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天朝的崩溃 修订本[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茅海建 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天朝的崩溃 修订本

天朝的崩溃 修订本[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这是一本绝对值得一读的书,颠覆了一贯以来中国史家不过是政治的传声筒的看法,沿袭了黄仁宇《万历十五年》的史学方法,不光在材料的收集上达到了极致,在史识层面上可谓有担当,并且字里行间作者的真实观点还有所保留。
  • 读这本书,源自从其它论坛文章的听说。我想比较系统的了解一下这段历史,毕竟上学时学的太简单,太煽情。缺乏理性的分析。这本书系统的分析和阐述了整个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来龙去脉,英国人叫通商战争,其实我认为叫通商战争更合理,对英国人来说,战争的最初目的和最终结果主要就是使英国商业在中国放开。鸦片只是个起因。以往的资料缺乏史料的分析,和客观的评价。本书我认为作者摒弃了道德层面夸夸其谈。理智分析战争的整个过程和影响。尤其是确凿的史料是我能观察到战争当事人的态度和认知,对我们作出正确评判,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我看完了书发现,得出结论很简单,战争必败,谁指挥都一样。原因很简单---无知加狂妄。都说无知者无畏,伟大的清王朝完美的诠释这句话。而且是撞了南墙也不回头。现在我可以理解,五四时期,某些新的知识青年何以对中国传统文化如此憎恨。我也想到了作者的文末说的:150年过去,我们比西方的差距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呢。我的回答是物质层面在缩小,精神层面差距依然很大。今天的人依然继承了不少清朝前辈的陋习。我们现在需要静下心来思考,已经折腾了100多年,最近20年刚吃饱饭,总算可以坐下来思考一下了。这个过程需要至少100年,如果没有战争。我认为。
  • 关於历史,不应该只有一种说法,以新的视角反思历史,破除之前所受教育的僵化看法……618活动期间拿下。
  • 老师上课经常提起茅海建先生的这本书,我一定会好好看的
  • 扎实的史料考证和客观的人物臧否,精华观点似在头尾两章,即一种摆脱宣传束缚、超然开阔而批判镜鉴的现代史观。鸦片战争已过去近200年,此书成书也逾廿年,天朝的迷梦和现代化的艰途依旧,更映衬出这种学术态度的可贵。
  • 想深入了解下鸦片战争才买的,内容据说扎实,需要读后再说,书本身印刷没问题。
  • 茅先生当年因为这本书差点连教授都当不了……唉,希望老先生能够再好好做研究,多多出书,茅大神!推荐!!!
  • 史书应有的品质,脱开政治思想,独立之精神,客观之评价,比某些为了政治目的扭曲的教科书,高下立判。
  • 书的内容很好,但是一翻开书发现书页散了,还是有些失望的。
  • 天朝的崩溃可以说是茅海建的毕生心血,其以独到见解来讲述清朝政府制度腐朽,对鸦片战争进行再研究,内容丰富,观点独到。非常喜欢。
  • 對於理解清王朝如何從天朝上國沦落为弱国无外交的國度有著重要的意義
  • 茅海建先生的书不会错的,是了解鸦片战争的权威性著作
  • 这本书是学校老师让假期读的书,其实看到这种有关于历史的书的时候也有些犹豫,但是作为一名文科生这是很必要的。书到了之后翻开书发现其实历史读物也很有意思,作者把清朝从兴盛到衰亡写的淋漓尽致。这本书很值得大家去阅读!
  • 先在APP听过被吸引人。对一段历史,不同人有不同解读,而本书,恰好能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剖析这场颠覆清王朝这场的浩劫,仅这点,已值得。
  • 这是一本不太好读的书。原因既有史实话题的沉重,也有作者绵密考证与叙述所带来的阅读负担。然而,作为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其所带来的现实思考确是深沉的,也是有新意的。除了彰显鸦片战争在中国近现代史的宏观意义,以及这一历史阶段诸多事件,本书更深入挖掘了、还原了、甚至可以说清算了经历那场战争的代表人物,包括我们熟知的道光帝、林则徐、琦善,也有我们不太了解的黄恩彤、刘韵珂等。面对“突如其来”西方人,他们惊恐、傲慢、无知、迷惑、固执、狡猾,他们用根深蒂固的思维与行动,小心翼翼而又左右逢源,他们是当时中国的精英们,却在历史与时代的路口四顾茫然、手足无措,一厢情愿地构建着自己对于这一切的想象和认知。我在想,历史是人的历史,为什么那个时代的精英们没有能担当起时代的大任与变局的考验?没有这样的伟大人物,是因为没有这样的伟大思想。没有伟大的思想是因为没有伟大的实践。没有这样伟大的实践是因为什么?天朝的盛名之重(茅海建)?实用理性的文化心理(李泽厚)?超稳定的社会结构(金观涛)?以及先内后外、重修身轻达济的生存哲学?
  • 茅海建教授的书,考据严格,旁征博引。天朝的崩溃,给人以全新的感受,可以说是一部颠覆性的佳作
  • 【“求真是治史者不变的梦境”】

    很久都没有过的阅读快感,翻页的时候都能感觉到子弹在耳边划出冷艳而决绝的响声。精细纤妙而又不失宏大的叙事手法,喑哑平实却又举重若轻的叙述语调,“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柯林伍德说:“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我看来,左手题内的真实应激反应,右手事后的客观审视品评,二者同等重要而又同样不可或缺,评价思想史的标准应兼顾横轴与纵轴,但“取乎于中”究竟是否可作为一个能称的上范式的做法仍值得商榷。唯一遗憾处大概是序言中所谓“还原”未能完全落实,可能“事后诸葛亮”是所有试图建构历史场景的史学家最大的障碍罢。

