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小说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曹?N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嗜血的皇冠·大结局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二十多岁的刘秀,从生而授天命到随兄起兵,从昆阳大战一战成名到手足之断忍辱偷生,从身披虚衔渡黄河到排除万难安河北。云霄飞车般的起起落落,然而这是命运的归属还是自身努力的结果呢?
  • 都有过人生的幻想,然而谁都最终会接受人生的真实。不独曹三公子如此,李斯如此,刘秀如此,你我亦如此。 所以,曹昇又写了《嗜血的皇冠》,用现代心灵来与历史心灵对话。
  • 像这样写历史才有意思。当年明月,曹三公子都是很棒的历史普及先锋!曹三公子不仅善于写历史,而且其他方面的知识相当广泛。行文过程中许多古今中外的情景信手拈来,进行适当的演绎,又不失时机的转回到现在正叙述的历史中,让人读起来大快朵颐!
  • 个人认为: 本书语言较风趣,吸引阅读者的注意力,尤其这种文史,若较枯燥则是根本不想碰,但此书正相反,推荐!!!
  • 从去年看到《嗜血的皇冠》之后,就一直在等大结局出来,总算让我等到了!!十分好,装帧延续了上册的风格,明黄色大方霸气,里面用纸也十分好……虽然是第二部,但是《嗜血的皇冠大结局》完全没有像其他作品的后续作品那么敷衍,还是一样好看……
  • 作者比较偏重哲学方面的描写,反而使人对事情的经过了解不深。
  • 《嗜血的皇冠》来到第二部,也是大结局。说实话这点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本以为刘秀的故事还颇有些可以讲,本以为曹三要效仿当年明月长篇大论,不过他还是保持了自己的风格,上下两本结束。这其实挺好,毕竟现代人生活节奏快,没工夫老读大部头。本书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通俗读物,内容也已经足够多了(至少比中学历史书多多了)。至于读完之后还意犹未尽的读者,可以去读进阶读物如《资治通鉴》《剑桥中国史》。

    说到刘秀建立东汉的这段历史,其实往往被忽略。历史课本上对这段历史语焉不详,一笔带过,给人的印象是王莽灭亡后,刘秀就顺理成章得了天下。有时候甚至连王莽本身都被忽略了。不过,看过本书后,你会发现,原来西汉末年的乱世也丝毫不逊于东汉末年或是隋末唐初,一样是一个群雄割据,混战不休的时代。光是称帝的,除刘秀外就有先后五六个。这种场面,可以有很多内容可写。不过曹三既然决定了两本完事,也就肯定要对叙事压缩一下,不能铺太开。所以本书难免对史料有所压缩取舍,阅读时可以感觉到。但这绝不意味着第二部只是叙述刘秀发迹经过的流水账。曹三还是很好把握了“详略得当”的要点,对关键人物和关键事件不吝笔墨,总体进程则堪堪带过。人物方面,虽然以刘秀为主线,但也并不仅止于刘秀。阴丽华、邓奉、隗嚣、公孙述、云台二十八将……均有可圈可点的描写。尤其是邓奉这个形象,塑造得尤为光彩照人,似乎寄托了作者的理想色彩。而曹三的文笔,依旧保持了戏谑诙谐的特色,令阅读过程顿显轻松。当年轻读者如我读到古人说出“攻城什么的,最讨厌了”这样的台词,怕是要忍俊不禁的。当然,光有戏谑恶搞只能流于肤浅。曹三在本书中不仅参照国内史料,还多援引剑桥中国史中观点,并且不是盲目接受,而是合理扬弃,令人信服。他对刘秀的塑造,也不是一味吹捧,而是客观还原。对于不那么光彩的一面,包括纵容部将滥杀无辜等也有所提及。而当他最后写到泰山封禅,面对一片称颂的场面,仍以冷眼旁观,指出其不过是权贵的游戏,而与庶民无关,这份冷峻的视角,已经有了史家样貌。

    而本书除了让人了解历史,还可兴人生之叹。封面上号称读曹三的书“一遍参晓历史,两边醒悟人生”,虽是书商噱头,倒也并非全然妄语。本书主人公刘秀的经历,最能引起人们对“宿命”之发问。刘秀为帝,究竟是宿命使然,还是努力使然?若非前者,那为何其出生前就有“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为何他能够每每历经危难而逢凶化吉?为何乱世割据,群雄并起,而他能够笑到最后?可是若不努力,也许他只能成为哥哥庇护下的渺小存在,只能成为更始朝廷中苟且偷安的小吏,或是成为偏安一隅的军阀。这又怎么用宿命解释?是宿命成全了刘秀,还是刘秀用努力实现了宿命?这恐怕终究难有一个标准答案。刘秀一生迷信谶纬,后世颇有诟病。但对他来说,却是天经地义,因为他的命运,的确写在了谶纬之中。那么,对于我们自己,刘秀的故事又会有什么启迪?你是否就此相信宿命?还是依旧选择努力奋斗,以求自己掌握命运?这真是个见仁见智,却又耐人寻味的问题……

  • 类似小说与讲述历史之间,这种新式说史还挺喜欢
  • “读一遍参晓历史,读两遍醒悟人生。”历史是一面镜子,可鉴古今、照人心,曹昇的这本《嗜血的皇冠》就是这样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不像那些大部头,或斑驳蚀落,或灰尘蒙蒙,它清晰可见,

    多看看,就看清了自己。
  • 新作《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秀》,在曹升天马行空之文笔下,重现新朝末年至东汉初年历史的风云际会,历史的血色风流,将刘秀、刘縯、王莽这一个个人物,隔着绵长的时间带到读者面前,带给我们另一种理解历史的境界。曹升之书,以心证史,仿佛亲历。
  • 不错,写的也不错,没看过流血的仕途,先看的这个!但感觉有错字。。。
  • 曹三对于时局的点评人物的参晓总让我有更深的理解。初识刘秀,是在以厚重历史基础为蓝本著称的青春文学作家李歆笔下,相比于《嗜血的皇冠》,那个刘秀更显单薄。而人总是多层次复杂的,有其满腔热血和甘于忍辱负重。像那水,或滔腾于大荒之野,或迂回于山谷之间。
  • 每次看历史书的时候 各种年份,各种人物 各种关系都看得一塌糊涂,翻翻就想看了 曹昇写的历史才更像给人类看的书,也可以说更适合当下人群的阅读习惯!写的很好,容易看懂,看书,懂了 很重要,曹昇的书可以看懂!
  • 自当年明月开新派史学小说的先河之后,效仿之作蜂拥而起,大多粗制滥造,东施效颦。而曹昇的几部作品则不类那些山寨作品,内容丰富、文字优美、更难得的是幽默的不露痕迹,让人喜闻乐见。期待新作品。
  • 距离《嗜血的皇冠》第一部已经半年的时间了,半年对于读者的期待来说不短;对于作者的酝酿来说,又怕不够长。续篇往往写得不如开篇,这是许多长篇小说的通病。让人惊喜的是,这本续集保持了高水准,既不敷衍也不拖沓。

    虽说如此,个人还是有一个极大的不满足,那就是阴丽华与郭圣通之间的后位废立,就像公子自己所说的,皇后的废立实际上,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权势博弈。到底是怎样的原因,让刘秀废郭立阴呢?——公子没说,小女子很好奇。其实,在阴丽华举剑刺向邓奉的时候,个人就觉得“这个女子不简单”。相比上一部,这一部中的阴丽华少了些许风华,多了N多神秘。与这份神秘相比,战神邓奉更像是一个神话。别人说他二十二岁死,他就一定要在二十二岁死,拥有这份执着的不是神仙便是傻瓜了。更可恨的是那阴母,这样的话怎能随便说?要死人的。果不其然,邓奉死了。

