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亲子/家教

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王普华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

回应:培养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大人教导孩子要有同理心,得自己先做好榜样,在孩子有各样感受时,不应该选择屏蔽忽略,父母先看到和理解他们的感受,才能使他们学会共情。
  • 回应的出发点是孩子的兴趣、行为、需要和处境,这本书没有直接教家长该如何做,而是引导家长从孩子的立场出发去有效回应他们,读完受益匪浅!
  • 接纳说起来挺好听的,也让人频频点头,可做起来还真不容易。感谢作者,解答了自己关于这个问题的困惑。接纳自己就是不完美的父母,凡事不那么苛求,真的需要磨练。
  • 非常实用的一本书,教会父母对孩子出现的行为怎么回应,怎么表达自己的需求,用正确的方式来理解孩子,爱孩子,聆听孩子,协助孩子。
  • 有时候觉得读了很多育儿书,但实际教养孩子时,还是跟着本能反应走,以前怎么做还是怎么做,很大的原因是我们把这些理念内化,自身的生命没有被改变。
  • 以前认为孩子难过、生气的时候,正是好好教育的时候,这时让他们在处境中理解一些道理最有效。才知道这实际是他们最不想听建议、道理和分析的时候。学习了!
  • 书中的方法还是很奏效的,当我们去倾听孩子,不论是表扬还是批评都不做任何评价时,孩子自己能平静下来,能想到解决的办法。
  • 这本书提醒自己,每天结束前可以有意识地去回忆一下一天对孩子所说的话,有多少是反问、批评指责、对比、命令、抱怨,甚至是怄气威胁,然后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想他们的体会和感受,我想这对我们每个做父母的来说都很有必要。
  • 看了很多家教书,发现很多都大同小异,这本书中虽然某些部分也有别处能看到的沟通技巧,但总体来说非常有料,整体感觉不错!推荐!
  • 孩子只是借我们的身体来到这个世界,并不属于我们,他性格怎样,社会交往能力怎样…..这些都不由我们掌控,能做的只是尊重、接纳并支持。很喜欢的书!
  • 以前会认为对待孩子的赞许型行为,就是要多称赞表扬、多鼓励奖赏,这样就可以让孩子经常出现这类好行为,原来并不是这样呢。读这本书各种被“拨乱反正”啊。
  • 书到用时方恨少,以后再也不能等问题爆发了再想到去看书,做父母是要陪孩子终生成长的,特别是在培养孩子的积极行为习惯上,这毕竟是影响孩子一生的持久动力。
  • 对于孩子的警告型行为,前后标准不一致或家庭成员教育要求不一致都达不到效果,我们家情况就是这样,这本书让自己意识到很多问题,帮助很大。
  • 如果以社会价值感为自己行事为人的动力,那就很容易崩溃,做父母的应该在满足其社会价值感的同时,好好建立孩子的独立人格。
  • 很认同书中的观点,家长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培养什么样的孩子。所以我得努力更新成长,不成为孩子成长的阻碍。
  • 如果孩子在小时候最基本的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话,这个缺口不会随着长大而自然恢复,甚至可能伴随、影响一生。这些需求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孩子自身也不会表达,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格外留意以正确的方式满足他们,而不是想当然地压制。
  • 蹲下来和说话,不仅是身体,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心(乐意站在孩子的立场去看事情)。这个小细节,不只是拉近和孩子的物理距离,也能拉近两个人的关系。
  • 倾听的时候尽量不要给孩子建议、道理或自己的分析和看法,也要注意自己所用的句子。感觉这点非常值得自己学习,会倾听才会接纳。
  • 一般女孩子比较感性,但这不意味着男孩的感受就可以忽略,对孩子来说,理解接纳他们的感受可能比直接满足他们物质上的需要更能有助于建立和谐亲密的亲子关系。
  • 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只有这四类吗?是不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只有真正去实践才能确认,说不定我们还可以找到第五类呢,相信每个父母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都可能成为育儿专家,加油!
  • 我们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时,常常不知道如何拿捏,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没有把精神层面和行为层面的回应分离,并分别对待。作者在这点上阐述地非常透彻!
  • 以前一直觉得孩子小不知道,所以不讲理,这是正常的,只要多跟他讲理,让他知道就会好了,其实并不是。根本在于我忽略了他的心理需求。
  • 每次感受到自己体内升起的情绪时,来面对自己的需要,接纳这个情绪,倾听它。喜欢书中的观点,很治愈的文字,很温暖奏效的建议。
  • 有时自己也很难分辨自己是否是真的接纳了孩子或是他某个行为,书中提到如何判断的方法,真的接纳是开心地接纳,而虚假的接纳表现出来的是不开心。很简单,却很在理,真是本答疑解惑的好书!