  • 孩子学校推荐的阅读作业,我先看了,很有启发,值得推荐!
  • 经典名著,20多年前的著作,如今读来,仍然发人深省感伤。
  • 我们从历史中看到别人的故事,嘲笑崩溃之时天朝统治者们的无能,但总有一天我们也会被嘲笑,因为历史不能重演,但能不断重复,我们从历史中只得到一点安慰。
  • 过于辽阔的帝国疆域、前电气时代落后的通讯技术,加上体制对言论自由的钳制,这一切造就了一个耳目闭塞的皇帝,偏偏他又把一切大权都抓在手里,还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难保手下那些面对战况知难而退的大臣跟英国人不联手起来糊弄他。
  • 鸦片战争的本质其实是拥有先进生产力的国家对落后国家的掠夺。如果不加入民族感情来看待,这场战争是千年人类历史上随时都在发生着的,不新鲜。作者用详实的数据说明了一个问题,在这场战争中,中国必败。 
     
    但是在我们的头脑里,奇怪而搞笑的事情发生了。在一场必败的战争中,主战的一方被推上神坛已经流芳超过百年了。主战是否就是英雄,如果没有被反对派的迫害是否就能扭转乾坤?如果答案是不能。那整那些没用的干嘛?不如像日本一样打开国门,减少点损失,真正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打半天,最后结果一样,还是坐下来割地赔款。我实在看不到抗争的价值。如果作者穿越到清朝执政,是选择坐下来学学国际法、物理、化学之类,还是鸦片战争?这是个问题。 
     
    现在读的还原历史真实的书越来越多,以前的历史观被弄得越来越残破,新的历史观又只有支离破碎的断面。真期望,我们的历史书什么时候也改改。小时候花那么多时间学历史,到成年后,又来颠覆一遍。有必要吗?

  • 当当搞活动根本木有办法拒绝啊,买了好多自己喜欢的书,希望能看完撒,一年的书都有啦
  •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茅海建)……………………2007年11月 
        早就知道这本书,却一直没有购买、阅读的冲动,纯粹是当当购书计划的原因纳入囊中,读后却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1、第一次鸦片战争的结果是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江面上停泊的英舰皋华丽号上签字的《中英南京条约》,它当然是不平等的丧权辱国的条约。但细细看来,英国人打到最后的诉求不过是五口通商,新定税则,废除垄断的行商,与清朝政府闭关锁国的愚蠢政策相反,其企图也不过是将中国纳入世界贸易体系,如在1840年早早结束战争,英国人的要求还会降低,至少没有割地要求,赔款也可忽略不计。和100年后日本侵华战争欲把中国变成日本的永久殖民地,有着巨大的不同。况且以作者的分析,当时的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胜英国。如此作者得出的结论竟然是:没有胜利希望的战争应尽早结束。这个结论正确吗?很难让人接受,但也很难驳倒。 
        2、对享有“睁开眼睛看世界的第一人”声誉的林则徐,评价并不高。战前他并不了解英国和世界,虎门销烟不过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莽撞行动,并直接引发了战端。至于对战事的准备布置,虽然勇气可嘉,但既外行,也仓促,甚至没想到会打仗。那么,除了对国事的忧心、为政的清廉以外,比当时的其他官吏者,他究竟有多少高明之处?最近几十年的研究,普遍认为林则徐具有改革中国现状的进步思想,显然是被夸大了。 
        3、广州三元里抗英事件、广州反英国人入城事件,包括几十年后的义和团运动,其作用和意义都被夸大了,其实不过是没有组织的普通百姓的“保家”行为,不具有“卫国”的高度。而且,绝并不代表中国前进的方向。那种强烈的与西方世界势不两立的情绪,至多只是低层级的斗争,反而阻碍人们看不清真正的历史使命和民族前程。 
        4、至于福建巡抚刘韵珂,在鸦片战争后另辟蹊径的“抗夷”阴招,不仅继续使福建闭关锁国,而且更让我看清“闽人恶习”,简直太可笑、可恶。他那别树一帜的“制夷”方法,与中国的振兴之途,背道而驰,却受到道光皇帝的赏识。 
        5、鸦片战争给中国提出的真正使命是现代化!偏离这一主体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天朝在战争中惨败,但清朝并没有振作也没有革新,清朝将士的血白流了。由此引起的震荡还不如在东京湾出现的那4艘“黑船”。 
        “黑船”事件后,在日本产生的维新力量并非来自幕府,而是社会,所以“倒慕”成为日本改革的前提。而中国直到1898年的戊戌变法,提出的口号虽然是向西方学习,其主旨却仍然停留在维护皇权的改良主义层面。中国落后于日本则是当然的了。 
        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从短期看,负面效应大于正面,从长期看,负面不断隐退,正面效应逐渐生长,至20世纪,正面效应超过了负面。如果没有鸦片战争,清朝政府还会残喘不知道多长时间,国内的革命者也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够觉醒。难道不是吗?真理真是残酷啊。 
        6、本书的唯一缺陷是,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更深远的原因没有研究。到19世纪中叶,中国长达近百年的对西方世界的贸易顺差,造成了世界贸易格局的恐慌性动荡,世界白银产量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长期流入中国,无论如何是这些已经经过工业革命、发展更先进的国家所不能容忍的。比较中国清朝政府的无知和愚昧,贸易逆差的原因是更为重要的战争爆发的原因。因此西方列强的战争诉求常常是“开放国门”,西方史学界长期的观点,把这场战争定义为“贸易战争”。本书对此没有丝毫的研究,真是遗憾。中国过往的所有研究,也没有看到认真深入的研究,我也只是在一些零碎的资料上见到有关资料,但,确实是事实。

