已经太多,我只想以一个普通读者的身份,说出我对这套书不足之处的看法,我不喜欢这套书的第一册,因为他似乎略显简略,不足以表现那段波澜壮阔,充满血与火的岁月,我不喜欢第六册,是因为它的叙述略显平淡,不足以凸显末日王朝苍老的背影,当然,这仅仅是相对而言,最令我遗憾的是,作者没有写南明小朝廷的历史,没有涉及民族危亡时那些仁人志士的身影,那可能被清政府歪曲的历史…… 
       不过,仍感谢当年明月的辛勤付出,伴我们度过美好的一段岁月,仅致上我崇高的敬意与发自内心的谢意!
  • 旷野上,当年明月不再踽踽而行。 
    手里拿着《明朝那些事儿7》-大结局。 
    一堆人立马围着当年明月,乱哄哄的…… 
    大家指手画脚,吵吵嚷嚷,只听清几个词:写吧,写吧,再写点别的吧 
    …… 
    我也抢购了一本,不知是惊喜,还是兴奋,都快晕了。 
    镜头拉远。 
    声音淡出。 
    旷野上又是一片寂静。 
    当年明月继续踽踽地走着,嘴里念念有词,手里数着花花绿绿的一大摞纸片…… 
    忽然,一阵风吹来,一摞纸被吹散了,漫天飞舞。我捡起一张,一看,原来是钱,还是HD90版的。 
    “明月兄,你的钱”……他转过脸朝我“嘿嘿”一笑:我知道…… 
    “明月兄你把书让当当卖就保证不会收到假币” 
    …… 
    旷野上只剩一片寂静。 
    “明月兄您何时再出书啊” 
    …… 
    …… 
    “等我把钱数完再说吧”










  • 就像夹在书中的一张书单写的,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单靠当年明月是写不完的。但可以把一个大明朝两百多年的历史坚持写完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再加上作者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写手,更让人敬佩,凭着超人的毅力,把历史还原给大众。 
    通过读《明朝那些事儿》,我仿佛看到历史在眼前像幻灯片般一页页映过,言官为啥敢骂敢论,好的言官和坏的言官,万历为何六不做,魏忠贤这个变态为啥可以横行霸道那么久,崇祯皇帝是怎样的一个皇帝,袁崇焕为啥会被凌迟……很多很多都得到了解答。 
    通过历史,我们可以从历史思考到很多,有人说,读史可以明鉴,这话不假,读完历史,从历史人物中学习他们的聪明才智,反思他们的失败,借鉴他们的教训,警惕他们的愚蠢。 
    我不算一个正宗的明矾,但是可以说,在当年明月的文章刚出炉时,我就已经开始追着看,然后带动家人亲戚同学形成一个潮流,他们也看得津津有味,不停在追着看。现在终于结局了。可以告一段落了。 
    从作者身上我也学到了,以后读书要开始带着一种辨析的态度去读,读书,不能尽信书,还要靠自己去思考,去探索,去还原最真实的历史!

  • 从他的第一本书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年了,三年里我买了许多本书,只有他的书我是一买到手就看的,就是再忙我也要在最短的时间看完,否则心里不安.等待了三年,等来了大结局.很喜欢他的作品风格,讲述历史看似随意,其实却是一个研究者对历史的一种自我表达,信手拈来间有着一种挥驰方遒.他没有给我们把历史人物简单分类,只是还原到那个历史时刻,尽他所能讲述历史本来应该是什么样的.我们常常感叹历史的无情和枯燥,作者为我们展现了另一种历史的表达,讲述人性深处那无法言语的东西.因为这部书,我更明白了一将功成万古枯是一种什么样的悲凉,明白了历史没有有趣,只有残酷.期待着作者下一部书的到来,再给我们讲述我们所不知道的历史.
  • 三年前,从朱重八的第一声啼哭开始;三年后,当年明月终究是给我们一个结局。从来都知道历史不会有perfect ending,每个故事的结束都会是再一个故事的开始。其实,用三年的时间去等待一个结局,是我可以接受的。因为3年的时间不长也不短。若是可以用3年的时间去忘记一些东西,人生也会相当的完美的。

    关于历史,看太多便会悲观,生离死别,悲欢离合,起起落落都不过是短短的几页。人的一生说长也长,说短也短,如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历史,从来都是英雄的历史,宏图伟业,流芳千古,于是便有了那么多人穷其一生去追求功名利禄,为的只是留名青史。普通人永远只会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粒尘埃,渺小无力。然而轰轰烈烈也罢,平淡为真也罢,其实只要开心就好。像陶朱公那般,和所爱的人在一起开开心心的过一辈子,人生又有何求?

