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文化

经典常谈[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朱自清 著,果麦文化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经典常谈

经典常谈[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极绚烂多姿,可堪珍宝却不幸没有被朱先生写这本书时看中选上的佛教经典和陆象山、王阳明一系的学问,正是集中反映这“心学”的代表。陆王之学,已有最优秀的作品述之甚详了。这里便对佛教经典叨唠上几句,只当是为大寺庙里的藏经楼掸去些灰尘。
  • 百家,是儒家的“以礼治国”,“以德服人”;是道家的“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墨家的尚贤、尚同和非攻;是法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是阴阳家的“五德始终说”;是农家的“与民并耕而食,饔飨而治”;是纵横家的“连弱攻强”或“事强攻诸弱”……
  • 朱自清先生一生以教书为职志,写这本《经典常谈》的最主要目的也是为了启发中小学生对于国学经典的认识。除了对于国学的基本认识之外,他在字里行间所散发出来的学富五车,以及中国传统读书人的自我要求,都是我期盼达到的目标。
  • 朱自清先生的目的在于使年轻一代了解整个传统文化,造就通才。书中的语言通俗,而条理又是那样的分明,留心的读者不仅会感到经典流变的基本脉络,更会学到做学问的一般方法。
  • 要是早几年看到这本《经典常谈》就好了!那我的语文高考古文部分一定可以得满分!好生气,总是在最好的时间错过好的东西。不过现在看到也蛮好的,真的是觉得每个中国人都应该看看,不然都不知道自己国家的文化是怎么来的。朱自清讲得很平实易懂,这个版本看得也很舒服。
  • 《经典常谈》所谓经典是广义的用法,包括群经、先秦诸子、几种史书、一些集部;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子,得懂“小学”,就是文字学,所以《说文解字》等书也是经典的一部分。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做一个有相当教育的国民,至少对于本国的经典,也有接触的义务。
  • 我从本书中看到了当年百家争鸣的风采,先是《说文解字第一》中有关于文字出现的不同观点,接着又有《周易第二》令人唏嘘的伪古文——更令人感叹的是这伪古文竟顶替正主之位被奉为经典几个朝代,直到明清才渐渐揭开面纱。
  • 从小学到高中,课本里也讲了那么多古文,但我还是混混沌沌,只记住了几个易于传诵的句子,别的一无所获。对中国的古典文化更缺乏整体的认识。如果早看到这本书,对古典文化的认识肯定能上升一个高度。
  • 《经典常谈》是朱自清六十年前发表的一部重要著作。本文分析其“脉络清楚”、“旁征博引”、“口语化、轻松幽默”等方面的特色 ,并指出其价值在于有利于经典的普及和祖国文化遗产的继承
  •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小书可以说是民国的经典著作,虽然只有薄薄的一小本,但绝对堪称经典,其文笔清新,可读性强,介绍经典娓娓道来,丝毫没有时间的隔膜。这本书已经被多个出版社多次出版,足见其持久价值。
  • 读《经典常谈》,仿佛在听一个智者用很通俗的语言讲述古老的故事。在这里,古与今之间的通道打开了。似乎可以说这是他送给青年读者的一份礼物,包含着他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 谈封建与郡县制启发也良多,虽然多有晦言禁忌未能诠尽,而历史知识匮乏又有碍理解但无妨解其见识。政制得失,由是观之。其实封建与郡县终究是地方与中央的关系,当世治道有“县治”之谈,或许可以思考一二。
  • 有一些经典便如钻石一般,在历史的长河里,愈冲刷,与闪烁出耀眼迷人的光芒。不论是《诗经》还是《周易》,不论是《说文解字》还是《战国策》,都足以给你带来钻石般的享受。
  • 古诗,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大气,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是“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的豪迈,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抖擞,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不舍,是“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激昂……
  • 朱自清做指路的工作是很有特色的。首先,叙述的脉络清楚。他在介一部经典的时候,就像一位导游向游客介绍着一座城市、一个风景点。他叙述它的源头、它的发展与特点,使读者油然产生去了解经典的欲望,就像游客听完介绍,急切地产生要赶快去领略这一景点的喜悦与追求。
  • 晚年,朱自清致力于中小学的教育。在清华大学的介绍中,「晚年从事于语文的研究,致力在启蒙与普及上,着有《诗言辨志研究》、《经典常谈》、《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等书,大有裨益于现代青年学子。」
  • 朱先生虽然只是在谈今古文学之争,但是令我想到从古至今不少的文人学者流派之争。自古以来人常说“文人相轻”,我想在当下这个时代,我们这些爱好文学的人们,应该少些斗争,安安静静地看书思考写文章便是最好。若是非争不可,那一定必须得是为了真理.