  • 就一般而言,历史事件随着时光流逝而意义日减。鸦片战争则不然。它是中国历史的转折,提出了中国必须近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这与已经完成同一使命的国度,比如日本,是大不相同的。它本身就是一个不让中国人轻松的课题
  • 有很多书,相遇很多次,总没有缘分,象这本《天朝的崩溃》,不记得多少次在书店里拿起这本书,翻翻又放下。偶然间得到这本书,读完之后毫不犹豫给了5颗星,有点恨不早相逢的感觉。  
        
      近代史的书往往看似洋洋洒洒一大篇,很多其实都是“戏说”。而这本书却切了个很短的历史断面,作者十年磨一剑,史料的准备之细致为其他历史书籍所没有。看完这本书,知道天朝的崩溃已是必然,明白什么叫病如膏肓-对一个国家而言,认识到什么叫死不改悔和死不认错。最近电视上有人骄傲的说鸦片战争前清朝GDP占全世界1/3,说这话的人,受GDP余毒太深,还去拿来给老祖宗贴金。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在中国历史上却是屡试不爽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幼稚园还没有毕业。  
        
      对历史其实我们一直缺乏敬重,特别表现在对历史细节的忽视,中国历史其实是人物传记,尤其所谓“英雄”传记,这些人物都是活在真空中,很少看到对历史细节的分析,从这个角度出发《万历十五年》开创了新的看历史的视角。都说细节里有魔鬼,历史也是如此,对历史做道德评判是最简单的,我们也乐于这么做,当权者出于需要也更是如此,记得阶级主义史观吗,将来这会是笑谈。如果对历史仅仅按自己的判断,帮历史人物涂上红脸或者白脸。如果本本历史都写成道德感怀,那这是作者的浅薄,也是时代的悲哀。  
        
      真实的历史是繁杂的,如果我们看历史,只看到恩怨情仇,历史的红脸和黑脸一望可知,那这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历史从来不是过家家,或者唱京剧,是一个个人活生生的组成的,就像如果后代记录现在,我们都不会愿意被简化为GDP的一个数字。  
        
      钻入历史的细节给人很多慨叹,我们被“历史”误导的太多,陈寅恪寓居岭南几十年在坚守什么?一种真实的态度,一种独立的精神。这本书说的不一定都对,但告诉我们一种对历史的态度。

  • 近代史老师倾情推荐,超级好看(??ω??)??
  • 作者收集研究了大量的关于“鸦片战争”的史料,从多个方面证实:以当时清政府与英国侵略者的综合力量对比,清政府不可能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武器、组织能力、机动能力的巨大差距,使清军在本土作战仍处于极大劣势,而且腐败与横征暴敛,早已使清军失去了民众的支持,在与英国侵略者作战期间,清朝统治者更为担心的是同时产生“民变”。

    作者认为鸦片战争的失败,并非因为“汉奸”卖国,过分神化林则徐的能力,也不过是当时人们自觉不自觉的为了避免承认全面落后于对手的事实而做的精神安慰。在英军强大的火炮威力之下,清军的牺牲与溃败经常发生于尚未见到敌人的时候,普通清军官兵也有英勇作战者,然而对于战局无法起到扭转作用。

    在战后条约的签订过程中,更可以看到清皇帝的自大与闭塞、官员的欺瞒与无知。清政府对于近代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的理论与现实,既不了解也不想了解;只想坐稳一家之天下,而无视国家之利益,早已丧失了代表国家的合法性。同时可以看到,当时民众对于英军的反抗也是出于自身利益受到损害,而并非出于民族大义。

    因此,我们在对这段事实痛心与咒骂之时,更应该思考作者在本书最后提出的“150年过去了,我们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究竟是缩小了,还是拉大了?”


  • 这是一本好书,充满趣味和学术,希望大家学有所成,健康长寿
  • 作者不囿于成见,以翔实的资料,严谨的推理,论证了一百多年前这场战争必然失败的结局,显示出作者卓越的历史洞察力。鸦片战争的硝烟虽已远去,但留下的启示依然指导着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 装帧不错,书籍有很强的可读性,对于学习历史的孩子有很大帮助。
  • 不得不说,这包装看着真让人心疼和生气……当当能不能良心一点……
  • 对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开端的见解,非常详实深刻。
  • 一直想买的书,装帧和纸质都很不错,厚厚的一大本,很有份量!三联书店的书一直都信赖,买书只选当当!
  •   这本书是作为《停滞的帝国》延伸读本的,在《停滞的帝国》里已能深深地体会到所谓的天朝在鸦片战争半个世纪前的封闭与自大,在一个封闭系统内,谈任何新的变革都是枉然,毕竟新的东西在引入至旧有的体系中,带来的影响将直接极大的冲击既得利益集团视为禁脔的利益。

      经历了《停滞的帝国》一文的分析,天朝的崩溃便是再自然不过的了,在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对决下,牛马动胜不过机械动力,弓箭胜不过枪炮,皇权至上胜不过君主立宪。

      如果说在读《停滞的帝国》时是带着一种荒谬好笑的心情,那么在读这本书时,则是极为沉痛的心情,既为天朝的耻辱陨落,又为普通民众在后半个世纪的苦难,再为教科书的人物脸谱化。

    这场战争可以说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国运苦难的肇始,作者的两句话让我极为感慨,其一为:“‘天朝’是一个梦,一个难以惊醒的梦”;其二为:“中国大陆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无独有偶,在《停滞的帝国》里也曾读过类似同样的论调,只不过《停滞的帝国》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上虽语多同情而实无同感,而作者却是站在国人的立场上。

