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冈田尊司 著,博集天卷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怪癖心理学

怪癖心理学[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很多年以前,记得在书上看过一句话:神经人皆有之,各自巧妙不同。好像是琼瑶阿姨说的,当时心有戚戚然。看看周围,我们的同事、朋友、家人以及众多的陌生人身上,或多或少存在着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完美主义…… 潜伏在身体中的另一个你,是否已主宰和影响了原有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的轨道,开始闯入一条不为人知的穷途末路? 日本医学博士、作家冈田尊司在《怪癖心理学》一书的序言中说,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因为人是一种特殊的生物,具有两面性,每个人都是。那不为人知的一面,隐藏在内心中,像一只蛰伏的小兽,说不定哪一刻就会窜出来,吞噬别人或者毁灭自己。当然,这并不只是发生在特殊人群中的特殊事件,每个人都不例外。这个影子,潜伏在人的身体里,潜伏期是一个月、半,抑或终生。 不过,现实中人都会呈现美好的一面给世人,那么盘踞、扎根在心底深处的异常、丑恶和腌臜一面,让你无法安宁,时常受到内心的困扰。《怪癖心理学》一书正是帮助人们了解和认知内心中隐藏的阴暗面,学会稍微换一种角度、换一种方式去看不易为常人所接受的“异常”和“恶”两种特质,安稳、健康地度过人生低潮、低谷、低落的情绪期,是这本书的作者冈田尊司所追求的的境界。 人的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之间,有一条过渡的灰色地带。它常常左右摇摆,难以把握好尺寸。记得学过一篇课文,题目是《恰到好处》,文中讲到“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时嘘唏不已,恰到好处的尺度不是一般人能掌控勾股间的。当你读到此处,你心中的“异常”和“恶”之分子,是否已蠢蠢欲动? 压力、纠葛、矛盾、困惑……这些异常的心理因素,会随着时间的累积,到一个临界恰遇一根导火索,就会如火山爆发,造成不可收拾、无法挽回的后果。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本书作者的讲述节奏,去慢慢、悄悄地克服它,走出极端的泥淖,摆脱异常心理的牵绊和束缚,回归到健康、自然和美丽的人生轨道上来。 恐怖的完美主义;潜藏在身上的罪恶快感;从内心走出来的敌人;你被相反心理所愚弄;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只爱玩偶;罪恶感和自我否定的深渊……每一个章节里,作者从成因、特点、影响、防范措施等方面深入浅出,剖析形成这些怪癖的内心欲望投射出的心理因素。对照自我,解剖内心,读者开始慢慢尝试接纳身体中那个模糊、陌生又诡异的自我。一个人,能够勇敢直面内心的不安与恐惧因素,也许是走向明亮的开始吧。 对怪癖的认识,美国诗人、小说家查理?布考斯基曾说:“每一个人,我想,都有自己的怪癖。但是为了要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他们的异秉”,从这个角度上说,对怪癖的认识还是一分为二的好。 忘了锁门,反复确认;不由自主,重复一句话成千上万遍……不完美的你,要明白一句话,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折射,减少欲望,追求淡泊,千万不要成为影子的傀儡,做一个快乐单纯的人活在这个尘世中吧。
  • 一直很爱心理学的书,这本大爱,建议大家购买呀~
  • 这本书读完感觉是在说大多数心理疾病都是因为童年没能得到成长所需的爱与关心,以及成年后没有得到认同
  • 感觉很好,有我想要内容。这是在当当最满意的一次购物了。
  • 正像世界有物质就有反物质一样,每个人的心理都有正常的一面,也都有异常的一面。潜伏在每个人心理的一面往往是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异常性癖、多重人格等这些内心欲望投射出来的怪癖,也就是异常的一面。异常的一面就像影子一样,有的时候会压倒正常的一面,有的时候会操纵正常的一面,往往给很多人造成无法想象的困扰。日本冈田尊司的《怪癖心理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心理异常的一面,而且还以实际的例子告诉我们:如果能够觉察到潜伏在自己内心的异常心理,不仅能够帮助我们健康安全地度过人生的低潮,而且可以因此获得人生的升华,甚至因此获得巨大的成就。 异常心理不是精神障碍,会对每个人包括身心健康的人产生影响。同时,异常心理也往往集中反映了人类生存所必须的最基本欲望:保护自己以及获取他人的认可和爱。因此,如果把异常心理称之为狼的话,那么读完日本冈田尊司的《怪癖心理学》,我们就会感到,其实与狼共舞,有的时候也很美,但不能一味与狼共舞,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比如说,与完美主义这只狼共舞,可以促使人不断向上。作家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虽然也是导致其自杀的原因,但是我们不得不说,他在文学上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是拜完美主义所赐。如果是一个得过且过的人,恐怕活再长的时间也断然不会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甚至他的死,可能他也觉得很完美,而不是我们普通人所认为的可惜。我们当然希望三岛由纪夫既在创作上完美主义,又在生活上放松自由,为世人带来更多的文学作品。但人无完人,即使是上帝出手相助,也只会在打开一扇窗户的时候关上一扇门。这对三岛由纪夫是如此,对我们每个人亦是如此。活着,我们要抛弃完美主义;更好地活着,有的时候要学会与完美主义共舞。 与洁癖这只狼共舞,是推动甘地成就事业的原始推动力。与强迫性这只狼共舞,岸田秀不仅认识到了自己的问题,成功地为自己解了套,而且还在精神分析方面有很深的造诣,写出了畅销作品《懒惰的精神分析》。