    关于刘秀的不杀功臣,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其一,刘秀的功臣一直都在打拼,更何况到了最后也是所剩无几。其二,刘秀不用为自己的皇权合法性担忧。一则,他是正宗的皇室血统;二则,君权神授,“刘秀当天子”的谶语在刘秀尚是刘縯的小跟班时,就已经流传。其三,刘秀的皇位,无论是对于刘秀还是刘秀的功臣来说,都是优胜劣汰的结果和选择。同时期,割据称帝者共有7人,最后的王者只有刘秀。这已然是被选择了的选择,自然是最好的选择。此外,关于刘秀爱自己的兄弟,就更好解释了。他的长兄刘縯早早死了,次兄刘仲名不见经传,又没有弟弟来争权。没有亲人称为他的皇权的障碍和阻挠,所以,他不但爱他的兄弟,他爱他所有的亲人。O(∩_∩)O哈哈~

    关于刘秀被毛泽东评价为最有学问、最会打仗、最会用人的皇帝这一点,曹三公子或许还有很多的联想。这从书中 “刘秀的陕北”等比喻不难看出,只是公子没有多说。像毛泽东这样一位善于熟读史书的人,《资治通鉴》他老人家读了十七遍,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刘秀的历史他老人家也读了N遍。况且,刘秀征战时期的割据状况和毛泽东打天下的情形,颇有几分相似。所以嘛,嘿嘿,很期待曹三公子写毛泽东。




  • 曹三公子还是那么有才,读李斯时,就对作者的才华暗暗佩服,现在写到刘秀,行文更是成熟了,比起李斯来,这本书比较统一,没有做像李斯中那样的延伸。作者对于宿命的讨论,以及“在宿命中努力”的期待,更是使读者获益匪浅。
  • 刘秀的第一场大戏是以八千人击溃王邑几十万军队的奇迹,但是他即将面对更严峻更残酷的内斗,再登往皇帝宝座的征途上,杀戮才刚刚开始,不是他们嗜血,而是不得不流血。 嗜血的不仅仅是皇

    冠,所以牵涉权力与利益的争端都可能是嗜血的。
  • 刘秀是历史上一个很神奇的皇帝,温润谦和,长情念旧,各方面平均值都超高,但这样的人性格不适合当皇帝啊。所以我很好奇。想看看一个完美皇帝的一生,但是曹三公子的书真的读来让人感慨。原来无论一个怎么样的好人,他走向皇冠的道路都是嗜血的。
  • 曹三公子的内容,使得这本质量一般的书,价值变高了,呵呵
  • 作者用了三年时间完成这部作品,看得出是下了不少功夫的,支持一下。
  • 在《流血的仕途:李斯与秦帝国》中,曹升复活了千古一相李斯的风采,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刻画及其精神世界的重建,更是入骨三分,力透纸背。   而这一次,这个史界第一才子,将他睥睨的目光转向了古代第一帝王——汉光武帝刘秀。
  • 曹三公子的书值得拥有,看过他的流血的仕途,非常赞
  • 第二部没有第一部精彩,第一部主角光环的战役写的挺不错,挺有自己的风格。第二部太简略。也许史料不够吧。毕竟没有三国文化那么璀璨。
  • 喜欢历史题材的小说是从明朝那些事开始的。作者对历史的讲解,风趣中透露着睿智,让人欲罢不能。曹昇写史水平不在当年明月之下,且由于涉及时间跨度更小,描写更加细致,爱不释手哦。期待能有更多的作品面世,一定全部收集。
  • 对曹三公子的书一直都是欣赏,文采没得说。自从看完上册,就一直等着下册。一口气读完,舒服。总体感觉还是好的,如果和流血的仕途相比,差点。很喜欢他那种大段大段的文言文,这里没有的。

    不过,还是好。
  • 梁任公有云:“我们读历史,要看其人人格如何,每事如何对待,遇困难如何打破,未做之前如何准备,这一点比知道当时呆板的事实更为重要”。一句话精辟的道出了读史应持之态度、方法及最终目的。曹三公子作为写史者亦以此自期,我们读者更当如是。

    话说上部书中,刘秀的秀刚刚开始,其地位充其量也只能算配角,而主角则理所当然是他的老哥刘縯和对手王莽,直到昆阳大战一战成名,他才逐渐进入众人关注的视线之中。当然,早出名未必是好事,他老哥名气很大,结果却造人迫害致死。正是刘秀的低调示弱才让他在老哥遇害后保全了性命,留下了日后东山再起的根本。

    本部书正是从这里开始,刘縯死后,刘秀想方设法离开洛阳,逃离绿林军的魔掌,北渡黄河,在河北寻求立足之地,徐图进取。可以说,从这时起,刘秀的秀才真正开始,他才真正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才得到了施展一生抱负和才能的机会。也正是在这里—-河北,他淘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并逐渐积累了雄霸称帝的军事及政治资本,为日后纵横四海、赢取天下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从逃离洛阳时仅有的几个随从部属,到安定河北后的几十万兵马,再到鄗城称帝,定都洛阳,刘秀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实现了人生的华丽蜕变。不可否认他的成功具有一定的运气成分,似乎“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语总在冥冥中护佑着他,然而,单单将这些成就归因为运气因素是不公平的,刘秀自身的品质和才能才是他得以成功的根本。

    第一,他具有战略家的深远眼光。初到河北,经过一路的体察观望,他看到了冀州暗藏的凶险与躁动,而幽州之地则僻远空虚,适于落脚,由此为自己找到了一块合适的立足之地。灭王朗后,更始朝廷惧其拥兵自重,召其回朝,而刘秀假以奉诏,百般拖延,只因他料定赤眉军不久后必西进洛阳,而那时他便可趁乱平定北方,也方能与更始朝廷决裂。正是有了这种将天下大势尽收眼底的战略眼光,他才能步步为营,最终一统江山。

    第二,他具有生意人的算计能力。刘秀在长安太学时就曾表现出会做生意的才能,而日后用于政治场上亦是十分给力。取郭圣通,与真定王刘扬联姻,就是他为巩固自身实力做出的一笔交易。在这份交易中他无疑是最大的赢家,实现了“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不但获得了刘扬的十万军队,还取了一个美貌的老婆,而付出的代价仅仅是与这个陌生的女子“洞房”一夜。他貌似不太情愿,但终究还是“勉为其难”了,毕竟这是天大的回报啊!

    第三,他具有海纳百川的胸襟和气魄。老哥刘縯是他一生最敬重的人,按理说,对于害死老哥的仇人他是恨不得“扒其皮,啖其肉”的,但是为了顺利拿下洛阳,他却能够答应劝降仇人朱鲔,饶其不死并保其官爵。这样的胸怀与气魄是其部下都不敢想象的。对于曾背叛自己的将领,如冯异之弟冯愔,刘秀也能赦而不诛,留其性命。同样,对于陇西隗嚣,蜀中公孙述,在多次劝降无果后,在即将破城之时,刘秀仍旧愿意给他们投降的机会。正是刘秀的宽广胸怀与仁君风范,才将众多有识之士凝聚左右,助其完成统一大业。

    当然,刘秀的优点和能力不止于此,比如“隐忍低调,沉稳果敢,会打仗,会用人”都是他建立帝王功业、一统天下的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在看这段历史时不可忽视的亮点。本书虽以刘秀为主,但对于同时代的其它重要人物,作者也自成其面目,而非仅是烘托刘秀之背景。比如,天才“神童”邓禹,其“邺城策”足堪与诸葛亮“隆中对”相媲美,然而精于战略谋划的他军事才能却并不出众,在关中屡败后便沉寂下去。这让我们认识到再优秀的人也只有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才能发挥出最佳效用。还有一代“战神”邓奉,他桀骜不驯,不畏强权,虽有一腔热血,一身正气,却始终困在情网不能自拨,惆怅一生,最终在与刘秀的对抗中寂然离世。没有人不承认其才华出众,英气勃勃,但他过于突出的性格终致自己英年早逝,令人颇为感叹!

