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历史

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格瓦特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

战败者:两次世界大战间欧洲的革命与暴力,1917—1923[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每月都买一些书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和爱好,最大的愿望就是有个自己的万卷书屋,闲暇时和孩子一起静静的看看书!感谢这里提供了一个购书好平台!
  • 对于靠前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在很大程度上,靠前次世界大战对欧洲的破坏性并不只是西线残酷的战斗,而是其所导致的毁灭性后果,即在战后爆发冲突的地区,人们被革命、大屠杀、种族清洗和不断升级的军事冲突有效野蛮化了。1917年至1923年间,遍布中欧、东欧和东南欧的暴力冲突导致数百万人死亡,而正是在这样的战争废墟上,特别意识形态开始形成,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分别在意大利和德国取得胜利,并由此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靠前次世界大战虽已过去百年,但其直接后果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至今仍困扰着世界。
  • 买了再说,先好评再说。
  • 外国人写的,取材比较独特,还没细细看,但是应该不错的。
  • 很有新意的一本著作,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新颖的观点。
  • 一直打算读的,现在终于如愿,而且质量很好,值得收藏!
  • 真是一本好书
  • 非常棒的书,值得收藏
  • 所谓书香节就是噱头,开场第一秒有卖点的书都缺货了,消费者被忽悠买的券无用武之地,美其名曰满减。套路!
  • 不错的好书!
  • 这是一部关于两次世界大战之间历史的书籍。
  • 活动力大买的也多,又是千五了
  • 还是比较值得一读
  • 书的质量非常好
  • 很好很好很好
  • 内容精彩视角多元好书
  •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 一战百年祭|重生还是毁灭?——笑春风评《战败者》 我们的拳头带着毁灭的欲望砸了下去,是的,我们的成就即毁灭。 ——Friedrich Wilhelm Heinz,Sprengstoff(Berlin:Frundsbeng Verlag,1930) 1918年11月11日,德意志第一帝国宣布战败投降,就在一年前,俄国退出战争曾让他们欣喜若狂,认为遭到削弱的协约国会不堪一击。但他们想错了,不过一年的时间,德国人即不得不重复了俄国人的旧事。 当然了,被重复的事情,远不止承认失败这么简单。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战败投降的帝国纷纷瓦解,陷入到了短暂或永恒的厮杀与争战当中。沙皇俄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这三个欧洲最庞大的多民族国家迅速瓦解,代之而起的则是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奥地利等单一的民族国家。 “新成立的这些国家为了自身合法性的需要,都对他们所脱离的那个帝国进行了妖魔化(P6)” 比较为人熟知的,便是捷克作家著名的反战小说《好兵帅克历险记”。主人公厌恶帝国挑起的战争,因此选择了消极抵抗。 曾经的帝国臣民在一夜之间获得了重生,帝国战败以至于毁灭的原因似乎也很好解释了,那就是帝国内部复杂的民族构成所造成的。而为了让这个答案看得更有说服力,许多人还举出了一战以前小规模分裂帝国的民族运动。 可是格瓦特在这里持相反的意见,他认为“帝国最终的消亡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本身的那几年中找原因,而非战前小小的民族运动”(P104)。诚然,亚美尼亚人曾试图在奥斯曼帝国的边缘地带建立独立的主权国;捷克人也确曾针对自己的政府发动了零零散散的斗争。但也应注意到的是,在这之外,还有更多的少数族群选择了与帝国政府合作,以通过合法的过程来为自己争取权益。如果忽略他们的努力,也就不能全面的去了解这场大战及其影响。 换句话说,一战的进行,实际上加速了帝国的离心倾向,风起云涌的民族主义运动只是一战所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当帝国毁灭的消息传开时,人们并没有对迎接这个结果做好充足的准备。他们必须尽快转变自己的身份,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要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不共戴天的仇人却要握手言欢,并为新的事业尽心竭力。他们都曾是帝国的一员,也都是帝国战败命运的承担者。可现在,却要被动的去接受自己身份的毁灭与重生”。 这样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战争很快发生在了新兴国家与旧有国家之间(比如苏波战争)、甚至他们的内部(P10),而内部还伴随有社会革命,冲突的双方加速对争议地区的占领(帝国覆亡产生的真空地带),而这样做的目的,无非是造成让巴黎和会不得不正视的既成事实(P184、188)。