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说

恶意[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东野圭吾 著,娄美莲 译,新经典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恶意[pdf txt epub azw3 mobi]

恶意[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对你所怨恨的人最恶毒的报复是什么?东野的这本《恶意》给出了答案。

    没有缘由的憎恨,对曾经关心过自己,帮助过自己,即使这个人包容了凶手所有不堪的过往,却始终难抵心中的怨恨,并最终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布局陷害被害者,死亡并不是怨恨最终的终点,而是让往者死后不得安息,才是对死者最彻底的恶意。

    凶手从小就一直受到日高的庇护,尽管他对这种庇护不屑一顾,甚至当他从校园暴力的受害人,转为帮凶时,也一直在不断伤害曾经庇护过他的日高。多年后,日高功成名就,成为畅销小说家,而凶手则还不断挣扎在他作家的梦想中,无论是事业还是生活,都让凶手产生了极大的心理落差,这种不平衡最终引发了凶手一直隐藏在心中长久的怨恨,最深成,最恶毒的怨恨。然而,怨恨的终点不是死亡,死亡也无法消除这种怨恨,只有将日高所有的光芒占为己有,让日高成为成为象自己一样的人才是这场恶意最终的终点。多么让人心颤的怨恨!

    东野的书从开始就交待了凶手,但是却没有交代动机,凶手不断设下陷阱让人们误以为畅销小说家原来是个个性为卑劣,阴暗自私的人,借此来打击日高,提升自己。他成功了,应该说是差一点成功了,然而就像所有的小说一样,邪始终不能胜正,只要犯案,在狡猾的凶手都会留下蛛丝马迹。

    结局让人对凶手恶毒,执著,不惜以死为代价的恶意感到心颤,也为被害人最终得以沉冤的雪感到欣慰。



  • 恶意是一次与朋友聊天时所强力推荐,标杆着继江户川乱步后,又一杰出的侦探大师。

    本人青少年期时,十分热爱的便是悬疑解密为主,而凄美婉约的爱情亦或伦理故事为铺的侦探小说。

    可在阅读完恶意后,掩卷沉思——这,算得上是一部侦探小说吗?

    当然,故事里有着密室杀人案,有着时间上的玄妙安排,也有着警探以及参与事故的报案者。

    一段的描述十分详尽,布下悬疑,很轻易的便能使人按作者设定,一步步坠入迷雾。

    但,不是豁然开朗,而是迷雾!

    因为作者所铺设的线,是平行的单行道。虽然不断引伸出过去的种种,继而推断出了凶手是谁以及真正的动机。

    可,这所有的动机,全是凭着作者突然之间,所蹦出的一条条线索,而不是一开始便有意引入。我觉得我只是被动的带入,而不是主动的参与其中。

    因为资料的不全,除了第一部分作案手法外,其余动机更多的只是一层层的迷雾。

    而通篇阅读之后,我发现东野只是把人性的一面给艺术化的片面扩大了,侦探情节完全只是辅助而已。这就令人很奇怪,完全没有真实感之际,又觉得探案剧情完全是被蒙在鼓中只有到最后才能被动的接受。

    而有人称之为所谓的伏笔,也只是故弄玄虚的一种,偶尔一笔带过,在最后又刻意的窜起。

    总之,如果把这部小说作为侦探小说来介绍,我是不能认同的。而若是伦理来介绍,可是严重脱离现实,片面的恶意,整部故事完全在一种架空的模式之下进行,丝毫没有认同感……

    所以,本人通篇读完后,觉得真的是一部很诡异的,无法分类的读物。无论哪种都无认同感,可混在一起,却得到大众的认可……诡异啊……






  • 《恶意》看过很久了,一直没有上来评论,不知道怎样评论。 
      东野一向给我们太多的意外,《恶意》同样不能例外。不读到书的最后十页,你永远不能明白,不能理解他所要表现的人性。 
      东野被称作人性作家,这部《恶意》无疑是最好的表现。 
      《恶意》中的“我”因为恨万劫不复,读起来一直让我纠结。是怎样的一种恨意,怎样纠缠的感情,怎样的成长促成了《恶》? 
      《恶》算是东野圭吾比较早期的作品,与后来的《圣女》,《嫌疑人》在行文上有些差距,但是在阅读上,情节的紧凑型,可读性上,是远远超过的。 
      读东野的小说,可以从《恶意》开始。



  • 作为东野早期的作品之一,这部作品中绽放出光芒的部分,在后来的青史之作《嫌疑犯X的献身》中得到了最棒的精炼。细节之处的光彩,给予了后人关于“推理”最好的诠释。可以直言不讳地说,没有在《恶意》中的磨练,便不会有《嫌疑犯X的献身》的经典出世。在《嫌疑犯X》中可以找到来自本书的精彩思考,个人感觉,本书可谓直木奖的影子之作。 
     
    如果你看过东野的作品,那么谁都会有一种想法——他是一位有野心的作家。在他的作品中四处充斥着试图将——追逐真相的侦探(其实是读者)耍得团团转的野心。虽能发现其不成熟的地方,但这种野心每次都能成功地将人的胃口吊到最后,使得读者患上了一种在怀疑中找到真相的“东野式强迫症”。 
     
    查询了下时间表,这部恶意是东野的早期作品。同时也是具备实验色彩的一作。 
     
    作为实验的一部分,在这篇小说一开始他就给主角“非客观”的定性,说得通俗点,他从第一页开始便开始成功地模糊读者的视线。 
     
    死者日高,他的个性在后来的交锋中变换几次。对于个性的误判,使得案情数度呈现出扑朔迷离的意象。同时对野野口的判断,侦探和读者也一直停留在——死者的好友,礼貌,温和,有点懦弱,有抱负却不得志,死者的存在对他很重要的几点上。虽然之后将嫌疑犯锁定在他的身上,但这种“礼貌,温和,懦弱……”的特点却持续到很后来都没有变化。 
     
    恶意这个标题,不到最后,根本不会明白其实质的意思。从一开始给警察下出圈套时,本质上也是给读者下出了了一个圈套。 
     
    这里又说到东野的野心,其实从一开始他就有心要捉弄读者,直到真相大白的一刻。他是少数“有意愿”并且“有能力”地在真相上覆上几层假象的作家。 
     
    就普通水准的推理作者而言,他们一般会在真相上覆上一层假象的土壤(这并非不具备野心,而是通常不具备和野心匹配的水平和毅力),但文中的侦探(同时也是读者)要做的,便是在诱导中循序渐进地拨开这层土壤。 
     
    东野的老辣之处,便是以第一层假象的“脆弱”作饵,诱导人找到了第二层真相。同时佐以适度演技来让侦探(读者)误以为这便是真相,从而使得真正宝藏被掩埋在很深的地方。这种真相可以被揭示,也可以保留不被揭示(见《宿命》)。 
     
    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做法,然而,因为做法本身的过于成功,以致现实而言,真正的宝藏又是否容易留于“太过高端,普通警察无法侦破”的局面呢? 
     
    作为一个作者而言,他有义务在最后揭示出真相。这里有几种做法,一是通过侦探宣告案情侦破,二是通过罪犯的独白(参考阿加莎的无人生还),三便是通过一段新的群像故事来揭示真相。 
     
    东野最常用,同时也是在《恶意》中选择的就是第一层做法——通过侦探之口。 
     
    这种选择使得故事必须以“宣告侦破”为结尾。作为本格推理剧,这里无法回避现实。而从现实而言,这种侦破显然是非常有难度的。一个不慎,便会将最后的侦破写的过于生硬牵强,从而使得一开始设局变得功亏一篑。 
     
    在这里,为了保证结局的合情合理,在这个局面中的角色必须具备一种成熟的特征,而这种成熟本身可能就是“单一,雷同”。这里,以《恶意》与《嫌疑犯X》为例: 
     
    首先,罪犯的目的不是逃生而是掩盖真相,并且作为代价他将付出生命。罪犯需要具备一种自我毁灭的觉悟或者倾向。(得癌症的野野口,试图自杀过的石神) 
     
    其二,在罪犯的身边的侦探,需要同时具备“了解罪犯,是罪犯熟人”。他需要具备“朋友”和“侦探”的双重身份。(刑警加贺,物理教授汤川)只有熟悉罪犯的人,才可能从一些不经意的细节上发现罪犯的不正常之处。 
     
    只是,这样有点雷同的角色保留了合情合理,却又容易使得思维停留在一个雷同的圈套上。实话说,这是一个非常难回避的问题。所谓的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也许就适用在这里吧。 
     
    不过,抛开了不尽人意的小地方,《恶意》依旧是一部具备了“试炼”,“实验”和“思考”身份的光彩之作。我至今相信他是直木奖作品的基石之作。因为只有在这部类似的作品中有了成熟的磨练和思考,才使得后来的《嫌疑犯》以一个成熟的面貌跃向一个新的高点。 
     
    有光就有影,因为《嫌疑犯》的存 在使得《恶意》并不能作为一部“代表作”来为人第一时间注意。但这并非意味着《恶意》远远不如《嫌疑犯》了。作为一部被掩盖了光芒的作品,这部《恶意》因为他本身的“实验性,思考性,不成熟”而展现出的犹如极光幻象一样的灵光,也将是后者所永远无法具备的。

  • 之前一直在拜读东野的作品,每部作品的风格也是迥然不同。 
    但是从接到《恶意》开始,对东野的作品有了新的期待 
     
    《恶意》似乎彻底颠覆了之前东野所有的著作……既没有汤川学的严谨与幽默 也没有石神为爱献身的勇气,有的只是仇恨,入骨的仇恨…… 
     
    从书的第一章开始看似还是普普的杀人案件,到了第二章有了彻底的转变 
    从悬疑小说和侦探小说的角度来说 很少会运用到嫌疑犯和刑警自述的穿插描写,但是这点东野做到了……从对主人公的同情到之后居然主人公转化为一个嫌疑人 这种心情的转变 是读东野小说最大的快乐。 
     
    很少能在侦探小说里看到杀人动机的具体描写,而经过东野的修饰与润色,人的本性 贪婪 复仇全部赤裸裸的得到了展现 不得不说 人在被逼到命运边缘时的绝望痛苦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 真的是太可怕了 
     
    期待东野后续的作品…… 也开始慢慢回忆人的本性





  • 看完《恶意》,我惊出一身冷汗,原来人性有如此可怕的一面——恶意,活在善意的阴影之下。

    《恶意》,被推为东野的巅峰之作,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会想起《嫌疑人X的献身》,而不是腰封上宣传的《白夜行》(抱歉,我还没看《白夜行》,因此无法与之比对)。要说两本书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同样是先透露谜底再找寻原因和过程,并且同样都深刻的剖析了人性的本质。

    人性的本质是什么?无非是爱恨。相较之下,我更愿意去品读《嫌疑人X的献身》中那种为爱粉身碎骨的故事,而不是《恶意》中因恨万劫不复的历程。

    我注意到东野作品中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我所读过的三本《嫌疑人X的献身》、《恶意》、《放学后》,都是涉及到老师、同学之间的案件题材,不知道这是否因为东野对于这类题材特别熟悉?还是因为感觉在这一个别人认为是象牙塔的世界另有人性可循?又或者觉得推理对于老师来说更为得心应手呢?

