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御窑千年[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阎崇年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御窑千年

御窑千年[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工匠精神,于今天被提的很热,我通过读阎崇年这本书可以看出,工匠精神的背后其实是一种将自己的生命投射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中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会感受到劳动异化的,但是也分工种,烧陶瓷可以的,但是有些工作怎么说都说不出工匠精神。
  • 御窑与瓷器,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文化的凝聚,是对人类的贡献,是对生命的理解。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怀着对中国文化的谦卑与敬重之心撰著了《御窑千年》这本小书,与广大读者共享与共思。
  • 广义的御窑,历史已逾千年。”阎崇年表示,御窑得以千年,其根本在于不断创新。在《御窑千年》的自序中,阎崇年写道:“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
  • 《御窰千年》中提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这个说法我很赞同,一切好的艺术不是模仿模仿,模仿到后来一代不如一代。创新,才是一门艺术永葆青春的根本。从宋的青瓷到元青花到明时期的斗彩再到清代的珐琅彩,正是源源不断的创新,才使中国瓷器得以名声远播,使瓷器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 《御窰千年》,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怎样鉴定御窑瓷器的技巧,而是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宫廷生活的意趣,以及某个帝王的喜好、个性、审美情趣,以此窥见中国历史的独特一面
  • 开始缺货退款了,最近追加发来了,很好的书,谢谢!
  • 买了好几本《御窰千年》,准备送给喜欢收藏的朋友们。感觉书做的很厚重,书感特别好,这样装帧的书,似乎自带气场,捧在手里就不舍得放下,觉得不认真读一读,就对不起作者也对不起千千万万出版人和印刷大工匠。
  • 对瓷器还停留在鉴宝栏目上,细细读来,发现皇家瓷器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潮流都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 《御窰千年》这本书学术性与普及性兼顾,以瓷器为切入点介绍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一本瓷器的入门书籍,再合适不过。
  • 历史演变与瓷器的发展(款式风格)与皇帝喜好关系密切。古代的流行时尚由至高无上的皇帝代言了。
    书内瓷器的图文相并,让人更容易理解。第一次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只能简单说一下。
    值得看的书。
  • 阎崇年介绍,御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它既可以指皇家御用窑场及管理机构(狭义),又可以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窑场(广义)。就狭义而言,御窑贯穿明、清两朝;就广义而言,御窑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清。
  • 珐琅彩瓷的繁荣,是雍正帝在御瓷创新方面的重大成果。珐琅彩瓷,就是瓷胎画珐琅彩的瓷器,借用了西方铜胎画的技法,用珐琅料在瓷胎上描画而烧的瓷器。始于康熙末年,雍正朝取得重大突破,乾隆末年后停止,持续70多年。读了《御窰千年》多么涨姿势!