    在历史中,英雄从来都是寂寞的。为了目的,不择手段;为了目的,隐忍多年。即便获得了最终的成功——皇位,却也成了孤家寡人,除了自己便再难相信别人。父子,兄弟,骨肉相残。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英雄的背后或多或少都会有位美人,也许是上天 看英雄太寂寞了吧!而美人美虽美矣,终究只是英雄的点缀,我们看不到其中的爱情。因为历史不需要爱情,历史也从来与爱情无关。在江山面前,其他的一切都显得太过苍白无力。。。

    无论是哪一种人生,哪一种生活方式 ,都自有其存在的道理。

    《越狱》结束了,陪了我3年的《明朝那些事儿》也结束了。记得大一看第一本的时候就下定决心:在看完全部以后一定要好好的写个总结。这一天很快就到了,只是我发现有太多的东西不愿去触及。3年来,经历了很多事,认识了很多人,知道有些时候放弃是最好的,人不能够太过于执着。没有人可以知道未来是什么样子,但是我们可以相信未来一定会比现在更好!再大的坎坷,再大的磨难,很多年后回头看——浪花一小朵。。

    有些时候,想通就好。

    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相信未来!!

    ——2009.7.8



  • 看完当年明月的7部书后,觉得不写一点实在是有负作者,作者以小说的笔法,结合了心里分析,厚黑学,现在社会的复杂现象等等,一改历史书陈旧老套的说教面孔写出了新意. 
        我记得有圣人说过:历史本来是客观的,但是只要是人来写,就变成主观的了,我们小的时候,每部书都唯恐提及主观,总是在书的雇页上写上,本书本着客观历史唯物主义……,看到这里,我对这本书就觉得食之无味了,难道每个人的认识必须是相同的嘛?历史只有一种面目嘛? 
        当年明月用他自己的笔写出了”人”在历史中的作用,虽然渺小,但是每个人物都有他的”光”点,从人的角度理解当时的历史,从”个性”的角度去诠释历史,时不时还幽默一把,真是新时代的”史家”之绝唱,其意义不亚于鲁迅开辟白话文之先气,金庸的新武侠小说对文坛的贡献……溢美之词不再多说了. 
        最后也提一点瑕疵:从第5本开始,我明显感觉到了当年明月的力不从心,不知道为什么,直到第7本又略微恢复了前4部的80%的功力,其中很多精彩的,需要详细写的都一笔带过,比如东林党的崛起,张居正的执政改革,南明王朝最后的结局,感觉是否有点写乏了的感觉,前4部书好比一块温润之玉,夺目但是不耀眼,而后三部结构略有松散,谦词造句也有点睡意,有点虎头蛇尾的感觉,可惜了,可惜了. 
        不过不管怎么说,当年明月的这部书绝对是历史书中的精品,瑕不掩瑜,虽然后3部略有微瑕,不掩整部作品的璀璨光芒. 
         最后希望当年明月能够再给大家写点什么.别浪费了自己的文采.

  • 由于这套书是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断断续续看完的,对其中的人物和情节的细节已经记得很不清楚了,所以只能讲一点感受,基本未涉及具体的情节

    我觉得这部巨著最大的特点有三。

    一是完全采用现代流行语言,甚至网络用语,风趣、幽默。书中所有的内容都来自历史典籍,并没有新发现的历史,但是由于历史典籍都是用文言文写成,这就与一般的现代读者产生了距离。而作者完全用现代白话用来叙述,这就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使书中的形象生动可爱,好像就发生的身边。同时,复杂的明朝官制用现代官制来比照、叙述,更加降低了陌生度。