    《恶意》当中的老师与我看过的其他两部都不同,其他两部当中的老师无论是涉案凶手还是疑似被追杀者,本质上毕竟都是很善良的。而这本《恶意》当中,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性格扑朔迷离的老师——野野口,还有一个因无法面对因校园暴力迷途的学生而辞职的老师——警探加贺。

    本书的行文方式很独特,是借助警探与杀手两位主要人物的手记堆砌而成,而两位涉案主要人员的手记又是真真假假难以分辨。通过加贺不断的努力,野野口也在不断的修改自己的手记。。。那么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作为一个早已曝光的凶手,野野口究竟是在配合警探用自己的方式录口供,还是诱使警探一步步落入自己的陷阱呢?喜欢推理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这个故事,真的是一波三折峰回路转的感觉。。。

    本书主要针对的话题是“校园暴力”,无论是野野口的恶意、日高的被杀,腾尾身后的纠葛还是加贺的辞职,都与这个话题密不可分。直到今日,校园暴力依然是一个无法根治的社会性毒瘤,所以说东野的作品大受欢迎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擅长制造峰回路转的悬念,更是因为他所谈论的话题总在读者的身边,是读者自身非常关注的问题。

    对别人的好,也需要有个限度,过犹不及,就是这个道理。

    说来很悲哀,看了《恶意》之后,我猛然想起很多我曾帮助过的人,以及很多莫名其妙的背叛与疏离。。。还有那些时间改变的友情。。。也许,对于每个人的人生,永远都要堤防身边的环境,中庸才是生存之道吗?





  • 当我打开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在寻找那一份属于自己的恶意。 
    恶意地在寻找着作者所要呈现的本意。 
    当故事发展到一半的时候,我开始衔接式地猜测,起初我认为最恶意的人是死者。 
    而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作者和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活着的人才是使用了恶意的人。 
    我完整地被欺骗了,但是却有一丝失落。也许在我的内心看来,故事似乎顺理成章的按其发展是对的,但是确有着天翻地覆地旋转。 
    我错了,错误的以为一切恶意都是恶人所为,不然外表看似普通的人,其实内心深处的恶意是无人刻意睥睨的。 
    慢慢地我开始深思,深思琢磨作者带给我的恶意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想明白了,东野恶意地让我认为一切是如此发展的,然后再顾客发展的结尾中,让你体会所谓的最原始的本意。 
    我无法在这个作品中用妙这个字,并不是因为我的愚蠢,而是他没有抓住我好奇的恶意。





  • 原本以为这只是个简单的案件,没想到背后藏着这样的真相,从野野口的讲述中,一度认为他真的是日高的影子作家,没想到当真相被一层层的剥开后,被作者忽悠了一回。不过看到野野口杀死日高的作案动机,以及他自己那中嫉妒和他为犯罪做下那种伏笔,让人不寒而栗,这种恶意从何而来,而且还是如此的强大。或许让人踏入罪恶的深渊,也就是一些嫉妒,慢慢的加深,最后变得一发不可收拾,以至于蒙蔽自己的内心。
  • 最先看的东野的书是《嫌疑犯X的现身》,结尾极其出乎意料,叹为观止。所以之后便又买了《恶意》和《白夜行》。现在又在看《宿命》。 
    《恶意》我是从早饭后9点的样子开始看的,一拿起就再也不舍得放下,一直读到晚上六七点,可以说是一口气读完的。情节太引人入胜。看着前面,自己总是在不断地揣测,下结论,结果呢,实际上自己以为的,往往却并非如此。有意外,更惊喜。
  • 《恶意》是东野圭吾贯彻自己写作理念的力作,对于人性和社会顽疾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批判。 
     
    野野口修这个人的行为及深藏内心的人性特质令人触目惊心,折射出这个社会许多暴力和不合理事件存在的根源。他即使生命即将进入尾声,也要构筑在贬损别人名誉的基础上,而杀人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而且是相对并不重要的一部分。在他身上体现的那种让人心寒的恶意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集中体现了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不健康心理。日系推理中,怀有匪夷所思的变态心理的角色很多(可见江户川乱步和横沟正史这两位大师笔下的人物),但从没有一个角色如野野口修这样给人真实的感觉。 
     
    东野圭吾的笔触并不止于揭示这种心理,更把触角探及它产生的根源。他对人性的刻画是深刻的、启示性的。 
     
    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父母、师长及社会该怎样去引导,这个课题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一个时代的主题之一。校园暴力和父母负面的言传身教正是《恶意》所要批判的社会顽疾之一。 
     
    还有一个就是影子作家这种不公平现象的存在。推理界中,在奎因那个时候(上世纪的四、五十年代的美国),代笔作家就已存在——正是“代笔事件”构成了奎因事业最大的污点。《恶意》中也描写了这种现象,想必也不是空穴来风。也许我们能够容忍商业氛围中具体商品的贴牌现象,但文学上的这种不负责任的“贴牌”事件无疑是最可耻的,没理由不深恶痛绝。

  • 《恶意》是我拜读的东野圭吾的第二部作品,翻开书页,简练平实的文字跃然而出,一如之前读过的《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有种再次相遇的亲切感。然而,我深知在这冷静的文字表象下,隐藏着的是凶狠、出人意料的故事。果然,《恶意》不负我之期待!这又是一部本格推理的佳作。

    《恶意》与《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东野圭吾都在引导人们寻找真相:《X》是寻找不在场证据的真相,而《恶意》寻找的是作案动机的真相。一切真相都被精心设计的骗局所掩盖,直到戳穿谎言的那一刻,所有的定势思维都被颠覆得七零八落,只有嗔目结舌地面对缜密推理之后的得到的无懈可击的真相!

    古人云: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凶手野野口修的行为彻底否定了这句话。当野野口修得知自己行将死去时,竟然阴险地计划其杀死有恩于己的日高,然而最险恶之处并不在此,而是他设计从名誉、人格方面彻底毁损日高,而这个犯罪动机,又被野野口修捏造的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所掩盖,真是连死人都不放过!那股恶意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这本书从始至终透着阴冷,尤其是黑色的封面设计,半只邪恶的眼睛隐约地浮在那里,冷漠而诡异,使整部书都笼罩在凶手野野口修的那股恶意之中,万劫不复!!

  • 看过了东野圭吾的著作《恶意》,这部小说是属于推理小说的行列。里面吸引人的并不是神奇的推理过程,而是那奇怪的杀人原因。 
     
        野野口究竟是为了什么要杀掉日高?这是我从头到尾想知道的。小说的结尾部分,好像由加贺警官口中讲出了原因,可是又不会让我看的很懂。是因为日高有那张会让野野口终身赋有罪恶感的照片吗?或是因为在野野口心中日高永远是一个障碍,所有的人把所有的目光都只放在日高身上,而忽略了在他身边的野野口?或者东野圭吾想告诉我们的是后一种,那样才会称作为“恶意”。 
     
        如果,在我身边有这样一个人,无论做什么都比我优秀,或者说,只是比我幸运。我和她付出了同样的努力,甚至我做的事情会比她更好,可是得到领导赞赏的总不是我,什么优秀评比我总是名落孙山,可是却总有她的名字,这样,我也会妒,甚至是怨恨。我会被这种妒意蒙蔽了眼睛,看不清事实真相,忽略了自己,忽略了其他人,只看到了她,由此开始慢慢的恨她。 
     
        我想在我们生活中总会有这样一个对象,可能一方面是我们的好朋友,一方面又是我们看的最重的敌人。有时候敌人和朋友的界限总是这么模糊,只是在一线之间。 
     
        可是如果让我和野野口一样策划那么久杀掉我的敌人,我做不到,首先,我没有cancer,其次我缺少勇气,再者,我也缺少这种脑筋。要是让我耍阴谋毁掉她的名誉,我可能也做不出。我能做的只是在她需要帮助的时候不出手相助,仅此而已,不会雪中送炭,更不会落井下石。 
     
        我想更多的人会和我一样选择。所以,野野口也是一个很有勇气的人才是。



  •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的它。

    不太明白为了一个那么“小小的”理由而费尽心机的去设计一个人,到最后能得到什么。

    亲情,友情,爱情,在东野圭吾的文章里都那么脆弱,不堪一击。

    第一次接触东野圭吾是因为他的《白夜行》,看得电视剧,看完后,我就在想是什么样的人能写出这种文章。后来就开始看他的其他作品。《恶意》是我看得他的第四本书。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他看他的书,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看完他的文章,总让我很绝望。

    《白夜行》是哭着看完的,什么都可以抛弃,什么都可以放弃,扭曲的人生观和爱情观在这里都是正确的。甚至到后来连我甚至都觉得这一切是可以原谅,可以理解的。很恐怖。

    《恶意》是很平静的看完的,不知是因为已经麻木了还是因为别的。

    不过总的来说我还是喜欢看《白夜行》,那里最起码还有一丝感动,而《恶意》就是让你连恨不想恨!