与自身罪恶的快感这只狼共舞,是巴塔耶创造出“罪恶的哲学”的原始推动力。与童年没有得到充分的爱这只狼共舞,萨德写出了《于丽埃特的故事或恶行的走运》,夏目漱石写出了《哥儿》等这些反应受伤孩童对社会的真实反应和心理的作品。我们不想偷窥别人的痛苦来获取自己的快感,但是这一群体的存在由于他们的作品而引起广泛的重视也是一件好事。与过度敏感这只狼共舞,尼采有着常人没有的敏感和思想力,“上帝死了”的哲学思考至今余波涟漪。同样的,罗素与异常性癖的共舞,拜伦与自卑的共舞,荣格与性格怪异、双重人格的自己的共舞,叔本华与“玩偶”的自己共舞,都为人类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我一直为这些著名人物的悲剧结局唏嘘不已。如今,日本的冈田尊司把他们的怪癖心理作为案例,给我们以极大的启示:与狼共舞,有的时候很美;切不能一味与狼共舞,否则就是自取灭亡。
  • 挺有意思的一本书,可以了解许多常见的,见怪不怪的小癖好
  • 读了这本书,你会发现平常的怪癖下都是有隐患的…喜欢心理学的童鞋,值得拥有这本书
  • 看了不少心理学的著作,这个日本作者的写作风格有点啰嗦。
  • 开始是很好奇会发现什么样的另一个自己,随着慢慢阅读,开始真正认识心理学,才发现,原来我们每个人的性格以及行为都有它的根源,你是完美主义,还是强迫症,依赖症,甚至是多重人格患者,其实都源于童年的经历,更是与母亲关系的直接结果。最近看了很多心理学发面的书,这本算比较专业严谨,没有那么多哗众取宠的东西,文中穿插了一些异常心理学的发展史,讲了很多精神科医生自己本身就受异常心理的困扰,然后在自己的经验上研究生很多治疗方法,总体算一本可读性比较强的书。
  • 《怪癖心理学》从不同的方面让读者正视自己,直面自己的内心。强力推荐
  • 说真的,这本书的内容是在让很纠结。至于为什么,大概是因为主观臆测太多,心理知识太少,缺乏客观性。但是对于不是心理学专业的人士,还是蛮有阅读的价值。毕竟,那些不为人知的人性秘密充满着神秘色彩着实让没有体会或者听说过的人大为感慨!书,本身就参差不齐,所以才要去糟粕取精华。
  • 书的质感很好,和以前看过的风格不太一样,分析角度比较特别,内容很不错,值得推荐。
  • 现在有两大学问最时兴,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经济学。所以这本书对心理学有一特别的介绍。值得一看。
  • 现在这种普及性心理学书藉很多,从这本书中还能了解日本社会的现状。
  • 个人觉得很好看,在书店看到的,回家就**当买了,一个一个的故事看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值得看一看。
  • 《怪癖心理学》是日本精神科医生冈田尊司的作品。对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本人了解得不多,不过从网络中的一些心灵鸡汤文字中懂得,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那么就尽量从正面进行思考问题,不难为自己。但心理学所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的。本书研究的就是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      人同样是具有两面性的动物,有正常的心理,做正确是事,但也存在怪异的心理,有想做坏事的冲动。对照自己,的确有这样的情况,不过很多在我们看来是正常的人,他们只不过是把身体里的那份“|异类”压抑住了,不让其显现,也就是能调控自己的言行,发挥其正能量。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如此的,但有少数一类群体,他们的双面性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都能尽情发挥。导致在人们眼中很好的人,却做出了不可思议的行为。这就是怪癖心理在作祟。      本书中列举了很多实例,来讲述怪癖心理人群的表现,进而分析导致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追根溯源很多人的都能从童年成长环境中找到原因。生长环境多重要啊!      去了解人内心中的另一面,并非指人内心丑恶的异常的一面,而是扎根于人性本质当中的一面,即稍微换一种角度去看待人性中的“恶”与“异常”,如果能觉得出自己内心的异常心理,那读此书是可以帮助读者健康安全地读过人生的低潮期。所以此书对读者是很有帮助的。      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好友打开电话说,心理学方面的书尽量少看,因为看多了,你的心理也会出现问题。那么不是出现问题,是每个人心理都存在一定的问题,不过显现而已。健康的人,也会在某一个瞬间受到“异常心理”的困扰而做出常人无法理解的异常举动来。我们要正视这个问题,不要一味地强调自己要做对事,做好事,不要完全忽视自己内心的另一面。有些事往往越是强调越起到相反的效果。当你坦然地接受自己的两面性的本质时,两面性的本性也会逐渐淡化,你会逐渐失去想做坏事的心理。      多读点心理学方面的书并不是坏事。关键是看自己如何处理好自己的内心,掌控自己的思想。在分析他人言行的时候,也要时时关注内心。
  • 很贴近生活的怪癖心理,作为医学工作者,对心理领域涉及不深,但稍有了解,觉得好多问题讲得很透彻,又不做作。很值得看的一本书。
  • 买了好几本小说 有时间就多多看咯 质量都很不错的
  • 很精彩,看了这本书之后又打算去看变态心理学了,能把学术以一种趣味的形态呈现出来真的很棒。
  • 书还不错,一次性买了好多,正逢当当网活动!!!!看书,慢慢看~~~!!书还不错,一次性买了好多,正逢当当网活动!!!!看书,慢慢看~~~!!
  • 我喜欢它的简介 每个人的怪癖其实都是一种内心的映射。没有无缘无故的行为和心理
  • 非常认真地看完,可以很负责任地给大家推荐,专业,值得一读。对心理学刮目相看。以后要多读读这类型的书了。
  • 很有意思~也能看到些自己的影子、、没有完全身心健康的、重点是试着学会和平共处~
  • 不错,刚开始看,会有兴趣,可以帮助大家更加全面的了解自己以及深层次的自己,只有了解了,才更好的控制
  • 语言通俗易懂,没有过多的纯理论描述,讲的都是大家都会有的心理状态,好书!