      我们的“天朝”梦至今难醒!我们的教科书上至今还是地大物博,优秀先进,落后的根源性依然存在。





  • 近代史研究必读,历史学生必读书目~不错满意~
  • 对于这本书的评论,不敢造次太多,因为它实在是对我的震撼太大。不夸张地说,我认为近二十年仅就论考证之作来说,没有哪一本书能够达到此书的水平与贡献程度,更何况它还不仅仅只是考证史实,书中发表的长篇大论也极为精彩,观点独特,别开生面,让人在史与论中重新回到那150年前的战争中去,这才是真正的穿越,比起那些哗众取宠的浮躁小说,此书的学术严谨性更能让历史爱好者深切地感受着那个时代甚至是那一年那一分钟发生的故事。此书也确实从发表以来就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对于前人之说也有不少否定与怀疑,但这些论点都是基于作者研究了大量史料并且旁征博引了极其丰富的书籍而得出的结论,说服力之强让人有口难辨,着实大开眼界。真实地回归到那个时代,从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作者做到了。顶级的作品,一定不要也不能错过。
  • 何其沉重! 
    作者的资料收集功底非常深厚,但是,这还仅仅是史学家的本分。让作者超越史学家的是他在书中流露出来的思想,比如,他流露出的对史学界的忠奸模式的担忧,公众对于历史人物的好恶的偏执标准,以及矛盾的民族主义…… 
    他就像一个智者,将加诸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上的种种“不公待遇”一一去除,还大家一个客观公正的历史本身。毫无疑问,作者充满解构偏见的冷慧。同时,在他的字里行间,又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之心。 
    因此,读完此书,增加了对鸦片战争及其后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的理解,更增加了对作者的敬仰。
  • 看过不少的同样题材的大部头,这本书视野开阔,史料翔实,强烈视觉冲击!
  • 《中国近代史纲要》讲师的大力推荐,表白我们史纲老师o(^o^)o
  • 以前读张荫麟先生的《东汉前中国史纲》,很深的一个印象就是与历史课本不同,书中记述的历史“政治味儿”又或者说“道德味儿”不是那么重。平实真切地记录,还历史以原貌,这本写在1928年的书令我见识到世纪初学人的大家风范。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让我感受到相似的味道,这一次,是历经了红与黑势不两立的大半个世纪之后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的再一次诚恳反思、深广探究。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如果……历史必将改写。这是我们从课本里学到的鸦片战争史
  • 之前看过这本书,真的很让人警醒和思考。或许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真的是一句惊醒的话。物美价廉!正好这次赶上活动!这本书真的相当棒了!所以趁着搞活动赶紧在屯一套!当当网真的是相当给力了!希望以后不忘初心,不管怎么样,永远支持当当网 买书首选当当网!!
  • 打算通过此书对鸦片战争那段历史进行了解学习
  • 鸦片战争被认为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开端,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上具有转折性,对其研究,可谓不可胜数,多数观点大同小异。茅海建先生却非常独到的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在阅读之后,着实使人获益匪浅,顿感中学教科书上的那些说法是那么的苍白无力,无法体现历史的完整性,还原历史的真相。

    有人说,历史是个妓女,谁都可以蹂躏,对此我不敢苟同,但也找不到反驳的理由。历史是过去的事情,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在研究历史的时候,往往会加入很多的个人感情,这无可厚非,但是在治史中,我们应该尽可能尊重历史,客观研究,这确实是一个很到的要求,但是必须努力做到。个人认为,茅海建先生在这点上,做的相当不错!不愧是大师的高足!