  • 这是东野不可多得的作品,非常精彩,背后的含义深刻,令人难以忘怀。 
        拿到书就迫不及待地看起来,但刚看了第三段(也就百十来个字)我就知道凶手是谁了,只因为一句话:要是错过那天,我就再也见不到他了。之前扫了两眼封底的评论,知道小说刚开始就把凶手推出来,但没想到这么快! 
        虽然直觉认定凶手就是他,但还是觉得凶手(野野口修)把与被害人(日高邦彦,畅销书作家)见面的过程写出来比较奇怪。如果我想杀一个人,应该不会把计划写成日记吧。继续看下去才知道了原因,原来这位是个不太出名的作家,可能作家都有写的欲望吧,我猜。 
        负责这件案子的警察(加贺恭一郎)是以前野野口一个学校的同事,转行当了警察,正巧在这件案子中遇见。如果没注意到细节不知道凶手是谁的情况下看这本书,前面还真是迷雾一片。可能首先以为日高的死和那只被毒死的猫的主人有关,后来又认为出事那天与日高谈判的滕尾小姐有嫌疑,但这些都是幌子,使情节更加合理而已。 
        最后锁定目标就是野野口,但他却对杀人动机闭口不提。加贺在调查时发现很多疑点,他发现凶器(镇纸和电话线)都是日高家的东西,由此推断,凶手是临时决定杀人的,可能他们之间发生争执,措手杀了人而不是蓄意谋杀。后来又在野野口的家中找到大量日高已出版书的手稿,但这些都是野野口写的,也就是野野口是日高的影子写手,因为野野口与日高的前妻(初美)有私情被日高发现,所以拿这个把柄要挟野野口,但两年前初美因车祸去世。野野口就是不甘受人威胁才杀了日高的吗?这就是杀人动机?看到这里,我也觉得这个日高该死。可是后面还有一部分内容讲的是什么呢? 
        继续看下去,结果却给出完全了相反的答案。一切都是野野口的阴谋,是他杀死了那只猫,是他在与日高告别之后又返回去杀人,他甚至编写了日记来迷惑警方,他还抄写了日高的大量作品,目的是为了让大家以为那些书都是他写的,他要让日高在死后也得不到好名声。人心的丑恶在这本书里得到集中体现,杀人的原因是为了一张照片,一张可以证明他参与校园暴力事件的照片。在那次事件中他是受害者同时也是帮凶,他将这种恨意转变成杀意和恶意中伤,报复给了可怜的日高。 
        杀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心,它把人推进深渊,万劫不复。

  • 花了一个晚上,看完了这本《恶意》,心中如有一颗大石,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心思盘旋于此,久久转不出来,不得已,来到这里,以缓解胸中的压抑…… 
     
    故事进行到“过去之章”的时候,作者埋伏已久的动机几乎将要浮出水面,可随着事情的渐渐明朗化,观者心中的压抑之感愈发严重,以致读到“过去之章(二)”的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休息片刻,方能继续…… 
     
    但本人认为全书最精彩的部分也恰恰就是“过去之章(二)”,整个章节没有一句主角的自述,全是与主角看似联系不大,或是与案情全无关系的D角或是F角的话,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话串联起施害与被害关系不断转换的两个主角的过去,向我们展示了隐藏在野野口内心最深处的恶意…… 
     
    看完全书,感叹于人性本身的残忍,也同时深深地为死者日高邦彦不值,令我纠结的是这样一个人到死的那一刻却还不知道自己死于什么原因?心中难免忿忿…… 
     
    全书一开篇就用一只小猫的死成功的使读者对日高的性格产生了错误的联想,进而读者们就开始在错误的泥潭里胡乱挣扎。全书几乎没有对日高这个人做任何正面的描述,他长什么样?他有多高?他的为人?我们全都不知道(或是错误的知道)。他不是出现在野野口的手记中,就是出现在所谓的“认识他们的人”的口述中,对他的印象就像坐过山车一样,一会儿急转直下,一会儿又冲上云霄,然而就在读完全书后这个人的个人形象瞬间高大起来,因为什么?我也很难说得清楚,这种感觉就像看见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正走在希望的康庄大道上,却被守在一旁的猛兽当猎物一口咬死了,生命就在那一刻永久地被定格,你说冤吗?冥冥中却似有着某种必然,让人纠结…… 
     
    对于野野口呢?我只能说我不认同他的做法,但我能理解他,他所做的这一切,只因为–恨,而恨的根源,只因为–嫉妒。不知是不是出于人性本恶(虽然我并不认为人性本就恶),我非常能理解野野口这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其实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许都曾是“野野口”,作者只是把这个人类心中的小恶魔极端化,放大化就成了今天书中的野野口了。读完这本书也许会让某些一直有着优越感的成功人士心里不免惴惴,不得不用审视的眼光观察着周围的每一个人,也许那些平日里对你笑容可掬,毕恭毕敬的你认为的所谓的朋友中,某个人正暗地里策划着某项阴谋呢! 
     
    不过也许是因着“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这句话吧,我对野野口还是同情的,他心理的扭曲并不是空穴来风,母亲错误的灌输是最根本的原因,加之没有人给予他正确的引导,少年时期遇人不淑,遭受着比身体迫害更恐怖的心理迫害,而“友人”的青年得志,最终引发他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东野圭吾真的是一位不会让你失望的推理小说作家,传统的推理小说写作重点一般都放在“谁是凶手”这一疑点上,东野圭吾却另辟蹊径,像这次的《恶意》凶手在开篇就明晃晃的亮在读者面前,案件在故事的开始便迅速侦结,作者却用大量的篇幅来讨论凶手的杀人动机,面对这样的僵局,东野圭吾带给我们的是隐藏在人性最深处的东西,值得我们反复品味,这也许正是他的魅力所在……



  • 通过《白夜行》,东野成功地表达了爱到粉身碎骨,借由《恶意》,他又为我们描绘了狠到万劫不复。人们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狠。《白夜行》里两个内心哀伤的小孩儿相爱了,《恶意》里憎恨产生于两个迥然不同的人之间。 
        小说里叙述了很多种恶行,校园暴力、强暴、剽窃、隐私揭露、婚外情、朋友背叛,但是真正命中主题的恶意,指的却是人类内心深处对异己者的憎恶,来源于人心的邪恶。最让人不寒而栗的是,这种邪恶是与生俱来的。很多人都在小的时候有过虐待小动物的经历,这种恃强凌弱的本性似乎是食肉动物与生俱来的。成年以后,受到社会教育的影响,大多数人都变得正直善良起来。然而,事实上一个善良的人也并不是说他没有一点点的邪念,只是说他一生都没有把自己的邪念付诸于行动。 
        小说主人公野野口集聚了人类的各种劣根性,自私、傲慢、善妒、胆怯、以怨报德。看到昔日伙伴的成功,他嫉恨于心,但是,如果不是因为他知道自己已经肝癌晚期的话,可能他还只是停留于默默地怨恨。一旦知道自己不久人世,野野口的唯一愿望就是栽赃迫害他那阳光的伙伴了。也许正是因为伙伴的诚实正直、光明磊落才更加印证了野野口的卑鄙阴暗,更加激发的野野口即使自己受刑也要玷污对方名誉的变态行为。 
        东野的小说在作案诡计的设计上并不是很具匠心,但是对人性的刻画却入木三分。每一部作品都侧重的反应人性的一个特质,社会意义深刻,令人深思。
  • 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看完这本260多页的译本。 
    惊讶于布局与推理的缜密。更惊讶于世界上竟然会存在如此纯粹且骇人的恶意。 
    一层推理中套着第二层推理,而第二层推理之后还有着更加深入的第三层推理。 
    凶杀案的犯人在小说1/3处就已经被捕,虽然可以大致想象到之后是对其动机的剖析。 
    但我的认知仅止于造于野野口之手的日高的一切,从没有想过竟然全部都是虚假。 
    更没有想过野野口竟然如此扭曲。 
    直到加贺去寻访跟野野口与日高过去有关的人们的时候,我才稍微看到野野口为人的端倪。 
    以及一直被误会的受害者日高的真正模样——一个亲切、爱照顾人、善良有正义感的真正作家。 
    加贺末了的阐明更让如醍醐灌顶般使我恍然大悟。 
    一边惊叹于东野圭吾的缜密思维和奇特构想,一边对野野口那纯粹而悲哀的而已感到背脊发凉。 
    为什么会有如此纯粹、极致、骇人的恶意呢。 
    明明是从小学一直对自己异常亲切的朋友、明明是掌握了自己猥琐的秘密却仍帮自己保守的朋友、明明帮过自己无数次。 
    这种深不见底的恶意到底缘何而来? 
    加贺在阐明的最后给了我一个最简单却有最复杂的理由——大概这一切只源于野野口母亲从野野口小时候就流露出的对居住地附近的居民(尤其是对野野口亲切的日高)的蔑视和不屑吧。 
    因此当发现当初自己如此不屑(尽管对自己很好)的日高竟然抢先自己成为前途光明的作家时,野野口就已经发狂了,那深邃的恶意就已经开始像泉涌般从野野口心底冒出了。 
    而日高掌握野野口初中时代曾帮助校内恶霸强暴少女的照片也不过是微渺的导火索而已。 
    试问数年之前就已经掌握这个线索的日高,即使面对书中内容遭人诉讼的窘境都没有拿出照片作为证据,怎么会轻易让这张照片公布于众呢? 
    试问如此把野野口当成好友的日高,怎么会把这张曝露野野口罪行的照片呈于天下呢? 
    所以,这只不过是导火索而已,野野口想把恶意发泄出来的微不足道的导火索而已。 
    这种纯粹的恶意,根本不需要什么动机。嫉妒、憎恨、愤怒都不足以说明野野口扭曲的心理。 
    只能用简单而纯粹的“恶意”二字概括。






  • 很多人评价这是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果然如此。今天刚收到这本书,就一口气读完,爱不释手。 
        看到一半的时候,我觉得平淡无奇,我推理出的结果和书中是一样的,想想作者不可能和我一样单纯吧…… 事实上,我随着作者的笔锋一直在纠结,心绪始终在变化着。人性嫉妒?挽回声誉?幼年创伤?……似乎,最后揭晓的恶意只是自己也说不清道不明的一种本能,潜藏于心底的复仇欲。 
        只是有一点很不解意,案情的急转直下,竟从“两株八重樱花树”开始,这让我摸不着头脑,难道作者的王牌都是要隐藏最为核心的那个细节?从此,抽丝剥茧,一切顺理成章。我以为,最高明之处就是“杀猫”这个细节,让我验证了自己的智商其实还蛮正常人的,哈哈。

  • 一个人为了掩盖曾经的恶和对朋友的嫉妒而复仇,可是自己却怕暴露出动机。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制造伪证来掩饰自己杀人的目的!