  • 花了两个晚上就看完了,意犹未尽!爱上心理学了。接下来准备好好读一读荣格
  • 这本书是看秦明一直在看hhhh所以买过来 发现很通俗易懂而且很好看
  • 很久没有看到这么有意思这么有用的书了。很多心理问题的根源都在童年时期,看了这本书后,我对自己如今的一些行为方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人真是一生都在填补童年时期的缺陷啊。
  • 收到啦!!书封设计太可爱了,在微博看到的,纳入下月的书单啦?
  • 感觉这本书有点像育儿经了,异常心理追根溯源是童年时期留下的阴影,造成了之后人格的扭曲。
  • 还不错,但前提是要先习惯日本作家的写作风格。相当于欧美作家来说,日本作家的风格还是比较容易接受的,而且有很多禅意和东方美学的成分在其中,值得一看。
  • 很好,是一本既专业又通俗的心理学读物,可以从中学到不少知识,很棒的一本书。
  • 心理学,从读书时代开始,我就对这方面比较感兴趣。后来又因为职业的需要,让我对这方面比较关心。 《怪癖心理学》这本书,从外观到内容都能比较吸引我。里面的几幅插画颜色鲜艳,对比感很强,能够给人很强的视觉刺激。内容最能让我觉得产生共鸣的就是第一章关于完美主义的心理。 完美主义从积极的角度来说,是一种对理想最高境界的追求,它能促使着人不断的进步,不断的完善人自身的一种本领和能力。当然,这也仅仅时候从好的方面考虑。现实的生活及一些外在环境的因素都会影响人对理想得以实现的成功率。有的人能很好的适应人生中出现的挫折、不如意与不完美。但完美主义就不能做到的,他们对于事物或事情的要求是极其之高的,他们觉得做事就应该是完美无缺的,不能出现瑕疵。一但不注意就会成为心里面的一根软刺,怎么都拔不出来。在这种情况发生后完美主义的弊端就会毫无保留的凸现出来。可是,要求高,这样也能使这类人在取得成就时取得的果实让一般的人都只能望而止步。现实的残酷就在于只有极少的一部分能够达到自身的要求,获得成功之后的喜悦,而大部分的人在一次次的挫折与失望中,心理就会慢慢的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就像是慢性毒药,在不知不觉中侵蚀你的意志。时间久了发现就已经“病入膏肓”。就会患上我们所说的精神病。 每个人心理的改变是很慢的,在日常的生活中,人们对于这类知识的接触少之又少。不容易在萌芽状态中发现而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归根究底的说,我觉得在这个压力愈来愈大的社会中生存,如果有时间有精力的话是比较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学的书籍,在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后可以有效的预防一些问题的发生,或者是在问题的初期就能及时发现去解决。其实有时候造成心理问题的根源仅仅是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只是无法说出口,最后变成心底最深的压抑。一旦问题能够曝光在太阳底下,一下就会豁然开朗。书中举的岸田秀先生就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这本《怪癖心理学》值得推荐的地方就是他写的内容通俗易懂,不像一些专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的内容晦涩难懂。每种类型的心理都会举出很多不同的例子,不但加大了信服力,也便于在读的过程中理解。
  • 买来当睡前读物的,每天晚上看一个心理学的小知识,书里面结合了很多现实、影视和名人案例,很有意思,简单易读。
  • 购买原因是秦明同款。书看起来不薄但读起来很快,原以为读完会发现一些契合点觉得自己有病,但这本书却出人意料的让人感觉温暖。以及我给他起了个别名:文学艺术扛把子的黑历史合集
  • 我已经看完啦,又推荐给朋友和老妈,这本是给老妈买的
  • 内容虽然涉及的专业心理学知识,但是又不似教科书那样枯燥,很有趣味性,可以很轻松地看完。
  • 其实挺无聊的,总结起来就是童年影响一生,千万别给孩子留下阴影,要不然表面看不出来,其实伤都藏着呢,指不定什么时候变成所谓的怪癖反映出来。
  • 这本书还是不错的。可以发现潜伏在你的身体的另一个你。但是这本书里面的所有怪癖都是我没有的。
  • 一直喜欢心理学,里面讲了一些专业的术语,故事,很喜欢
  • 《怪癖心理学》书名和文案吸引了我,我想,只要是个人,都会有怪癖的吧,可通常人都是极力想要去隐藏的,觉得无法示人的,会遭到鄙夷和唾弃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怪癖不仅仅指示了心理上不健康的地方,怪癖还能成就一个人。像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尼采的恋母情结,叔本华被母亲当作玩偶的不幸童年,这些大人物的成就,都离不开怪癖的正向助力作用。很喜欢封底的那句话“每一个人都有怪癖,但为了保持正常,符合世界的眼光,他们克服了这些怪癖,因此毁掉了自己的异禀”。
  • 随着社会的发展,忽然间我们发现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了心理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现象?对于那些有怪癖的人我们该如何看待?我们该如何幸福的生活下去?相信这是许多人在不断思索的问题。 《怪癖心理学》一书,透过各种异常心理的形态,向我们揭示了他们的成因以及我们该采取的应对方式,给我们了启发。 书作者是一名精神科医生,通过临床掌握了大量的真实案例,据此而改编的这些故事读起来给人很大的可信性,丝毫没有为文而文的感觉,不像有些作者确定主题后,肆意编造故事,给人一种牵强的感觉。 当然,读完这一个个小故事,我的最大感受还是一个人的成长经历的重要意义,书中所有犯罪者的心理问题几乎都是由小时候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造成的。人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终身的教师,通过本书,我真切的感受到了这一点,父母的矛盾,离异,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阴影都会造成心理问题的出现。作为一名家长,我们应该警醒,除了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物质条件,我们是否关注了孩子情感的需求,是否敏锐的观察到了孩子成长中的心理问题? 原来看似深奥的问题背后都有心理痕迹的存在,懂一点心理学知识对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更好的和他人相处非常重要,接纳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直面内心的不安与恐惧,我们才会更加幸福地生活。