  • 阎崇年以耄耋之年进入新的研究领域,一方面在于他谙熟历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另一方面在于他本人探索新知识的好奇与渴望。更为重要的是,阎先生深知历史学家的责任,向广大读者讲好中国故事,将中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御窑千年的历史,在阎先生笔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阎崇年先生着眼于御窑人与御窑瓷之间的关系,指出陶瓷的历史,也是陶瓷工匠的历史。陶瓷工匠是陶瓷历史的主体。在陶瓷生产过程中,陶瓷工匠贡献巨大。他们中的一些人或以身殉职,或以器名世。
  • 阎崇年是著名的历史学家,尤以研究明清史见长。很多人看到《御窑千年》后,都会诧异阎先生为何“跨界”研究瓷器。在阅读的过程中,大家就会逐渐消除疑惑。历史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具有多面向的体,包罗万象。
  • 该书是阎崇年先生2017年的新作,图文并茂,是《大故宫》系列的第四部,内容很好,值得拥有。
  • 对于了解我国的瓷器文化很有帮助,阎老的作品不可不读。
  • “御窑千年”,本是明清史学研究的应有之义,更是明清宫廷史研究的应有之义。在中国,研究宫廷历史,不知御窑,是个缺憾;于历史,学点瓷器知识,学术视野会更加拓展。历史与瓷器,要互相观照。
  • 阎崇年在《御窑千年》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生动好读的语言,讲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史。书中侧重对宫廷与御窑瓷器历史、文化关联的梳理和分析,在对大量古代御窑瓷器杰作的鉴赏中,深入探讨御窑兴衰与历史变迁。
  • 阎崇年说,文化遗产“活”起来非常重要。历史文化遗产本来就是活的,陶瓷需要烧造,刺绣需要针刺,风筝需要扎,这些都是活的。但是这个时候提出这个“活”字更有意义。文化遗产需要先“活”向民间,“活”向大众,文化遗产要与全国各族人民共享。文化遗产要“活”向亚洲,更主要是向全世界活起来。
  • 爱不释手,对御窑的历史及瓷器中的珍品有了系统的了解。
  • 半价时购入的,帮同事买的书,她看过说好,推荐我也买一本,已放弃购物车,等再有活动时就买一本看看。
  • 陶瓷界有“明看成化,清看雍正”的说法。也由于成化帝的苦难太子经历及个人的柔弱,映现出成化瓷器的一个特点:带女人味——纤细、薄艳、精丽、秀气。在之后,以弘治娇黄、正德青花和嘉靖大器为主,到了万历时期,御窑瓷器盛行以五彩瓷为代表的的各式彩绘瓷器,出现一次新的高峰。五彩是多种色彩的泛称,这类彩色始于宣德,臻于成化,盛于万历。
  • 在书店看到这本书就在网上买了,内容很好,值得收藏起来慢慢看,能学到不少知识。
  • 景德镇因天(温度、气候)、地(高岭土)、木(松柴,温度可达1300℃)、水(粉碎瓷石、运输瓷器)、人(制瓷工匠多)、史(窑场众多)六个方面的原因,得以成为瓷都,于宋真宗时期以皇帝年号被赐名“景德镇”。而景德镇是御窑瓷器的创新基地,所以本书也是从赐名景德镇开始说起。
  • 阎崇年在接受采访时说,瓷器方面的书出得不少,但从瓷器文化角度来看少一些。我当时的考虑是,从纵向来看,从宋真宗景德元年即公元1004年到宣统三年也就是公元1912年,大数算整好一千年,所以叫御窑千年,跨越宋元明清。讲讲一千年的瓷器历史文化这段历史。
  • 《御窰千年》,读来让人爽口爽心。中国瓷器的出现时间,学界说法不一:有说两汉,有说魏晋,有说唐朝,也有说五代。至晚是在唐朝,瓷器已很发达。这有浙江慈溪上林湖后司岙发现越窑秘色瓷窑遗址,陕西西安法门寺出土秘色瓷器,海上考古发现大量唐代外销瓷器等,文物多例,均可作证。
  • 《御窰千年》,大国大工匠精神。一个伟大行业,必有伟大英雄,必有惊世精品,必有动人故事。让我们通过重温御窑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从新的角度,以新的诠释,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华工匠精神的动人魅力。
  • 虽然已是耄耋之年,但阎崇年对于这本书的写作依旧严谨而专注。他查阅历史古籍、期刊论文,考察古窑,亲自访问艺人,体验瓷器制作的72道工序,以此来感知御窑文化的博大精深、瓷器艺术的美丽与优雅,这才写出了这部作品。从一位历史学家的角度出发,立足于千年中西历史,品味御窑瓷器的经典精品,纵论御窑的兴与衰,透视瓷器的情与趣,将一件件深藏在宫廷中的御窑瓷器鲜活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为大众讲述它们的历史,讲述它们的文化内涵,更彰显出它们背后的那些匠人精神。