    此外,低调而有将兵大材的冯异,作风颇似近代军阀的吴汉,智勇双全且悲天悯人的岑彭,在作者的笔下也是熠熠生辉,让人看罢感怀涟涟。读这部《嗜血的皇冠》,仿佛与作者一起重走了刘秀奋斗的一生,行其所行,见其所见,思其所思,感其所感,与斯人同炎凉,共悲喜。也能够感受到,作者在这部书中的确实现了“以心证史”的写作初衷,让人在这段悲壮而又血腥的东汉开国史中领悟颇多,受益匪浅!





  • 历史上有一个皇帝,他文有王者气度,可压服号称当时文采第一的班彪(<汉书>作者班固的父亲);武有万夫不当之勇,率三千精兵可破百万之师(实际四十二万);上马可统帅黑白二道,既能降服赤眉绿林草莽,招降各方诸侯;下马可治国安邦,又有知人识人之能,任用贤能。气度宽宏,你看他手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很多都是敌方将领,但他都能不计前嫌,甚至有杀兄仇人的干将也一样能收归己用。你可以说这是他笼络人心的手段,他能够把降将与嫡系人马一样公平对待,重用且用人不疑,论功行赏;善待功臣,没有像别人一样得了天下就兔死狗烹大杀功臣,弃之如敝履。在这样的领导手下做事,做得开心,干得起劲,不怕领导失信忽悠、嫉贤妒能、争功夺利、出错就把下属做替罪羊,即使手下犯错,他也不会一棍子打死,给他们改正补救的机会。所以他的部将都能忠心耿耿,奋勇争先,甘愿牺牲。他对情敌(邓奉:此人为当世第一猛士,万马军中取上将首级如入无人之境,可以杀个几进几出,比后世赵云长坂坡的战绩猛多了,赵云那是曹操爱惜人才下令不得伤其性命,所以才让赵云保得性命。)都能信任,把妻子家人交他保护。而且生活节俭,不爱奢侈品(作为一个皇帝,还不如我们的一个局级干部奢侈),别的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三千佳丽,他只有阴丽华、郭圣通等几个后宫(还不如我们的干部们情人二奶多)。

    总而言之,他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他就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刘文叔。

    在《嗜血的皇冠》一书中,曹昇曹三公子用他的穿越今古中外的跳跃思维,幽默诙谐的语言,为我们送上了一部精彩纷呈轻松好读但却不失尊重史实传记——刘秀的秀。上部书中,刘秀还只是处于第二男主角的位置,活在他的哥哥刘縯的光芒之下,在刚刚达到他人生的第一个辉煌顶点,昆阳大战以数千人马打败王莽四十二万新军,缔造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但他还没来得及回味胜利的喜悦,哥哥刘縯就被逼自杀,刘秀的人生瞬间转喜为悲,进入人生的低谷,他不得不掩藏自己的内心的愤怒与悲伤,隐忍低调到尘埃里,主动交出兵权,向更始帝刘玄谢罪,回家娶妻(阴丽华)以示胸无大志,以躲过杀身之祸。

    下部书中刘秀带着几十个人马从河北起步,经过数年征战厮杀,他统一天下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其间的经历多少危机凶险曲折可想而知。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福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我们也可以借用一下:成功者的经验都是相似的,失败者则各有各的缺失。

    刘秀作为一个成功者,一个新朝代的开创者,他只是中国无数个开国皇帝之一,但无论秦始皇汉高祖、唐宗宋祖、一代天骄等等开国皇帝(甚至可以算上所有皇帝)都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人,甚至大多数不能算是一个好人,刘秀比他们优秀之处在于他是一个好人。秦始皇的残暴就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从其流氓皇帝的“美称”就知其为人了,晋朝司马氏是篡国者,所谓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隋文帝同样是篡国者,唐太宗虽然算是个好皇帝但他也是杀了他的亲兄弟才坐上皇帝宝座的,宋太祖赵光胤虽然算是没有沾染鲜血得到帝位,但总有欺负孤儿寡母之实,而且还来个杯酒释兵权,把开国功臣全部都打发回家了;元、清两朝作为异族入主中国杀人太多实在无法让人对其有好感;明太祖朱元璋是杀功臣最狠最彻底的皇帝之一,我朝开国者……算了不说了,谁的皇冠不嗜血,在充满厚黑罪恶的人间除了刚出生的婴儿没有人是无罪的,但是刘秀算是嗜血最少的了。

    他不是完人,他也曾为了大业牺牲了家人,也曾为了联络诸侯被迫娶亲,也曾对手下滥杀无辜的屠夫将军批评了事予以纵容,对谶书宿命般的迷信(也许正是“刘秀当为天子”的谶言作为他和他的拥护者的精神支柱得到了民心成就了他们的伟业,书中曹三公子有插入一段关于宿命论的讨论),但我仍然认为刘秀是一个优秀的人,当之无愧的一个好皇帝,是真正的千古一帝(不是千古第一个皇帝)。


  • 好久前买完了上,终于等来了下,总体内容还不错,了解那一段历史
  • 我发现我真是非常偏爱汉史和唐史,从几年前那本历史科幻奇文《天意》,一直到后来那本军事热血小说《朔风飞扬》,一直到现在这本文化气息浓郁的《嗜血的皇冠》,我都一见倾心,再读钟情。可能汉唐是我中华之强极盛世,所以敢写这些历史的人,也都是历史作者里的龙凤之姿者吧。
  • 买这套书,就是冲着曹三去的,虽说没有第一次看流血的仕途那样惊艳,但曹三的作品还是一如既往的高品质。
  • 关注曹昇这个作家很久了,他的历史官场小说我都很喜欢。

    这本书也相当不错,用小说的形式还原历史,比较适合本身就很喜欢历史的人来阅读,语言有趣,观点有据,比现下有些历史写手的作品好多了。

  • 超好看,文笔流畅,叙事生动。比得上《明朝那些事》。拿到书后,正好去北京出差,只用了三个晚上就看完了。原来对西汉末年新朝这段历史不熟,看完书后对两汉交替其间的人和事有了一个基本的概念,再读资治通鉴就蠬易懂了许多。
  • 发货速度蛮快的,而且每本书都用塑料膜单独包了一层,当当很细心。书一读起来便放不下,一口气读完。《流血的仕途》我也读过,《嗜血的皇冠》依旧如原来的笔锋,且对人性的描写深入,很值得一读。另外《流血的仕途》什么时间有货啊…
  • 文字流畅,故事很吸引人,了解一段历史和很多掌故。
  • 光武帝刘秀是个清明的好皇帝 他的故事蛮励志的
  • 书的印刷、质量都不错,内容也吸引人,从另一个角度了解历史。
  • 历史是一面镜子,读史就是观今。也许,2000年的时间,世界并没有改变。中国人都应该知道的历史。
  • 居然配有地图,而且是非常精致的地图。太喜欢了,太喜欢了!!感觉特别直观呢。