  • 看着这本《怪癖心理学》光怪陆离的封面,忽然有种想窥秘的感觉,当然这也是怪癖心理学的范畴。这一分支科学,至今尚无确切定义,因为有的学者认为,它研究的问题不只是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之间的差距,而应该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来研究,所以应叫做病理心理学。可是,如果把异常心理当作“疾病”看待,在实践中又有困难,因为,把“疾病”一词用在某些人身上是恰当的,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却是不恰当的,因为相当多的心理异常,目前尚不能找到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只能将它们暂时称为脑的功能性障碍,按新的《国际疾病分类》来说,不能称之为“疾病”。 早在公元前4、5世纪,古希腊医生希波克拉底已经开始对人的变态心理进行过一些描述和研究,并试图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解释心理异常现象。他反对以求神诅咒等方法对待患者,认为应从患者的身体和大脑中寻找致病原因。 约在公元前一世纪,另一位古希腊医生阿斯克列皮阿德斯首先使用了“心理障碍”与“心理不健全”的术语。此后,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变态心理学逐渐成为心理学的一个领域,使有关变态心理的研究从思辨转向实验,从患者的外部表现进入其内心活动。 在中国,公元前11世纪的殷代末期,就已有“狂”这一病名载于文献。成书于秦汉时期的医学典籍《黄帝内经》,最早列出“癫狂篇”,对变态心理作了医学描述,并且存录了有关治疗的资料。以后历代医家和学者在探讨医药或哲理的过程中,对于变态心理的表现、成因和矫治等屡有论述,至明清时期,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重要的进展。 二十世纪20年代后期,欧美各国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陆续介绍到中国。中国学者朱光潜等较系统地评价变态心理学的各种学派,论述了这一学科的任务和研究方法,推动了当时中国变态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与实际应用。其后,不少学者相继撰写有关变态心理学的著作,并开展了实验与临床的研究。 70年代后期以来,随着整个心理学、特别是医学心理学在中国的迅速发展,变态心理学受到重视,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这本《怪癖心理学》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受,会让你看透自己,看透他人。
  • 文、张卫荣 收到《怪癖心理学》这本书,我盯着书的封面看了好久,它太独特了,25个类似于脸谱的圆形图案,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因为我近来对心理学这方面的书特别感兴趣儿,所以,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读起来。 在开篇前的几幅图里,有一张红色的压力测试图,乍一看,我的眼被晃了一下,以为它在旋转,其实,它是一张静止的图片而已。明明是一张静止的图片,为什么会给人以旋转的视觉感受呢?原来,这是人的心理压力在作祟,你感觉它转得越快,说明你的心理压力越大。而作者在这本书序里说“你的影子操纵着你”“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人类是具有两面性的生物。”但马上又解释“‘异常心理’不等于‘精神障碍’”。果真如此吗?我们接着往下读。 开篇讲得是人的完美主义,说有很多人一生追求完美,追求完美不是过错,但你如果过于追求,那就变成缺点了。当极力追求完美的人一旦做了自己认为不完美的事儿,他就非常痛苦。可是,他认为的不完美,对别人而言,再正常不过了,于是,在这里就会相互猜测对方心理异常。实际上,这正是人的两面性。 作者举了一个例子:一个叫水木的人,他的前半生逆境不断,与时代格格不入,上学不按规则,我行我素,以至没能升入中学,这下他的坏运气便与他如影随行。他无论在哪里就职,都会很快被解雇;自己喜欢绘画,很努力,可是,因为学历低而被取消考试资格;意识到学习的重要,再考高中时,却是唯一落榜者;去参军,是被殴打次数最多的一个人;退伍后为了生活,他一边找个染坊工作一边继续学心仪的绘画。可是不久,染坊倒闭……就别提他那个倒霉样啦。然而,让人惊奇得是,无论遭遇什么样的困境,他都是一直在前进,最终,为一家杂志社做漫画,并被杂志社认可。假如这个叫水木的人追求完美的人生,或许,他早就不在世界上了。作者就是通过这个例子,来说明人不必过于追求完美,可以活得更好。 在书里,作者还分析了人往往还会设计“绝对自我的陷阱”。有一个人很苦恼,他的亲人朋友都离他远远的,连儿女也不愿意接近他。可是,他一直认为是他的亲人和朋友们都不理解他,他在心里想的,都是为了亲人们好啊!然而,他忽略得是,他所谓的为亲人们好,那都是他自己的认为,对于亲人们来说,是一种不能接受的痛苦,与其各自痛苦,不如远离。这个人的心理,就是为自己设计了一个“绝对自我的陷阱”里了。当心理医生帮他分析出问题出在他自己身上,而不是他的亲人和朋友们身上时,他才如梦初醒,明白一直以来自己的异常心理。 不必追求过得有多滋润,我们既然来到这个世界上,要有危机意识,时常重新去审视一下自的生活状态和心理素质,以及时调整我们偏离正常轨道的人生路线,把握好人与人之间沟通的纽带,排除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即“异常心理”,让自己的心灵有所依靠,我们的生活,会更幸福。
