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苏缨,毛晓雯 著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醉人醉心,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人生这条路上会遇见很多人,但不是每一个人都能陪你走到最后,每一个人的出现都有Ta存在的意义和理由!
  • 还没有读完,但已发现这是一本不错的书,前面对藏地的宗教发展做了清晰的描述,对想要了解以及喜欢藏族文化的读者是一本非常好的读本,推荐!
  • 书挺好的让我了解了仓央嘉措的生平。也拓展了不少关于藏教的知识。装饰童子。
  • 苏缨就是熊逸,我们把他们看成一个人,在他心里,他们却是两个人,这书是从苏缨女性的角度写的
  • 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本书说了西藏的佛教历史以及活佛的一生,知道了背景对活佛的诗理解的更深了!
  • 这本书看得很快,内容简约条理很清楚。不过真的是仓央嘉措的一生太过短暂,所以读完还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通过这本书了解了许多藏传佛教的发展文化,终于找到了为什么西藏老是闹独立的原因了,虽然书中没有讲两者之间的关系,但对于一个有信仰的民族让他们臣服于除他们自己信服的法王、活佛、班禅……之外的政体确实挺有难度的,多年如是。
  • 仓央嘉措,当这个名字跃入视线时,只感到心给重重一击,刹那间,时光隧道被打开了,人跌了进去,好不容易平静下来,已然回到了中学时代。

    我怎么会那么早就遭遇了仓央嘉措呢?只能是个谜吧。总之,在中学时代,我就拥有仓央嘉措情诗集。但是,从来没有用心读过,它与那时我能买到的所有诗集一样,是“欲赋新词强说愁”道具。当我告别了中学时代,也就抛弃了他们,仓央嘉措就这样以青涩岁月的模样定格。

    而今,他出现了,如此突兀,小众偏门,从怀旧从成就从名气,似乎都构不成受世人注目的理由,但他的确出现,有人在怀念他,他们是本书作者苏缨、毛晓雯。

    其实,就是这两位作者,起初对仓央嘉措亦误解不浅:“不过是一个披着架裟的浪子,一个不修佛法的活佛”,最终却唉叹“他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犯人,虽然有芸芸众生对他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地抛给他囚笼的钥匙。”

    而我,对仓央嘉措的认识更谬。我想当然地以为他是一个游荡在西藏旷野中的吟游诗人,一个温柔地爱着漂亮女子的英俊汉子。可他却是活佛。我以为活佛多么至高无上,掌握了整个藏民的生杀大权。不料,他却始终处于政治权利争夺的中央,以至25岁便沦为阶下囚,并且不知所终。这样的身世,如何不令人嗟叹?

    这本书,对西藏的政治和宗教的历史做了梳理,因为不理解这一切,就无法走进仓央嘉措。在他之前,西藏已经经历5世活佛,政教合一的局面正在得到巩固,然而传到仓央嘉措不对了。一开始就出现了对他活佛身份的真假之质疑,他不是从小就给确定转世灵童,而是在15岁时突然被推到众人面前。偏偏他又表现得不像活佛,成天吟诗追逐女性,甚至拒绝受戒,提出还俗。他渴望平常人的生活,权力和崇拜成为他的锁链。这样一种性情,依附于活佛之身,是他的不幸更是拥立他的那些人的不幸。历史要他为自己和广大信徒负责,却没有给予他能够负起责的品质。

    也许仓央嘉措也一直停留在青涩岁月里,他没有如万众期望的那样,成长为一位成熟的领袖。在政治上他没有作为,只是留下了很多诗,留下了很多以他的名义传颂的诗——只要是优美的情诗,藏民们都归到了他的名下。






  • 从纳兰到仓央,每一次都被书里的内容深深地吸引,仿佛回到了他们曾经生活的年代,我们就像一直随在他们身边的一个他们看不到的人,但是我们却每时每刻看着他们经历的所有,然后一一记录。不难看出,对于历史,苏缨做足了功课。
  • 喜欢诗歌的同志们应该会很欣喜,那最经典的你就在那里是否就是这本书里面的,呵呵呵
  • 知道仓央嘉措这个人的存在,是源于一首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记得当时读到此诗时颇不以为然,打听到写诗者为六世达赖时,更无好感,觉得此人好贪心,鱼与熊掌皆不想放过。

    而现在,我明白了,如有可能,仓央嘉措一定会大声地说:“谁能让我拥有自己,我愿倾我一生的所有与他交换。”这不是我一厢情愿的假想,有仓央嘉措的情歌为证。有仓央嘉措曾经以死相要胁苦求还俗的壮举为证。这首诗实际上已经是经过了译者曾缄的再加工,原歌为:“若要随彼女的心意,今生与佛法的缘份断绝了。若要往空寂的山林间去云游,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不可推卸的使命,一个人一生的自由,不是难以取舍而是容不得他取舍。

    爱的自由,自由的爱,对我们现代许多人来说,是一件多么理所当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仓央嘉措来说,无异于天上星,水中月。

    他是纯洁而高尚的,他纯洁高尚在忠于自己的心,随心而行,哪怕惹几世的非议,也不愿意向命运妥协。但是从某个角度上来说,他却又是自私的。他的自私也在忠于自己的心,本该担起的责任,却弃之一边。我们常说,一棵好的植物应当是适应环境,而不是企图让环境来适应你。显然,仓央嘉措就是那棵不愿适应环境的植物,命运的风将他吹到了那片土地上,他想的不是荫泽众生,想的却只是要开出自己的花。

    如上所说,仓央嘉措单纯而执着,以爱为名争取自由。但是,深读下去,似乎又没这么简单。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传记还是一部藏传佛教的断代史。读完之后,不知为何脑中一片空白,宗教到底是什么?宗教领袖在历史中究竟扮演何种角色?

    就拿藏族黄教的这一段历史来说,五世达赖圆寂后,第巴桑结嘉措为何要隐瞒长达十五年,若不是因为那个意外而暴露,他还想瞒多久?到底他是为了教派的生存还是权力?

    据桑结嘉措解释,仓央嘉措早就被作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安排在一个秘密地方学习,可是,仓央嘉措有一首情歌却唱道:“第一不如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不如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要与爱人达到相知的地步,那该是多大的年龄?一个从小就被隔绝在一个隐秘的地方的孩子,是如何开始通晓人世间的风花雪月?