  • 《春秋》可是一部信史,里面所记的鲁国日食,有三十次和西方科学家所推算的相合,这决不是偶然的。不过书中残阀、零乱和后人增改的地方,都很不少 诸如此类的叙述特点,在《经典常谈》中十分普遍,叙述的口吻温文尔雅,表现的形式引经据典,让读者倍感亲切、真实。
  • 人有了文字,会变机灵,会争着去做那些容易赚钱的商人,辛辛苦苦去种地的人变少了.天怕人不够吃的,所以降下米来让他们存着救急.鬼也害怕这些机灵人用文字制他们,所以夜里嚎哭;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但此传说是在战国末期才有的,那时的人并不都相信
  • 幸而有了多代学者的努力,我们现在才体会得到《关雎》对爱情求而不得寤寐思服的青涩,才吟咏得到《采薇》中老兵戍边多年渴望归家的情感。可见做学问者不能沦为政治的工具,否则那学问也没什么意义了。
  • 普及教育,一本小书涵盖古代经典文化常识,不是浅尝即止也非长篇大论,适合国学初读。
  • 今之为文,多言之无物,寻章摘句,貌有出处实无己见,而世之所归,不过满篇月露,累牍风云……不见其可……故常自愧为文,读而不作,然此亦为极端不可取……有志者当振臂一呼,激励时风,“思以其道易天下”正是经典之经义所在
  • 朱先生离开我们已有62年了,他作为我国现代作家以及他的优秀的散文作品《背影》、《荷塘月色》等永垂在我的心中.看了这本书,就觉得书中字里行间都闪现出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人对其追怀不已
  • 从《说文解字》开始讲起,《周易》、《尚书》、《诗经》、《礼》、《春秋》、四书、《战国策》、《史书》、《汉书》、诸子百家、辞赋、诗到文,将古代的经典讲述了一番,让读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了简单的了解;如果对其中某一部分感兴趣,可以找来相应的书继续研读……不失为一本经典启蒙之书!
  • 旧书新翻,依旧经典;常谈匪易,足荫后学。对非文学专业的人而言,此书不啻于一部简明文学史;对文学专业的人来说,此书叙述之扼要,观点之通融,编排之平易,立意之敦实,愈久弥稀,足可借鉴。现在不缺高头大册,就缺这样的大家小作,既通俗,又学术,看似雕虫,实为雕龙,倘非高手,诚不能为。
  • 朱自清曾说:「教育者须先有健全的人格,而且对于教育,须有坚贞的信仰,如宗教信徒一般。」这位对教育如此虔诚的信徒,所遗留下来的《经典常谈》,的确启发了后世所有国学入门者,不致碰的一鼻子灰。而朱自清对于传道授业的宽厚胸怀,也一再的让后世缅怀。
  • 如果说,在六十年前,像《经典常谈》这样的“科普读物”由于战乱、社会动荡等原因,很难收到多少实际效用的话,那么在国泰民安、政治稳定,人民的文化教育程度普遍得到提高的今天,让我们的读者,尤其是青年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著作,间接地接触一下古代的经典,甚至进一步直接地去接触一些古代的经典,都有了可能。
  • 作者一是对古代人们发泄自己情绪的描写,一是对儒家所推崇的政治制度的描述。尽管这些话的内容都有古代典籍的依据,但作者决不拘泥于古籍,而是用zi己的语言说出来,生动、形象、轻松、幽默。
  • 《经典常谈》应该说在经典与读者的沟通上是成功的,它的结构方式,它的语言特色,充分考虑到了读者的需要。它不是为学者而写,而是为一般普通读者而写,为一般受过中等教育的读者而写。它面对的是普通读者,它使用的是普通读者所都能接受的语言。这正是《经典常谈》的可贵之处。
  • 时下,“国学”重新被推入大众视野,可又有多少像这样值得推荐的书籍,在真正行着传播经典传承文化的职责?当历史、文化亦成为消费中的一环,很难想象,若干年后,还有多少人记得我们曾经有过那么多货真价实的真正的经典!