  • 我们国内现在对于心理学还是觉得比较新奇的,但是很多人还是没有很重视心理学的治疗作用,就像大部分人失眠了,我们现在依然是用药物治疗,但是很少有人去看心理医生,毕竟我们都是怕被别人说,“你有病啊!”我挺喜欢冈田尊司这本《怪癖心理学》的,通俗易懂,而且直面我们每个人的心理,就像他在序言里面所讲的,“每个人都有心理异常”,但是心理异常并不等于精神障碍,例如现在生活越来越好了,很多人都有了洁癖症、强迫症或者完美主义,但是这些都是轻微的,并不是说这就是病。对于心理的问题,我们要用正面对待,不是恐慌,而是淡定地去“发现潜伏在你身体里的另一个你”。这也许就是作者的目的,而了解我们内心的另一个自己,说白了也就是认识真正的自我,而不是被表面的那层面纱遮掩了。 就像作者在书中第51页讲到这么一句话:“通过自我刺激获得快乐,因为不需要他人插手,很简单就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所以很容易让人养成一种无休止的嗜癖”,我觉得很有道理,这是一种自我目的化,也是一种反复循环的行为,作者用了一个“闭合电路”的比喻,我觉得很恰当,就是有时候,当我们离群索居,越来越喜欢一个人独处,然后就会患上这种闭合电路的反复循环的行为,例如孤僻症或妄想症。而引起这些行为的背后也都是有因素的,我挺喜欢冈田尊司在书中所举到的例子,毕竟有些是我之前未曾深究的,就像之前我知道三岛由纪夫写小说非常厉害,然后在达到巅峰之后自杀了,我甚是不了解其中的缘由。但当作者举到他的完美主义倾向以及他自己身处当时的日本环境的时候,他对于自己的前途失去了向往,他因家庭的原因而从小养成的心态,这都决定了他最终的结局啊,于是一切也都明了了。 我自己本人非常喜欢心理学,我也相信每个人的行为背后都是有自己的一套心理状态和原因。像书中在第二章讲到的罪恶快感,有裸露的、有封闭的自我、蹂躏的等等,这些罪恶的反复循环让患者难以摆脱,仿佛就是深渊,只能下沉却无法自拔。所以我们要直面人生的敌人以及心理的黑暗,我们都知道每个人的童年有过欢快也难免有过痛苦,其实我们要了解自己,环顾过去,清楚自己所作作为背后的心理状态,然后慢慢地纠正自己,让自己往光明的未来走去。 “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我们的社会正在进步,就像书中所说的很多行为在以前是被禁止的,而现在经过科学的验证都解放了,对于人的两面性表现,我们首先要接受,但不是简单地去压制,毕竟压制久了也会爆发的,所以作者建议我们的做法就是,接受自我,勇于正视怪癖,经过正确的心理指导,然后走出人生的低谷。其实说白了,就是淡然面对,开朗走过!
  • 阅读《怪癖心理学》的时候,眼中脑中时不时会幻化出金庸老爷子的《倚天屠龙记》中,六大门派围攻光明顶时,明教诸人的吟诵:“喜乐悲愁,皆归尘土。怜我世人,忧患实多。怜我世人,忧患实多……” 人这一辈子,大是不易。书中描述的种种怪癖,皆有因有果。有谁天生就是一身泥垢呢? 说到心理健康,这个概念很是微妙。身体健康的检测指标可以数质量化,心理健康的判定标准相对就笼统含糊得多。一个人能够做到“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是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不信一起来瞅瞅:忧郁、狭隘、嫉妒、害怕、暴力、敏感、自卑、怯懦、猜疑、逆反、排他、做戏、贪婪等等这些词,在每个人身上是不是都有?只不过因时因地因人而异,在时间和程度上有所差别罢了。就我个人的理解而言——自己活着不憋屈,旁人觉得不别扭。能做到这两条,活在这万般不易的世间,已经是皆大欢喜了! 《怪癖心理学》是一本普及性的心理读物,作者冈田尊次抓住了一个巧妙又典型的切入点,放眼看看,我们自己乃至于我们周边的人们,谁身上没点“毛病”呢?有的轻,有的重,有的是没有意识到,有的是意识到了没办法。而这些“毛病”,比如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比如洁癖、比如饮食障碍、比如家庭暴力、比如说谎等等,哪一样说起来都是可大可小的。小的话,自己难受别人麻烦,大的呢,就抖搂出三岛由纪夫的悲剧、甘地的受虐、李尔王的悔恨、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还有,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被母亲当做女孩养大的王尔德、要杀死上帝的尼采和害怕“黑狗”的海明威……触目惊心。 在怪癖的另一面,也可能激发出人巨大的潜能。“甘地对父亲的死所抱有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这种强迫自己艰苦修行的能量,也成为甘地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动力。”纵观夏目漱石、荣格、尼采的事业辉煌,也与被人群孤立与排斥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受到他人排斥后,他的大脑活动就会变得活跃。”但是,你愿意或者你愿意使自己的亲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背负内心深重的苦难吗?起码,我坚决不愿意。我宁愿我们过得平凡安宁,也不愿付出一生的内在痛苦换取所谓的外在成功。 问题何在?本书做了深入的分析和阐释。虽然篇幅不多,但一语中的。与现实情境和现实中的人两相对照,是精准到位的。也就是说,本书的写作重点侧重于“是什么”和“为什么”,至于“怎么做”就相对忽略了。这可能也是普及性的定位所致。 但与很多科普性的读物不同,《怪癖心理学》是不适合抓住一章看一章的。冈田尊次有着非常扎实的精神医学的底子,所以这本书尽管面向大众,行文晓白流畅,但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在一个章节中的各个小节之间呈现明显的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一旦看进去了,就不容易放得下。 就我自己的经验而言,曾接触过的阅读过的高明的心理学专家,都有着浓重的悲悯情怀。就如这本书的前言中所讲:“异常心理会告诉我们人类生活中所不可缺少的事物是什么。”也正如这本书在结语中所言:“为了能在混乱的时代中坚强地生存下去,我们首先能做的难道不是在珍惜与身边人之间的纽带的同时,有一颗能对任何细微事物都深感幸运的丰富内心吗?”