      

       承认羞愧的动机竟比杀人更难。看起来匪夷所思,但却真实的表现了人性中的弱点。会用某些假象来隐藏自己真正的目的。因为那些说不出口的原因需要一块骗得过人的遮羞布。有些秘密只希望被深藏心底,不希望与任何人分享。因为那是痛苦的、怨恨的、嫉妒的、难以启齿的。在另一个光冕堂皇的理由下,自己独自去哀悼。

      

       人性的另一个弱点就是要粉饰自己,让自己看起来是一个受害者,是因为对方的种种恶心而做出情非得已的选择。只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事情讲,故意跳过别人的有理之处,让那些不求事实的人以为着与事实相反的事!

      

       自己总是把别人想成坏人,担心别人会说出自己的秘密,这种担心也能变成杀人的恨,人心真是深不可测!



  • 每一次翻开东野的书,都在期盼着惊喜! 
    每一次合上东野的书,都在震撼与叹服! 
    《恶意》东野再一次延续他的神话。用他细腻的笔触,编织一个你绝对无法想像的故事!我们能做的只有阅读,震撼,还有久久的回味…… 
    故事的内容看似很普通,畅销书作家要出国休假的前一晚,被害家中,通过留下的线索,警方很快逮捕罪犯!推理小说写到这地步,基本就要结束了!可是这部作品会颠覆你对传统推理小说结构,布局的认知!因为故事现在才刚刚开始…… 
    从读《X》时候开始,就深深的被东野所吸引。他的巨大魅力在于,推理小说中融入许多对社会,对人性,对感情的思考!《X》《白夜》《秘密》《宿命》这些作品基本都在剖析更深层次的东西!只不过作者选择推理小说这种文学形式来写作罢了!就像我一个推理同好所说:“东野的作品超越了推理小说的范畴,可以当作纯文学来阅读!” 
    这次的《恶意》中对人性丑恶面的刻画,对文学界内做抢手的描写,对学校暴力这种社会问题的分析!这些描写是有着作者独到见解的,是通过深思熟虑,甚至要我感觉作者是有切身体会的!所以这部作品看完后,远远不是停留在消遣,看热闹的层次上!它是有着巨大内涵的作品!对人性恶意的阐述,要我们感觉自己身体内也存在着一个恶魔!只是时机未到!当条件具备的时候,也许我们都会化身成Lucifer,犯下自己不敢想像的罪! 
    恶意——狠你,不需要太多理由!看你不爽已经足够足够了!



  • 畅销小说作家日高被谋杀后听到的一些情况。  
        听说日高在被害前准备携妻子前往加拿大定居。  
      听说日高在被杀害当天无法忍受邻居家猫的骚扰毒死了那只猫。  
      听说日高已故前妻与日高的好友野野口关系暧昧。  
      听说日高在得到写作新人奖后创作遇到了瓶颈。  
      听说日高剽窃了好友野野口的小说作品后才成为畅销小说作家。  
      听说日高捉到了野野口与前妻有染的证据。  
      听说日高要胁野野口并强占野野品的其他创作为己有。  
      听说日高的前妻可能死于一次交通事故中。  
      听说野野口无法容忍的日高的威胁欺负才杀害了日高。  
        
      把这些所有听说加在一起,日高就是一位攻于心计创作才能有限的作家,杀害日高的凶手野野口而更像一位受害者。听说可能并不是客观的事实,多少会加上述说者的主观愿望,所以整个谋杀案的真像只能通过其他更客观的调查。小说在开始没多久,凶案的真凶野野口就被警察所捉捕,这可能有别于我们过去看过的推理小说,要到最后一刻凶手才现身,《恶意》之后的故事都在野野口杀人动机上寻找真像。  
        
      小说《恶意》可能不看到最后一章真的无法猜到野野口与日高之间的真正关系,无法洞察到野野口内心世界,作案的真正动机。如果说野野口是一凶杀案的布局高手,不如说小说作者东野圭吾是推理小说布局高手。《恶意》完全颠覆了推理小说在我心中某一个固定的格式,有时被害人的死亡,凶手的报复计划才刚刚开始。有时真凶现身,也不一定能看到凶案的真像。书中的凶杀来到心中的恶意,而恶意源至内心的嫉妒。






  • 《恶意》号称东野圭吾最得意之作,其美誉度不在《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之下。而当我将整个故事一口气读完,方可说本书的确不负其盛名。东野的风格与才华,在书中展现得可谓淋漓尽致。

    作为一个推理悬疑故事,本书的表现已是不凡。有评论称其彻底颠覆了推理小说的定式,并非虚言。一般的侦探故事,写到犯人落网,基本已是结尾,可本作中却是一开始就将嫌犯置于读者之前,且篇幅不到三分之一处,案件似乎已经“真相大白”,这实在可说是前所未有。虽然在《x》中,东野也是一上来就暴露嫌犯,但至少作案手段还是要到最后揭晓。然而《恶意》之中,就连作案手段似乎也全部明了,唯一有疑点的便是“作案动机”。可东野竟然硬是以这个“动机”为切入点,衍生出全书的大半内容,并且一步步颠覆了之前读者对案情的所有判断,令人叫绝。而要真正达到这个效果,本书的结构也是一大亮点。全书以犯罪者野野口修和警探加贺恭一郎各自的手记互相交错而成,这就使得书中文本有了“双重作者”,即写作这些文本的并不仅仅是作者东野,也是剧中人物。如此一来,剧中人出于自己的立场,动机,自然会在叙述中用不实之词来误导和欺瞒读者。这也正是本书能够将读者欺骗到最后一刻的关键。这应该也算一种广义的“叙述性诡计”,不过比起某些作家用含混暧昧的语法糊弄读者的小儿科叙诡相比,东野显然更加高明。他一开始就在书中点出嫌疑犯的手记不能全信,在公平性上无可指摘。同时在剧情逻辑性和伏笔设置方面也是十分到位,结局虽然令人大呼意外,但也绝非生搬硬凑。以推理悬疑小说的标准,本书无论从各角度来看都堪称一流佳作。然而,即使明明知道野野口修的手记中暗藏诡计,但我们最后还是着了道。因为我们虽有所防范,但仍然在无意识中对其叙述加以默认,而真正令人从一开始误入歧途的,可能仅仅是与案件看似无关的一个微不足道之处。可以说东野深谙阅读者的心理,才能有此惊人之笔。另一方面,也正是他对剧中罪犯心理动机的精确刻画,以及对人性之恶的大胆揭露,才使得本作令人读来无比惊世骇俗。

    描摹人性,刻画心理,向来是东野的特长。本书中,读到最后,当野野口杀害日高的真正动机浮出水面时,相信许多读者被这深沉无比的恶意弄得背脊发凉,冷汗阵阵。日高对野野口修,不仅没有加害之举,而且还有不少恩情。少年时代的帮助,成年后不计前嫌的交往,身为作家而做出的提携……即使是知道了他过去犯过的错误,也并没有以此为要挟,而是帮他隐瞒。然而野野口非但不知恩图报,反而以怨报德,非但要害日高的性命,还要让他身败名裂。这是怎样的恨意!许多人甚至会无法理解,世界上怎么会有如此恶毒的心态存在。其实我们倒可以从野野口的成长经历和心理活动来一窥其疯狂恨意背后的机制。野野口从小成长在压抑的环境中,养成了懦弱和逆来顺受的性格。为了不被别人欺负,他甘愿为虎作伥,做班上“大哥”的喽啰小弟。虽然也有不少学生因为怕成为被欺负者而偶尔加入欺负队列,但如野野口这样彻底的却是少数,暴露出了他性格中极端利己的印迹和深深的自卑感。不幸的是,在和日高的相处过程中,这种心态不但没有消弭,反而愈演愈烈。日高给他工作上的帮助,不计前嫌与他恢复来往,但他却没有丝毫可以回报之处,这成为他日以沉重的心理负担;同时,日高的成功,更让同样梦想成为作家,却始终一无所成的野野口自惭形愧,无地自容。因此,日高的存在及其行为,不但不能让他心存感激,反而令他感到无比痛苦。于是,出于心理防卫机制,他便只能用恨意来平衡自己早已扭曲的心灵,并用一套极端利己主义的逻辑来改变自己的心理劣势。于是在他看来,日高如此帮他,不过是让他背负沉重的恩情包袱,不过是为了用他的落魄来反衬自己的成功,这种人怎么值得感激?简直可恨透顶!至于日高明明知道他以前所做的猥琐之事却并不公开的行为,更是利己主义者无法理解的,反而将其看作是一种无声的胁迫。其实,这种极端利己主义的心态并不罕见,甚至左右着许多人的行为,所以才会有“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等等格言。当然,如野野口这般极端的表现形式,还是不多的。一般情况下,极端利己者虽然心中负面情感较大,但还不是如白夜行中雪穗那般的无良者。世俗的道德和律法对其有相当的约束力,使得其卑劣一面隐藏在人心深处。然而一旦有外力或内力托动,这种情绪便会复活并带来极大危害。野野口的爆发,一方面是因为害怕自己以往的过错会被公诸于众,另一方面则是得知自己癌症复发,自觉时日无多而干脆破罐破摔,可算内因。“文革”时期,许多人为求发达或自保,诬告陷害对自己有恩之人,可算外因。在东野的书中,我们也能窥见人性的复杂,令人感叹,这绝非一个单纯的本格推理故事。