    关于,六世达赖仓央嘉措,尽管情歌中有仓央嘉措的情人们的影子在摇曳,但是,除了人世间的传说,似乎作者从史料中也找不到更精确的记载,这一切到底是因政治需要而故意隐瞒,还是只是人们因着情歌而加以妄猜得出的结论?一支本该是抄经写偈的笔,却写下了情歌,这似乎是有些荒唐,但是,满纸荒唐言,却有可能是一把辛酸泪,人们喜爱仓央嘉措的情歌,并将它久久传唱,是因为那些歌曲唱出了人们自己的心声,唱出了自己的渴望。至于仓央嘉措在写这些歌时的心情如何,即使有多情者细心揣摩,那揣摩出来的恐怕也是自己的情感。因为谁也不曾走过他那样的路,仓央嘉措到底要借着情歌唱出怎样的情感,他所争取的自由是爱的自由还是权利的自由?他是借爱抒情还是借情明志?后来之人,想是谁都难解其中之味。作者从仓央嘉措的前生一直说到了后世,意在寻求一个答案,只是历史的烟尘早已掩埋了诸多真实。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仓央嘉措那些寄托了情感的情歌,决不是像译歌者曾缄所期望的那样,要追问这世间可有双全法,能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是为了心中所愿,宁可去负如来。


  • 喜爱仓央嘉措,是因为痴迷他的诗歌;

    探究仓央嘉措,是因为喜欢那段边疆历史。

  • 并没有如书名一般的浪漫文字,反而用很长的篇幅来讲历史和背景故事。写的很真实,少年的无奈跃然纸上。以后再读到这些诗会多一些思考
  • 一直知道仓央嘉措但是都没有认真研究过,书收到快要翻完前世那一章了。作者把很久远深奥的问题娓娓道来,就像讲故事一样,可见功力不一般。
  • 青藏高原,号称世界屋脊,那里有美丽的高原风光,有原始的自然生态,有神圣的宗教寺庙,有独特的民族风情,有洁白的哈达,有欢快的歌舞,有剽悍的民风……西藏于我,神秘而圣洁,我对西藏,好奇而渴望。虽然向往已久,却只有一些从电视、新闻中得来的极其肤浅的知识,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而这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来得正当其时,让我“一解心中饥渴”。

    这本书不厚,只用一个下午的时间就读完了。下面我分三个层面来谈谈我读这本书的感受。

    先说仓央嘉措这个人。说来惭愧,先前我竟不知道有这么一个人。他原是西藏高原上一个贫苦的放牛娃,过着贫苦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是五世达赖罗桑嘉措的转世灵童。但在15岁那年,他却被第巴桑结桑结嘉措确认为六世达赖活佛,住进了布达拉宫,成为西藏的政教领袖。按说,这种一步登天的生活对于常人来说,都是梦寐以求的,但却是他一生痛苦的根源。“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他不愿意当一枚棋子,不愿作高高在上的神,被万人膜拜敬仰,只愿意作回他自己,作一介百姓,过最平凡的生活。但他却无力解脱套在自己身上那沉重的黄金枷锁,无力面对第巴大人那威严的注视,无法摆脱已经注定的人生命运。他是芸芸众生的信仰,而自由是他的信仰,为此,他换了一种方式来反抗强加给自己的命运,他贵为宗教领袖,却在最为庄严的受戒仪式上执意还俗,弃众多信徒于不顾;他贵为达赖活佛,却在夜间频频溜出布达拉宫与情人幽会,纵情声色;他贵为雪域之王,却在布达拉宫里寻欢作乐,纵情歌舞,于政事不管不顾……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他既是万人敬仰的活佛,又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囚徒,既是放浪形骸的浪子,又是坚持抗争的斗士。他贵为神祗,却从未与自己的信仰擦肩,一直到灵魂的下一次轮回……作者在序言里引用西西弗斯故事的寓意,就是要凸显仓央嘉措这种不甘于既有命运的独立人格和抗争精神,这是他与宋徽宗、李后主所不同的地方,而也正因为如此,我们今天才满怀好奇的来读他的传记。

    再说仓央嘉措的诗歌。说实话,如果我们读于道泉的白话本,除了很少几首能读出诗的意境,诗的美感之外,大多数都非常直白,甚至就是大白话。这可能是文化背景和现实环境的不同,让我们不能感受仓央嘉措情歌的那种原始之美吧。再来读刘希武五言古体诗本和曾缄七言绝句本,虽然多了诗意,但却与作者的原意相差太远,甚至是自创的成分超过了原作,这样却极大地促进了他的情歌的流传,象“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第二最好不相识,如此便可不相思”、“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这样的句子,要是不这样翻译,我们又能有几个人能知晓呢。当然,一切佛兴,皆从信起,不管是仓央嘉措,还是他的情歌,只要我们喜欢这就足够了,至于翻译后面的学术问题,那是学者的事情。

    最后说这本关于仓央嘉措的这本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样一个题目就充满了诗意,他作为达赖活佛的第六次转世,今生今世只不过是他无尽轮回路上的一次偶遇,他所遭遇的爱情也只是昙花一现,证见了他的佛性而已。封面与书的标题契合得可谓完美,那远去的背影与大幅的留白,带给我们的是落寞的感觉?沧桑的慨叹?还是理性的思考?这本书中包含了仓央嘉措的传记与诗全集,对于喜欢仓央嘉措的人来说,可以算是“一网打尽”了。在传记部分采用了三分法,分别用“前世”、“今生”、“后世”作为标题,把他的来龙去脉介绍得清清楚楚。其实是介绍西藏的佛教多于他个人的,而仅有的关于他本人作为活佛的那10年也是语焉不详,众多的传说纠缠在一起,向我们展示了他奇特的人生和藏传佛教的历史。作者是研究诗词的学者,所以整部书写得很有诗意,里面有很多关于生命、关于因果等富有诗样哲理的语言,非常精辟,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让人惊奇的是,作者对政治也有着极为深刻的洞察力。而最后所附的仓央嘉措诗作的于道泉、刘希武和曾缄三个译作版本,则让我们丰富了对他诗作的感受,至于更爱哪个版本,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事情了。

    总之,这是一本好书,是关于六世达赖活佛这个佛门浪子一生的记述,是关于他全部浪子情歌的汇集,可以说,这是一本从形式到内容都洋溢着诗意的书,绝对值得一读。



  • 经由罗辑思维略微了解到苏缨,于是果断入手。仓央嘉措一直是一个谜,希望通过苏缨的文笔对他的“前世、今生、来世”有所了解。
  • 喜爱仓央嘉措,痴迷他的诗歌;喜欢那段边疆历史;
    他盛开在雪域高原之上,也盛开在政治权力的边缘。
  • 在仓央嘉措的传记中属于比较写实的一本,且附有全部诗作,值得一看。
  • 觉得最优美的文字就是被锁在金笼子里,受世人仰望,但却没有人给他钥匙。
  • 以前在图书馆看过这书,觉得内容很好,想买回来收藏到书架上,以后也可以看看。书刚到被老爸发现了,拿上手看了2页就放不下了,老爷子连用了2个下午一口气把书看完了,连说了3个好书、好书、好书。呵呵。
  • 第一次知道他,是因为那句很是盛名诗词!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初始,总觉得那人浓烈情感为尘俗纠缠,却又身不由己的拜于佛前……太过直白的理解,却不及看过这本书后的深刻!……
  • 一直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所以买了一本来看,还不错,值得好好读一下
  • 我们总以为一个地方的终点就是我们要看的风景,殊不知路上。我们已经错过了最好的风景。
  • 还没有看,但拆开看,很棒,字体大小行间距都很舒服,很期待~
  • 叙述了整个西藏佛教的发展史,看容易读懂仓央嘉措的那一首首唱响人间的爱情佳句
  • 拿到此书《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我已经是看第三本有关六世达赖仓央嘉错的书了,六世达赖仓央嘉错(一六八三-一七四五 ?),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生于藏南门隅地区宇松地方的一户世代信奉宁玛派佛教的农民家庭。1697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在著名学者桑杰嘉错的直接培养下,学习天文历算、医学及文学等,对诗的造诣很深。