  • 器物,是一种空间艺术,从某种角度上讲,它是静态的。但是,我们在器物身上感受到的不仅仅是带来的空间点缀,好的器物,依然会带着时间的味道,跨越几千年的历史长河,既存留着器物最原始的功能形制,又在历代工艺大师的匠心眷顾中不断施予美的加持。终于,器物脱离了纯粹的使用功能,具备了艺术的因子,具备了集体审美的方向,具备了传承的动力···
    几乎在所有的考古挖掘现场,似乎都离不开围绕生活的一些器物,锅碗瓢盆是生活所需,人死之后,渴望在另一个世界得到安生。那些融入日常的器物相伴相随似乎对死者瞑目前寄予了充分的心理暗示。早期的王朝与民众都长眠与黄土之中,我们透过相伴相随的器物,大胆的猜测着他们那个时代的生活风貌。
    那个时候,很多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所以也就谈不上集中呈现。如今,景德镇在瓷都的盛名之下,即便挖掘出了最早年代的瓷器遗存,也并不能精准破解这其中暗含的历史密码。因为,器物的源起总是会远远早于人为定义的文化时期。当我们猜测,人类在开始面对生活的时候就伴随着有了器物,那么我们的思路就必须要打开了。要一下子跳过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直接抵达史前,把那些刀耕火种、狂风暴雨删去的历史又重新捡拾回来,回到人与大自然的对峙时期,回到人不断驯化自然并且利用自然的时期。那个时期,在距今7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陶器,在很多史前遗址中被发现了。之后几千年,陶器经过了漫长的进化,瓷器诞生了。
    但瓷器究竟发源于哪?这种面对历史的选择题是最难回答的。因为历史的一个痕迹暗示就有可能掩藏着巨大的文化现象。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南郑州的商代墓葬中出土过由高岭土制成的青瓷尊,让大家对于瓷器源起的猜测跨过了长江,在文明演变的疾风骤雨中,它穿越了更为宏阔的空间,巍巍汉唐就在不远处了···
    汉唐气象奠定了我们的文化底色,结束了我们思维荒原中的种种猜测。陶瓷,已经产生了专职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陶瓷制作成为一种职业。在我国,陶瓷制作有多个发源地,在相近和相仿的历史时期出现并得到发展。也许,究竟源起于具体哪个地方的问题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因为,各地的天然材料与风土气候形成的早期陶瓷风格带有浓郁的乡土特色。与汉唐盛世的气氛一样,中国陶瓷迈向了一种博大的民族风格之中。
    当然,各地的乡土特色仅仅在一种封闭的文明孤岛中形成了一种历史对峙。这种对峙伴随着文明的演变与包容开始碰撞融合。
    在文明演进过程中,政治,军事往往沿着清晰的年轮刻度形成波澜壮阔的历史风貌。然而,在这种历史风貌的背后,关乎人民生活的情节总是波澜不惊的演绎着。
    公元304年,西晋第二位皇帝司马衷依然在风雨飘摇的政治旋窝中挣扎,八王之乱已经让羸弱的中原经济再度陷入颓靡。从宏观层面讲,这是一个并不适宜手工业发展的时代背景。可就在这一年,一个与陶瓷手工业紧密相关的人物出世了,他叫赵慨。
    赵慨是河北人,前后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做过官。很显然,他是一个关心手工业的人,在仕途不可为的时代背景中,便一头扎进了自己热衷的事情中。在浙江做官时学得了越窑的烧制技艺,后来到江西做官。娴于制瓷的赵慨在抵达江西新平镇(景德镇在晋朝的叫法)以后便迈不开步子了,他发现新平镇的高岭土是制作陶瓷器物的绝佳原料。于是,他便一头扎进了陶瓷制作之中。后来辞掉官职,直接定居在新平镇,一生的时光都消耗在了这片土地上。
    经过赵慨的努力,新平镇陶瓷在工艺上有了较大改进,特别是在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烧等工艺环节。
    又过了两百余年的工艺积淀,公元583年,隋文帝杨坚正在勾勒自己宏图伟业的时候,南朝陈叔宝却依然在不遗余力的给自己建造亭台楼阁。当时,新平镇的制瓷工艺引起了陈叔宝的注意,于是下令新平为他的豪奢楼台烧制精巧的陶瓷柱子。
    南朝,在后来的政治格局中灰飞烟灭,但新平陶瓷在那个时期开始受到贵族阶层的关注。隋朝建立一统天下建立基业之后,隋炀帝又让这里造了两座“狮象大兽”献给皇宫。
    数百年发展,新平镇瓷器已经超越了民间生活器用的范畴,开始脱离实用性,向工艺造型的领域发展。独特的质感,成为贵族甚至皇家器用的选择。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因为转瞬间,在隋朝的废墟上矗立了一个更为雄壮的大唐!