    那么我们从中到底能得到一些什么启发?我想还是有不少的。虽然现实中我们不能因为恶意的存在而抱定“好心没好报”,遇到他人身处困难宁愿袖手旁观也 不出手相助,但讲究一下施恩的方式还是有必要的。一方面不能老是一副要人回报的姿态,但也因该给予他人进行回报的余地,即使只是形式上的回报。决不能纵容对方极端利己主义思想的膨胀。而一旦察觉到对方的阴暗心态,就应该不再与其有所瓜葛,否则必受其乱。在自身方面,持才傲物固然是真性情表现,但也最易得罪他人。若非真正有自保无虞的强大自信,还是应该在待人接物方面保持应有的平和。认清人性的复杂,抱持理性的态度,在受到“以德报怨”时方能有所心理准备,不会想不开。总之一句话,正是因为知道了这世界上有如此叵测的恶意,我们才应该更加珍惜身边的每一份善意,正是因为了解了不曾泯灭的良知是多么可贵,我们才会去努力去追寻和弘扬自己心中的那一份光明。



  • 一直很想看《恶意》,只是苦于没有时间。今天想到下载,才发现在去年喜欢东野圭吾时,就已下载好了这本书。 
      《恶意》文如其名,看到后面才知道恶意的由来。《恶意》被媒体和读者列为天王作家东野圭吾的巅峰之作,与《白夜行》同享光辉与荣耀,这两部作品恰似两生花,《白夜行》中的爱情极度炽烈,令人粉身碎骨;《恶意》中的怨恨则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总感觉很纠结,自己不大适应这种对话、笔记似的文笔,有些绕。野野口修的手记、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加贺恭一郎的独白、加贺恭一郎的记录、回忆、阐明,其中真真假假把我绕的不行。 
      总以为只是东野的一贯笔法,最有嫌疑的反而不是凶手,《湖边凶杀案》是这样,《嫌疑犯X的献身》也是如此,没想到东野给了我们一个意外。他不再沉迷于作案手法的高低,而转向了作案动机。一直以为,知道了凶手是方便,推理小说也就结束了,《恶意》彻底颠覆了这一观念。 
      看完书后,想着那似乎从小就深深扎根的恶意,心中依旧纠结不已……

  • 这本是我已读过的东野圭吾作品中最喜欢的一部了,每次想到都不禁会不寒而栗。 
     
    过去总体对日本作家的小说感觉就是“变态”,其实那时并没有怎么仔细读过日本作家的作品。而慢慢拜读了村上春树和东野圭吾后,不得不彻底改变了之前的想法。而嫉妒,这于生俱来的情感,在《恶意》中发挥到了极致。变态吗,诚然如此,却是那么真实那么准确地击中读者的要害。恐怕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因为嫉妒而伤害他人的念头吧?还好我们把其压在了心底。。。
  • 初看恶意,是抱着娱乐的心态,因为早已知道凶手,没有什么推理的过程,我也就兴趣缺缺。但谁知一本恶意看下,我却被深深的震动。。。 
    我不能说他的恶意执着是如何的深刻,因为我不能确信自己在处在他那刻时,又会有怎样的想法。。。 
    人心中都有恶意,只是我们的善压住恶,我们努力让自己忽略心中匆匆而闪的恶,只因我们知道恶的后果。。。但谁不会怯懦,谁不会嫉妒,谁不会绝望。。。 
    年少时在恶势力面前的怯懦让他无法喘息,而成年后的理想却不能实现,嫉妒是人的本性。。。他的处处胜人一帱,让他再也找不到自我。。。于是报复成为他唯一拯救自己的方法。。。 
    ————————————— 
      无法评价对错,就如同站在不同的立场,所想的都毫不一样。。。 
    ——————————————————— 
      此书让我看到了人性的善恶,还有执着,如果那个警察不是执着的想要查出真相,也许就没人会知道他的恶。。。


  • 熬夜读完,欲罢不能。首先,小说的叙述手法很有趣,分别通过凶手和警官的手记。由于受曾经读过的阿加莎“罗杰亚克罗伊德命案”的影响,对“我”是凶手倒没有太多的惊讶。不过小说在第二章就揭示了凶手,前二分之一就了解了作案动机。但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凸显的未知谜团不时让我脊背发凉。不读到最后永远不知道,东野大师到底设计了一个怎样的局。

    小说最精妙部分的设计,其实在阅读的时候我也已经注意到了。可以料想大师铺陈这个细节毕竟有其目的,但也是直到最后才真正理解它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凶手欺骗了读者同时也欺骗了警官。

    还是想感慨一下东野构思故事的巧妙,故事起承转接之流畅。在亦真亦假的证词,证据面前,引导读者走入迷雾之后发现疑问最后破解开来。所有的因果关系都顺成自然毫不牵强。实在崇拜这样的作家,唯有逻辑思维缜密又想象力丰富的人才可以创作出这样的作品。



  • 我也没有想过,世上竟然有这样可怕的恶意存在,这最恶毒的情感来自人类最脆弱柔软的心脏。 
     
    事件山穷水复,却又柳暗花明,结局一再反转,感觉心里越来越无法承受那种恶意侵袭而来的沉重。这个结局不是意外和震惊可以形容的,我没法用语言来表达心里复杂的感受,一直在发抖。 
     
    不知道是不是喜欢这样的故事,它所揭示出的,它想要告诉人们的,深重到我难以承受。没想到推理小说可以写到这样。
  • 恶意是东野圭吾很棒的一部作品。在小说的前半段他就毫不吝啬的告诉大家,案子已经破了。凶手抓到了。按说这样就没有东西可以继续写了,但是他接下来的内容却比破案的过程更精彩。他真正要告诉我们的,是作案动机。

    书的精彩之处在于它的悬念性和逻辑性,看起来似乎解释的合情合理,似乎让读者以为,没错,就是这个原因,却总是因为一点几乎不被人注意到的小细节打破原来的猜测,然后自己摇头说,所以不是这样的,那又应该是怎么样呢……该吃饭了,算了,看完再吃;该去上课了,算了,带去上课;该坐车回家了,算了,看完再吃······

    这也是这部小说引人入胜的地方,作者有他自己的想法,很独特,独特到没有人能够猜到。他就这样,不疾不徐的慢慢叙述着,分析着,看似与世无争,但却着实让人震撼,当结局摆在面前的一瞬间,你会怀疑,怀疑的是每个人心中都会有的那点阴暗面竟然真的,就被赤裸裸的摆在了台面上,居然真的就告诉大家,这就是杀人的动机。

    小说采用的是双线叙事,小说中的两位主人公平行视角,都在叙述自己的想法,真真假假,虚虚实实,是智慧的博弈,更是对人性丑陋面的进一步揭示。

    总之,很少有一部小说能够在凶手已经落网的情况下,依然这么夺人眼球,根本没法把书放下。强烈推荐!!!!

  • “他从来没有想像过,在这世上竟然会有这样的恶意存在。”这是《恶意》里其中一句话,也是我读完这本书后的切身感受。 
    这本书不长,可读完之后却会有一种很沉重的郁结感久久无法化开。 
    东野圭吾,他把人性的恶描写到了极致。谋杀,诽谤,校园暴力,强暴“““那么多阴暗的东西,却统统比不上人性。 
    一种在自己死亡前也要把别人拉到地狱里的偏执。恨,嫉妒到了骨子里的时候,人原来可以是那么残忍。终于明白人的危险之处。当你处心积虑恨一个人的时候,可以把自己所有的聪明才智精力力量都用来伤害那个人。当这种超越极限的爆发力被用来恨一个人,这种恶到骨子里的恶意,让我不寒而栗。这个世界让我不寒而栗。 
    野野口修,不知道要用什么样的话来评价这个人。东野这个叙事高手,让我对他从一开始的欣赏,到惊讶,到同情,到••••害怕。他的犯罪动机不是让那个人死,而是要贬低那个人的人格。嫉妒那个人,从小就比自己不屈服,坚守着自己的人格;然后那个人的成名又完成了自己从未完成的梦想;那种永远也无法超越的光芒;于是,被逮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我不想单纯的用心理畸形这四个字来解释这个案子。野野口修从小为了不被人欺负去欺负别人,这并不是少数现象。除了他,班级里很多人也被逼着做过这些事,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少年日高,从小就有着强大的心灵。《恶意》里也说过,校园暴力事件绝不可能销声匿迹。我们再怎么粉饰,想要校园暴力永不发生只能是一种幻想。可是毕竟不是每一个人,都会像野野口修那样做出这种事。杀了那个从少年时期就一向对他很好的日高后,还要污蔑日高的人格。究其原因,我们却无法说清。因为这是人性。连野野口修自己也无法说清的恶意纠缠着他,于是他策划了这场近乎完美的谋杀。 
    最让人震惊的是,野野口修自己却很了解人性。他在最开始,只用了一个小细节:日高毒杀了一只猫。就让所有人掉入了他的陷阱。先入为主的惯性是我们一向的误区,我们就这样下意识的,把日高这个名字盖上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戳印。 
    人性是多么复杂。 
    对于把人性剖析的如此深刻,把黑暗全部展现给你的《恶意》,我无法轻易评价。


  • 我觉得这本书我都不知道该怎么评价了,看完有好几个月了,都很难写出点什么想法,可能是已经有很多写得太好的书评了吧,都说出了我想说的。

    《恶意》写于1996年,与《名侦探的守则》写于同一年,当知道这点的时候挺惊讶的,可能那一年对他来说是思想变化很大的一年吧,从他之后的作品就可以看出,像《嫌疑人X》和《白夜行》这样的作品中,都有着一点《恶意》的影子,可见这部作品真的是实至名归的东野“转型作”。

    书中的种种伏笔以及最后的转折都安排得合情合理,而且一点细微之处都不放过,看似无关紧要的事原来都隐含了更深层的意义,就像平静海面下的暗流涌动,到了最后的20页再喷薄而出,凶险的恶意透过纸张直击人心……