    仓央嘉措虽然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但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于这种清规戒律,仓央嘉措难以接受。他不仅没有以教规来约束自己的思想言行,反而以宗教领袖的显赫身份,根据自己独立的思想意志,这位情歌大师写了数百首多意缠绵情诗,在西藏雪域高原那种粗犷冷酷的环境中能蕴育出这种婉约细腻的诗歌来。他的诗歌清新爽朗,包含着深厚的自由与爱情的元素,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价值,而是超脱于价值之外的灵魂。

      与其他转世灵童不同,由于历史的阴差阳错,仓央嘉措并非自小被迎请入宫,直至15岁,这也就揭开了他悲剧命运的序幕。而当时西藏上层统治阶级内部关系错综复杂,局势动荡不安。这些使得本置身于此之外的人,突然被迫进入如此漩涡,只能给他带来是厌倦与失望,看不清未来,一切都是未知,叛逆的情节在他的心中慢慢滋生,清规戒律、威严的环境、险恶的周边以及他多情的性格,终于在20岁那年不可遏止地爆发了。 在后来的许多天里,不仅没有转机,甚至变本加厉:不仅拒受比丘戒,反而要求大师收回此前所受的出家戒和沙弥戒。说这番话的时候,仓央嘉措痛彻肺腑:“若是不能交回以前所受出家戒及沙弥戒,我将面向扎什伦布寺而自杀。二者当中,请择其一!”

    这就是仓央嘉措,无可奈何的仓央嘉措。15岁以后的他开始了身不由己的生活,命运由别人来掌控,自由对他来讲是奢侈品,虽然这些压制着他的心灵。但是同样,也正是后期他参看佛教经典,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它的诗歌才能更具有文学的魅力,也正因为受制于此,他的诗歌充满了对自由、对纯真爱情的向往,写的如此尽心竭力。这种无意中的矛盾成就了他在诗歌上的成就。

    “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这位六世达喇从心底吟出了这充满矛盾的诗句。

    如果仓央嘉措一辈子只生活在东山顶上,也许他会幸福;如果他一生下来就成为活佛,也许同样的他会幸福。但是世上没有这么多的如果,面对这些,他唯一能做的除了叛逆无其他,这也就铸就他最终成为一个不成功的活佛,但是却是一个成功的诗人。

    仓央嘉措最传世的一首诗: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桶,

      不为超度,

      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在山路,

      不为觐见,

      只为贴着你的温暖;

      那一世转山,

      不为修来世,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

      生命时常会产生错误,但有时恰恰会错出一段美丽。

  • 仓央嘉措的诗歌版本这本书应该是很完备了,至于传记相对于白落梅版本毕竟有点故事可读了,不是纯碎的滥情呻吟体散文了!
  • 很喜欢的一本书,前面部分对藏传佛教的介绍可以让我们对它有一定的了解,仓央嘉措的一生被作者娓娓道来,仿佛他向你走了过来一样。
  • 这本书翻到最后,突然迷惘了起来,在这段真真假假历史之中,究竟有多少是真实的?不管是仓央嘉措本人也好,抑或是他的那些情歌也好,现在似乎都很难去辨别真伪了,我们是否也该如他的信徒一样“因爱生信”?

    这个世界上常常会有一些人是错了位的,不是生错了时代,就是生错了地方,他们不是思想太过超前,就是行为太我行我素,本书主角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无疑就是这么错了位的一位。

    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地区,当地人民需要的是一位活佛的上位来填补过去十五年的缺失,来领导、统治并且给予他们指引和保护。可是仓央嘉措身为活佛,却一心只想过自己的日子,自由自在浪迹天涯。而事情往往是越渴望就越事与愿违,他自15岁起就被关在密不透风也不见光的布达拉宫里学习佛法,履行他的使命。

    就如书中说的:爱情是仓央嘉措在他有限的权力范围内能找到的唯一的“丛林”。在与世隔绝的布达拉宫学习的日子里,诗歌点亮了他心里的灯,激发了他内心的热情,而爱情便成了他最美好的幻想,于是他用爱情用情歌来对抗这个把他禁锢的世界。但是他的风流放荡,在信徒们眼里只是“迷失菩提”,所以无论他如何的对抗也逃脱不了他身上的命运枷锁。

    最后,就如他神秘的出生和童年一样,他的结局也一样无人知晓。现在一般认为他在被押往京城途中在青海湖畔“圆寂”,他仅仅二十五年的短暂人生,从叛逆开始,又以叛逆陨落。当然,在信徒们心中,这只是仓央嘉措肉身的消失,而那个达赖活佛,又流转到了另一个肉身并开始下一世的轮回。

    虽然本书名为“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但是我觉得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黄教的入门史。仓央嘉措是这段历史被阐述的一个导火线,虽然他在位只有短短的10年,但他在黄教历史上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地位,都让他在这段历史中显得尤为传奇。若不是活佛这个特殊的身份,他或许会成为一位风流多情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吧。

    对这本书的兴趣很大源自于今年夏天的甘南之行,因为这次旅行,第一次有机会如此近距离的与藏民、喇嘛、藏传佛教等有这么亲密的接触,深切的感受到了信徒们的那份虔诚,因而对藏族文化更多了好奇。也是走了一趟甘南之后才知道,原来喇嘛也分很多教,在甘南的藏区,黄教人数最多,其他还有红教和白教,而且听说红教的喇嘛是可以结婚的。在夏河的拉卜楞寺见识到了佛教最长的转经长廊,见识了藏民们的虔诚。站在离天空那么近的地方,看着那些风雨无阻转经的藏民们,突然觉得原来心是可以这么净的。

    本书的封面设计我很喜欢,纯白色的封面上一位喇嘛孤独远去的背影,脚下是拉长的影子。这个背影有着一种决然而寂寞的感觉。是否这个封面设计也意在表现这位六世达赖的特立独行呢?到了此刻,真假早已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心中的那份信仰。

    或许,只有信仰者才能理解信仰者。





  • 知道仓央嘉措,最初缘于小春的《不负如来不负卿》,其次来自《伏藏》和《大地雅歌》(这一本虽然没有直接关联,但是地域文化鲜明,算是辅助性增加些感性认识),再就是一首先是留传,后来才知其名的诗歌“那一夜”:“那一夜,我听了一宿梵唱,不为参悟,只为寻你的一丝气息;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好一个“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好一段情深意长的爱情表白。在网上也曾经断断续续查找些六世达赖的传记来看,不过大多比较散落,不成系统。手中的这本《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关于这位六世达赖的词传,详细记录了六世达赖的前世今生,藏地活佛的衍生,传播,藏传佛教相关的知识等等。这部分内容相当程度地对我进行扫了一次肓。曾经有一位老师很喜欢研究藏传佛教,甚至期望能把那些比较血腥残酷的唐卡画面进行改良,不过这些都是题外话。