    本书资料翔实,还可作为工具书使用。
  • 研究鸦片战争的力作,严格遵循学术规范,严格贯彻实证主义,求真务实无虚言,我觉得这是历史研究著作的范本。
  • 还没开始看,但书的印刷质量不错,纸张和字体大小合理,不会伤眼。
  • 没看出来,挺厚的一本。已有多本研究满清后期历史的书,多角度,全方位的认识那段历史,
  • 特别好的一部书,一定好好品读。活动力度非常大,好评!
  • 这本书学术价值很高
    是学习晚清历史的重要参考书籍
    也是茅海建先生代表作品之一
  • 茅海建先生久闻其名 现在拜读先生的著作 感觉真是一本好书
  • 天朝的崩溃是一本可读性很强的书,茅海建在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的造诣很深!!!
  • 茅海建老师的大作,陈旭麓先生的弟子,史料功底扎实,文字行云流水,读起来是一种享受
  • 就我来看,这部书,从内容、装帧各个方面都堪称完美。
  • 这是一部推陈出新的史学研究力作。作者一系列独到创见曽引起学术界争议,但其大胆的实践注明了接近历史的途径有无限的可能。
  • 不错的一本书。买了也看过了,看后觉得中国到了大清朝后期,封建体制的社会、愚民的政策、闭关锁国的思想、封建集权统治的政权等等的确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这样的崩溃是全面的社会溃败,那时的国民不知何为国、何谓外交,只知道忠君、媚上,基本没有国家利益、主权等观念。总之这本书结合正统的历史教育,可以更全面地看出当时的历史状况,一方面是自身的彻底溃败,一方面是外强的欺凌。可终究一点,自身如果不退化,外强怎敢欺凌?因此,如何形成不退化的体制机制对一个国家和社会至关重要。这也算是这本书的视角的最大意义。
  • 书很专业,很详实 但内容对普通读者来说略深奥了,不是通俗读本类几读物,是专业学术丛书。
  • 一口气,买了很多本书!看着非常过瘾!先囤货,等有时间再看!这本书,视角很独特!
  • 研究鸦片战争问题的不可不读的力作,有过老版本,现在再买一本修订版,茅海建老师真正做学问的学者,很佩服!
  • 因为是预购书籍,但还是晚到了很久,是很想看的关于鸦片战争的研究著作,先忙完期末考试,寒假里好好拜读!
  • 当当日常磕书角,封面有明显污迹。 这本书的书名让人容易产生歧义,这里的天朝,讲的是体制,是中国传统的天下秩序和朝贡体系,并不是现在大家用以自嘲的那个词义。因此,全书讲的不是清朝是如何崩溃的,而是鸦片战争如何拉开了天朝秩序崩溃的序幕。 书中对鸦片战争的全面梳理和反思,详尽而不杂乱,专业但不枯燥,让人看到了清朝思想的陈旧和保守(不懂国际规则,主动抛出领事裁判权和关税协商,却还自鸣得意)、官僚的狡诈和虚伪(全书展示了众多官员欺上瞒下的奏章,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军队的松散和落后(武器装备自不待言,而那种军警不分的军队架构和军队的腐化更是让人触目惊心)。那是个可笑的时代,却也是个无奈的时代。可笑在长期的封闭,让身处其中的人普遍缺乏对世界的认知,很多时候他们做出了理性的选择,得到了自以为满意的结局,结果却给后世留下了无尽的祸根。无奈在经过一本书的反思,最后发现这样的悲剧无法避免。无论是林则徐这样的所谓忠臣,还是耆英之流的所谓奸佞,在事中和事后都没有做出足够的反思,冷漠的清朝在战后仿佛一切都没有发生过,在天朝秩序的崩溃中,依旧做着天朝迷梦,无怪乎当年那么多人感慨“国事不可为”了。
  • 这本书挺好的,了解近代史很好的一本书,你可以看到社会大背景下人的复杂一面,社会心理大方面对那些清朝官员的“禁锢”,他们是不能跨越那个时代的,这样可能我们就会更能理解他们的做法,相对更客观的看待他们。
  • 三联书店出的关于鸦片战争再研究,很值得一读。
  • 很厚的精装书,慕名买的,相信三联的品质,儿子已经津津有味地读上了
  • 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让我们看到了鸦片战争的另一面。作者不是象我们以前所看到的众多文章,一味的去强调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造成了中国近代的衰落以及百年的屈辱。最句意义的在于在指出侵略的同时,让我们看到清政府本身的落后。作者丛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的详细论述以及朝廷对待列强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同时,也警世我们爱国不是一味的去指责别人,最重要的是自身的强大。试想中国今日,又会有哪个国家不重视中国呢?中国的实力以及意见又会有谁不考虑一下呢?
  • 考证极为翔实,边边角角的资料都被挖掘了出来,真的是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茅先生不置臧否,尽量采用历史情境还原的方法,颇有些将心比心的代入感。能把学术著作写得像小说那样扣人心弦,就是因为他在解释很多事件的时候并没有采取花里胡哨的理论也没有玄想,而是采用了一种类似于心理描写的建构模式,让人充分的理解每个人物的动机与合理性。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立场上想想,就会意识到这是一桩特别费力不太好的事情,因为揣摩总是基于类似文学性的想象之上,可以攻讦你过度解释,可以指责你歪曲史料,甚至可以说你陷入主观…总之在理解过这种艰辛之后,对作者是更加的钦佩与崇敬。
  • 鸦片战争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永远的痛,它是近代中国诸多苦难的开始,也是中国从古代封建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艰难转型的开始。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努力以学术研究的角度还原这一历史。正如作者所言:“中国的现代化一日未完成,鸦片战争的意义就一分不会减。生活在这一尚未现代化区域中的人们,体会现实,探索问题,免不了联系到那次灾难性的战争。屈辱、仇恨、自卑、希望种种情绪交织,民族感情油然而生。”

    我以沉痛的心情读完这本书,却从此对愤青们可以不屑一顾。一提起近代中国史,屈膝投降是一个最堂而皇之的名词,让多少事件的解释从而苍白无力。鸦片战争的失败若从愤青们的角度看,无疑就是近代中国的统治者们屈膝投降的开始,可是从本书的研究看,除了投降,清廷别无他法。当大清朝的将官怀着几乎无知的对外思想面对洋人时、当士兵们用着甚至比明朝还落后的武器与刚刚兴起的热兵器交锋时,那简直就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杀戮,一次战役往往是几千人上万人的大清军覆灭,而只有极个别的英国士兵出现伤亡。唯有让人感慨的是,那些天朝的将军们,直至战斗到最后一刻并以死报国,一品、二品的高级将官一个又一个为国赴难,这样荡气回肠的英雄气慨,不仅仅让我们至今想来热血沸腾,也让当时的英国将士们从难以理解到肃然起敬。

    但战争以达到政治目的为终结,落后的中国无法避免失败的命运。当高扬着女皇旗帜的英国军舰在长江江面上出现时,清廷意识到,他赖以生存的税收动脉随时可能被掐断,供应京畿的漕运也会面临同样命运,只好屈服。当然,在我们已经很落后了这个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之外,朝廷政策的左右摇摆也是战争失败的重要原因,已经老迈的道光皇帝在主战、主和的主导思想中几次反复,战争前线的总督们以半年一次的频率变换,而从京城到前线的文书传达需要近二十天,新的总督从任命到上任需一个月,这样行政效率更是雪上加霜。