  • 从完美主义、强迫症等各种怪癖里,挖掘出这么多的心理根源,非常长见识。也对身边一些人一些事有了新的看法。书里讲了不少名人怪癖故事,有些吃惊。可是,应了一句话,只有偏执狂才能够成功!怪癖,也是一种偏执行为吧。
  • 《怪癖心理学》 了解你未知的自己 其实这本书应该是一本心理学的科普和心理治疗书籍,书名《怪癖心理学》倒是很风趣的带点诙谐的味道,对于我来说,读着是美不胜收。看当当网的介绍,这本书揭示怪癖的真相: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多重人格等,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这让我想到了很多的电影,它们就是通过对人的心理的揭示,编排出一部出色的电影,就包括很多的间谍电影里都有很多的涉及,可以说电影就就是无怪癖心理不欢。深究一下,我们所有的行为很多时候也可以说基本上都是你的影子操纵着你!作者是日本人,这本书在日本的销量很高,众所周知的是日本和中国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可在文化思维上还是有点差别,这本书倒是很少有日本文化的影子,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还是可以阅读的。    对于一本科普加心理科学的论述,当然少不了各种例子,不管是生活中的例子还是名人的例子,对我们来说,都可以更好的了解所说的怪癖心理学。这本书中使用了大量精彩案例,比如说尼采、叔本华、荣格、王尔德等这些天才人物是如何为怪癖所苦,又是如何因怪癖取得了惊人的成就的,这就说到了这本书的用处上面。我想,每一个想要选择这本书的朋友同好都在想去学习一下或者见识一下书中的内容,最后就是学习到这些,为自己所用。这就是要把书融合到自己的生活中,自己在读的过程中是慢慢读的,一下子读完往往只能在心中留一段时间,每天学习一点再应用倒生活中,那这本书就被好好的利用了,不要说这本书教你学聪明哈。   怪癖是人的两面性的体现,每个人既有做正确的事的冲动,也有做坏事的冲动。就像在动画片中看到的当一个人想做一件事的时候,总有一个天使和一个魔鬼在你的左右耳边说这说那,对我们来说一味压制做坏事的冲动,很可能适得其反。这本书在给我们清晰的展示每一种怪癖的心理的表现时,又不适时宜地纠正一些我们惯常的思维习惯,在学习了之后我们要勇于正视怪癖,并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这不单单能帮助我们正视平常的生活,活出别样的人生,还可以帮助走出人生的低谷,收获健康幸福的人生。
  • 对生活中的完美主义,强迫症,依赖症,嫉妒,裸露癖等怪癖都从专业角度进行了分析,里面的故事也很有趣。
  • 对了解不同人格的人有很大帮助,同时更好地认识自己。
  • 人的心理健康与否,和童年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不愉快环境中长大的人,更加敏感,多疑,对人性的洞察力也更强些。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完美的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阴暗的角落,而它的外在表现往往是各种的怪癖:完美主义、强烈的支配欲、施虐和受虐、自恋……与其对怪癖避之不及,不如走近它,感受它,拥抱它。接受怪癖的过程,就是接纳自己的过程。
  • 很受益,原来很多怪胎都是童年时期造成的啊。所以要做心理疗愈,一定要挖掘童年的家庭和成长遭遇。很多不能理解的事,便都可以理解了。学会与人相处,学会与自己相处。
  • 刚收到货,还没有看,整体感觉不错,没有什么大问题~
  • 好看,轻松好读,每篇一千多字,没有特别大的阅读压力,推荐~
  • 这套书由一个一个故事组成,一个故事用一个著名人物来讲,来分析其心理,浅显易懂,不懂心理学的人也看得懂~
  • 非常有意思的一本书,引人入胜,两个小时里看完了
  • 这个书相对于我买的 重口味的那本 要好理解的多,还没有好好看,看完了再说吧。质量什么的,这个很放心。
  • 好看好看!《法医秦明》里也看到秦科长拿了这本书的初版~
  • 写标题的时候联想到多年前风靡一时的漫画——《世界上的另一个我》。小松奈奈和大崎娜娜的名字都叫NANA,但她们却是从性格到经历都不相同的两个女孩子。然而命运让这两个性格截然相反的NANA在生命的驿站中相遇了。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但外向的大崎娜娜与内向的小松奈奈却能在性格上相互补充,成了一见如故的好友。看这部漫画时会觉得有些瞬间自己是娜娜,有时是奈奈。看完《怪癖心理学》后,意识到其实娜娜是我,奈奈也是我。人本来就是多面的,心理也是多层次,所以很多时候大家对同一个人会有不同的评价。有多少人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我们此时此刻看到他或她,也许在彼时彼刻完全是两种类型的人,即使在夜深人静时看到的自己也未必是真正的自己。人和人生都是这样,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这本书是花了几个晚上坐在床上读完的。第一章读的心惊胆战,恐怖的完美主义的种种迹象和我本身太像了,虽然还不至于到达极端程度。不过,后面的章节越读越放松,渐渐明白每个人都有一些偏执和固执。这本书给我的启示有两个。一是“每个人都有病,药不能停”。这里说的“病”是指异常心理,“药”是指自我救赎。只要不走极端的异常心理都是正常无害的,无需太过恐惧,但要有意识的进行自我克制和改善,毕竟,从死胡同里掉头走回来那是极好的。二是“一定要好好守护孩子的童年”。作者讲述了很多的异常心理,表面来看各不相同,而其实本质相通。追根溯源,大部分的异常心理都是小时候缺乏母亲无条件的爱和认可导致的。当这两种基本欲望被破坏时,人就会进入没有出口的追求自我的封闭电路中,又或通过自身人格分裂来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庆幸是在有孩子之前读到这本书,它让将来的我会更注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给予孩子充足的爱和培养自信心是一个母亲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亦舒在小说《喜宝》里曾写到:“我要很多很多的爱,如果没有,那么我要很多很多的钱。”这句话曾引起多少女人的共鸣,讲述的就是精神需求相对物质需求而言要重要的多的道理吧。
  • 书不错,我把图书馆借的丢了,才买的这一本。现在丢的书找到了,我自己也有了一本。挺好的,比心灵鸡汤类的强多了
  • 和想象中不一样 比较通俗易懂 有很多小故事 纸质的话一般
  • 质量还不错 内容上比较通俗易懂 但解析不深 多揭示现象
  • 被封面吸引~买来看了几篇,发现读起来还蛮轻松的,喜欢
  • 从张若昀超话来的!作为云朵必入~~ 之前在看《法医秦明》的时候就对老秦手里的书感兴趣,一直没有找到,这次看到了果断入手,看了看书中的几个范例,对《黑天鹅》一章印象深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追求着“完美主义”,但是也应注意物极必反。
  • 书中描述的种种怪癖,皆有因有果。有谁天生就是一身泥垢呢?