    书中,最吸引人之处是讲述仓央嘉措成为活佛前后的第二部:今生。仓央嘉措是历史中是唯一一位十四岁时才被发现成为活佛的人,这个年纪的仓央嘉措已有了自己的想法,以及邻家的青梅竹马,不情愿的少年远离家乡,跋涉千里来到如同囚笼的拉萨宫殿,被困于其中,被逼迫着学习艰苦的经卷,再加上格格不入的氛围,教众派系的斗争,这些都是不能不面对的烦恼事,这种生活对原本自由自在的仓央嘉措也不能不说是一个难挨的苦难,这些压力的积蓄也最终都成了他后来叛逆的导火索。

    这部书作者说是因为仓央嘉措的荒唐放荡的浪游和艳遇,所以只打20分。对这个行为并不认可。事出必有因,有多大的压抑就有多强的反抗,正因为仓央嘉措的身份和地位,于是他在众教徒面前的形象和人背后的面貌反差之大,也情有可原。甚至从仓央嘉措自身来看,原本不欲入梵途,却不得不与心上人分离而为之,这种心情大概也只有通过这种文字和在故作放浪的行骇中得到解脱。或者说,这种行为也是对灵童活佛本身的一种挑战。我想如果仓央嘉措不是六世达赖,如果他平凡成长于乡间,那他还写得出像《那一夜》这样动人的诗篇吗?真的不一定。

    在这本书中,因为作者只打20分的预定立场,于是行文多少带着一些“官方口吻”。此外,行文中引述了大量的仓央嘉措诗作辅以说明,也让喜欢其诗作的读者可以通过传记了解诗,通过诗了解生平。历史的功过得失对平凡人来说大多烟消云散,唯有这个多情情僧永世为人所记诵。

    此外,书后附赠诗歌全集的英文译本和三大中文译本,并有简要注解,可以帮助理解。

  • 孤独的背影越走越远,封面就给人无限苍凉的落寞感。读仓央嘉措的情诗到深处,不仅潸然泪下。直达内心深处的文字,却出自一个喇嘛之手。时乎?命乎?
  • 大家好久好久都在喜欢着传说着这个谜一样的人物,他的作品让很多人痴迷其中,我也是其中之一。看了这本书后,我对他有了一种客观的理性的了解,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但是我喜欢现在对他的看法对他的了解。
  • 不管处境如何,积累自己总是没错,或博览群书思辨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或训练自己的技能成为专业高手,这些积累会让你的生命变得有厚度。等到被机会选中那刻,自己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然后开始一点一点释放自己的能量。如没有这个积累,哪怕走运也不过是昙花一现,因为根本没有可以透支的资本。
  • 读了开头,不是为了追仓央嘉措热而买这本书,而是为了作者,喜欢苏缨那种小女子视角看人情冷淡世事过往的感觉。
  • 住进布达拉宫,你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你是世间最美的情郎。你是西西弗斯,被诸神惩罚;你是黄金囚笼里最高贵的囚犯,世间众生对你膜拜,却给不了囚笼的钥匙。诸神把世界给了你,你却要回你自己,结局注定是悲剧,西西弗斯的叛逆!
  • 在朋友家看到这本书拿来翻了二页觉得不错就买来看看
  • 看完了之后,说不出的感受。如果不被安排这样的人生,他的生活应是另一种精彩。
  • 在写仓央嘉措书里面,这本书真的写得特别好,它把所有的缘由都写出来了
  • 本人是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的,这本书的内容很全,尤其是后面的仓央嘉措歌全集中英对照版和三大中文译本非常好,很赞
  •  说来惭愧,知道仓央嘉措其实是从两部小说《伏藏》和《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一部小说算是个探险类小说,以挖掘仓央嘉措的伏藏为主线,拨开历史迷雾,歌颂仓央嘉措情诗的小说,而《不负如来不负卿》则是借助时下最流行的穿越情节,让女主穿越到彼时的西藏,感受仓央嘉措的情感纠葛。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误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正是这首诗让我顿时对这位传奇中的六世达赖、才华傲骨的藏族诗人仓央嘉措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曾疯狂的百度有关他的一切信息,可惜老觉得所得琐碎不堪,幸而得到苏缨和毛晓雯的这部《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阅读后受益匪浅,所有的碎片都被系统的串在一起,融会贯通。

      

      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的文笔流畅自然,在她们娓娓道来之中,最神秘的西藏佛教起源与分支,最复杂的政权和宗教同处,最纠结的爱恨情仇,都被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阅读本书的过程,就好像是在听诗人缓缓朗诵一部历史长诗。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分为“前世”、“今生”和“后世”三部,在“前世”中,作者介绍了在西藏佛教的起源、莲花生法式传奇,还讲述了第一位活佛的转世之路,在这一部中,我们明白了转世活佛的溯源,也就明白了仓央嘉措被赋予的重大使命,这对于后面阅读中理解仓央嘉措纠结的思想状态大有裨益。

      

      “今生”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五世达赖的圆寂多年,桑结嘉措隐而不报,直到被发现才推出仓央嘉措,奉为六世达赖,这种看似应付之举,自然会有人产生怀疑之心。仓央嘉措小小年纪一方面要面对研习大量佛法的压力,一方面又要面对芸芸众生的期待和敌对教派的怀疑,如此重的压力无处发泄,青春懵懂的他就连与生俱来对于美的追求也被遏制,还有什么乐趣可言?也许离开人世对他才是最好的解脱,书中讲到了很多种人间流传的关于仓央的结局。我最喜欢第五种结局,那就是仓央在途中施展密术申通,脱身而去,之后隐姓埋名,游历各地,相信在这个旅途中,他一定参透了佛法,也一定创作了更好的诗作!

      

      “后世”部分将更多的篇幅留给了被不同译者翻译的仓央诗歌,默默在心中吟唱这些动人的诗句。

      