    震惊过后回过头来想想其实那样的恶意可能也隐藏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我们很有可能在不经意之间做出了伤害到别人的事情。人心可以是最险恶的,但是同时也是最脆弱的,最软处被刺激到,便能恨到极点,万劫不复……



  • 这本书一拿起来就欲罢不能,不愧是作者的代表作,跟常规的推理小说截然不同,从很早开始就已经知道罪犯是谁,但是随着篇幅的铺陈,还是让你随着作者事先预计的那样,逐渐深入去探知凶手的真正作案动机,可谓是很独特的角度。另外到最后谜底揭开的时候,也让人心生冷意,人性的险恶和人心的复杂实在让人实在难以预料。 
    篇幅的编排方面也很独到,虽然全书都是以“我”这个第一人称写成,但是不同的章节却不时将“我”在凶手和侦探之间转换,让读者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犯罪心理的分析,但却又屡屡落空。 
    侦探推理迷绝对不能错过的一本小说。
  • 因为知道这是一部推理小说,所以在读第一章时我便不停地猜测凶手是谁,试图从描述中寻找出蛛丝马迹,很意外,凶手居然早早就现身了。东野圭吾的构思让人惊喜。原来这部小说让读者猜测的不是凶手,而是凶手的杀人动机。 
      新颖的叙述角度使我们更加细腻地了解到人物的内心,也更轻易地被人物的内心叙述所欺骗。换一个陈述的角度,我们的爱憎就掉一个圈,突然觉得东野圭吾就像是那个“野野口修”和“加贺恭一郎”的合成体。“野野口修”的作者将这本书所有的一切都精心设计,巧妙地操纵着读者对日高和野野口修情感的变换;“加贺恭一郎”的作者冷静地把握故事的来龙去脉,将邪不压正的主题不被人性的“恶意”所压倒。   
      故事并没有过多地描写杀人的情节,血腥的场面,然而当我读到最后却不寒而栗,这才深刻地理解书名《恶意》的真正内涵,也愈发觉得“最执着的怨恨,最凶险的人心”这句话用在这本书上是多么的贴切。背叛了好友加入不良少年团体,帮助恶人欺负无辜的女孩,杀害帮助过自己的恩人都及不上野野口修特意在手记让别人误以为是日高杀害那只猫来得险恶。那是怎样阴暗的一种内心,怎样发自内心的一种“恶意”啊。 
        中国人的人性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无疑就是所谓的“见不得别人好”,我也曾经一度认为这是中国人所特有的,现在看来我错了,原来人性是不分国界的。值得庆幸的是,加贺恭一郎的存在让我们停止继续悲观,那个曾经中途逃跑放弃做老师的懦弱男子终于这一次没有逃跑,找到了事情的真相,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找到了人性中最原始的那份“正义”与“善良”。
  • 如果东野的《放学后》是将推理、谜案发挥到极致,那么《恶意》就是将文字的功力发挥到极致的作品。

    《恶意》主题是一个作家杀了另一个作家。东野在叙述事情的发特用了两个人的笔记为贯穿。一个是凶手野野口修。一个是负责调查的警探加贺龚一郎。

    最开始,东野就利用野野口的手记将读者引导进错误的陷阱。直到告白之章,就像故事中的警探们一样,都被野野口的手记牵着鼻子走。野野口变成了一个受人同情,被逼迫埋没自己才华的可怜人。就连他杀害日高这件事都不免让人心生遗憾。案件其实已经破解,凶手也已经绳之以法,故事理所当然的也该结束了,偏偏书的内容才刚刚进行到一半。在野野口这件事情上,加贺有着一个疑惑,凭借着自己的执着而去调查野野口真正的杀人动机。最后的结局出人意料。原因在于包括阅读故事的我们都已经觉得“日高不是一个善类,野野口虽然杀人但也是被逼无奈。”的时候,峰回路转,所有的矛头齐齐对准了野野口修。他所作的一切只是为了掩盖令他羞愧的过往,同时羞辱日高的人格(说他盗窃自己的作品)。

    虽然,在谋杀案的设计上,东野并没有什么出新,而在推理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小瑕疵(比如以酒瓶为备用凶器的设定,他可以找个更容易致命的东西么。)但是也无法掩盖这部作品的魅力。

    作为凶手的野野口害怕的不是被绳之以法,而是被发现那个隐藏在杀人背后的阴暗的动机。他所做得一切也只是为了掩盖那个而已。或者他更希望被抓住,反正作为晚期癌症患者的自己已经不久于人世,在余生可以夺走日高的一切并且埋葬那个事情,一石二鸟又何尝不可呢。有着两手打算的野野口所作的设计是完美的,进可攻退可守。他可以在杀人之事败露后不露声色的将警察引导进他的圈套。本来满心欢喜寻找到的所谓线索不过是野野口早已经设计好的剧本。他是这个剧本的主演,所有的警察都成了他的配角。

    本文最精彩的描写桥段,也是让人最为佩服的设定,如加贺警官所说的一样,那就是野野口最开始写的假的记录手记中记录了日高杀死了打扰他的猫。野野口正如一个出色的作家为了让读者理解笔下人物的性格特点而展开的侧面描写一样。不显山不露水,给阅读它的人一种感觉——日高是一个连猫都会记恨,为了利益不惜杀死这些可怜猫咪的残酷的人。因为先入为主的原因,从作为读者的我到加贺警官,一直都隐约对日高有着“不是好人”的印象。理所当然的,作为坏人的日高一定也会做出威胁野野口成为他自己的“影子作家”的事。

    一篇好的作文,丰满的描写必不可少。野野口就是这样在手记中通过神态、动作、语言等等细节描写塑造了他自己与日高。他写了一部虚构的小说,合情合理引人入胜。但是,小说终归是小说,真实的现实远远不同。

  • 推理类,悬疑类,恐怖类的小说一向看得比较少,因为自认为承受不了读完这些小说之后,灰暗的心情,整个人要死一般的感觉。但是群里的伙伴们比较喜欢推理小说,于是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也开始读这类小说。东野的这本《恶意》乍一读似乎只是用冷静的口吻,在干练的刑警努力工作下破案的故事,但回味一下,从小说开始猫死事件就隐隐透露出的恨和冷让人不禁发悚:野野口修冷得过分了,如此以怨报恩。一个转身,本当最亲近的人何以成了最致命的敌手。从众人口里一个美好形象的日高,这样处处比野野口修优秀的日高被阴谋杀害了。野野口修如此冷静而理性的害人性命,不禁让人战栗。事件很简单,但作案动机却如此的久远。人性如此脆弱,人又有多大程度把握好自己呢? 
     
    东野的叙事很简洁,但是简洁却不失力量,凶狠之气扑面而来。故事架构极为精巧:一只被毒杀的猫就将我们引入了日高的冷酷的第一印象的假相中。而将事实真相揭示在我们眼前的是那些大海捞针般进行询问和排查疑点仔细分辨涉案人社会关系情报的刑警。原来是野野口修的家庭环境,自卑多疑与嫉妒让他走上了谋杀并企图据他人成果为已用的无归路。 
     
    对同行人的嫉妒,对从小一起长大的伙伴的嫉妒,这一类的小说,其实也有别的日本作家写过。日本人善于挖掘这类的关系。但是东野的小说,却与众不同:极简,极精巧,极冷。对人物之间关系的把握更独到。如在《宿命》里是两个二十余年来彼此敌对却又互相牵挂的宿敌,被一件突发的凶案联系到一起。《恶意》是两个从小彼此关照的朋友突然变成伤害与受害者。由爱转恨,由恨转爱如此迅速。让人感叹到无语:命运也许就是宿命,人性的爱恨两极也许永远都是如此无常。还有东野小说里的人物:《白夜行》爱到极致,《嫌疑犯X的献身》数学天才却在爱前却步的石神。以及《恶意》里恨到极处,如此彻骨的恨的冷。 
     
    对于关系,野野口修有一段话“老师和学生的关系建立在一种错觉上。老师错以为自己可以教学生什么,而学生错以为能从老师那里学到什么。重要的是,维持这种错觉对双方而言都是件幸福的事。因为若看清了真相,反而一点好处都没有。我们在做的事,不过是教育的扮家家酒而已。”如是,野野口修与日高便是这样一种关系,一种维持的错觉,一场错位的关系,如此冷的恨。
  • 东野圭吾不愧是推理大师,一个杀人悬案被他演绎得这样情节曲折,跌宕起伏,丝丝入扣,步步悬疑。人性的恶意被他以推理的方式独特地揭露出来,我们该为这样一部优秀的推理小说拍手称快,还是该为人性的恶毒感到悲哀? 
     
    读前半部分的时候,我一直自以为是地觉得罪犯肯定是隔壁邻居家的养猫女人,觉得她最有杀人动机,日高先生毒死了她的猫,而她对猫有深爱之极,因此对日高先生产生怨恨,继而变成仇恨,终于决定在日高动身前往加拿大之前杀了他。后来,我又猜想藤尾美弥子是犯罪嫌疑人,因为日高先生在他的作品中揭露了他哥哥生前的隐私,他认为是对哥哥的亵渎,在就日高先生撤回小说,重新修改的几番谈判未果之后,她气急之下杀了日高。这些是我臆想的犯罪心理和实施过程。然而,令我大跌眼镜的是,杀人犯竟然是野野口先生。 
     
    这是东野圭吾大作的光辉之处,让读者在跟着线索一起千回百转之后,突然戛然而止,另一番险象环生,然后给出结果。除了享受推理的快感,这部《恶意》,它要表达的现实意义,大概是希冀人们人心向善吧。邪恶、恶意、妒忌、仇恨,以及为此付出的代价,多么可怕,多么得不偿失。

  • 看东野圭吾的小说和看别人的时候不太一样,要去别有用心的去猜测他的结局,而不是按部就班的去认为凶手是谁,他的目的是什么,如果落入俗套的话,只能说你上了他的当了。 
     