    读起来很轻松,文字一贯的细腻自然和大气。比现在很多一般搞假深沉、假幽默、假俏皮的强太多了。当然那些书也没法跟《嗜血的皇冠》比,绝不是一个层次的。
  • 第二部期盼了很久,看完后略有点失望,故事本身很精彩,但也许是出版社限定了篇幅,作者写的有点虎头蛇尾,很多故事一笔带过,过于简略,不够过瘾。单就文采而言,第二部远甚于第一部,莫不是曹三也觉得篇幅不够,因此集中发泄?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和别的历史小说不一样,曹昇没有一味将刘秀这个人物神化,反而从一开始就将这个人物平民化,他的情感,他的欲望,进退之间的考量……抽丝剥茧全方位地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和我们一样有血有肉有智慧有仁慈也有超乎年龄的克制也有符合年龄的冲动、怯懦的年轻君王。第一次让我们知道,高高在上的帝王也不过是个过早经历了命运坎坷的年轻人,也不过是被放在了风口浪尖上不得不去斗争的平凡人。《嗜血的皇冠大结局》不是一本普通的历史小说,年轻人可以在里面学会面对低估时的潜伏,面对高潮时的低调克制,面对对手挑衅时的冷锐,面对朋友的有情有义,面对仇家的包容……我们可以在曹昇的文字里学到的不仅仅这些,这也是曹昇永远值得期待的原因。
  • 曹的书还是不错,同样一个架构往往可以填充不一样的东西。
  • 记不清多少次购买了,给同事,给学生,读过的人没有不喜欢的。一段被历史教材忽视的历史,竟然如此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了。
  • 本书主要讲了光武皇帝刘秀的成功经历.历史是一面镜子,我们要以史为镜,以知兴替,以史修心,以德待人.
  • 很喜欢。作者很有才华,写来行云流水,很好,值得收藏
  • 《嗜血的皇冠大结局》看到后半部分了,好看是好看,可我完全投入了,气死了。吴汉这个莽夫!又残暴又没脑子,刘秀居然不杀这个祸害,出于什么考虑啊……真想不明白,刘秀有时候真是过于妇人之仁了。我要是刘秀,必定一刀灭了此人,从他再三挑衅邓奉开始我就恶心他,摔萝卜!
  • 之前看过他写的流血的仕途,觉得不错,这部书也是很好。
  • 上册已买 继续购买下册的 曹三公子的书值得一读 看后欲罢不能~~
  • 这套书,第二本我已经买了,现在的这本书是第三本。现在还差第一本了。
  • 曹三讲的历史没有那么古板,很容易看,文字也很幽默,喜欢。
  • 关于历史人物,我们有很多的作者在写。但精彩者不多。就原因来看:

    1、是太多正襟危坐,让人感觉过于死板;

    2、是故事乏味;

    3、是语言不精炼。

    这本书,不但写作宽松,而且故事精彩,语言精炼。是很好的人物传记读本!
  • 最敬爱的长兄已遇害,而洛阳城中危机四伏,刘秀该如何逃离?河北,群雄并起,刘秀以仅有的二十余人马,将如何应对前方莫测的凶险? 二帝并立,刘秀如何在夹缝生存中求发展?打仗和再娶的

    单选题,刘秀又将指向哪个选项?邓奉之情,爱妻之意,那一段爱与杀的纠葛里,刘秀如何处之?离冀州、赴幽州、绝地反击、招纳兵马、挥师南下……刘秀以河北为龙兴之地,一步步扩大地盘,逐渐

    走向权力的巅峰!乱世割据称王者不知凡几,刘秀又将如何各个击破,一统天下,成为名垂史册的汉光武帝?一切的一切,尽在大结局之中!不过,貌似,这样我剧透了……
  • 即使是一个对那段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来说,这本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曹三像写推理小说一样,帮你理清了很多历史纷杂的脉络,把线索摆在你的面前,你只要看下去看下去看下去,就行了~ 且每个章节时间控制地好,不长不短,真是非常怡人~~
  • 同事总有人读过之后就想拥有,没有办法,一次次代购。
  • 值得推荐。用现代人的思维和价值观来描绘历史,而又不戏说、不捏造,尊重历史,很难得的。

    唯一不足,感觉作者有些卖弄才学。也不伤大雅,作者有卖弄的资本。

  • 我也转一篇来自豆瓣的评论,跟大家共享。写得真的很有文采。作者云有心。

    标题:刘秀的秀才开场之前读过曹三公子的《流血的仕途》一书,文体介于小说与历史之间,虚构与史实并行,不时参入自己的感想议论,用跳跃性思维的方式引用古今中外的资料来评述书中人物、事件,很新颖,语言个性鲜明,不生硬,故事节奏也显得轻松流畅。

      时隔三年又见到曹三公子的新作《嗜血的皇冠》(看来作者是和血标上了)。写的是东汉末年王莽篡汉,刘秀光复汉室重建东汉政权的历史。笔法、语言仍然沿用了《流血的仕途》一书的风格,只是跳跃性思维的跨度也更大,用来更加得心应手,甚至感觉有些过了。

      大部分人对东汉的历史并不像对刘邦与项羽争天下、汉武大帝以及东汉末年三国演义那样熟悉,如雷贯耳,耳熟能详。我也就是以前听过连丽如的评书《东汉演义》,对刘秀、邓禹、姚期、岑彭、马武、王莽等略为熟悉一些,对这一段历史关注的比较少。

      刘秀在本部书中其实并不算第一男主角,男一号是刘秀的大哥刘縯,刘秀在众人眼里只是,刘縯的跟班,需要刘縯照顾的不起眼的小人物,刘秀的才能更多是在经商,他的理想不过是“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做个两千但俸禄的城防官,娶个萝莉美女做老婆,成了众人嘲笑他的笑柄。他其是在掩藏锋芒,韬光养晦,等待时机,以免招来杀生之祸。他大哥刘縯就是锋芒太甚,不知收敛,结果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结局。本部书中刘秀的第一场大戏是以八千人击溃王邑几十万军队的奇迹,但是他即将面对更严峻更残酷的内斗,再登往皇帝宝座的征途上,杀戮才刚刚开始,不是他们嗜血,而是不得不流血。

      嗜血的不仅仅是皇冠,所以牵涉权力与利益的争端都可能是嗜血的。

      说到底这些朝代更替的战争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只是一场正统与异端的争斗。为什么天下就一定要姓刘(其实我也姓刘)不能姓王?天下本无姓,就像阿Q说:(小尼姑的头)和尚摸得,我为何摸不得?凭什么你能做皇帝我就做不得?说到底还不是死了千百万人成就了一家一姓的统治,为了自己的权利与利益在争斗,获益的是活下来的人,死掉的是牺牲品,一无所获。最成功的一次王朝更新换代就是赵光胤,黄袍加身和平政变,之后再杯酒释兵权,基本没有动用武力。

      中国历史上原始社会那会儿采用禅让制,既民主又有考察机制,公平公正公开,没有父传子子传孙把天下当成自己家里的私有财产,尧舜禹都是禅让制度下出来的贤明君主,直到禹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启开始,终结了禅让制,天下就变成了一家一姓的私有财产,“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观念成了天经地义的正统,忠君就是爱国,反皇帝就是反国家,就是大逆不道的罪人,成为天下人的敌人。如果碰上个聪慧贤能的主天下就过一阵太平安乐日子,如果摊上那些残暴、痴呆、癫狂、不务正业、奸佞当道的皇帝,天下就会大乱,老百姓就得吃尽苦头。最出名的暴君之一就是始皇帝秦始皇嬴政,在他的统治下老百姓实在无法生存下去就开始造反,陈胜吴广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质问,打出“均贫富”的旗号,最终也只是为他人做嫁衣,一些前朝贵族打着复国除暴旗号趁势而起,最后胜出的是一个下层小吏泗水亭长刘邦,成就了刘家汉室几百年天下。