      但曾相见便相知,相见何时不见时

      安得与君相决绝,免教辛苦作相思。






  • 是从网上看了仓央嘉措之后才开始喜欢他的,很好。
  • 非常好的一本书,书中详细叙述了西藏的活佛的前世今生,对于仓央嘉措的描写更是打动人心
  • 从藏传佛教的起源开始马曼说到了仓央嘉措,这本书不光是对宗教和主人公的叙述,更介绍了众多的地理、人文、历史、风土人情等等方面的知识,是一本看了就不想放下的书,非常棒。
  • 有感于仓央嘉措悲情的故事叙说,给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唯美、叹息、执着、遗憾、感动……
  • 有人说仓央嘉措生错了时代,他的事业(能叫事业么?只是一时找不到更合适的词)和他的感情致使他的人格分裂,终究造就了他的悲剧,但我说这何尝不是成就他的必然的条件。
  • 喜欢仓央嘉措,这本书与一般写仓央嘉措的书有所不同。
  • 仓央嘉措,这本书让我对他有了不一样的认识,关于宗教,关于道哥,关于那个神奇的地方
  • 对仓央嘉措比较有兴趣才买的,还有英文的版本。不错。书还没开始看。
  • 同一天下的单、当当收到了、另一家还沒影子
  • 嗯嗯 也却是不错 总觉得有点过了忧伤的年纪了,再看这些,想起床上还有嗷嗷待哺的小娃娃,无奈的放下吧
  • 给老爸买的书。虽然父亲已然故去,但这本书在他最后的日子里,给予他内心的平静与安宁。我会珍藏这本书,愿天上的父亲安详,再也没有病魔的折磨。
  • 期待她像西西弗斯一样被无法抗拒的命运困锁着,被高高在上的诸神无休无止的惩罚着。他是黄金囚牢里高贵的犯人。所以有芸芸众生对他的顶礼膜拜,却没有一个人怜悯的给他抛球笼的钥匙。不想把世界托付给了她,她就是想要回他自己要回南可最真的自己,他的结局注定是一个悲剧,他明知道但仍然在每天都摆出西西弗斯式的叛逆姿态。
  • 准备考研期间看的,断断续续终于看完了,传记的能量就在这里,在看别人的一生的时候,自己也在不断成长!作者很有才华,期待新作品!
  • 关于仓央嘉措的诗传,我对比了许多,最终选择了这套,虽然字数不多但是更全面,不似有些著作,简直就成了自己的随笔,我早了解的仓央嘉措和他的情歌,所以选择这版,不会有错。
  • 挺好的,讲述的是仓央嘉措的生平故事,内容文笔都算优质的
  • 刚拿到书迫不及待地翻了,于是乎对于仓央嘉措这个人的幻想就破灭了,很多耳熟能详的诗原版和翻译差好多,只能说翻译哥太强大。因为信仰这首歌喜欢他的那一世,但还是很认同作者书里写的:若因爱生信,人们便会会略善变的历史而选择不灭的神话。很多诗其实不是他写的,或者是翻译的问题,但我们仍这是那个多情的男人写的,因而选择相信他喜欢他,这便是因爱生信吧!
  • 很喜欢仓央嘉措的诗歌,很有灵性,个人经历也十分传奇
  • 仓央嘉措传,我想从这本书开始我才真正开始学着认识仓央嘉措,学着去读佛学的著作。尽管这本书里还有太多太多东西是我觉得模糊和不够详尽的,但是起码是个开始,挺适合像我这种对佛教知识和对藏文化以及仓央嘉措只有一丁点儿认识的人。
  • 同事买的,后来自己在图书馆借了一本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钦佩他的才华和做人。
  • 早就读过这本书,感觉对当时的历史背景的介绍很是到位,作者对书的整体构思看来是用了心思的。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随书附赠仓央嘉措歌全集中英对照版和三大中文译本,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传记与诗词最全典…
  • 世外桃源般的西藏高原,谜一样的仓央嘉措以前时不时看到仓央嘉措的诗歌,听到人们引用的话语,对仓央嘉措的身世和玄幻经历之谜怀有敬畏之心,读完这本优美的书,其谜中谜和敬畏之情更甚,没有答案就是答案,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 苏缨写的传记很好看的,里面还交代了藏传佛教的来龙去脉,涨姿势
  • 书中阐述了藏传佛教的发展 讲述了仓央嘉措的一生 及仓央嘉措情诗的三个主要译本 挺不错的一本书
  • 很喜欢这本书,以前只是知道仓央嘉措这个人,现在对他有更深的了解
  • 通过这本书了解了仓央嘉措的生平,只是以前读到的仓央嘉措的一部分诗原来是后人所作,有些惋惜
  • 书本本压轴了,影响阅读心情,本以为会附赠仓央嘉措所有诗集,其实只有部分,但是看评价本书对仓央嘉措的评价是比较中肯的,所以也期待阅读之后的感觉。
  • 一直喜欢仓央嘉措的诗,终于可以有时间认真拜读了
  • 很喜欢这本。有写了仓央嘉措怎样一路走来的,写得很有诗意,到底当时真的是有那些奇遇呢?还是作者根据他的诗推测出来的呢?一边看就一边有这疑问。如果有时光机回去那个年代,很想去看看这个男子,不为容颜和地位,只为那句不负如来不负卿,哈哈。
  • 很久以前读安意如解读古典诗词的书的时候,其中两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此两句诗读来如此令人肝肠辗转,心上眉间涌过一些对情感把握的无奈和无助。它是这般淋漓地道出了情陷两难无法双全的困境。喜欢上这两句直触人心的诗,连带便知道了它的作者仓央嘉措(读过本书后,才晓得这两句诗其实是曾缄在翻译仓央嘉措情歌的时候自己加进去的。)

    仓央嘉措情歌竟是比他六世达赖的尊崇身份来得更闻名与广为传颂。的确,当他作为六世达赖的时候,他认为这尊崇身份之于他只是一把黄金枷锁。从十五岁被莫名迎到拉萨坐床成为信众眼中的活佛的那一天起,那个在山野上呼吸着新鲜空气,追逐着雪白云朵,嗅着菁菁草香,自由地奔跑无拘无束无忧无虑的放牛少年,和心仪的邻家女孩两小无猜嬉笑嗔闹的美丽场景,只成为往后日子里一次次回忆与回味的风景。如今命运把他推为六世达赖,捆绑在活佛的黄金囚笼里,高高地接受着芸芸众生的顶礼膜拜,可是渴盼自由的心鄙弃这一切高贵,他只想做一个自由自在,遵循内心去生活的人。就算他拒绝受戒又能怎样?命运已经如此安置有着无法抗拒的力量,他是第巴桑结嘉措手里操纵权力一粒掩人耳目的棋子,是信众眼中的精神信仰。但他作为众人景仰的六世达赖做出离经叛道,放浪形骸的行为,是他那颗热爱自由渴盼自由的心在呐喊反抗哪。正是他遵循本心生活的品性,成就了他西藏历代达赖中最闻名的诗人,基于年青生命(仓央嘉措死的时候才二十五岁)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诉诸于诗歌文字,后世便读到仓央嘉措那一首首真挚动人的情歌。如果仓央嘉措因为是六世达赖被历史记录,那么他被后世人们广为传颂记取一定是因着他的情歌。

    鉴于我有限的知识,对于西藏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而本书第一部 前世,如此贴心地将西藏的政治、宗教、外交等等关于西藏的历史文化背景详细地交代一遍,使我大大地增进了对西藏文化的了解,而且特别详细讲述了佛教入藏的历程,使人进入第二部 今生(主要讲述仓央嘉措从十五岁成为活佛到二十五岁被拉藏汗杀害的生命历程)的阅读如此自然,没有理解障碍。如此,本书既可以使人增加对西藏的历史认识,更可以了解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这样抗争自由的短短一生。第三部 后世使人读到仓央嘉措情歌的不同译者本,这是欣赏了一场味道各异的仓央嘉措情歌盛宴。



  • 传记毕竟是出自作者口中,多少都带有个人情感色彩,这没有办法!对于附录部分的诗歌,经过比较可以探知到一些仓央嘉措

    的内心吧!