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以胜利者自居的协约国(主导巴黎和会)的决定。他们没有做好重新规划欧陆新格局的充足准备。为了扑灭布尔什维克的起义,他们破例在东线保留了德国军队,但这些德军很快又扮演了加速地方混乱与分裂的角色,于是他们又被强令解散。胜利者的出尔反尔,为这场结束的战争增添了几分黑色幽默,也让存在于胜利与失败者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不清。 战败者内部的分裂并未停歇,当对付共同敌人(协约国集团或者帝国政府)的目标失去后,他们之间的矛盾暴露了出来。“过去从来不容置疑的规范和价值观,社会的等级、机构和权威统统被抛弃”(P107),德国告别了帝制,民主政府却长期处于武装力量的威胁下,东欧其他国家也面临类似的难题。而作为胜利者的协约国集团,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显得也力不从心,同战败国的政局相比,他们更关心战败一方应该承担多少赔款。 他们为己方的过度自信付出了代价,遭到巴黎和会不公正待遇的土耳其人(他们曾是奥斯曼帝国的主体民族)在安卡拉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国民会议,并组织军队挫败了协约国的干预,日后,他们用自己重生的勇气抵消了帝国毁灭带来的负面效应,新签订的条约让土耳其成为了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战败者可以掌握自己的命运”,这就是土耳其人自己的回答。 故事并没有结束,距土耳其人的抗争发生不到30年的时间,曾经的胜利与失败者的角色就发生了转换。一个留着小胡子的奥地利下士站在贡比涅森林的车厢里,难以掩盖脸上的得意,而此时,作为一战胜利者之一的意大利,正要与昔日的战败者携起手来,重新规划属于他们的新秩序,历史的吊诡之处莫过于此。 胜利者试图以战败者的痛苦来粉饰自己的胜利,但却让自己蒙受了其最大的恶果。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可仍然不能阻止有人去试验他的真理性。我们真的从一战中得到教训了吗?我想,还是把这个问题,交还给正在读书的你。
  • 好书,内容不错。
  • 帮别人买的,好评
  • 对俄国十月革命最全面的评价。很深刻,无所谓对错,关键是看评价人的立场。站在无产阶级和劳苦大众的立场,这些评价都是胡说八道。但是站在德国或者是英法美国的立场也有道理。尤其是列宁和托洛茨基的分歧,斯大林的统治,俄罗斯文化的影响,都非常深刻全面。
  • 值得阅读,有助于认识今天的欧洲
  • 感觉欧洲没怎么进步,民族问题确实是重中之重。
  • 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 收到,非常不错
  • 购买的太多了,有时再评论。
  • 品质不错可读性强
  • !!!!!!
  • 内容丰富扎实
  • 很棒的一册书,内容虽不多,但是分析的很到位,浅显易懂。
  • 书还不错哦。
  • 买书需乘早,手慢无书读。
  • 买了很多书,还没有来得及看,只能从外表评论。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当当的快递也很给力。
  • 不错,好书,长知识
  • 一战的战败者,因何成为二战的元凶,这本书做出了相关的解释!
  • 书很不错,值得购买!
  • 真的是很好啊
  • 一战真的伴随巴黎和会的落幕宣告结束了吗?这本书给人答案。
  • 四月购书,就这些。
  • 购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 写的很生动。
  • 這次趕在讀書節多買了幾本書,整體價格很優惠,物美價廉,當當物流配送很及時,對這次購物很滿意!
  • 人文社会学科经典好书,值得拥有!
  • 一战和二战之间的这段历史一直以来挺陌生的,这本书正好填充了这段空白
  • 很好的地缘政治,阶级斗争的书。真相永远残酷。
  • 描写一战到二战之间欧洲的历史
  • 买书就是从当当买啊 品类齐全 价格便宜
  • 著名历史学家的著作,翻译好,装桢设计漂亮。
  • 很好,很不错
  • 好!!!!!!!!!!!!
  • 终于买到你了,哈哈
  • 东西不错,值得买
  • 了解一战后国际关系的重要书籍!
  • 对于靠前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来说,1918年11月11日即意味着战争的结束;而对于战败国来说,它却是一场巨大暴力灾难的开始。
  • 装帧精美 内容丰富
  • 难得的大手笔,墙裂推荐!!!!
  • 书是好书,等得当当的
  • 书不错,值得买
  • 装帧精美,印制清晰,包装结实,配送迅捷。好评!
  • 一战战后暴力研究的佳作,如副标题所示,全书主要讨论了1917-1923年间爆发于同盟国各战败国兼及各战胜国的战后革命与暴力活动,由此引出对一战至二战间十余年“虚假和平”的思考,并得出结论:“一些由第一次世界大战及其直接后果所引起的但没有解决的问题,至今仍与我们同在。”
  • 不存在刻意的渲染,只是在提醒大家,在那个复杂的时代,对于民众来说没有哪个团体是真正正确的,往往只能是两害相权取其轻罢了
  •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这段时期确实值得研究,因为按理说,人们本该从灾难中吸取教训的,但结果却是更加疯狂。
  • 了解两次大战之间的历史和大战史本身同样重要。
  • 好好照顾自己做什么意思就是这样啊我
  • 两次大战之间发生了什么?
  • 一战对失败者处置不当,导致了更大的二战浩劫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25582.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