      一般一个朝代创业初期为了社会稳定总是会采取休养生息的开明政策,发展经济增长人口,弥补战争伤害,但越往后就越不成器,俗语说:富不过三代,对于家庭可能如此,对于一个朝代,可能会相对长一些。西汉经历早期文景之治,中期武昭宣盛世,到后期从元帝开始衰落,所谓“元、成、哀、平,一代不如一代”。汉元帝性格柔弱,政治无能,依赖宦官,所以大权旁落,他执政期间最为人称道的是“昭君和亲”,结束了与匈奴的多年战争,也算是一大政绩。汉成帝荒淫好色,宠幸赵飞燕赵合德姐妹花,最后死在温柔乡里。王莽就是在他当政之时开始崛起的。汉哀帝就是“断袖之癖”的主角之一,他和董贤搞同性恋,纵色过度,25岁就挂了。汉平帝只是个8岁的孩子,儿皇帝,傀儡而已,14岁也死了,有传言是王莽毒死的,也有说是病死的。

      如果撇开天下是刘家天下的正统思想,王莽当政是最合理最佳选择,是水到渠成理所当然的。以进步的新政权取代腐朽的旧政权没什么错,王莽废汉立新,正史却称为王莽篡权。他结束了前汉的衰败,推行改革,实行王田制(类似井田制)平均土地,禁止奴婢与土地买卖,把盐、铁、酒、铸钱及山林川泽收归国有,他本意是造福天下百姓,假如这些新政都成功了,他稳固了自己的统治,他是不是就可以算正统了呢?但他没有成功,成王败寇的规律再次应验。王莽的改革过于理想化、简单化,太不切实际,就像我们的一些当官做领导的一样“拍脑袋”决策,王莽领导不明真正社会矛盾所在,触犯了官僚地主豪绅的利益,使新制执行起来就变了质,老百姓也成了受害者, 人祸再加上天灾,遂使流民四起,他采取宽容的态度,开官仓赈济灾民,并赦免造反流民,回家种田既往不咎,但是官吏趁机中饱私囊大发国难财,拿官粮卖高价,逼得饥民更加没有活路,流民十之七八被饿死,没死的为了活命才到处造反抢粮,最大的就是绿林军(绿林好汉一词就是这样来的)、赤眉军,王莽不明就里,认为我已经发粮给你们赦免你们造反之罪,怎么还是不知好歹,枉他自认爱民圣君,整日躲在深宫里研究房中术被贪官污吏所蒙蔽,不知官吏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况下无论谁当皇帝都不会有好结果,所以史书称“国家之败,由官邪也。”此言不虚,当然皇帝要负领导责任,这是赖不掉的。

      在本部书中一号反角王莽已死,男一号刘縯已死,刘秀逐渐从男二号荣升男一号,到下部书中才是刘秀真正的个人秀上演,而且是一枝独秀。



  • 曹昇在行文中和刘秀称兄道弟,时不时跳入小说中点评世事,点评人物,点评得失——也终于让我们见识了曹三公子舌灿莲花,活灵活现上演一场历史话剧的痛快。慕容雪村对《嗜血的皇冠:光武皇帝之刘秀》的评价,真是极其的精当。


  • 这是东汉王朝创立历史的下部,黄色的封面寓意刘秀称帝的辉煌,是刘秀自己当老板的创业史,上部红色的封面是刘秀为他人打工的历史,但不管是黄色还是红色一样充满着血腥的杀戮,一样的尸横遍野民不聊生。

    在上部我批评了曹三公子大发感慨的卖弄文采Show掩盖了刘秀的Show,下部有了很大的收敛,还原了刘秀及其部属们创建东汉王朝的艰辛历程。当刘秀的Show成了主角以后,曹三公子的文采就为历史的叙述增添了无尽的色彩,使我们穿越了时空,惨烈的战争杀戮、文臣武将们的谋略、百姓的苦难身临其境般扑面而来。每一位历史人物都具有了鲜活的立体形象,作为一个人存在于那段历史时空,理想与报复、爱恨与情仇不在具有敌我的差别,都随着曹三公子的叙述或喜、或悲、或恨、或爱、或无奈。邓奉与阴丽华凄美的爱情令历史不再冷漠,不再单纯的呈现所谓的成王败寇的军国大义政治面目,还原了历史的复杂与多面,“成王”不意味着当然的正义,“败寇”也不意味着纯粹的邪恶,“起义”更不是传统认知中的高尚。

    官军、反政府军、起义军无论哪一路对于普通百姓来说都是不是救苦救难的活菩萨,只有杀戮,些许的温情与所谓的秋毫无犯早就了胜利者。帝国大厦的胜利竣工只是属于少数权贵阶层的荣耀,与百姓无关,只能被动的接受统治而已。

    曹三公子颇具文采的解读,使我们轻松、清晰的了解了东汉创立的艰苦历程,历史变得不再枯燥,也成为继余秋雨的恢宏壮美、王立群的严谨客观、当年明月的诙谐轻巧等之后全新的解读历史风格,前三者都是置身于历史外以我眼看历史,后者是超越时空的以心感受历史,与历史共呼吸,百花齐放,幸哉!

    不过感觉稍微有些满足的是曹三公子笔下的刘秀仅仅“秀”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其封底的一段对于刘秀贴切无比的评价“和秦始皇比,我不折腾;和刘邦比,我不流氓;和王莽比,我不拍脑袋;和李世民比,我爱我的兄弟;和赵匡胤比,我统一了中国;和朱元璋比,我不杀功臣。”在下部依然没有体现,刘秀的形象比之其他历史人物似乎显得单薄了许多。好像刘秀一生除了打仗就没有什么发展民生的政治与经济才能,历史显然不是。

    上下部的文笔都颇具文采,但还是有些不同的,上部是“华丽”、下部是“华美”,华丽的文采有些过头之嫌,华美则增添了阅读的感性。
  • 《嗜血的皇冠》我觉得不仅仅是可以笑着读完,我觉得这是一本探寻历史人性的书,文辞瑰丽,洒脱不群,对刘秀内心有一种刨根问底的追究。刘秀,这个中国历史上口碑最好的帝王,其背后隐藏

    的人性真相。这是曹三写作的要义。


  • 东汉历史在史学界受重视的程度,不如西汉。但是,这一朝代的兴衰,实际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华帝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为什么地方贵族的兴盛,没有将中国带向真正的“封建主义”,进而发展出资本主义,这是值得仔细考究的。
  • 洛阳城中已为刘秀伏下刀枪,他将怎样活下去,并继续选择他的人生方向?河北,群雄并起,时局瞬息万变,刘秀将如何在夹缝中求生存?历经艰险、征战、怀柔,班底逐渐强大的刘秀终于公然与更始政权决裂并称帝,登上了人生荣耀的巅峰。他接下来要做的,将是扫平四海、光复汉室!
  • 内容没的说,简略流畅介绍了刘秀–这位号称中国历史上“最完美皇帝”的发迹史,跌宕起伏,作者才华横溢,身临其境大胆推测,心理描写、环境描写、利益分析等等环节都属亮点,强烈推荐!!!
  • 书的情节还是比较引人入胜的,尤其是写那些割据的家伙的文字,都是比较有趣的,我就喜欢看曹公子写大反派时候的那种感觉,反而他写正面人物的时候我就没那么大的兴趣了。可能对他们感兴