    谢晋导演的电影《鸦片战争》中有一个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当时大清国的真实状态。电影片断是这样的,英国议会为是否出兵中国争论不休时,一个我们可以称之为战争贩子但确实对大清国了如指掌的家伙抬进来一个近一人高的清花大瓷瓶,然后解释说,这件瓷瓶标志着中国瓷器的登峰造极,它的壁特别薄,看起来很高大,也很威严,但是,说着,他用一个锐器轻轻一敲,这个瓷瓶瞬间土崩瓦解,变成一堆碎片,于是他轻蔑地说,这就是真实的中国。无疑,这个形象的举动扭转了议会表决的方向,最终给中国带来灾难。这个比喻难道不恰当吗?恰如其分。

    其实,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必然历史的偶然事件而已,我们的天朝,表面看起来还十分庞大,但其实已经从根本上衰朽,谁只要敢惹,他都能倒下。在帝国列强欲征服世界各个角落的时代,大清朝的沦落命运已经不可避免,除非他从内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并迅速强大,但这不可能,我们的天朝统治者们依然继续着他们的夜郎自大。

    因落后而挨打固然让人痛心,但不从挨打中觉醒最让人愤恨。在鸦片战争失败后,天朝并没有觉醒,于是继续遭受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然后似乎想要觉醒,并出现“同治中兴”的短暂情形,但却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变革。而同样遭受侵略的日本却以从所未有的决心开始了“明治维新”,并最终在30年后结出了硕果,他吞并了朝鲜,打败了过去不敢想象的强大邻国大清帝国,从此成为世界列强,老大的中国却再次重复割地赔款的失败命运,并向半殖民地加速滑落。也就是到了这个时候,一批救国图强的先烈们,终于不再把希望寄托在天朝身上,转而以推翻他为途径,去实现中国苦难的终结,于是,辛亥革命开始加速酝酿。


  • 算是闻名遐迩的著作了,一直没有机会阅读,还没有拆开,不过三联书店的品质信得过。
  • 很怀念老的那个版本,封面印象很深,但是不卖了,这个三联新版本好像是一个系列的,封面都这样,有点遗憾。
    内容绝对值得读!翔实的考证,了解鸦片战争非常不错的史料!常读常新
  • 满清的失败,给中国的士农工商各色人等带来了太多的变化,其中各有好坏利弊。还好,我们国家终于挺过来了,而且越来越好。再回头看那段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 鸦片战争的失败,在于中国的全面落后。学习历史不能仅仅观结论,要深入实地,精心幽思,方知古人境地。十分好评。
  • 鸦片战争,具体说是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轰轰烈烈近代史的序幕,从此国家性质改变,人民也陷入了更深的苦难中,套用书上的话,人民要面对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在这样的一场败仗中,我们很难去找到什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东西,就好像我们心中的伤疤一样不愿意再被提起。 
        但林则徐的出现还是让我们感到了些许的欣慰,虽然没能带领中国打赢战争,但他从天朝大国梦中醒来并抬眼西方,准确的指出了我们的不足,虽然没能得到重视,但为我们后面的发展还是奠定了基础,此后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西方,学习西方,正视自身的不足。尽管道路坎坷,但走出第一步还是显得那么的重要和可贵,放弃天朝大国的尊严,虚心向西人学习,不正是为了以后更好的站起来吗。 
        战争输了,可是林公的举动让我们又看到了未来无限的可能性,我们要记住屈辱,更要记得林公的勇气和为国为民的胸襟。
  • 王振忠老师的这本书很经典,以徽商为点,以盐业为线,揭示明清扬州经济社会的变迁,值得深入阅读
  • 鸦片战争的书很多很多,茅海建的这本书感觉和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中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在内容上,论证上丰富了很多。
  •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到是在知乎,后来也听其他朋友聊到过,粗略读了开头,确实值得推荐,茅海建老师能够辩证的看待历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 《天朝的崩溃》一书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对鸦片战争中一系列重要事件(包括战事和谈判)和人物进行细致考证和具体剖析。

    首先从为琦善洗刷卖国罪名入手。书中对琦善及其他“主和派”重要人物在战争中和战后的所作所为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考察,指出:“在处理鸦片战争时的中英关系上,琦善只不过是‘天朝’中一名无知的官员而已,并无精明可言。”琦善在谈判中曾千方百计企图诱使英方让步,但都失败了,他自己则在英方压力下步步退让。

    另一方面,此书对持传统观点的学者给予林则徐等主战派的过高赞誉也进行了反驳。此书列举事实说明,林则徐虽在了解西方方面做了一些开创性的工作,但他本人对西方的认识仍很肤浅,甚至有一些严重错误,如以为英军毫无陆战能力等。他的御敌方案仍是旧式的、落后于时代的,在实战中必然失败。而对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是林则徐首先提出的说法,此书也表示怀疑,认为此说无直接证据。

    书中还对关天培、陈化成、定海三总兵等被传统观点高度赞誉的抗英将领也进行了具体考察,认为他们誓死抗敌的精神固然可敬,但他们那套陈旧的作战方式在近代强敌面前是注定要失败的,把他们的战败完全归咎于主和派的破坏是牵强附会的。

    《天朝的崩溃》一书在分析鸦片战争时,不仅对双方军事力量进行了评估,还对历次重要战役进行了剖析,最后得出结论:中国落后和保守必然失败,当时中国人的使命是致力于近代化而不是进行徒劳无益的抵抗。似乎强调,在强敌入侵时应放弃抵抗,一心一意学习西方。但是,问题在于:对战役的分析并不能等同于对战争的分析。落后会导致挨打,但不一定会导致必败,不能简单地用落后与否来解释鸦片战争的失败。考察近现代战争史,以弱当强也不是没有,如:同为反侵略战争的越南战争和苏联入侵阿富汗,当然还有小米加步枪的我党进行的一系列战斗。作者把鸦片战争时中国的战败单纯归因于落后,不仅不谴责清政府屈辱妥协,反而认为清政府根本不应抵抗,似乎欠妥。