    其二,讲故事的方式很独特,能设置悬念,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悬念丛生、惊心动魄。往往在讲一人一事时伏下百年后的其他人物事件,从而让读者欲罢不能。我最欣赏的是讲王守仁的一段,当时觉得心潮澎湃、感叹万分。历史本身包罗万象,但是如何生动地讲述历史的确是一门高深的艺

    术。能像当年明月这样像写侦探小说般叙述历史并且讲得如此引人入胜的人寥寥无几。

    其三,真实的历史加上合理的推测和分析,这就不同于虚构的戏说和一本正经的讲史,让人在轻松、痛快的心情中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书中不乏作者一些根据当时情况创作的对话、心情描写、场景渲染,但是都是完全合情合理的,不但不让人觉得虚假,反而觉得生动真实。







  • 有时候我们可以站在后来人的立场上说什么应该发生什么可以不发生。比如王振,土木堡之战是可以避免的,如果有一个于谦,一个好太监或是一个好皇帝甚至一个笨也先。但是崇祯,我以前也曾经认为,也许袁崇焕不死,谁谁不死,明朝还有希望。但是看了书以后觉得,真的是命啊。像书里说的,一个庞大的机器,一个机制,在运作了两百年后,气数已经到了。这不如说,一个机制,已经到了它的保质期,经过了两百年,应该换个主人,重新换血,重现洗牌,开始清零运作了。明朝前几任皇帝的不务正业,已经压垮了一个帝国最后苟延残喘的一点力气,崇祯只是不幸成了河里那个只剩下一根稻草的人。虽然他拼死地抓住了稻草,但是无奈一个小小的稻草,已经不是朱棣那个强盛的国家。不是正巧那时发生了天灾,而是不是在今日就是下个朝代,天灾总会发生并折断那根稻草。农兵起义不过是一个帝国衰落之后必然的加速剂。而明帝国此时已经无力组织起有效的将军和士兵进行有效地反抗。一切的原因都是因为国家积重难返了。于是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个推倒一个,最终是由一颗再无足轻重的棋子,压倒了一个曾经强大的国家。崇祯是个好皇帝,唯一为他遗憾的,是他没有生在一个他有能力改变的时代而是这么一个身不由己的时间。纵观古今,新的代替旧的,这是不可改变的历史的必然。所以在一个个“本该”、“但是”、“原来可以”的假设之后其实就是认命这个简单的道理。
  • 翘首期盼中,《明朝那些事儿7》终于到了,到货当天,看完。合上书后心情非常畅快,是非常畅快的畅快。一个默默无名的小人物当年明月写的一本关于明朝的事儿的书,认识它是从当当的排行榜开始的,抱着姑且试试的态度从第一本开始,然后一发不可收拾,受它的影响,中间又穿插着看了几本其他的明朝的书,最后以《明朝那些事儿7》完美收宫,当年明月以轻快的语态和幽默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生动鲜活的明代,没想到,看历史也可以看的这么快乐、深刻、思考、畅快。是的,我又一次讲到畅快,因为在他的文字里我看到了真正的人生,从他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真正的思考着的人应该拥有的素质和品质。广告不多说,喜欢文字的人都应该看看这套书,在当当买全套7本也就不到120元,但你最后获得的几万倍于这个数字。尤其他的两篇后记当为当代人心中的呼声,直抒胸臆,畅快至极畅快至极。
  • 其实明朝一直是我不喜欢的朝代,一直觉得朱元璋的子孙本事不大,毛病不小,在认识里也对这个朝代厌恶比什么都多,甚至觉得被清朝灭了也活该。 
        应该感谢当年明月,用轻松地笔触和清晰地思路书写了一个朝代的客观实在。让我第一次了解了明朝这个曾经存在的200多年究竟发生了什么,第一次认识到,从某种程度来说,这个时代也是伟大和不朽的。在这个历史时空里,有很多名臣,诸如了不起的张居正;有很多伟大的帝王,诸如永乐大帝朱棣;还有很多了不起的发明和领先于世界的科技。我很喜欢这部书,一本不拉的全买了,也打算日后无事再翻,这部书有让我反复阅读的欲望。 
        希望这样的好书,多一些,再多一些,让我们也更多的了解我们的祖先,我们的历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7757.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