    在高祖李渊武德年间(公元618-626年),当时的新平升级为县制,从已往的鄱阳县中剥离了出来,而生产陶瓷的新平镇开始叫昌南镇。唐朝,经济文化进入了中华文明的一个鼎盛时期。瓷器,在这个时代背景下也抵达了一种高度。当时的昌南镇也依然能够跻身于宫廷御用的行列。两个制瓷人,陶玉、霍仲初所造的瓷器被载入史册。
    瓷器,在唐朝能够抵达长安便可以触及到历史赞誉。因为唐朝时期的长安,不仅仅是一个王朝的都城,更是一个世界舞台。当时丝绸之路正在频繁往来,瓷器成为了重要的跨国物质。其实,瓷器之为瓷器,能在唐代抵达一个巅峰,固然有皇家贵族的外部身份标志,然而,最细致、最内在的信号,还是在寻常巷陌的笑语中,在街道男女的日常
  • 读阎崇年老师的书总会受益匪浅,这本书装帧精美,纸质一等,大量彩图色正清晰,值得阅读收藏。
  • 《御窰千年》,阎崇年先生说,瓷器是中国的一项创造,也是中国文化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以一件器物即瓷器(china)和中国(China)在西方为同一单词,这是仅有的、唯一的。每一个中国人,都应当知道瓷器,也都应当有一点瓷器文化与艺术的修养。
  • 为阎崇年先生点赞,他说,2015年我应邀参加“童宾铜像揭幕及学术研讨会”,仰望矗立在景德镇古窑博览区广场的“窑神童宾”塑像,心情澎湃,肃然起敬,心底迸发要为伟大工匠精神高声讴歌、撰写实录的愿望。
  • 阎崇年着眼于御窑人与御窑瓷之间的关系,指出陶瓷的历史,也是陶瓷工匠的历史。尤其是御窑瓷器,它们的设计、生产都汇聚了当时最好的能工巧匠,代表了中国工匠的最好水平,体现了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中国工匠精神。
  • 《御窑千年》集中谈的是皇家制瓷,对此阎崇年先生也有自己的考量。“为什么选御窑呢?瓷器的历史太复杂,各地的民窑很多,都有自己的特色。但是在鸦片战争以前,官窑和民窑的水平不可同日而语。
  • 御窑千年,贵在求新。创新,既是中国瓷器文化发展之原动力,更是中国瓷器文化绵延之生命力。宋的青白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元的青花瓷和釉里红瓷,一变单一颜色瓷器,而开创彩色瓷器的新境界;明代的斗彩、五彩,争奇斗艳,彩色缤纷;清的珐琅彩、粉彩,各种色彩、各种绘画,都可以纵情而灵动地展现在瓷器上。
  • 有光盘有藏书票,好纸张、好印刷、版式美、插画更美。——难得的好书。
  • 这是一部有关陶瓷的文化史。作者选择明清故宫存量最多、档案记载最详、文献记述最丰、社会影响最大的御窑瓷器为重点,讲述宋元明清御窑瓷器的发展历程,挖掘御窑及瓷器的历史、人物、事件、典制、技艺、器物、文化、艺术、生活、影响,传播优秀工匠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 从历史上看,主要有六大名窑和八大窑系。六大名窑,说法不同,比较多的说法是柴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和定窑。八大窑系是指吉州窑系、耀州窑系、龙泉窑系、景德镇窑系、磁州窑系、建窑系、定窑系、钧窑系等。
  • 《御窰千年》一书中所选的瓷器鉴赏个案多为故宫存量最多、档案文献记述详细的御窑瓷器,以此为线索,为读者呈现出宋元明清御窑瓷器的发展史,进而将话题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御窑挖掘及瓷器历史、人物、事件、技艺等方面。
  • 《御窰千年》,曲终奏雅,阎崇年总结:“瓷器之路的千年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颜色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
  • 书的手感特别好,内容也是喜欢的。看了好久了,终于等到活动价买了,开心。慢慢研究
  • 阎崇年说,古窑重新“复活”,用新烧制的瓷器,影响全国乃至全世界,这是一种成功的范式,一定会在全国推广开来。“古窑也让更多的青少年能够触摸非物质文化遗产,青少年得到的不再是书本上抽象的知识,通过实际操作可以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对陶瓷事业的热爱,这也是古窑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
  • 阎崇年认为,古代的御窑有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方面来说,是指皇家御用窑场及管理机构;而广义上又可以指烧造过御用瓷器的窑场。就狭义而言,御窑贯穿明、清两朝;就广义而言,御窑萌芽于宋、元,成熟于明、清,历史已逾千年。了解御窑与瓷器,是对历史的敬畏,是对文化的凝聚,更是对人类智慧的理解。