  • 善良是一种天性,善意是一种选择。 善意能消戾,善意能得缘,善意能带业往生,善意能回头是岸。 善意能够帮人捕捉并建立起独特的幸福感。 “好吗好的”是一个短语,是一种坦然的心态、随缘的状态,甚至是一句善意的自问自答,或自度度人。她是一本是江湖故事集,也是一碗醒心的江湖黄连汤。
  • 买这本书的时候说实话我很犹豫,因为我同时准备买怪异性格心理学。从题目上看这两本书实在太像了。我从豆瓣读书上分别看了书评也没区分太清楚。但是区别其实也在题目,那就是那本书多了性格二字。但是我认为这本书更好,这本书深度剖析了各种异常心理的产生以及相关案例,能更深入的了解自己人格的阴暗面。不足之处在于有一处印刷错误——医生李万(厄)宝;解决方法更针对小孩子而不是已经有此心里问题的成年人;分类不够条理。
  • 心理学的东西就是好有意思呢,最喜欢的就是《重口味心理学》和这本了~
  • 小红书推书种草,很喜欢心理学的内容,继续打卡读书
  • 很喜欢的一本书 感觉就像对自己的剖析 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心理问题 要正面面对
  •   说起怪癖心理,不免想起‘伪君子’这个词;看似行为端正,为人和善的人,有时候却做出极其极端的事情。刚开始读冈田尊司这本《怪癖心理学》的时候,并没有感觉那么畅快,反而压抑的气氛有点让人提不起精神来。“无法理解一个很正派的人的,就怎么做出了这么出格的事情?”这个疑问从拿到这本书的时候,就开始困惑着我。不过随着对“怪癖心理”的了解,不但解决了我的这个疑问,也让我对人性有了一个比较深入的了解。无论什么事物都具有两面性,一枚硬币有反有正;这世界上有做好事的人,也有做坏事的人;这个世界上存在真善美,自然也会有假恶丑。或许这就是这个世界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的道理吧。   每个人都有“阴暗”的一面,生活中的一次遭遇或许会激起你人生观的改变,在这种颠覆了正常人生观的心理压力下,也就很容易变成一个有异常行为,怪癖心理的人。作者说:所有的怪癖都是内心欲望的投射。这句话不无道理,无论是做出能够让人理解的正常行为还是做让人不忍直视的怪异行为,首先都是由内心欲望驱使的。当这些欲望遭到威胁,人不自觉的就会做出极端行为,这和你生气的时候,会立刻发火是同一个道理。所以有句话,说的非常好,心灵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其实生活就是一门练心的学问,也只有心灵强大了这种怪异的心理疾病才会从根本上剔除。   老子说:上善若水;这句话是说最高品行的境界就像水性一样。不过在这里给我们的启示,我们如要控制这种怪癖心理,自然需要我们有一颗“向善”的心。生活中,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我们时刻保持一颗“向善”的心,就不会生活在自己恐惧的小世界里了,一个内心像水一样清纯的人,自然会有一个清高的生活。人类心理上的疾病有很多,我也都很清楚身病易医、心病难疗,但对于心理上的疾病,大多数的治疗方案都是需要沟通和爱的。只有放下了心里的那些莫名其妙的“石头”,自己的身心才都会同时保持健康的状态。   怪癖的心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对自己保护中自己不知不觉走向了极端。内心的封闭,也必然会带来精神上的折磨。我们不需要多么高尚的生活,正常的人生才是我们永远的幸福。为了走出心理的“阴霾”,就让自己有一颗“向善”的心吧!
  • 一直对自己的性格以及周围人的性格形成很感兴趣,也陆续看了很多心理学书籍,很受用。
  • 一直想读一些心理学的书 其他都太教材化了 这个应该不错
  • 16开的,而且书也挺轻的,每天读一两篇,也费不了多长时间~休闲阅读,还可以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
  • 讲投射的书很少,这是其中一本啦,但还没开始看。
  • 心理学是我很感兴趣的,特别是这本怪癖心理学,看看是有好处的。质量特别好!