  • 这本书内容很好,描写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封皮有一点点皱,不过压压就会好的。
  • 特别喜欢的一本书,送过来还是那么好,喜欢当当网
  • 知道仓央嘉措这个人,源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仓央嘉措本身就是个矛盾体,因着这更让人想一窥究竟,想好好了解这个人,了解他的处境,了解他的爱情,了解他的矛盾……这本书很好地诠释了仓央嘉措的“前世、今生以及后世”,将仓央嘉措的迷一个个解开给我们看,书的最后还附赠了诗歌
  • 本书得来的如此慌措,应该就是应了“关心则乱”的说法吧。

    一是因为对于两个作者的熟悉与喜爱——爱极了作者在洒脱之间娓娓道来的诗词鉴赏与包含在其中的文化历史的寄托——来自于对《纳兰容若词传》以及《唐诗的唯美主义》的印象。二是因为对于书中人的好奇与未知,仓央嘉措——那个风流倜傥不拘束缚的六世达赖——对于他的知晓,大部分人来自于那句“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和“第一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知”。

    在读书的过程中,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并不只是讲诗词的书。

    一是作者的写作结构,作者的《纳兰》和《只为》两书的开篇都是一个楔子,将尚未翻书的我们吸引到了一个神秘的境界,过程都是故事般的内容缓缓的倾泻而出,历史的典故与痕迹在作者的整合下,异常的干净整洁却不失小说节奏开篇、高潮、结尾紧凑的吸引力。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仓央嘉措所在的“黄教”的起始以及他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的原因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二是在作品的选择上,纳兰容若和仓央嘉措在很多人眼里似乎都是以“情”字作为标签,从他们的诗词、作为来讲都是如此,而且二人都算是英年早逝的才子。两个人被很多人熟悉也陌生——熟悉是因为他们的诗词的经典,陌生是因为两人诗词的华丽遮掩了许多二人的生平事迹。两人似乎都是锦衣玉食、生活可算是无忧无虑,却又让人能从中能看出他们隐藏着的哀伤。在尚未读此书之前,我们或许是认为两人是“为情所困”。但是在读完之后会发现,或许正是因为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是用自由所换取,而在命运、他人的欲望的束缚之下,仓央嘉措的无从选择,只好以“爱情”作为他最后的自由与慰藉的奋斗,才使得他的生活以除了六世达赖之外的别样的异彩而在他人的心中有着特殊的位置——并不是他想要的,而是在与自己的命运做斗争的结果——从他前世为他所累积的光环、到后世赋予他的各种称号,我想没有一个是他想要的,在权利与金钱的斗争当中,他只是一个牺牲品,一颗棋子。纳兰容若的经历也是如此吧?

    书的封面,除了书名以外只有个一藏僧远去的背影,剩下一片空白。在此之前,我并不知道仓央嘉措的出生和他成为转世达赖的经历、也并不知道他死亡的原因和结果,甚至都不知道他因何而死、何时而死。他的存在,似乎只是封印在他的诗歌当中——可是这些优美、深情的诗歌也并非都真正的属于他。我们爱他,如同他爱自由般的盲目——那些好的、类似的都归存到他的名下,并不是那些诗歌属于他,而是他已经成为了那些诗歌的精神,属于着他们。

    书中内容的存在,为我消解着一些美丽的误会,让我剥去了那些存在他的身上的哀伤的痕迹,去了解到了他的曾经,他为何这样,有着怎样的过往。我想了解之后,也许会有些释然,有些超脱。对于他的认识,不再只存在于那些唯美的诗句之中。重新、或者说是完全新鲜的认识,对于我们更好的了解他的诗也是一种好事儿吧。

    或许这么说来有些幻想,引用一句他自己的诗,作为对他的祝福“与卿再世相逢日,玉树临风一少年”





  • 不是了解仓央嘉措的一生,却是了解仓央嘉措的存在。
  • 喜爱仓央嘉措,是因为痴迷他的诗歌;

    探究仓央嘉措,是因为喜欢那段边疆历史;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正好满足了这两个需求,既有诗歌又有历史。所以,对我来说,这既是一本欢喜的书,又是一本好书。

    书,拿到手里,甚是喜爱。洁白的封面,隐约透着盈盈的光亮,给人一种晶莹纯洁的感觉。很自然地联想到了雪域高原。而,我们的传主——仓央嘉措,一定就是那圣洁的雪莲花了。他盛开在雪域高原之上,也盛开在政治权力的边缘。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分为前世、今生、后世三个部分。虽然作者说“如果你是一个性急的人,不妨跳过这一部分,直接从第二部“今生”进入仓央嘉措的生活”,但,我还是觉得第一部分“前世”很有裨益。我不仅没有跳过,还读得格外仔细。很显然,作者是用了心思、下了功夫的。仅用了50页的篇幅,便把藏地的原始宗教状况;佛教在藏地的传播、生长;佛教与地方宗教的冲突、融合;佛教的分支和派别;达赖和班禅的衍生;边疆的势力状况等内容讲述出来,不仅简洁明了,还通俗易懂。如果不了解佛教,也不了解当时当地的历史,那就不能真正了解仓央嘉措。所以,我建议第一部分的“前世”务必不能错过。

    获取政治权力,或许真的是佛教的一个“方便法门”。倘若没有这个权力,教派的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教义的传播更是困难重重了。然而,正是这个“方便法门”导致了仓央嘉措不能自主的人生和无有善终的命运。如果说,与地方宗教以及自身门派之间的竞争,格鲁派(黄教)尚能主导的话;那么,极力谋求政治权力所导致的各股势力之间的竞争、失衡和矛盾,并不是格鲁派所能够完全掌控的。失衡与制衡之间,仓央嘉措只不过是一粒棋子。独立的仓央嘉措并不甘于任人摆布和控制,拒绝与抗争无力之后,他选择了叛逆。情歌,便不期而遇地成为他叛逆的语言和出口。仓央嘉措把他的情绪化作了情歌,经由雪域高原的传唱,穿越了千年。

    诸神把世界托付给了他,他却只想要回他自己。——仓央嘉措,虽为达赖喇嘛、转世活佛,终究没有逃离权力倾轧的漩涡。如果说,六世达赖仓央嘉措是一粒棋子的话;那么,情歌王子仓央嘉措硬生生地把这粒棋子开成了一朵圣洁而又绚丽的雪莲花。









  • 住进布达拉宫,他是雪域之王;流浪在拉萨街头,他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 情感袈裟

    偷爱警/文

    首先说,描写仓央嘉措的传记,或者关于仓央嘉措情诗的书籍,并不少见,而且每家出版社之间,对特殊历史人物的追捧热潮,始终保持在一个可持续的热度之中。以此来看,能够站在一个相对客观的立场上,来讲述仓央嘉措和他的诗词,就显得弥足珍贵和难得的公允。我们在看待仓央嘉措其人物,评价他诗词的时候,盲从的追逐与点评,都会造成,对仓央嘉措本人和对他诗词的误读。