  • 这本书写于抗战期间,朱自清参考了不少当时学者的作品,比如章太炎的《国学概论》、周予同的《群经概论》等书,但是又不满意他们写作的风格,于是创作了这样一部小册子,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年介绍传统典籍与文化。
  • 如果,你只知道《背影》、《荷塘月色》,那么,建议一定要读读这本《经典常谈》。也许,读过之后,会更加愿意亲近原文;也或许,只是了解了何为“四书”何为“诸子”,那也是相当值得的收获。
  • 朱自清写作《经典常谈》,并不因为是对经典的介绍,而使语言显得枯燥、沉闷或说教,相反,在许多时候却写得非常的轻松与幽默,使读者既感到自然,又感到亲切、轻松。这是朱自清《经典常谈》语言上的又一特点。
  • 朱自清先生所做的,就是一项普及的工作,他希望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普遍地得到经典的训练,让广大的读者,特别是年青的读者受到适当的经典的训练,了解和继承祖国的文化传统。
  • 朱自清的这本小册子,编排合理,材料充沛。从说文解字一章起始,顺序介绍了中华典籍的著述细节和精妙所在,不失为一本国学梳理的优秀文本。但章节内容介绍细琐,缺失了提炼经典何在。知识面很丰富,深度不及,离一本见解独到深入的著述还有距离。称得上最佳入门册子。
  • 《经典常谈》在语言上也很有特色。一般的读者都对朱自清的抒情散文和杂文的语言赞赏不已,其实,撰写《经典常谈》这样的既有学术性又通俗化的著作,作者也是运用自己倡导的“活的口语”,采用类似谈话的所谓“谈话风”的语言风格。
  • 《说文解字》第一,因为识字是教育的第一步,有了文字,思想才有承载的物体。《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从文字上认识古典作为起步,也是不错的阅读选择。
  • 朱自清说,他的《经典常谈》旨在启发读者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 “一个人饮食言动,也都该有个规矩,别叫旁人难过,更别侵犯着旁人,反正诸事都得记着自己的分儿”,这样的句子,完全是口语化的,仿佛是与人交谈。这是作者所倡导的散文创作中的“谈话风”的风格在学术著作中的活用,使学术著作减却了书卷气,而增添了生活味。
  • 总的来讲,三传看法整体比较正面,只是为了使自己的看法更具说服力,夹杂了太多迷信思想。经过历史积淀,《左传》最终从三传之中脱颖而出,不但作为史学经典,也是文学的经典之作了。
  • 从一开始的说文解字,「天雨粟,鬼夜哭」的原因,到后来的诗文大家赏析,都在在的让我惊讶。每一个故事都是那么的熟悉,却又那么的陌生。熟悉的是我之前囫囵吞枣背颂的部分,陌生的是我当年不了解的韵味与细致的解释。这是要多么深的国学修为才能锻造出的火侯?
  • 内容既有对国学的要义、分类以及发展的宏观阐述,也有细致的国学书目的学习指导,更有对儒、佛、道、易学、史学.唐诗、宋词、小说等各个方面进行的分类阐述和介绍,深入浅出、言必有据、辨思缜密
  • 许多国人陷入了相当矛盾可笑的境地,一面声称“西方的”价值观不值得我们效仿,一方面又用西方人的称赞证明我们的东西是多么有价值。在行事上,简直就像一个高喊怀有祖传神药可以百病非诚勿扰而却又急不可待的把这药方逢人就送的大夫。
  • 《经典常谈》的主要内容,就是将中国古代著名经典作最平实的介绍。虽说平实精简,但朱自清却以他温暖的文字,将各个经典中的典故娓娓道来,读来不觉得在读教科书,反倒像故事书一般易于吸收。
  • 散文家朱自清以精辟通俗的文字概括且系统地讲析了诸如《说文解字》《四书五经》《战国策》《史记》《诸子百家》《楚辞》《汉赋》等经史典籍,可以称得上“包囊百万字,涵盖三千年”。
  • 在《经典常谈》的序文中,朱自清就写道:「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由此可知,朱自清虽然推广白话文学,却不会不理性的反对古文训练;相对的,他了解要有古文的根本,才能写作出好的文章。《经典常谈》之所以会如此轻薄,应该是体贴可能初次接触古文学的孩子们耐不住吧!