    腐朽的清朝当权集团既不愿承担长期抗战的艰苦和牺牲,又与民众处于尖锐对立的地位,不敢让民众武装起来,自然也就不可能领导民众进行持久抵抗。这才是鸦片战争失败的主因。只有推翻腐朽的清政府,中国才有出路———这才是本书理应得出的唯一结论;而不是只拘泥于清政府其实应该怎样怎样,而不应该怎样怎样。

    作者提出的:“以放弃抵抗来换取‘相对有利的和约”也只是一种幻想。中外战争史中,被侵略者以顽强抵抗迫使侵略者降低侵略要求的事例并不少见,以放弃抵抗赢得侵略者让步的事例却闻所未闻。

    同样,“整顿军备、充实武力后再战”的方案,也是一相情愿。战争何时开始,并非由被侵略者决定,而是由侵略者决定。侵略者总是把对方的虚弱视为发动战争的良机,是不可能按照对方的意愿等待对方“整顿军备、充实武力”之后再发动侵略的。落后的中国要赶上西方强国至少需要几十年甚至百年以上的时间。难道西方列强会在这么长的时间“暂停”对华发动侵略战争,耐心地等待中国赶上他们以后再与中国“较量”吗?

    清政权既无抵抗侵略的决心,也就没有发愤图强、改弦更张的欲望,而是苟且偷安,不思振作。有了抵抗失败的“血的教训”,中国尚且未能“从‘天朝’的迷梦中醒来”,致力于学习西方,变革图强。难道放弃抵抗,索性连“血的教训”也没有,中国反倒能更快地觉醒?若让清政权继续维持,变革也就无从实现。中国未能及时变革,本应由清政权承担罪责,中国要变革图强,必须反对冥顽不化的清政权。



  • 精装硬面,装帧精美,内容非常经典,值得阅读收藏。
  • 鸦片战争,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历史序幕,是近代中国屈辱的开端,也是中国人心理优势逐步丧失的开始。作者详细梳理了这段历史,带我们认识这一过程是如何发生的。
  • 开篇的第一句话就这么震撼,一针见血,全新的史观就像一下子注进脑子里一样
  • 不愧为作者筚路蓝缕、呕心沥血之作。作者详尽考订了与战争相关的一系列重要史实,力图以当时的道德观念、思维方式与行为规范去理解历史,使许多在今人看来是荒谬的现象得以显示其在当时环境中的“合理性”。史料非常翔实,角度独特,值得一读。
  • 又是两周一本大部头,这次作者换成了陈旭麓先生的弟子——茅海建,他把关注点聚焦在中国近代史的开端——鸦片战争。读罢此书,能够明显地感觉到陈先生对其弟子的影响。而在新的环境和历史背景下,茅教授的笔触更为深入,资料也更加翔实。其为人也颇有个性,由于感受不到更多自由气息,毅然离开北大,返回母校华东师大任教。有此弟子,陈老当泉下有知。 
     
        言归正传,茅教授的力作名为《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此书的准备从研究生阶段就开始了,本想请导师陈旭麓教授审阅作序,但先生已于1988年驾鹤西去,学生的遗憾化作了写作的动力。全书本着理性分析的精神,挖掘历史档案,奏折、朱批、外交照会、条约协定等文献多见于文中。从42.7万字的内容分析来看,如下几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一,天朝崩溃了,但梦还未醒。1840年的封建中国虽垂垂老矣,但庞大的身躯和人口仍足以傲视远东。清廷被英国一次又一次打趴下,仍称对方为“夷”。天朝皇帝不能自降身价会见女夷(指英国女王)的特使。由此,道光帝失去了掌握事实真相的机会,听由钦差大臣的胡编乱造(不排除有部分真实,但皇帝也不懂)。 
     
        其二,鸦片战争之人物评价打破传统。林则徐、关天培(广东水师提督,虎门殉国)、陈化成(江南提督,吴淞殉国),这三个人是鸦片战争中正义的化身,均位列民族英雄之列,但是他们的局限性也很明显,加之史料的失真,他们的形象被过分拔高了。林大人的开眼看世界无疑是具有开创意义的,但他的作为仅停留在了解西方,在对付西方时,他用的仍然是东方的方法。这才引出了后来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林总督在去职后,再没有对东南战事进言,这多少带有自我保护的意味,其开眼之所得也白白浪费了。关、陈而为将军不愧为英勇忠魂,但是以同样的方式输给同样的对手,在战术和策略的运用方面确实乏善可陈。将领殉国表现了忠烈,与他们同时殉国的更有千百个英雄儿女,他们也不应被忘记。琦善、耆英等投降派,被当做“卖国贼”狠狠地骂了150多年,平反自然无望,他们行为的主观性与客观性的比例是需要调整的,因为他们所签的条约、协议都通过了帝国最高决策层的审阅,而且在与洋人交往的过程中,他们也开始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为天朝梦醒做准备。由此可见,对人物的评价也是具有两面性的。诚如对公众人物的评价,若只有一种声音则是不正常的。 
     
        其三,治史者用苛严的目光指出了失败的根源。近代史课本常用一句话来概括鸦片战争:西方殖民主义者用坚船利炮敲开了中国的大门,从此中国的历史进入了充满血泪的近代史。由此句可以基本判断出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中国近代失败的根源。其实不然,真正的问题出在自身,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儒学统治的封建官僚,对国际局势和国际法的无知,这些造成了逢战(此战包括战争与谈判)必败的局面。更令人痛心的是:清廷拒绝了一切可能跟上西方步伐的建言和实物。建言被说成是通敌,实物被斥之为“奇技淫巧”,洋人送来的书籍被束之高阁。诺大京城几无一人识得洋文。落后就会挨打,不无道理。 
     