  • 五年的时间,阎先生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御窑和瓷器上,他读“万卷书”,一边学习瓷器的相关知识,一边思考瓷器背后的历史大势;他又行“万里路”,走进御窑和瓷器的历史现场,此后将它们带到读者和观众面前。书中多处文字透露出阎先生取得收获的喜悦。
  • 非常喜欢阎老师的作品,全书图文并茂,彩色印刷,详细的介绍了御窑历史和一些著名的瓷器。
  • 从《御窰千年》一书中,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怎样鉴定御窑瓷器的技巧,而是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宫廷生活的意趣,以及某个帝王的喜好、个性、审美情趣,以此窥见中国历史的独特一面
  • 特别特别喜欢,纸张好,排版好,内容好,而且还是彩图,特别喜欢
  • 阎崇年,被人们认为是明星学者,似乎学者就应该闭关在黑屋子里,不能出来讲学才是好学者,大家对阎崇年有各种非议,我觉得他在普及历史知识方面功不可没,每出一半新书我都买,这次的《御窰千年》也不例外。
  • 御窑瓷器经皇朝兴替传承,以不同方式流转,如今已经成为全民共有共享的国家财富、文化遗产,并且已经成为人类共有共享的文化财富、艺术珍品。故宫博物院现藏瓷器367000余件,多出自官窑,数量惊人,极其珍贵。
  • 著名历史学家阎崇年撰写的瓷器文化史《御窑千年》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本书以北宋为时间起点,在简明地叙述瓷器文化史的同时,重在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 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认为,阎崇年在《御窑千年》中,“将明清史研究与瓷器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谈论皇家御窑烧造瓷器等历史背景有着多方面素材,内容更加丰富。
  • 读了《御窰千年》,学些了不少陶瓷知识,真是涨姿势啊。青花 – 白瓷胎,钴颜料绘画和纹饰,上釉后高温烧;斗彩 – 瓷胎釉下青花,高温烧,再釉上五彩,再低温烧;五彩 – 就是斗彩;也指瓷胎釉上绘多种彩色,低温烧;珐琅 – 瓷胎上珐琅颜料,烧制;粉彩 – 瓷胎玻璃白上画珐琅彩,经烧制,带有粉质感的釉上彩瓷。
  • 此书非常不错,值得一读!一切科学到了最高境界,就是哲学和艺术。阎崇年先生所著《御窑千年》以御窑起源讲起,历代瓷厂,一直讲到远销海外的瓷器之路,内容详实,无论是研究者还是爱好者都能从中受宜良多。
  • 这本书拿到后就抓紧读完了,整体感觉不错,印刷和纸张值得特别肯定。作者围绕着千年瓷器做了独特的挖掘,让人耳目一新。前半部分写得更好一些,尤其明史的部分写得特别好。后半部分可能材料有限,也没啥好写的,结束的有些仓促。
  • 作为一位历史学家,阎崇年先生怀着对中国文化的谦卑与敬重之心撰著了《御窑千年》,在书中,充满了对历史的敬畏,对文化的凝聚,更是对人类贡献的理解。这本书涵盖了御窑瓷器丰富的内容,对于读者来说,这本书和阎崇年的《正说清朝十二帝》《明亡清兴六十年》《大故宫》等作品是一脉相承的。
  • 御窑,以国家之财力,尽天下之资源,聚全国之巧匠,集士人之智慧,曾经烧造出不可胜计的精美绝伦的瓷器——在当时供皇帝宫廷专享,体现皇家之天宠尊贵与千载一得;而作为文化礼品和贸易使者,体现中华传统文化之礼仪四邦与艺术魅力。
  • 纵观史料,阎崇年发现,无论是文献记载,还是考古遗存,中国瓷器在亚洲、欧洲、非洲都留下了自己的身影。它曾经是中国海外贸易的重要物资,曾经是中外国家交往中的尊贵国礼,为中国带来不菲的外贸收益,更影响西方出现追捧中国文化的热潮。
  • 對於喜歡歷史的我尤其是想了解漢代歷史文化很有價值。
  • 王亚民精炼地概括了《御窑千年》的特色:第一,他有别于探讨瓷器烧造、纹饰、造型等方面的大量图书,把瓷器放在历史文化背景下进行考察;第二,该书逻辑清晰,准确把握了瓷器的发展脉络,普通读者可以一目了然;第三点,该书把瓷器放在中外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考察,提供了不少线索。
  • 千年御窑的历史表明:中国瓷器文化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不是姓“皇”,而是姓“新”,就是不断创新。创新,既是御窑之魂,也是瓷器之魂。
  • 一直想了解中国御窑瓷器多年来的发展历程,本书满足了我的这个要求。
  • 同治十一年(1872)九月,举行同治帝大婚典礼。翰林院侍讲、状元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被册封为皇后。从国库拨银1100万两,为造办大婚之用。皇后大婚妆奁600抬,经过六天,抬进皇宫。皇后用瓷,数量惊人,风格独特,工艺复杂,故宫博物院留存达6000余件。