    趣的读者太多了,我想标新立异一下吧,哈哈。
  • 真的很喜欢《嗜血的皇冠大结局》这本小说。从朋友那儿翻了几页,后来迫不及待地自己上网订了上下册。曹昇啊曹昇……你真的不辜负你的声名在外,没有辜负我对你的期待……不过,和以往一样,有男配主角的我还是深深地爱上了邓奉这个男配,曹昇,拜托你开一本新书专门写写邓奉吧,我快不行了,看到他每次对阴丽华绝望的眼神,我心都碎了,这么好的人,非要吊死在一棵树上……“一个人太过英俊,往往总会比较无情,邓奉便是如此。不管有多少女子痴迷于他,非他不嫁;不管有多少男子愿意变为女儿身,任他糟蹋;而他总是神情冰冷,毫不动心。”“我所以英俊,并非自己愿意,只是为了让你看着欢喜。我所以无敌,不是为了欺负人,更不是要货于帝王家,而是为了保护你而已。天地虽大,而我只愿意守着你,哪里也不去。壮丽江山、功名尘土,都与我无关,也非我所期盼。”……我……我……我无语了,可惜下册对邓奉下的笔墨不多,看着不太过瘾啊……好吧,刘秀也还是很优秀的啦,可惜,他是个完美的君王,未必是个完美的夫君。
  • 他文有王者气度,可压服号称当时文采第一的班彪(作者班固的父亲);武有万夫不当之勇,率三千精兵可破百万之师(实际四十二万);上马可统帅黑白二道,既能降服赤眉绿林草莽,招降各方诸侯;下马可治国安邦,又有知人识人之能,任用贤能
  • 由仕途而皇冠,由流血而嗜血,故事的层次在提升,而曹三的笔法愈加老练成熟。他笔墨放荡,华丽妖异。似小说而近正史,似叙述而多宏论。他笔记典故信手拈来,西方理论流行时尚随时纳入文中
  • 大结局只看过三分之一,这次买本全的,一定要细细的看!
  • 曹三公子关于刘秀的历史,嗜血的皇冠大结局。等了好久,终于买到。期待曹三出更多的好书
  • 曹三有才!他的文字风格实在是同类书籍中的异数和另类,阅读起来时,使人眼前一亮和一新并且引不住地笑,这些幽默之言、新新之语,还兼中西合壁,在他笔下只是信手拈来,却在天马行空之

    间正上演一出轰烈酣漓的历史,此等笔力和功力,吾惟见识过曹三此公!不由心底大乐,直呼读此文有趣,过瘾!且略录此公文字风仪之精彩一瞬与汝共赏共乐……

    诸将默然。诚如刘秀所言,他们这一路经过,所到之处,欢迎欢迎,热烈欢迎,离开之时,走好走好,不送不送。挥一挥衣袖,既带不走一块云彩,也留不下一颗尘埃。在河北经营了一个多月,他们仍然只是一群陌生人。

    耿弇一觉睡醒,残梦犹存,闭目回味,只觉其美无涯。久之,见天色已然大亮,这才抻展躯干,习惯性地举目四望。一秒钟之后,耿弇一记鲤鱼打挺,直立而起,纵声狂呼:“人呢?人呢?”

    天地一片死寂,无人回应。耿弇顿时预感不妙,顾不上穿衣,撞门而出,满驿馆乱窜。他随身的从吏,包括孙仓、卫包等人在内,早已走得一个不剩。原本要带往洛阳行贿的车辆及金银,也已不知去向。

    雪后的驿馆,寂寞得像拔光了牙的牙床。

    耿弇跑出驿馆,如同疯子一般,在大街上发足狂奔,徒劳地希望追回孙仓、卫包等人。路上的行人饶有兴致地看着耿弇,有些人闲极无聊,索性跟着耿弇一起跑,脸上无一例外地挂着暧昧的笑。你想啊

    ,这么位英俊少年,一大清早不好好困觉,却要衣衫不整地在大街上玩命狂奔,动动脚趾头也能猜到,一定是刚从某间闺房里逃出来的,不信你等着,后面一定有追兵,不是某位妇人的丈夫,就是某位闺女的老爸。然而,他们脖子都等粗了,却也不见有人追来。



  • 很喜欢的一本书,11年看完上半部分,一直没下半部分…

    不过感觉上部更加精彩

  • 在众多的皇帝之中,刘秀算是不错的,至少没有杀功臣,虽然也有所谓的帝王术等让人感觉不太好的地方——杀邓奉。总体还是很不错的。

    整体书很流畅很好看,可以打个八十分吧。
  • 写的很好看,五星。

    完全被曹三的文字所感动。

    除了小说的主线很精彩,配角的故事也很精彩,我印象尤其深刻的是阴丽华与邓奉的故事,这是我在这本书里印象最深最感动的悲剧故事!
  • 这本书内容感觉比流血的仕途差太多,是我水平不够吧
  • 为作者的文字功底点100个赞,写得一点也不枯燥,学到好多东西
  • 上部评论的结尾,我写道:期待下部——它终于来了,风格还是那个风格,人物还是那个人物,故事却不在是我记忆中的故事。

    那曾经评书故事中的英雄形象在这里黯然无光,甚至突显人性之恶:

    邓禹邓仲华之急功近利,哪里有智囊的形象?其人可是二十四岁拜酂侯的啊,一败再败,犹作困兽斗般欲打一场翻身仗,却独与二十四骑还诣宜阳,可怜啊可怜;吴汉吴子颜暴戾,草菅人命,烧杀抢掠,无恶不做,比之史书云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遂尽以分与昆弟外家,然性强少文,可叹啊可叹;马武马子张几乎默默无闻;铫期铫次况略显才能;来歙来君叔,演义所不备,今则大放异彩。邓奉的笔墨不可谓不多,延续前情,再演与刘秀的“三角关系”,而《后汉书》中笔墨不多,《光武上》有句:破虏将军邓奉据淯阳反。其余奉之事散见于他人列传之中。

    历史是有多个角度供我们观察的,但全景展示的不可能跳出成者的界线,即以事成者为贯穿中心,沿时间轴逆向而寻,再结绳据点,成一段之史,其它则不见光芒,究其实,在所有的事情没有既定之前,每股势力都有中心,其辐射范围之内必有光芒,或正或邪,或民厌或民喜,不一而足,这也是历史人物的宿命,演完了,散场!那些战败者即临时演员,各回各家,各找各妈,那些胜利者则高唱凯歌还,位列朝班,继续下一轮的演出。当然还有个别的木偶,被人搬来搬去,直到搬零碎了,只能在心里骂句关我屁事,其实都是祖宗血统惹的祸。

    乱世好写,因为有事情发生,可以写;乱世亦不好些,事情太多,难于把握,而能把各种复杂的关系,复杂的背景,复杂的内心理清了,第一需要时间和才智,第二需要耐心和奉献。至于曹三公子之行文结构,总体来讲,以史为纲,时间做线,紧紧抓住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历史事件在众生像的演绎下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前有呼后有应,如阴邓之间,可谓大肆渲染,活脱脱一场情感悲情大戏;横向交叉,齐头并进,如评书之花两朵,各表一枝,最后“合兵”一处,如此则处理好同一时空点的不同场景与事件。

    对某人某事历史观的颠覆不是件易事,它需要足够的事实和精彩的重译,虽然我还不时有跨虎登山刘文叔的形象,但新的画面由《皇冠》徐徐拉开而越发清晰,历史不会自己走来,靠的是我们的兴趣和传播者的智慧,感谢曹三公子,历史不仅需要真实的解读,更要精彩!