  • 读这本书就像听朱自清先生讲授中国经典文化概述,朱自清先生不愧是文学大家,对于中国古文化浸染多年,将一本本厚重的经典的古文读透了读薄了,再用生动的语言严密的逻辑讲述出来,就像博物馆的讲解员、旅游胜地的导游一般,给我们引路。
  • 国学的经典经过历朝历代的积累,蔚为壮观,诸子百家,各显纷呈,难得的是一些简明扼要的指引我们去接触这些经典的门道,“经典常谈”便是其中的佼佼者,为我们开启一扇门,让我们心中有底,做到门清。
  • 这是强调说国学里真正的精粹是“变化气质”之学,是着重人心的“转化”的。但“变化气质”与“转化”的第一步,仍是要认清晰了自己的“心”,什么是思维心,什么是情感心,什么是“觉似是抽象然是一真实体”的“最内中深处”的心灵以及心怎么就发生着许多作用。
  • 朱先生所说的经典,指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做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
  • 朱自清先生用浅明而切实的文字,于十三篇文章中,要言不烦地介绍了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经典作品。《经典常谈》写于1942年,六十多年来广为流传,成为普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启蒙经典
  • 这样一个比较循序渐进的次序也让读者能更好地来理解该书的宗旨。朱先生也说,要读懂这些书,特别是经,史,子,集就必须先从理解字义开始,所以他选择把《说文解字》放在第一位,真可谓是用心良苦。
  • 对《尚书》的介绍:作者首先从“《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说到《尚书》主要内容及其形式,以及《尚书》的成书过程及书名的含义;着重介绍了《尚书》流传过程中的种种遭遇,特别是今“文”和“古文”之争;最后又介绍了作者所见的最新的研究成果,指出《今文尚书》也有真伪之分这样的叙述,流畅中带着起伏,既传递给读者知识,还带给读者惊奇。
  • 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可见读经训练的废止并不就是经典训练的废止。
  • 既是为青年读者所写,朱自清很注意引起读者的兴趣与注意力。《经典常谈》的每一篇,基本上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场白,这似乎跟朱自清长期从事教师职业有关,写学术著作也仍有讲课的模样。
  • 有些小学自己来读真的是读不懂的,没有相关的历史知识,有些意义也不能真正明白,读了这本书,觉得以前自己理解的很多句子都是有歧义的,先不说自己的文化水平,只是想更加努力读书了哭哭
  • 又想圣贤之作,多是述而不作,盖圣者以身成教,而非以言劝人,后世之人却执着于字句训诂之间,更有者,假词章以图虚名,实在虚名易求,良才难成,为学者不可不戒,大器终需晚成,以此为念则可厚积薄发常虚怀若谷,或有所得。
  •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 大家写的书就是大家风范,除了装帧不精美之外没别的问题
  • 经典训练是一般人文化教育的必要内容。但我国古代经典,浩繁艰深,为使一般人有兴趣去接近它,作者在书中用十三篇文字要言不烦地介绍了华夏民族文化遗产中的菁华。
  • 通俗易懂,很容易读的一本小书。从文字开始说起,《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和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与《汉书》、诸子,将古代重要的经典典籍的成书、背景、渊源都做了一遍介绍。之后又以文体为对象,介绍了辞赋、诗、文这三种文体的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
  • 这几年全国上下都在流行国学热,但真正精于此的老师又有几人,到头来只是强制背诵、苦读,教学方法与社会进步和人性发展格格不入。朱自清先生的《经典常谈》深入浅出,不愧为西南联大的中文系主任。沉下心来读一读,受益良多。
  • 关于《春秋》作者的问题,朱自清首先把各种有关孔子行道不成、获麟有感而作《春秋》的传说叙说了一遍,犹如讲了一个很形象具体事,来勾起读者的兴趣、加强读者的注意,但作者很快话锋一转,运用事实来纠正以往的传说: “这个故事虽然是够感伤的,但我们从种种方面知道,它却不是真的。
  • 朱自清先生对我国古文化经典的整理,使一般的读者更易阅读,是我等大众了解中国古文化经典之捷径。
  • 《经典常谈》成书于战乱、我国文化教育极不普及的年代。那时要提倡经典的训练、希望读者通过阅读《经典常谈》一类的著作,“航行到经典的海里去”,只是一种不切实际得愿望,但不能说朱先生的研究没有价值,意义反而更加深远。