    恶意开篇就是有些让人不寒而栗,因为猫的吵闹就把它弄死,心里默默的觉得日高应该是个凶恶冷漠的人,后来慢慢的展开,自己也受了野野口手记的影响,讨厌日高,憎恨日高。 
     
    最后真相大白,才知道,从开篇的第一个字开始,这就是一个局,一个用世界上最丑恶情感累积而来的局。
  • 会开始看东野圭吾的书,是因为看了福山雅治演的神探伽利略,后来又看了剧场版的嫌疑人X的献身,觉得构思真的很不错,后来在当当发现了原来这两部片子的原作者原来是东野圭吾,就开始看他的小说了。 
    这本书真的是一本构思很新奇的书,从来没见过哪本小说在一开头就抓到了凶手,而整本小说最大的一点就成了凶手的作案动机,一直到看到最后第二章的时候,我才开始了解凶手的动机,真的是隐藏的很好,而且写的也很棒。 
    真的很喜欢东野圭吾写书的时候的构思,很特别,很期待之后还有什么令人意想不到的构思
  • 恶意,一本薄薄的书,但就是这样一段不是很长的文字,却一而再、再而三地把我愚弄,作者给读者设下的陷阱一一奏效,不得不佩服作者构思整个故事、布局整篇小说的天才能力,虽说被反复愚弄,但就是在这种愚弄中才体会到东野这部小说的魅力所在。和白夜行相比,这部小说的故事性和情节的描写有一定的差距,但不得不承认恶意是一本非常出色的推理小说。 
        看恶意,不仅享受到了读推理小说的乐趣,也感受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挖掘,中国和日本本来就有着类似的文化背景,读到小说的结尾处,作者对人的心理那种深入的分析同样让我受益匪浅。
  • 每次都被对东野圭吾推理小说的评论而吸引。《恶意》也是一样,因为说它和《白夜行》是一对双生花。《白夜行》因爱粉身碎骨,《恶意》因恨万劫不复。对《白夜行》一直让我记忆犹新,男女主角的爱犹如黑暗中唯一一丝亮光,让人感到痛彻心扉,没想到《恶意》也让我意想不到的惊叹。读后深感东野圭吾的强大。原来推理小说可以这样写的。 
       《恶意》是东野早期的作品,首先是作品的写作风格,采用的是互相交替的自白,使读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事物,那种感觉很奇妙。仿佛真的身临其境。小说一开始便找出了犯人,相当好奇作者到底想要怎样进行下去呢?在这一点上让我想起了《圣女的救济》同样也是将犯人在一开始就锁定了。只是没想到作者犯案的手法居然是一个虚数解,这次东野也想用同样的方式,展现给读者一个完美的犯罪吗?结果却大大的出乎我的意料,凶手早已准备好了被捕,被捕只不过是他部署中的一个环节而已。先不讨论日本人的心态问题,能将推理小说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恐怕只有东野了!
  • 就算是被捕也不怕,即使赌上自己所剩无几的人生,也要贬低对方的人格。这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啊? 
    说老实话,我实在找不出任何合乎逻辑的理由。野野口先生,你也是这样吧?或许边你自己也说不清。 
     
                                                           ———选自《恶意》·东野圭吾 
     
     
    这本书写法上很特殊,以手记形式也就是“记录体”的形式呈现于读者的眼中的,是几个不同的人的手记组成的一本文集——第一人称叙述通常具有欺骗性,上过一次阿加莎的当和数次绫辻行人的当之后我已经提高了警惕,然而本作无论是相信谁,都直接指向一个答案和一种手法——之后凶手的自白也证明了这个结论。然而此时,《恶意》才刚刚开始。作者在明确了凶手是谁的前提下,布下了一个又一个的圈套,读者一个不注意,便陷入圈套,不能翻身——这是继绫辻行人的《馆》系列以来第一部能震撼我弱小心灵、颠覆我的感觉、引起我强烈共鸣的小说——作者颠覆了一般的推理小说的“追求手法”的定势,逆而为之——追求动机。看到书的最后,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过朋友写的书评的缘故,我不禁也想到了William Faulkner一句名言:“Facts and truth really don’t have much to do with each other.”(事实和真相通常完全不相干。)这句话真的确实是描写这部小说的绝佳话语——恶意,人性的恶意,不读到最后,任是谁也想不出,究竟有什么深仇大恨,非要致人于死地呢?而看到最后,足以让读者脊背发凉,不寒而栗——又有谁没有过这样的恶意呢?


  • 东野圭吾的《恶意》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让我有了一次全新的阅读体验。

    《恶意》以不同人物的手记、记录、独白、所说的话自成章节组成。读者每读一章,都可以从不同的人物的角度出发来对案件做出推测。而巧妙之处在于,正如前面提到的手记、记录、独白等形式——表达方式的不同则可以将推理玩得更炫。比如第一章名为“事件之章——野野口修的手记”,在读第一章的时候,我们站在野野口修的视角了解了整个案情,但读推理小说经验不多如我者,往往会以为这就是案件的真正情况,反而轻松的忽略了标题中即给出的陷阱“手记”两个字。就是说,所谓“野野口修的手记”,只不过是一个叫野野口修的家伙写的一段东西,仅此而已。并非《恶意》这本书讲述的是以野野口修为主角的、以第一人称为视角的故事。

    而真正的主角贺恭一郎则是以“记录”的方式出现在第二章“疑惑之章”里面。我就是读到第二章才明白了自己前面的粗心。后来,我把这看成是东野给读者的一个下马威,或是一个警告,如同岛田庄司在《占星术杀人魔法》中致读者的一封信一样。只不过东野表现得更隐晦、更邪恶一些。

    了解东野圭吾的读者都清楚,东野是理工科出身。这从先天上造就了他作品中缜密的技术性。在书中,不论是野野口修的手记,还是贺恭一郎的记录;不管是案情介绍,还是疑惑推理部分,透露出来的跟案情有关的细节,几乎百无遗漏的跃然纸上,可那些“就在那里”的疑点却只有等到作者在下一章明说之后,读者才能做出回应。换句话说,读者就像是被作者赶着走的,完全失去了主动性。这有点像在课堂上,无论老师如何提示,学生都沉默不语的情景一样。我在上学的时候,就经常看着老师问了整排整排的无言以对的同学,而为他们着急。那种知道答案却不被提问的感觉,至今难忘。东野之所以能够屡次三番的在一本不足20万字的小说中,制造这种征服读者的强势氛围,我觉得除了一个推理小说作家的职业操守外,理工科出身的思维习惯同样是重要原因。

    我读东野的上一本书是《嫌疑人X的献身》,与其相比,这本《恶意》要更加趋近于社会派。有人说东野的推理风格很难定位,这恐怕是要缘于他一向简洁、凝练的文风吧。比如《恶意》,书中鲜明的提到了校园暴力这一社会现象,这可以说是案件杀人动机的大背景和大环境。因为有了校园暴力,才有了案件的发生,从这个角度出发,《恶意》可以说是十足的社会派推理。但是东野偏偏在后半部分,用贺恭一郎的一段回忆以及调查走访若干当事人的问话,来轻描淡写或者是从侧面描写了校园暴力。而没有像宫部美雪的《火车》那样,对信用卡制度做出了近乎专业的讲述和阐释。以此可以看出,东野可能是不想把更多的笔墨用在如何定性自己的作品上吧——只要是精彩的推理小说就可以了,何必非要争门夺派呢。

    其实,读过《恶意》之后,我对书中的真相、也是最真实杀人动机还是有一些保留意见:校园暴力以及校园时代留下的恨,真的可以恨得那么深吗?也许没有经历过那种环境的人是永远不会理解的吧?

    像《嫌疑人X的献身》一样,在《恶意》中东野又一次将骗局进行到了最后。从推理小说的几大焦点来看,“who do it”(凶手是谁)在书的前部很快就被解决了,“how do it”(作案过程)也随之被搞定,可以说,要是在警匪片中,此时案子已经结束了。而且并非没有“why do it”(作案动机),只是,正如书的作者是东野圭吾一样,《恶意》的主角是大名鼎鼎、无比敬业的贺恭一郎。有他们在,就一定要有一个“is it real ?”(真的是这样吗?)。通过看似漫长实则短暂的精彩演绎,在最终,我们会发现自己心中所做的判断又一次全被推翻,我们又一次被东野骗了。



  • 作为一名东野圭吾迷,他的每一本小说只要出版我都会悉数阅读,看多了东野圭吾的作品,却从来不觉厌倦,并深深折服于东野圭吾的惊天诡计中对于人性的思考和探求。 
        《恶意》是继《白夜行》之后我个人最为欣赏的一部小说。阅读着这部小说,开头脉脉温情的叙述将我不知不觉引入一个陷阱,凶手看似显而易见的犯罪动机背后隐藏着的恶意竟像一把冰冷的匕首,深深刺入心扉,让人竟觉彻骨的凉意。这场报复,不为仇恨,只为尊严。当作为人的尊严被践踏,当看着从小一起长大的觉得远不如自己的朋友一朝成名,自己却始终默默无闻无人知晓的时候,隐藏在内心深处的恶意好似火山喷发,无法抑制。在我看来,东野圭吾不仅仅是推理小说天王,更是一名心理学大师。
  • 【试读】恶意 
     
        我下载了电子版看的《恶意》,看完之后感觉真是出乎意料啊。在读到本书不到三分之一的时候,就看到犯人已经供认了罪行,本书后面的三分之二,完全是追索事件的动机部分。我想当然的认为本书的重点应该在后两部分,但是直到读完全文,才发现原来全书的最关键部分竟然是在第一部分很轻描淡写的某一处,只是自己当时根本想不到,这样的伏笔推动了后面的情节,这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  
        匆匆看完中间的部分,感觉引人入胜、欲罢不能,心里总被情节揪着。到了后面三分之一部分,我以为结局会如我想的一样发展,孰知“结局之後还有结局,意外之外再度意外”,峰回路转,情节竟然是对前面我的认知的彻底颠覆。在这部小说中所谓的“本格”与“公平”表现得淋漓尽致之处并非作案过程中,而是结尾对作案动机的完全揭露,以及人性之恶使然的种种佐证。读完全文,回顾本书前面那个小小的却很关键的伏笔,不得不对作者的构思赞叹不已。  
        在《恶意》中,作者在打破凶手的似是而非的那个动机后,将人性本恶酣畅淋漓的展现在读者面前,我觉得这一点能够写好是很不容易的,一旦矫枉过正就会让读者不以为然。本文的作案动机作者写得毫无瑕疵,还暗藏伏笔,文中的过度、转折、佐证,都合乎情理,令人信服。作者构思与布局的功力,非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  
        我很少看推理小说,但是我觉得这是一本是理念与技巧完美结合的推理小说,作为小说,写到这样的程度已经是相当高的境界了。以后有机会我会读一读他的其他作品。