  • 中国历史小说,从春秋战国到大清民国,目前市场上已经应有尽有。但是,有一个王朝,一直以来不为人们所熟悉,也不为人们所关注。继百家讲坛《东汉开国》后,曹昇的《嗜血的皇冠》将人们

    的视线再次引到新朝覆灭,东汉开国这一段历史上来。
  • 和上衔接的很好。但是后面缺少了神秘,反而向武侠小说了。
  • 孩子喜欢历史,点名要的。用另一种角度解读历史,很有趣。
  • 不错,以前看了流血的仕途 觉得写的很好 慕名而来
  • 曹三的书,总是在展示真实历史的过程中,给历史人物加入了许多小说般的细致入微的心路历程的描写,让人仿佛亲历其中,能见其所思所想。

    这种写作历史人物的方式我不知道是不是人人都喜欢,总之,我喜欢。

    至于书的质量,我相信当当品质。
  • 曹昇是写历史的奇才,这么年轻能对历史有如此见地,实在是难能可贵,对于人物分析很透彻,读起来启发很大。希望曹三公子能出新的作品,一定会来买的。
  • 历史变得离我们很近,曹先生以“我的朋友”为题,写的这篇好作文。历史离我们原本很远,正所谓一部二十四史,不知从何讲起,百姓之于藏书楼,门槛重重,难得一窥。清之士大夫与学者之言又非常人都可读到,都可理解。百姓的历史观大概来自戏剧与评话之类的吧,清末至民国,学校开始多了起来,知识也从独享的阶层融合到农耕乡野,于是乎,历史渐渐清晰起来。近年来国学热,历史自然成了宠儿,我们又多了了解的途径,如百家讲坛,如明朝那些事儿,如网络的传播,今人幸矣!

      据说这是真实的——非常辩证的一句话,真实的,据说,倒底是不是真实的,关键在据说二字,据何说?正史野史讲史论史听史想史……蔡东藩的历史以演义形式表达,是在继承传统评话的基础上,曾经影响很大,当年明月则换了笔触与手法,将明朝的历史纵横阖合信手拈来,内心独白与综合分析并用,我理解将历史人变活了,于是变好看了,变通俗了,变生活化了。历史亦借百家讲坛之风,终于奏响了不再单一、不再脸谱、不再遥远的民乐。同时我在想热捧的原因:正史以个人为单元,偶尔为特一群体立传(如游侠列传、儒林列传等),除了资治通鉴以时间为线索,其余通史、断代史皆如此,人固然是历史事件的主角,创造者,但正史给人的是微观,不是广角镜,亦如评书之花开两朵、各表一枝,难以统一到一个大历史事件下,或者说没能把所有的人同一时间对一件事情所做的努力,而如《明朝那些事儿》、《嗜血的皇冠》做到了这一点,并且有发挥,有补充,有声有色。

      所述主干与后汉书之光武帝记及相关列传相符——读历史书,这是一个不错理由。而内容又充实到充满了生活气息,光武帝纪与本书的时间截点处不过二千一百多字,书中邓奉爱慕阴丽华于刘秀的爱情添了重重一笔,再举一例,如“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图谶说光武云:“刘氏复起,李氏为辅。”光武初不敢当,然独念兄伯升素结轻客,必举大事,且王莽败亡已兆,天下方乱,遂与定谋,于是乃市兵弩。十月,与李通从弟轶等起于宛,时年二十八。”(光武帝纪)“李通,字次元,南阳宛人也。世以贷殖著姓。父守,身长九尺,容貌绝异,为人严毅,居家如官廷。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通亦为五威将军从事,出补巫丞,有能名。莽未,百姓愁怨,通素闻守说谶云“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私常怀之。且居家富逸,为闾里雄,以此不乐为吏,乃自免归。拥荛及下江、新市兵起,南阳骚动,通从弟轶,亦素好事,乃共计议曰:“今四方扰乱,新室且亡,汉当更兴。南阳宗室,独刘伯升兄弟泛爱容众,可与谋大事。”通笑曰:“吾意也。”会光武避吏在宛,通闻之,即遣轶往迎光武。光武初以通士君子相慕也,故往答之。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极欢。通因具言谶文事,光武初殊不意,未敢当之。时守在长安,光武乃微观通曰:“即如此,当如宗卿师何?”通曰:“已自有度矣。”因复备言其计。光武既深知通意,乃遂相约结,定谋议,期以材官都试骑士日,欲劫前队大夫及属正,因以号令大众。乃使光武与轶归舂陵,举兵以相应。遣从兄子季之长安,以事报守(李王邓来列传第五)。”这是与李通谋面的全部过程,而此书的笔墨则远非如此,书中李通卧病,刘秀怀短刀于袖,内心的矛盾与背景的复杂关系洋洋洒洒数页,穿插李轶之妻言语增色,既显英雄本色之“单刀赴会”,又显处事之缜密,精彩于此。

      另一特色就是“用典”,堪称今古通用,洋中结合,甚至夹杂英语,“是以西人语:Great mind think a***e,中文云:英雄所见略同。”跨越宗教,偶有基督教云“邓晨辩不过,却又不肯认输,只是做痛心疾首状,仰天嗟叹,你们若是不信,定然不得立稳【《圣经》以赛亚书第七章第九节,(If ye will not believe, surely ye shall not be established)】。”;于哲学处言语有精致处,更搬出叔本华(此君之论与尼采略同处是对女人的贬低和小视)。或许在文学表达上不是非常合规矩,但在对同一事情的理解上却更加现代,更加明了,欲成其事,先利其器,此器真的可以用啊。又如刘秀与阴丽华之婚期拖延有此引:“姑娘有亩田,荒了十八年。施行责任制,谁种谁出?。”俗则俗耳,却生动传神。

      书中有重点,自然有些配角被简单化了,追随刘秀的有二十八将对应天上二十八宿,如马武马子张仅是一名带过,姚期姚次况简略几句,岑彭说得多一点,但比评书描写逊色不少,辟大野则荒小径,在所难免,瑕不掩瑜。

      历史可以这样书写,材料可以这样组织,估计民国乃至清大贤们所不能预料的。窃以为这就是时代特色,严格遵守历史史料的基础上再加工创作,妙趣横生,雅俗共赏,旧时庙堂一家言,飞入寻常百姓屋——期待下部!

    (转自豆瓣,作者百里文甫,篇名:历史变得离我们很近。因为这篇写得实在太好,忍不住转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 这一起——携豪杰,举义兵,昆阳大捷传威名;

    这一别——兄在天,与秀诀,汉室复兴寄无言;

    这一悲——恨在胸,笑依旧,卑颜屈膝向仇寇;

    这一去——孟津口,只身走,重以河洛开太平。

    我们的心,随着最后出场的一碟枣、一碟桃、一碟梨(早逃离)而紧张的难以呼吸,虽然既成的历史已明确地告诉我们,他就是那神武英勇、允冠百王的光武帝,任何阻碍、威胁他的敌人都将受到天意的诛灭,但是,翘首亟盼《嗜血的皇冠——大结局》的我们依旧无法想象,对丧兄屈辱已隐忍到极限仍饱受猜忌的刘文叔,在血光酝酿、明刀暗枪的洛阳城中如何最终保全,甚或艰难开启那千秋万代、永垂不朽的东汉王朝?