  • 通过这本书,学到很多关于接纳的新认识,其基础是孩子的基本需求,如果我们连孩子有哪些基本需求以及他们可能会以怎样的方式表现都不知道的话,很可能就会忽视这个,承受孩子需求不被满足的后果。
  • 看了很多育儿书籍,观点理论没有完全一致的,但是我想找到真正适合自己和孩子的才是最好的,这本书的理念、方法就很认同。
  • 忙碌越来越成为和谐家庭关系的杀手,我们忙碌着积蓄的同时,必然忽略孩子,对他们的童年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谨记,忙的时候停下来想一想初衷。
  • 逐渐认识到自己在每当孩子分享时就总想发表自己的建议甚至决定,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相信他可以自己解决,以至于剥夺了他很多成长的机会。
  • 读完这本书,越来越觉得孩子还真是情感性动物,不管你事实或道理,只看你态度。哈哈,以后还是得深呼吸之后再去处理孩子的事。
  • “孩子的基本需求是火,表现出来的是’沸腾’的行为”“感受、情绪像情报员,来报信的”,书的语言生动活泼,不是以说教的方式在教你怎么做,丰富的比喻让自己更容易理解接受,很喜欢。
  • 我们常常忽略自己不尊重孩子的事实,但作者却揭发地淋漓尽致,看过之后,才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常常这样。很喜欢,讲地特别好。
  •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伴随一生,要从小一点点培养建立起来,如果小时候没能得到呵护,可能影响深远,想一想,父母对孩子的回应真是件大事啊。
  • 想训练自己更好地掌握正面回应的技巧,一定要多看几遍,让书中的内容内化到自己的心里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建立孩子积极的行为习惯。
  • “消除感受”的努力可能不只是在亲子关系之间普遍发生,而且事实证明,消除感受不仅不能消除问题,反而容易加剧问题。作者一语道破事实本质,深刻,受用!
  • 领悟了很多,原来很多教养过程中的事情之所以要折腾到情绪奔溃,根源还在于我们不能接纳,包括不能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暂时无法做到。每个父母都要学习的功课啊!
  • 看过书后,才认识到原来我们的回应存在精神和行为两个可分离的层面。精神层面回应的总原则是“多给予、少限制”,而行为层面的总原则相反——少给予、多限制。这一观点很有道理!也很有指导性意义!
  • 现在孩子还小,还好读到了这本书,可以趁他还小、观念未建立的时候,以正确的回应帮助他建立正确的观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 很赞同作者所分享的进行镜子式的主动倾听,重要的是不加个人的情绪、想法或判断,客观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对方当下的状态。
  • 每次隔久了回家,孩子们就噼里啪啦跟你说个没完,有时候会从自己的立场去判断他们所说的时候有价值,如果没有,就消极厌倦地假装在听。其实这些日常的回应态度,孩子都能感受到的。
  • 一直就知道要多表扬少批评,书中却提到要有限制地使用表扬,不然会抑制孩子的主动性,甚至妨碍孩子承担风险的能力。满满的新知!推荐!
  • 家庭就是一个小社会,孩子是从这里开始了解社会的,所以规则是必要的,这能满足孩子社会化发展需要。就是这么回事,很认同书中的观点。
  • 面对孩子的行为和要求,我是尝试努力接纳的,不过这本书也提醒自己要分辨是形式化的接纳还是骨子里的,这个区别孩子是能感受到的。
  •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在幼儿园和学校都强调老师要观察了解学生,在家更是如此,父母的角色首先是一个明察秋毫的观察者。
  • 从这本书认识到,孩子是他经验的产物,他一开始并没有多少知识,只是在生活经验中不断形成自己的观念,而表现为他们的行为。
  • 买来看看学习一下。以后好给娃娃沟通。感觉不错。
  • 以前读过一些心理学的书,觉得还是作者这个讲得透彻,没有那么多晦涩的理论,但又基于科学理论,联系家庭教育实际,娓娓道来。很棒!
  • 有些案例中的父母真的值得学习,特别是在面对犯错误的孩子,那我妈妈的接纳技术练得是炉火纯青了。不过,这会不会纵容孩子下次接着这么做呢?这只有试了才知道。
  • 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制定家庭契约来实现呢?怎么制定才能真正管用呢?这本书解决了我这个疑问,看完后发现契约的好处还有很多呢!