  • 每个人心里都住着一个恶魔,不过很多时候,它被锁在一个叫做潘多拉的盒子里,而钥匙就挂在盒子之上,无论是谁都可以轻易打开。东野似乎很“钟爱”这个名叫潘多拉的盒子,不,应该说东野对里面的恶魔真的很在意,而恶魔也果然影响,甚至是改变着每个人。 
        对于推理小说来说,看者最关心的应该算是结局,而重点也仅仅在于谁是凶手,凶手的犯案手法以及侦破点这一类的问题。而东野,在这些问题之外,关注起了凶手更内在的声音,而这就是东野的特别之处吧?东野把潘多拉之盒里的恶魔,清晰的展现在了我们眼前,不知道是恶魔让人心变得如此黑暗,还是黑暗的人心招来了恶魔?无论怎么样,一旦和恶魔相遇了,携手了就必然陷入深渊。 
       文字温和简洁,很有日式的干净,布局自然,侦破点淡淡一笔,文字之下淹埋的人性,犯案的动机是整个故事东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重点,也是东野越来越关注的一个人性话题的焦点吧。
  •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是非常喜欢看侦探小说,他们总是一成不变的,无论犯罪的手法多模的匪夷所思总是可以被读者窥出端疑,随后套入固定的模式。每每读到最后,读者总是可以露出果然如此的表情来。但是《恶意》打破了模式,彻头彻尾的欺骗读者,一步一步的引诱读者上钩,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既定的模式先进行推理,虽然凶手推断不错,但是杀人的动机却和读者所想完全不同。震撼于人的嫉妒可以产生如此的执念,产生如此的恶意。人生苦短,还是宽容一些的好呀!
  • 借用某人发言,因为感觉感受很相似就引用一下拉!谢谢啦。不好意思哈。 
     
    看东野圭吾的《恶意》让我有种别样《罗生门》的感觉。野野口修与加贺恭一郎,包括其他人对一件事和一个人的看法,看上去像是事情的本来面貌,却又充满着欺骗。尤其是小说的第一章,几乎让所有不明就里的读者上当,被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欺骗。但是读罢整书,却又急不可待地想再读一遍第一章,因为这一章虽说是“欺骗”,但却交代出很多看似平淡,却与案件紧密结合的情节。  
     
    《恶意》对于东野圭吾来说,无疑是在超越,超越的不仅是他自己——看他的《白夜行》时,我以为推理小说写到这种程度算是极至了吧,我甚至觉得东野圭吾就侦探小说界的金庸。武侠小说写到金老爷子这份儿上算是出神入化了——然而我觉得东野超越的更是侦探小说本身。  
     
    一直以来都觉得侦探小说是不可以过早地暴露底牌的,嫌疑人总会在最后一章里才暴露出他的身份,提早暴露简直就是把自己逼到死胡同。事实上,侦探小说到底可不可以这样写,东野给了这种写法的一种可能。他已经毫不在意提前暴露身份,致使小说第二章就锁定了嫌疑人。可是读者仍有好奇,那就是他的犯罪动机。东野不卖关子,仅在接下去的一章就开始分析,很快又得到了读者所期待的“动机”的答案。  
     
    东野的高明之处还没有完,我们自认为的“动机”也是不纯的,很快,他开始写出几章貌似与剧情不相关的事,但是,这些又都在后面有所交代,以便于推翻前面所写的案件的所谓“真相”。  
     
    就像书中的那句话:“要杀人之前,先想好杀人动机,这恐怕是前所未闻的事。”《恶意》的不同之处在于,在很多侦探小说正纠结于分析凶手作案手段之时,东野圭吾思考的是作案动机,并对此大做文章。这就是为什么,东野不怕谜底(既犯罪嫌疑人)过早揭开的原因所在。  
     
    作为本格推理小说,像前段时间看过的大阪圭吉的《银座幽灵》,那只是短片合集,而以17万字书写一篇本格推理小说,又是那样的在不断推翻之前既有判断的基础上,做到情节上环环相扣,除了东野圭吾,目前还没见到别人。  
     
    推理小说,以前读过,但是不多,东野圭吾算是给了我一次震撼,从这一点上说,作为一名读者,我在推理小说的阅读上,起点有些高。回过头再看别的推理小说,惟恐有种“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感受。



  • 自从三千年前便已开始了人性之本恶抑或本善的辩论,但是却从来都没有结论;人类,终究不过是这个生物界最为复杂的生物,《恶意》所阐述的恶,其实不过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自私,中国有句至理名言“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的,他犯下的罪,不过是自私地为了掩盖过去的黑暗自己,就算他泯灭了人性,但是相信他应该也曾执着于光明;只不过最后他眼里所看到的未来,只是自己构造的一场梦。凶手,可悲;却不值得同情。但人性,本善抑或本恶?依然是不可得知;《恶意》也不会告诉我们真正的答案,只是我们相信人性本善,就会天天天蓝;我们相信人性本恶,就会夜夜不得安寝。
  • 我不算一个侦探迷,看过东野君的书只有:嫌疑人X的献身、白夜行以及这本恶意! 
    最喜欢的是嫌疑人X的献身,因为缜密的思维、满腔的爱意!(这里就不多说了) 
    来说这本《恶意》的确是对读者撤头撤尾的欺骗,呵呵,一切的发生就是那么不慌不忙、张弛有度,对于读这本书的人,总是有一种已经接近真相,但实际由离真相那么遥远!等到故事的最后我们终于看到了,慢慢猜测中的结局,但是又为这个猜测“不寒而栗”! 
    原来,世间竟有这样的“恶意”!!! 
    对于我来说同样是一种“纠结”却是与“白夜行”完全不同的纠结! 
    喜欢的朋友可以看看!




  • 一直以来对日本的推理小说有些抵触情绪,不过最近看到对东野好评如潮的评论按耐不住买了几本,这是我看的他的第一本书,看完有些不寒而栗. 
    东野的推理确实与众不同,在用不太吸引人的第一人称的写法过早的将杀人犯暴露出来后却仍能悬念重重,最后的目的,动机让人瞠目结舌.好一个东野! 
    看过不少中外本格派的推理小说,无外乎不停的死人,然后不停的找杀人凶手,最后的凶手往往是比较出人意料,有些审美疲劳了,这部小说最终目的是要告诉我们动机!!!真正的动机!!!人性!最阴暗的人性!!! 
    探讨人之初性本恶还是性本善就象探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一样的没有意义,龙生九子子子不同,不同的环境,不同的性格会造就不同的人性,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凶手的动机完全合理!!! 
    开始看白夜行了,估计也不会让我失望……


  • 《恶意》中的怨恨无比深沉,令人万劫不复。  
     
        这本小说就如同《嫌疑人X献身》一样,早早地暴露了凶手,不同的是,《嫌疑人X献身》读者所要追寻的是犯罪手法,而这本小说要挖掘的却是犯罪动机。而且,前者述说的是爱的极致,而后者追寻的却是恨的极致.  
        恶意…恶意…真是好名字.  
     
        畅销书作家在出国的前一晚于家中被杀。凶手很快落网,对罪行供认不讳、但求速死,却对作案动机语焉不详。  
        他当真是罪犯?他究竟为何杀人?  
        在彻查被害人与凶手的过去之后,警官面对案情、手法均平淡无奇的事实,却感到如坠万丈深渊般无边的寒意……  
     
        基本上在前四分之三的篇幅中,展现在读者面前的都是一个布局巧妙但仍有迹可寻的、较为传统的故事。搜证、质疑、推理、解答,环环相扣、层层推进的顺叙模式,首先呈现了一个足够精致复杂的案件。或许在经典推理作品中这也只是中规中矩,平平无奇,但重点恰不在于此。  
        在看似顺利地逐步破解疑点的警方侦查的背后,仅用20页的篇幅,就将之前的一切线索全部重组,给出完全超乎想象的真相。  
        东野式的战栗再次浮现.  
     
        弗洛伊德有名言:“所谓好人,就是只满足于在梦中作恶的人”  
        你有没有在忽然一个时间怨恨着另外一个人?  
        即使他(她)对你微笑,甚至宽容,你越觉得他(她)可恨?  
        或者你莫名就希望他(她)消失掉?  
        是不是在每个人的身体里,天使和恶魔都同时存在?  
        很多人看完《恶意》。大都惊讶叹息得是作案人居然有如此罪孽深重的动机,背脊发凉.其实回头想想,你呢,曾经有没有因为一个小小的事件,就在心里深刻的怨恨着某人.即使这恨意很快的消失掉?  
        我的惊叹来于,东野让我们真实的面对,住在我们身体里的另一个自己.所谓,人性,血淋淋的展现.  
        即使,自己是弗洛伊德口中,”所谓的好人”  
          
        所谓恨的极致,没有什么杀父弑母,没有金钱关系,没有感情纠葛,就那么真实的来源于那么小的一点又一点,小得看似司空见惯.  
        这才书,本书之妙.  
      毕竟谁的心中无恶意?  
        不过,有句话是说得挺好的,不论如何丑恶的偏见,它的产生绝不是历史和地域的错.  
        这才是本源吧  
     
          
        PS.  
        最近大爱东野.喜欢这本超过<嫌疑犯x的献身>好多.  
        不过,嫌疑犯石神却是我爱的. &n bsp;
        某人奇怪我为什么爱看推理小说.  
        他说推理小说太过理性.  
        我爱的不是推理本身,推理只是吸引我读下去的一个过程,说到了,吸引我的还是人性.  
        这是爱东野的真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3044.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