    苏缨、毛晓雯合作撰写的这部书,选材上具有客观性、针对性、评议性。这部书的成色和价值厚度,远远大于我们所看到的表面含义,突破了对仓央嘉措传记与诗词的局限定义。

    通过笔者的行文流体和语言组织,可以鉴赏到藏域的许多文化基础,在每个基础层,又会看到人物的诗词和藏教之间,紧密相连的暗预关系。整体看文,表现得既不像刻板的古典文学,也不像经文白话的注解。作者真正的深挖出仓央嘉措背后的一些事情。没有刻意的点出,行文者的评论。武断的分析仓央嘉措本人和他的诗句,而是将仓央嘉措这个人物,从历史环境中一点点的勾画出来。从宏观的概念分析,承上启下一种遇见式的转生历程,引用人物的感情,藏教文化的续点,燃烧出一首首诗词的灼热。从微观的角度看,欲望与追求的狰狞,选择出生与死的奔跑路线。仓央嘉措是被情感的欲火而灼伤的,是被藏义教理的追讨,身陷绝望的悬崖。一面是对爱的解读,情感坚持。一面是对政治权利的愤慨,纵然菩萨转世,也要沾染世间的尘埃,拯救无道的泥泞。仓央嘉措的死,是在为信徒做出情感传导的指引。是在用爱的真挚与真诚,做出妥协让步。世态炎凉的苍茫大地,容让着豁达的博爱。

    仓央嘉措的诗词里,保留着许多宁寂和纯净的藏文化。读过那一首首诗词,单纯的发现,仓央嘉措信奉的本质,在一点点脱落。从实际来看,他来到尘世间的辗转升华,是真爱与情感的升级版,融入到藏域的雪山之中,每一寸土地上,覆盖着仓央嘉措的情感袈裟。仓央嘉措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厌倦了人世间的喧闹和烟花,用藏地的经幡,舞动击打着回忆中的泪花。仓央嘉措是在大恩与大爱中,嘲笑清廷的愚昧,无论前世、今生、后世,仓央嘉措都会在天边,为藏域下的每个人,祈念爱情与永恒的福祉。

    他的勇气,推开爱的门庭,他的转世,换来荣耀的诗词,让你我在藏地里微微倾听,美轮美奂的决绝之笔。







  • 一直在当当买书,今天这本看了几页有种买到盗版书的感觉……
  • 前半部分对藏传佛教的介绍很好,背景交待得不错。是见过的关于仓央嘉措的书里最好的
  • 看完仓央嘉措的话剧后找来的书;许多曾经以为是仓央嘉措的诗歌,原来不是仓央嘉措写的;曾经以为无比曼妙的语句,也许只是翻译人的功效
  • 我在佛前苦等百年,只为求你这一世的道别。转身,希望再与你相见。仓央嘉措, 你好
  • 那一天,我闭目在经殿的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 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那一年,磕长头匍匐在山路,..,经典
  • 佛教(Buddhism)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由公元前6-前5世纪古印度的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所创。东汉永平十年——公元67年,佛教正式由官方传入中国。西藏作为印度的邻地,想必,佛教自传入之日起就对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至今,我们一旦提到西藏就会想到佛教,说到佛教也势必会想到西藏。在中国,佛教已然成为了我们的一个信仰标志,而西藏就是佛教信仰的圣地。

    作为西藏佛教高僧之一的仓央嘉措(1683~1706),是六世达赖喇嘛。他是门巴族人,西藏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公元1683年(藏历水猪年,康熙二十二年)生于西藏南部门隅纳拉山下宇松地区乌坚林村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扎西丹增,母亲次旦拉姆。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1682年2月25日,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在刚刚建成布达拉宫与世长辞了。直到1697年(藏历火兔年),仓央嘉措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是年9月,自藏南迎到拉萨,途经朗卡子县时,以五世班禅罗桑益喜(1663~1737)为师,剃发受沙弥戒,取法名罗桑仁钦仓央嘉措。同年10月25日,于拉萨布达拉宫举行坐床典礼,成为六世达赖喇嘛。六世达赖仓央嘉措虽然身居西藏政教首领的地位,却不能掌握政教大权。实际上,只不过是桑结嘉措找来应付康熙皇帝的傀儡。

    此时的西藏,政局动荡。1701年(藏历金蛇年),固始汗的曾孙拉藏汗继承汗位,与第巴(即藏王)桑结嘉措的矛盾日益尖锐。1705年(藏历木鸡年),桑结嘉措买通汗府内侍,向拉藏汗饮食中下毒,被拉藏汗发觉,双方爆发了战争,藏军战败,桑结嘉措被处死。事变发生后,拉藏汗向康熙帝报告桑结嘉措“谋反”事件,并奏称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不守清规,是假达赖,请予“废立”。康熙帝准奏,决定将仓央嘉措解送北京予以废黜。火狗年(1706年),仓央嘉措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去世,据《圣祖实录》“拉藏送来假达赖喇嘛,行至西宁口外病故” ,时年24岁。

    有的传说,他是舍弃名位,决然遁去,周游蒙古、西藏、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有人说:“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好了,介绍完了仓央嘉措的背景,我们来看看他的重要文学作品。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仓央嘉措传与诗全集》讲的是关于仓央嘉措的故事,这包括他的成长与一生。我想,用以上几段话来概括已经足够了。当然,作者对它的分析肯定更加的细腻与完整。不过,无论如何,对仓央嘉措的赞美并不仅仅是因为他是六世达赖喇嘛而已。

    前面说过,仓央嘉措家中世代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该教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对此,仓央嘉措显得难以接受。在14年的乡村生活中,他积攒了很多生活经历和自然情愫,这必然导致他走向诗歌的深处。他的逆反引导着他的思想自由驰骋,写下了许多意缠绵的“情歌”。这些诗歌大多是描写男女爱情的忠贞、欢乐,遭挫折时的哀怨,得到了广泛流传。不仅在当地一口头形式,书面形式流传,还翻译成了多种外文而传播到全世界。他因此不仅在西藏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

    他的诗歌清新爽朗,包含着深厚的自由与爱情的元素,他追求的不是世俗的价值,而是超脱于价值之外的灵魂。看得出来,他受到广泛的关注是有缘由的。在佛教中,佛经提倡普度众生,一心向上,却没有限制人的自由。在同一个佛教领域内,却有着不同的教规,这明显的冲突是无法妥协的。但是正是这个无法弥合的缝隙带给了我们一个闪亮的诗的空间。