  • 书中有很多干货,很多特别好的观点。最深刻的是认识到很多时候父母之所以抓狂,就是没有内化接纳这门功课,包括接纳自己暂时做不到一些事。
  • 惩罚有效还是宽容更有效?试一试就知道,虽然很多时候教育的效果很难测量,不过紧扣目标,做好观察记录,还是可以捕捉一二的。
  • 自己就是一个不善于拒绝,也不喜欢被拒绝的人,一直以为是自己性情不够大气的原因,毕竟小时候经历家人的拒绝与否都忘得一干二净了。不过,正因为自己没做好,所以才更要留意“温柔而坚持”,让孩子不继续步后尘。
  • 对孩子正在进行的行为,家长不只是有要么赞许、要么制止两种极端方式。还有替代型和限制型行为,只要我们加以灵活处理,给孩子的需求在合理范围内的得到最大满足。
  • 接纳的关键在于把这种教育理念内化到心里,而不只是停留在表面。书中很多观点让自己备受启发,这要求的也许就是生命的一种内在特质。
  • 当孩子找我们倾诉时,其实不都是在求助,也不意味着他们就没有能力处理这件事情,或是我们需要立刻去当“消防员”,每次交流的机会都是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机会。
  • 书很棒,让自己看到在回应孩子时很多时候还是在关注自己,而不是孩子,所表达的都是自我中心的意见建议和看法,不是孩子想要的。
  • 很喜欢书中的这一观点“做到真正接纳的父母心中没有什么标准”,孩子有自己的人生,我们不能强加,只有尊重。但这绝不意味着冷漠放任,而是完全接纳。
  • 自己就是比较喜欢讲道理的人,但讲道理往往行不通,现在想来,应该是里面包含太多的不接纳,所以孩子不是不清楚道理是怎样的,而是不喜欢不接纳自己的父母。
  • 有一次我带孩子出门逛街,提前跟她说好了路上自己走自己的,不能求抱,她开心地答应的很好。结果没走一会儿就撒娇说累了,要抱抱。这种行为其实也不是严格的限制性行为,带个推车或者坐下来休息会儿都是不错的替代方法,不至于陷入两个人对峙然后不欢而散的局面。
  • 这本书提醒了我要关注反思对孩子的回应,多思考一些不同的回应方式,观察带来的不同改变,用探索实践去寻找最适合自己孩子的。
  • 教育上有个理论是跳一跳摘到桃子,为孩子设计目标任务是这样,对父母也是,这本书就很实用,都是实实在在的,没什么高大上假大空的东西。
  • 孩子的自我价值感表现在模仿、控制自己的身体以及幻想具有超能力,尊重满足他的这一需求时,我们可以想一些替型性行为。
  • 看到书中有关游戏力的案例,觉得这还真是个法宝呀,关键时候化解危机,自己需要更多培养自己的游戏力,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 真是一本好书啊!收到立马就打开开始看起来了,作为儿童心理工作者,太需要一本这样的书了。自己买了一本,给单位订了十本,也推荐给了很多父母!如果父母都能好好看看,我们的工作也容易许多。
  • 特别认可书中提到的各种好方法,对孩子要尽量少说“不”,多说“好的,可是……”,这是和孩子一起思考解决问题的好时机,是孩子成长的好时机。
  • 还记得有次带宝宝去逛商场,他非要买一个家里已经有很多的娃娃,尴尬的是不给买他就在公共场合哭闹,怎么说都不听劝。我想或许是自己之前的回应方式强化了他现在的这种观念——哭闹就可以得到想要的。
  • 孩子是比较情绪化的,一会儿歇斯底里地暴怒,一会儿又眉开眼笑,做父母的不是说一句“放宽心,平常心对待”就能真的做到。书中提到父母的责任是接纳并描述他们的感受并引导他们自己处理,感觉很有实际意义。
  • 书收到啦,印刷纸张质量很好,有彩图,还可以扫码看视频,纸看着也不累,而且还配套了小程序,一本书附带了这么多内容,真是超值!