    然而即便已是宿命的答案,仍被变幻莫测的世事隐去了必然的面孔。就像此刻,我们随着扁舟上的刘秀去往属于希望和自由的河北,可我们绞尽了脑汁也无法想象无钱无粮无兵的开场如何能续写平定北州、登基称帝、剿灭赤眉、荡平关东、收陇取蜀、一统天下这一个个奇迹般的结局。

    神话在曹昇笔下流转,历史在你我眼中重现。曹昇的文字有种裹挟万斤而自轻飘的超脱,绝妙在每一个恰如其分的诙谐比喻,精彩在每一个峰回路转的故意设疑,出众在每一次中外经典的信手拈来,深刻在每一次由古见今的冷静思考。三公子说:“多读点儿历史总是好的,一方面会让人眼界开阔,通达世情,少犯错误;另一方面,现代人往往忙忙碌碌却没有方向,而读史则会让人冷静,在旁观别人的命运时,逐渐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此话固然不错,然所谓去读的“历史”却不是任何都可:有些史书只重叙事,读来与杜撰的故事无异,自然没有启迪心智的功力;有些史书胡编滥造,信口开河,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势,大抵野史归为此类,自有对其欣赏的人群,不屑者如我等略去不谈;再有些史书,限于作者的时代环境和客观条件,于今已不可能再有当年震撼人心的力量,诸如柏杨先生的《中国人史纲》,但我们仍对曾经的经典心存敬仰;还有些徒有虚名的所谓学者,无知亦无耻,不尊重史实、逻辑,一味迎合大众虚荣的伪文艺心理,大肆制造出版**,以余秋雨为最,其书得尔焚之岂堪读之? …… 话虽远,理尤在:三公子草根出身,三年磨砺,遍览史籍,终成一书,没有急功近利的浮躁,没有盛名之下的虚伪,娓娓间传递心意,再传奇的人生终将消亡,再宏伟的基业也会败亡,不论流血仕途的李斯,不论嗜血皇冠的刘秀,合上书,只有一句话:历史包囊一切,然而历史什么都没有。





  • 有一天如果曹昇不写历史了,完全可以转行去写爱情。真的太虐了。阴丽华和邓奉这一对……一个人的等待纠缠着另一个人的守望……阴丽华对刘秀不知所终的等待,邓奉对阴丽华不离不弃的守望……阴丽华对邓奉是有情的,但女人的情和男人不一样,对邓奉,阴丽华可以有亲情,有友情,但她的爱情注定只能给一人。已经在见刘秀的第一眼起,就已将一颗心双手奉上,系在他身上,哪怕知道这个人注定要离开,为了履行命运而注定要流浪,哪怕这个人连一句承诺也没有,不是他不爱,不是他不想,而是他给不起,他需要承担的,还有身后万千子民的信任……而邓奉对阴丽华,曾经是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曾经以为这个女人就是他的下半生,可惜他知道了开头,也猜到了结局,他确实将太过短暂的生命都耗在了对阴丽华痴情的守望上,但她的心,却给了别人。看到阴丽华的剑刺穿邓奉胸膛,而邓奉含笑闭上眼的一刻,我还是忍不住落泪了。邓奉后期对阴丽华说过一句话,“你太高估自己了,别以为你在我心里有多么重要,我早就死心了。”一句气话,却透着辛酸的苍白,我不在乎你了,所以别做出对我愧疚的样子,别来关心我……让我想起了林宥嘉的《说谎》,“我没有说谎,我哪有说谎……别以为你有多难忘,笑是真的不是我逞强……反正爱情最后不过都这样。”
  • 从《流血的仕途》开始,就喜欢上了曹三公子写历史的文字,幽默风趣,笔下的人物活灵活现,这一本写刘秀的书依然保持了这一风格。书一上市就入手了一本,如今已经看完了,不得不感叹,曹三公子,我太嫉妒你的才华了,为啥你能把那些故事写的如此真实,如此具有可读性。
  • 其他历史书的推荐总说看完了能学到什么什么,有意往职场啊、人际关系啊方面靠,感觉很累。看三公子的书,有一种很放松的感觉,就是看一个好的故事,看完以后稍微有些晕眩的感觉,久违读书乐趣!
  • 曹三笔下的刘秀,摇曳多姿,也许是宿命也许是英雄,但这个刘秀被作者赋予了新的生命。他敬爱兄长刘縯,他挚爱阴丽华,他热爱大汉的土地,他的昆阳大战有着睥睨后世的果敢,他平定割据,

    心怀百姓,将我大汉的国威延续下去,我们也因此而爱他,正如曹三的笔锋到处,激情四射。
  •   畅销书和流行的文学作品之所以广为流传,就是因为其中一定含有一种“普世”规律,普遍适合广大读者的不同口味,也就是很多人都能从那本书中看到自己想看的、学到自己想学的。比如《红楼梦》,喜欢的人们“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都能有所乐道之处,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经学家见‘易’、道学家见淫、才子见缠绵、革命家见排满”。《嗜血的皇冠大结局》便延续了这种普世的风格,一如既往的对历史恣意汪洋的讲述、一如既往的对人物深刻独到的评说,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我想看到的榜样,光武帝刘秀刘文叔,不是迷恋他的地位,而是钦佩他的风格,他的风格透过两本《嗜血的皇冠》已经昭然,那就是: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低调是刘秀一贯的作风,当年他那“仕宦当做执金吾,娶妻当得阴丽华”的志向,曾经被很多人嘲笑,但是,这也正是刘秀的长处,在一切都是个未知天的情况下,在实力不济、环境恶劣的条件下,选择一个合理的定位是很明智的,而低调更是在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中自保避祸的最佳武器。这些刘秀在上部中展现的淋漓尽致,也说明当时的刘秀跌入了事业的最低谷,在第二部大结局中,我们自然而然会看到他是如何超跌反弹的、如何进入事业上升期的。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高调做事的刘秀,兄长被杀、避祸河北,让刘秀真正开始驾驭自己的命运,他在河北发展壮大,与更始帝刘玄抗衡、与绿林赤眉争霸、经略巴蜀、一统天下,实现了自己的帝业,而这些高调的伟业又与他低调做人密不可分,正是由于他的低调,才能让当世豪杰尤其是云台二十八将为其所用,并能用其所长,也正是由于他的低调,才会在兴业图霸的过程中不张扬、不张狂,深得民心也深孚众望,在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的时代显得卓尔不群、境界高远。

      

      这本相对于上册,刘秀的故事量与分量都多了许多,人物性格也更加丰满,不但有无可选择时的艰难、更有选择过多时的纠结,敌人有你死我活的对手,更有曾经并肩的战友,除了沙场纵横,更有情海波澜。这让我们除了了解历史事件之外,更想穿越一下进入刘秀的精神世界,也就是说,面对如此一位低调为人成就高调霸业的千古一帝,我们不仅仅想隔岸观火看看热闹,更想试着揣摩出当事人的内心感受、他的爱恨情仇,并从中找到共鸣与启示。而这些,作者并没有让我们失望。
  • 从很早就是曹三的粉丝,果然没有让我失望,一个个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也因为《嗜血的皇冠》,开始对刘秀这个人很感兴趣,看完《嗜血的皇冠(大结局)》之后,更是对邓禹、冯异、马援、岑彭等一堆人无比热爱,这本书,非常值得推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495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