    还是用刚那句佛教高僧对他的评价来总结吧:“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

    这就是仓央嘉措的人格魅力!说他涅槃了,其实没有,他的灵魂永远在诗的意蕴中,他的诗,永远都在我们心中。
  • 怎样的灵魂才能写出那么动人的诗句呢,对仓央嘉措充满了好奇心,于是买了这本书,还没有开始读,相信不会让我失望的!
  • 苏缨的作品,支持,之前看了些纳兰词的,这个仓央嘉措的流行,只是他的命运不太好,才子都是命运的失落者
  • 翻開書頁如同走過倉央嘉措分的前世今生,感慨其人生的坎坷與悲涼之於令人不禁嚮往他的漫漫情路。
  • 《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是苏缨和毛晓雯合著的一本仓央嘉措传,并收录了仓央的所有诗歌。这本书总体说来写得还算忠实、诚恳、严肃,和市面上众多的有关仓央的书不大相同。近年来,关于仓央的书是越来越多,但是这些书要么荒诞不经、要么就是过分吹捧,把一个仓央描绘成了各种各样的形象,让人莫衷一是。

    《只为》既然号称是仓央的“传”,就要老老实实地去写一个最接近真实的仓央。在这一点上,两位作者做得还是很不错的。为了讲清仓央,他们讲了仓央的“前世”“今生”和“后世”,其实就是仓央之前的藏区历史,以及仓央的一些身后事,当然,这样做还是为了讲清仓央本身的人生。如果没有仓央之前的藏区的政治、宗教的那些纷争,也不会让一个简单单纯的仓央卷进那么多的是非之中;同样,如果不写仓央的一些身后事,那么这个仓央就是不完整的。

    所以,这个传还是比较完整的。它讲述了仓央为什么会是仓央,以及为什么仓央不是仓央。仓央嘉措其实是个很普通的青年,之所以受到关注无非是因为两种原因:一是在当时,所有的力政治力量都想把这位名义上处在西藏政治最高点的人物纳入己方势力和不让他进入敌方势力范围;另一种不论是在当时还是后世,都会对这位青年身上表现出来的个性和才气与他本身的身份的格格不入产生兴趣,这一点尤其影响了现代人。现代人爱情泛滥,于是爱情就开始荒漠化——这并不矛盾,爱情的泛滥恰恰证明真爱的难得,因为“爱情”的泛滥是极大的考验了人们的爱情观——或者是反过来,人们爱情观的低级化导致了爱情的泛滥。于是低水准的爱情泛滥,同时人们却在痛斥爱情只是一个传说,于是就更加地爱情至上。那么,一个夜里潜出庙宇出去情人的僧侣、一个用诗歌吟唱爱情的活佛,就成为了“爱情至上”信仰者的偶像。那些要打破一切束缚去争取“爱情”的人,那些完全不愿意去顾及柴米油盐的“爱情浪漫主义者”,无不向往仓央的爱情方式。这不知道是仓央嘉措的幸抑或不幸,而我却觉得这从某种方面来说,是时代的悲哀。这个时代,是青年人吟诵着仓央的诗作高喊着爱情至上啃老的时代。

    其实,仓央只是仓央,他当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但是他也承受着常人所没有的一切。这本仓央嘉措传也对很多地方给出了一个模糊的答案。所以,它对于想要完全了解仓央的人来说,可能会留下更多的遗憾。但是历史就是历史,尤其对于一人传记来说,那些空白恰恰就是这个人的某种真实的历史存在方式。仓央那也许永远也解不开的死亡之谜的本身,就是仓央在历史当中的定位——他是一个不能明确死去的活佛。

    然而,他的那些求解之谜却在后世也成为人们爱他、研究他的理由,越是不清楚的事情人们越感兴趣,越是谜一样的人就越会让后世人对他崇爱有加。仓央在爱情中究竟是什么样子,人们并不知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的情诗里的美好,所以他是情圣;而他最后是如何死去的,人们也不知道,人们所知道的只是他是一个非常沉静的囚徒,所以他是活佛。而那些喜欢他的诗歌的人,也可以把任何一首美丽的藏族诗歌放到他的名下,因为人们关注的不是他是怎么样的一个仓央嘉措,只是关注着我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仓央嘉措。

    “一个人只有一个命运”,这句话用来形容仓央很合适,也很无奈。无论在人们的心目中仓央是个什么样的仓央,仓央都只能是一个仓央:一个十五岁游走于山水间的放牛娃,然后成了活佛,然后又爱上了姑娘,然后又要被押往北京……这一切,都是他的命运。包括在几百年后,人们对他的各种态度,为他塑造出来的各种“命运”,说到底,也还是他的一种命运。


  • 第一次听说仓央嘉措这个名字我就诗意的联想了好多,有苍凉的美丽,有磅礴的大气,还有一段起起落落的故事。我也猜到了这个故事会发生在过去,而且是离我们大多数人的现实很远的地方。只是,我猜到了这荒凉的开始,却没有猜到这凄美的结局。

    那段蓄谋已久的前世,为的只是等待一个人的转生轮回,这在佛家自然再平常不过,但是在普通人眼中,它却充满了多少令人向往和不可捉摸的传奇,但是谁又知道,这命运的无常中,暗含了多少血雨腥风、尔虞我诈和世间最艰难的抉择,最长远的跋涉,最荒凉的故事,最遗憾的结局,这些组成了一个人最神秘的故事。他一个人且行且歌,迎来无数的非议,也带给这片神秘的土地最具才情的自由之歌。他那高昂的头颅,永远的望向蔚蓝的天空,向往雄鹰的自由。

    仓央嘉措,他带着健步如飞的步子行走在大街小巷,吟唱着那个来而未来的情人和那个去而未去的知音。白天,他是布达拉宫最高的精神统治者,接受着数万藏人发自内心的叩首和朝拜,夜里,他是寻常人家的公子哥儿,也会对中意的人儿抛送无限的爱意和共处一室的柔婉缠绵。

    他是一个异类,在那个战乱频仍的年代,他不懂政治,在那个政教合一的时代,他用一颗最带有凡尘的心歌唱出了最具有情感的出世情歌。剥落宗教的色彩,他亦有无数狂热的爱好者,深深的爱着他的情歌,深情的传唱着,吟诵着,陶醉着,在那个不被允许的残酷时代。他的情歌短且朴实,蕴含了歌者对情人无限的深情和对现实发出的无奈的慨叹。仓央嘉措在宗教上留下了最不名正言顺的把柄,这是桑结嘉措犯下的十五年的错,但他又何尝不是挖掘和成就了一代情歌者六世达赖?生命虽然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年,但似乎只有在一个人最辉煌的时刻死去或隐身山林才足以向世人证明着他的伟大。因为只有悲剧才能让人惋惜、痛惜、遗憾和难忘。仓央嘉措的确走了,走的很快,悄无声息。留下了无数猜测的版本,但更留下了那些传世的情歌。

    我们不会记得他是六世达赖,却会永远记得我此刻读过的、看过的便是那个自称拓桑旺波的人的情诗,时而缠绵委婉,时而大气磅礴。想想拉萨最平常不过的那个街头,想想那个掀起酒家门帘的人的面孔,想想那个曾经被风沙早已吹走了足迹,想想那个孤独却自由的身影,再想想后人的五言古体诗、七绝、英文等种种的翻译和那些归入他名下的伪作,这便是一代情僧仓央嘉措!最后以本书我最喜欢的是一首七绝结尾: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6130.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