  • 这本书是同事推荐我买的,这本其实就是百家讲坛的《大故宫3》。老爷子很厉害,条理非常清楚,观点干净利落。而且,有言在先,我是讲历史的,讲的就是瓷器与皇家的历史关系。要看像《人鬼情未了》里,怎么手做的,肯定失望了。
  • 阅读这本《御窑千年》,我们还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支撑中国瓷器不断推陈出新,把中国瓷器的制作水平、产品质量一步一步推向新高的,最关键的,还是那些默默无闻的工匠们。
  • 讀完《宋瓷筆記》,再讀這本書,對於我這個瓷器愛好者真是大有裨益。
  • 《御窑千年》中共涉及约400位人物,“人”成了本书关注的重点。原因在于,作为历史学家的阎崇年更关注人在瓷器发展史上的作用。书中所涉及的众多人物,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瓷器文化的发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 阎老师是认真做学问的人 从百家讲坛就开始喜欢他 他的书都值得研读收藏
  •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故宫博物院藏,因画面描绘秋天的景色,而秋季指农历七八九约,故有“三秋杯”之称。杯底有“大明成化年制款”,是用景德镇麻仓土烧造而成,相传成化帝专为万贵妃烧造,共烧五对,选出这一对最好,其余毁掉,并处死工匠,工艺失传,瓷土用绝
  • 阎老师的大作,图书质量不错,纸质好,内容引人入胜,有历史感,不错!点个赞!
  • 阎崇年先生讲到《御窰千年》时说过,我参观过龙窑,从窑里面走了一趟,感到震撼。我们的先人太伟大了,烧出那么精美的瓷器,不仅影响中国人,而且影响全世界。当年和康熙皇帝一个时代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在他的皇宫里面就以陈列中国瓷器为骄傲。路易十四的王后,也在寝室里面布置上了中国瓷器,而且这个宫廷风格,影响了整个欧洲,所以欧洲的文化人非常仰慕中国。
  • 阎崇年先生受过严格的历史学学术训练,用史料研究历史早已驾轻就熟,炉火纯青。难能可贵的是,阎先生近年在研究明清宫廷文化的过程中发现,除了文献史料之外,器物也富含大量历史信息,需要下功夫研究。而精美绝伦、器型各异的宫廷瓷器,便逐渐走进了阎先生的视野。
  • 这书太那个了。内容细化。在值得信任的地方买值得信任的书,就是好。只有一点有待提高,很多书没有页数介绍,大小也很模糊。一直不见改进。在值得信任的地方买值得信任的书,就是好。只有一点有待提高,很多书没有页数介绍,大小也很模糊。一直不见改进。
  • 《御窑千年》是一部简明的瓷器文化史,它同其他有关阐述瓷器历史的著作有明显的区别。一般意义上的陶瓷史或者瓷器史,主要探讨瓷器本身的产生和发展,关注烧造瓷器的原料和工艺,重点是“物”——瓷器。
  • 阎崇年表示,自己在撰著《御窑千年》的过程中,不仅做了文化梳理,也做了学术考证。譬如,《清史稿·唐英传》记载:“顺治中,巡抚郎廷佐所督造,精美有名,世称‘郎窑’”。这就是说,“郎窑”的“郎”,指的是郎廷佐。经过考证,此“郎”不是郎廷佐,而是郎廷极。
  • 《御窑千年》不是一部陶瓷史,而是探讨宫廷与御窑瓷器的历史与文化之关系,选择明清故宫存量最多、样案记载最详、文献记述最丰、社会影响最大的御窑瓷器为重点,难免有以偏概全、顾此失彼之虞。
  • 工匠汪绂,婺源人,幼年丧父,家徒四壁,生活贫苦,“十日未尝一饱”。后到“景德镇,画碗,佣其间”。他劳作之余,刻苦研读,常年坚持,成绩超凡,著述26种182卷,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等一起被写入《清史稿·儒林传》。
  • 奥古斯特二世以600名萨克森骑兵,换取普鲁士帝国菲特烈·威廉一世127件中国瓷器。他死后留下35798件精美中国瓷器。美国总统华盛顿,也喜欢中国瓷器,有自己专用的华瓷餐具。在欧洲,到乾隆中期,法、德学了中国制瓷经验,才烧造出瓷器。
  • 从《御窰千年》这本书中,我们得到的并不是怎样鉴定御窑瓷器的技巧,而是了解一个时代的文化特色,宫廷生活的意趣,以及某个帝王的喜好、个性、审美情趣,以此窥见中国历史的独特一面
  • “瓷器之路的千年历史表明:以往瓷器之路辉煌,今后瓷器之路宽广。中国创烧的瓷器,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符号,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不仅是一条颜色锦绣斑斓的彩带,而且是一座跨越四洲三洋的津梁。”《御窑千年》这本书中这样写道。
  • 这是一本讲述瓷器历史的书籍,平装版,书中插页彩色照片众多!