  • 看到书中很多的经典案例,发现父母给孩子太多的建议实际是在剥夺他们锻炼和成长的机会,如果你发现孩子这儿不行,那儿不对时,可能就得想想自己在这些方面是不是太多限制他们了。
  • 需求产生动机,动机通过观念决定行为,行为通过条件反射形成观念,家长的回应是条件反射的强化物,观念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这本书心理学专业性很强,把心理学理论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亲子互动的实际问题。
  • 现代人越来越讲究实效、处理实事,这样很容易变得坚硬,人与人之间关系也变得脆弱。这本书教我们要看见并接纳孩子的感受,不是就事论事,解决眼前问题就算是做好了。
  • 特别喜欢,书中很多非常值得我们深思的观点,有时候甚至细思极恐啊!比如说“接纳的对立面是改变,不接纳就是排斥、想改变对方,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发现事实还真是这样有木有?!
  • “接纳是父母修炼的过程,是家庭教育素养不断积累,由量变到质变,而后’顿悟’的过程”读到这句话,瞬时焦虑也减了一半,告诉自己要心平气和,即使是再好的理念或方法,也需要忍耐着结实。父母们共勉!
  • 孩子和我们分享自己的事时不是要我们给他一个评价或答案,不是一句赞同就等于支持理解孩子,或是一句不赞同然后给出更高位更成熟的意见就是帮孩子。
  • 孩子在玩游戏时,一旁观察的我一方面担心他不会好好按照规则来玩,一方面又觉得他享受游戏中的自由就好,没必要那么在意规则,总处在这种冲突纠结中。看完书后,我觉得我心目中的规则有必要改一改了。
  • 一直想买一本这样的书,观点很权威,解读很全面,关键语言很接地气,让我这个读书就困的人也能津津有味的读下去,而且让我更加科学地了解孩子心理,更好地养育孩子,推荐爸爸妈妈都看看。
  • 觉得亲子之间还挺有意思的,孩子叛逆对你说“不”,父母也不甘示弱,容易下意识对孩子的行为或要求说“不”,其实后者有些“不”是可以转化的,转化的技术就在书中。
  • 看到书中所说“用温和的态度制止孩子不恰当的行为,孩子会更愿意配合”,回想起屡次和孩子在类似事情上对峙,原来是这个原因。
  • 和原生家庭和解可能是个持续一生的过程,谢谢作者的正解,没有给一个不存在的固定答案。书中提到很多亲子关系和家庭关系问题,受益匪浅!
  • 习惯这个问题说大不大,说小不小,常常说起来被重视,做起来却被忽略。这本书从回应和接纳的角度分析了这个问题,视角很独特,阐述地也很有见地!
  • 拿到书了,是王普华老师的铁粉,跟着她学习好多年了,听说她把家庭教育分为了回应和要求,可以让孩子快乐地追求卓越。迫不及待地买来看看。
  • 通过阅读,我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尊重往往是不够的。它不只是在生活上,尊重他们的发展规律,给他们发展锻炼的机会。还表现在态度和观念上。
  • 孩子的行为都源于他们头脑中形成的观念,而这些观念之所以不同,又源于父母对他们的回应方式的不同。这使我认识到孩子的行为都是自己塑造的,包括“问题行为”,追本溯源,要改变孩子,先从改变自己开始。
  • 很认同作者所说的“接纳什么”的观点分享。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最需要接纳,有时候会本能地对孩子说“别难过”“不用害怕”之类的话,这对在情绪中的他来说是在否定他,没有任何帮助。
  • 犯错的孩子也应该被接纳,更何况,我们绝不可能通过不接纳的回应让孩子改正。如何有技术的接纳犯错的孩子,而不是纵容,听听作者怎么说吧。
  • 听了王老师的网络课才来买的书,据说能很好地理解接纳与规则,我对这个一直不太明白,买来翻了翻,先把接纳这章看了,明白啦!讲得很透。
  • 自己对孩子的期望比较高,总是希望他们能更快成长,变成自己心中的完美小孩,所以常常看到的是他身上的问题,给的都是要求。我想是时候改变了,没有积极的回应和支持,要求只能阻碍孩子的长远发展。
  • 今天在自己快要自然脱口而出“不”时,控制住了,问孩子“好啊,可是羽毛球打坏吊灯怎么办?”孩子就自觉去户外打球了。还挺凑效的。
  • 书中讲到面对孩子的偷拿抢的头疼行为,建立孩子的物权意识很重要,这个在家就得养成。一直很不解这种行为,才知道原来是这样。
  • 以前一直觉得孩子的性格是天生的,后天环境影响很小。现在可以承认说,其实越早对孩子采取更健康科学的回应方式,是越能塑造孩子的性格和行为特点的。
  • 看着看着,一会儿觉得孩子他爸需要读,一会儿觉得他爷爷奶奶也需要,好像是在替别人读书了。不过书中真的很多要点,是我们做家长的每个人都需要学习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2583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