  • 因为法医秦明来看这本书的赞我,握爪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 封面一样,没有错页漏页。非专业人士读起来比较有趣。
  • 里面讲到了完美主义、自我否定、嫉妒、自恋、多重人格等心理问题,还举了很多名人的例子,很好读,也很好理解
  • 电视剧《法医秦明》里看到的书朋友也说蛮不错的
  • 很有趣的一本心理学读物,摘出了很多句子,也了解到了很多案例,不是枯燥的硬知识
  • 你会自言自语吗?会边看广告边摇头吗?还是经常忘记把钥匙放在哪儿?这些问题是否说到你心坎儿里了?事实上,我们都有怪癖。有怪癖,是人之常情。不过,尽管杀人分尸这种变态行为跟每咬一口薯条都蘸两下蕃茄酱的怪癖,不可相提并论,但要分辨哪些是无伤大雅的可爱小动作,哪些是会害人害己的劣行,就不是那么容易了。 人类总是游走于精神病和正常人之间的,所以数百年前弗洛伊德的性心理出来,一直引发争论了几百年,究竟什么是病,什么是正常,界限总是很模糊的。 本书是心理学的最后一块隐秘,幽默另类、通俗易懂地讲述了各种怪癖心理现象,如多完美主义、洁癖、强迫症、异常性癖、多重人格等,配有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并附作者独到的分析,教你如何一眼看穿身边人的所有秘密和怪癖。 有的人很排斥心理方面的书籍,排斥是怕被绕进去,应该说这本身就是心理脆弱的表现。以开放的心态读书,无论是哪一类书,哪怕是圣经或者释迦摩尼传,你都只会体会不同宗教和文化给你带来的氛围和感受,学习其中的精华要义,转化为思想和力量,不会盲从和迷信,最终是为了现实意义中的开解和提升。与选择情感成长书籍的理由一样,心理学读物购买人群的一个重要的选择标准是要有学习的可能。如果把科普读物分层,即要有绝对专业的书籍,当然也需要有茶余饭后消遣的科普读物——《怪癖心理学》明显属于后者。 《怪癖心理学》书名和文案吸引了我。我想,只要是个人,都会有怪癖的吧,可通常人都是极力想要去隐藏的,觉得无法示人的,会遭到鄙夷和唾弃的。但这本书却告诉我们,怪癖不仅仅指示了心理上不健康的地方,怪癖还能成就一个人。像三岛由纪夫的完美主义,尼采的恋母情结,叔本华被母亲当作玩偶的不幸童年,这些大人物的成就,都离不开怪癖的正向助力作用。 《怪癖心理学》这本书非常实用,可以说得上是人人都能用得上的心理书籍。现在几乎人人都有心理问题,针对书中的心理学病症,作者给出了精准的分析和易行有效的解决方法。希望人人都可以是自己的心理治疗师,找到内心中的另一个自己。 我相信这本书在普及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会给给你带来轻松快意。至少我自己会认真阅读这本书。我乐于推荐此书给大众心理学读者,同时也觉得专业心理学读者也是值得一睹其风格。
  • 纸张比较一般,不过普通阅读够了,封面比较有意思
  • 很喜欢书中的名人案例,抱着猎奇的心里买的但是读了读之后,发现很多都是现实生活中密切接触的心理学知识,还蛮有收获的!
  • 还不错,但是感觉内容有些偏少偏简洁。

    日本翻译来的书果然做不到像中文作者一样来的深刻和简练,相比英国作家理查德怀斯曼的怪诞心理学还是相差太远了。

    但是适合非心理专业读者

  • 前几天看的《重口味心理学》,然后就买了这本书,稍微看了看,内容不错
  • 本来就对异常心理比较感兴趣,之前看的都是偏学术的,这本书是一口气看完的,拿起来就放不下了,真是一本好书。
  • 太有意思了,哈哈。人有各种各样的怪癖,看了这本书,感觉人人都是奇葩啊~
  • 很不错的一本书。内容都是一篇一篇的,不是长篇大论的类型。适合闲暇时读。
  • 与很多科普性的读物不同,《怪癖心理学》是不适合抓住一章看一章的。冈田尊次有着非常扎实的精神医学的底子,所以这本书尽管面向大众,行文晓白流畅,但是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在一个章节中的各个小节之间呈现明显的递进关系,层层深入,条理清晰。一旦看进去了,就不容易放得下。 《怪癖心理学》是一本普及性的心理读物,作者冈田尊次抓住了一个巧妙又典型的切入点,放眼看看,我们自己乃至于我们周边的人们,谁身上没点“毛病”呢?有的轻,有的重,有的是没有意识到,有的是意识到了没办法。而这些“毛病”,比如喜欢反复做同一件事、比如洁癖、比如饮食障碍、比如家庭暴力、比如说谎等等,哪一样说起来都是可大可小的。小的话,自己难受别人麻烦,大的呢,就抖搂出三岛由纪夫的悲剧、甘地的受虐、李尔王的悔恨、夏目漱石的被害妄想,还有,被遗弃的玩偶叔本华、被母亲当做女孩养大的王尔德、要杀死上帝的尼采和害怕“黑狗”的海明威……触目惊心。 书里的很多实例都是比较有名的人,比如作家、明星等等,当你看着冈田尊司对他们的分析,你就会觉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你为何还要追求着不存在的完美呢?这的确是现代人在重压之下容易走的死胡同啊。不久之前看了《飞行大亨》,男主角应该就是比较典型的各种心理异状的集合体——完美主义,一旦遭受打击,就意味着所有的失败。洁癖,甚至无法握住门把手走出来。整个世界似乎都是有害的,他太过于疼爱自己,于是,将自己圈在一个小屋里。在外人看来小屋肮脏不堪,但是他却认为这是在保护自己。 在怪癖的另一面,也可能激发出人巨大的潜能。“甘地对父亲的死所抱有的罪恶感一直折磨着他的内心。这种强迫自己艰苦修行的能量,也成为甘地成就伟大事业的原动力。”纵观夏目漱石、荣格、尼采的事业辉煌,也与被人群孤立与排斥密不可分,“当一个人受到他人排斥后,他的大脑活动就会变得活跃。”但是,你愿意或者你愿意使自己的亲人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背负内心深重的苦难吗?起码,我坚决不愿意。我宁愿我们过得平凡安宁,也不愿付出一生的内在痛苦换取所谓的外在成功。 书里的很多实例都是比较有名的人,比如作家、明星等等,当你看着冈田尊司对他们的分析,你就会觉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上,你为何还要追求着不存在的完美呢?这的确是现代人在重压之下容易走的死胡同啊。不久之前看了《飞行大亨》,男主角应该就是比较典型的各种心理异状的集合体——完美主义,一旦遭受打击,就意味着所有的失败。洁癖,甚至无法握住门把手走出来。整个世界似乎都是有害的,他太过于疼爱自己,于是,将自己圈在一个小屋里。在外人看来小屋肮脏不堪,但是他却认为这是在保护自己。 其实,每个人都有异常心理,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怪癖”。看看周围,就知道了:有洁癖的人,恨不得把空气消毒;有强迫症的人,总是锁门出去不久再跑回来看看锁上没有;有多重人格的人往往“跑偏”……心理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发现不了问题,只在痛苦的沼泽中盲目地兜圈子。这本书也许可以帮助你发现自己的问题,找到痛苦的根源,并给你指出一个前进的方向,助你踏上自我救赎的旅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2559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