  • 关于窑的一本书 装裱好看!内容也是翔实!值得大致想要了解中国窑文化的读者!
  • 文物鉴定专家、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认为,阎崇年在《御窑千年》中,“将明清史研究与瓷器历史结合在一起,使得谈论皇家御窑烧造瓷器等历史背景有着多方面素材,内容更加丰富。瓷器源远流长的历史,结合当今世界对于中国文化的热情,可以从不同角度将中国文化向世界传播,这方面阎崇年先生功不可没
  • 买了一本阎崇年的《御窰千年》,看到一种高度发达的工艺品需要集权式的管理才能向着更加精致的方向走去。至明朝时期,在景德镇设御器厂,制定御窑制度,皇权越来越集中,皇帝越来越掌控,管理越来越严密,瓷器也越来越精美。
  • 从宋真宗时期赐名景德镇,到宋神宗时设立瓷窑博易务,再到南宋时派景德镇监,奉旨董造瓷器,这使得景德镇瓷窑成为千年御窑的文化之源。宋代景德镇瓷窑的发展,也为后期瓷器的不断创新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 这本书快看完了,是从历史的角度说宋代以后的瓷器,不同的经历,造就了不同性格的皇帝,不同性格的皇帝喜欢不同的瓷器,不仅了解了瓷器,还把明清皇帝顺序,大致经历,喜爱弄清楚了,朱元璋喜欢红釉,朱棣喜欢甜白釉、康熙喜欢恢宏的、雍正喜欢雅致的、乾隆喜欢华缛、奇巧的…没有太多的专业术语(不是陶瓷史)不深奥,能读明白,喜欢阎崇年老师的书了,又买了其它的著作。书中有一个错字把“榫卯”打成了"榫卬”
  • 阎先生始终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御窑瓷器的千年发展。代表瓷器最高水平的御窑瓷器,其发展历史更具有典型性与说服力。通过爬梳史料和观赏传世的历代名瓷,阎先生总结出一条中国瓷器发展的重要启示,那就是“御窑千年”的历史文化,在精美瓷器的背后,隐藏着的精华是“新”,即思想创新、管理创新、技艺创新、产品创新。
  • 他在《御窑千年》中,以图文并茂的方式,用生动好读的语言,讲述了一部简明的中国古代瓷器文化史。书中侧重对宫廷与御窑瓷器历史、文化关联的梳理和分析,在对大量古代御窑瓷器杰作的鉴赏中,深入探讨御窑兴衰与历史变迁。
  • 多年来醉心明清历史研究的阎崇年对瓷器在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经济乃至对外交流意义一直有所关注,并有意加以探究,他查阅资料,鉴赏古代瓷器文物,走访景德镇千年御窑的历史遗迹、现代作坊和手工艺人。
  • 《御窰千年》读来真来劲,中国瓷器使中国风尚流行世界。在欧洲,法国太阳王路易十四喜爱中国瓷器,在凡尔赛宫建造“瓷宫”,特别收藏来自中国的青花瓷。各国君主,争相效仿。英国女王玛丽二世醉心于华瓷,宫廷陈设华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2449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