        其四,150年后的提问似乎仍难解答。作者在终稿前提出疑问:“19世纪是中国人屈辱的世纪。20世纪是中国人饱尝人世间一切艰难困苦的世纪,21世纪?也有一些黑头发黄皮肤的人宣称,21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可是真正的要害在于中国人应该以怎样的姿态进入21世纪?中国人怎样才能赢得这样一个称号——中国人的世纪?”这些问题提出于15年前,站在今天的环境来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似乎有了些底气,我们的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国家地位巩固了;但同时我们仍有担忧,我们的传统在逝去,社会风气趋浮躁,渐渐进入泛文化的怪圈。我们与西方的差距,比起150多年前鸦片战争时,是扩大了,还是缩小了? 
     
        最后,向师徒两代史学家致敬。两位先生的治史态度令今人汗颜,他们的每一个论点都辅以大量细致的论据,完成著作所附的参考文献,每章都多达上百条,并一一标明页码。相比之下,许多粗制滥造的“编著”书籍,在书末附上十几个来源不清的参考文献实为“下下品”。印象最深的是两位先生的历史观:陈先生说“历史研究会动感情,但是,同情和憎恶毕竟不能代替理性分析。”茅先生则说“历史学最基本的价值,就在于提供错误,即失败的教训,一个民族对历史的批判,正是它避免 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历史是一扇窗,从外往里看,可以看见过去;从里往外看,可以看到未来。历史书籍就像那窗上的玻璃,有时它会让你看得更清楚,有时也会让你看得更模糊。时不时的用布把玻璃擦净,这样才会有清晰的视野。

  • 新到两单,还有一单未到。书的意义善加学习,近可修己,远可化俗。虽乡村知书者鲜矣,然我固持之。
  • 本书跳出了从前的唯人物论 鸦片战争与忠奸无关 林则徐也好qi
  • 对鸦片战争再研究,为中华民族复兴提供更有力动力!
  • 几年前在同事那里借阅了《天朝的崩溃》,书很厚,但一口气读完。毫无疑问,这是我读到写得最扎实最有史识的历史书之一,有关这本书的赞誉想必很多,这里不赘述。 
    我想一本好书应该是为读者打开一个新的视窗,或者是拔掉思想的塞子。这本书让我对晚清史有了新的认识,让我看到天朝崩溃的内部机理,这些内部机理是为我所不知的。有大哲说过,一切历史都是现代史,更何况晚清离我们今天并不遥远,这本书对读者的营养是现代的,等于是给了一面镜子,照出我们今天的问题,照出若干人类进程的规律和脉络。 
    说多了好像有点虚,其实更多的感悟并不能用文字准确地去表达。几年前看过的书,一直有想再看一遍的念头,所谓经典,大概都是如此吧。此前,下载过电子版,但在电脑上看书太累,于是就买了一本。

  • 我的一位老师是茅海建先生的学生,茅海建老师曾来过我们学校做讲座。他思路清晰,非常幽默。
  • 作者通过详实的历史资料,严谨的治学态度,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浅显易懂的叙事手法给我们再现了160多年前那段屈辱的历史。一般来说历史越近的越难描述,你需要解读细枝末节以及处理与主流观点和大众认知的关系,应该说作者非常好的处理了这一方面。特别是作者的一些研究问题的视角能给我们处理和解读生活、学习、工作方面的问题提供帮助。但个人认为作者过于强调客观物质在战争中的作用,而过于弱化人作为战争的主导作用及人的意志力所能创造的奇迹。
  •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所给出的细节,每次拿起它,总能感受到一种厚度,力透纸背,据说作者翻遍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的所有鸦片战争的资料,作者所下的功夫让人敬佩。 
       对于鸦片战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高中历史课本,当时很疑惑为何把这样一段屈辱的历史单提出来细讲,后来慢慢体会到了原因,可惜课本上讲的东西是在和真实的历史相距太远。林则徐、琦善、关天培、道光,这些印象里好坏泾渭分明的人物在这本书里被拆解、分析、重新打包,于是透过重重迷雾我看到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起码是很接近真相了,林则徐不是神,琦善也非恶人,关天培的殉国多少是一种时代的悲剧,中英两国在矛盾和误会中误打误撞,于是战争不可避免,而各路人物也开始登台亮相。 
       看完一部分,用一句话总结为何我们会落后:“中国人的心态有问题”。
  • 货已收到,但很不开心,还是当当自营的,怎么寄来一本破书呢?书皮都坏了
  • 作者详细深入研究了当时的奏章、信件等多种第一手材料,深刻分析了失败的几种原因。本书是理解中国近代史不可多得的材料。书末提到了民族战争,从而引出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问题。这个问题值得深入学习,可参考其它书籍。喜欢历史的朋友,这是一本难得的关于鸦片战争的书,资料翔实。屈辱的历史,令人惊心。感慨今日,理当奋起。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令人敬佩。
  • 买书的时候,先看的第一条评论。以为吹牛逼呢?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买过来。我去,很久没看到这么震撼的书了。目前看完绪论和第一章,只有一个感觉:这才是真正的历史学家,不是一味地堆砌和转述,而是严密考证下强大的逻辑分析及推论,让人如此信服。如果说课本上对于这段历史的转述好比800度近视看画面。这本书就是给我激了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19631.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