  • 于我们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更加清楚地了解了何谓经典及这些经典的来源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朱先生那个时代可能还没有古为今用一词,但他写这本书的初衷还是为了倡导国民继承祖先为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
  • 朱自清从事散文创作绝非偶然,是抗战胜利后严酷现实对他教育的结果,使他向鲁迅学习,选择「杂文」为武器,向黑暗挑战,此时他的创作视野最为开阔,因此散文可说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
  • 对于朱自清的认识,完全停留在学生时代的《背影》与《荷塘月色》。读过这本小册子,才发现朱自清也是大师。不到9万字的小书要言不烦的介绍了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并且保持了客观谨慎的评价。哪怕没有时间读那些大部头的经典书籍,通过这本小册子做一个大概的了解还是非常值得的。
  • 经典不一定教给我们以前不懂的东西。在经典中,我们有时发现的是某种自己已经知道(或者以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但不知道是该作者率先提出的,或者至少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其联系在一起。这同样是一种带给我们莫大欢愉的惊喜,就像我们总能从对血统、亲属关系和姻亲关系的发现中获益。?
  • 在《礼》第五中,朱先生说道:“天生万物,是个很古的信仰,但最普遍的还是祖先的信仰,直到我们这个时代,这个信仰还是很有力的,但大部分可以说是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有一些也可以说是 生活的艺术。”
  • 佩弦先生在书中依着传统学术的规矩,由“小学”入手,先谈《说文解字》,再按照经、史、子、集的顺序分门别类一路讲下去,可以说涵盖了中国古籍经典的大部,连《三礼》、《公羊》、《榖梁》这类十分专门的典籍都有所介绍,且提纲挈领,要言不烦。系统而全面之外,更难得的是剪裁得当。
  • 读了,朱自清古典文学作品的入门介绍,不错,对经典有个大略的概念。
  • 六十年过去了,《经典常谈》成书时的背景与今天相比已有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对经典的整理、编辑、出版等方面的工作都已有了长足的发展,但《经典常谈》一书提供给读者的,特别是青年读者的“船”的作用,并没有过时,进一步说,读者可以登上这条船,航行得更远一点。
  • 从小学就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书礼易春秋,张口就来,但是对它们到底是怎么回事,却不甚了了,所知的一知半解也是道听途说,碎片一般,不成系统。如今,终于勉强可以“入门”了。
  • 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作“辞”,卜辞我们称为“辞”,《尚书》的大部分其实也是“辞”。我们相信这些辞都是当时的“雅言”,就是当时的官话或普通话。但传到后世,这种官话或普通话却变成诘屈聱牙的古语了。
  • 贼精致的书 对我这个文化小白有很好很深的影响主要喜欢朱自清!快递贼快!
  • 叙述中的脉络分明,是《经典常谈》的一个显著的特点,产生这样的效果,既是作者写作方法上的特长,更重要的是作者对所述对象的深入透彻的了解。作者是带着读者在参观欣赏,而指导别人欣赏,必须自己认真仔细地欣赏过,才有可能帮助读者做到透彻的了解。
  • 如朱自清先生前言所说,要做一个好向导,作为后辈游览了景之后方能说此向导是否名副其实。毋庸置疑,朱自清先生这样的向导的令人无比信服。看了这本书,确定了2016年的书单。感谢那个年代的那些人。
  • 从文字开始说起,《周易》、《尚书》、《诗经》、三《礼》、《春秋》和三传、四书、《战国策》、《史记》与《汉书》、诸子,将古代重要的经典典籍的成书、背景、渊源都做了一遍介绍。之后又以文体为对象,介绍了辞赋、诗、文这三种文体的历史演变和流传过程。?
  • 品读诗文,不但是为了陶冶情操,更是为了领悟古典的美丽与那份久违了的古色古香的诗韵。纵然现代化社会似乎冲淡了它的足迹,可是,悠悠的流水载不走昨夜小楼的影子,沐浴了周代时期风雨的诗经仍静静地守侯着天空那轮皓月,守候着历史和岁月的积淀,为的是千百年来、恒久不变的永恒。
  • 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 书之成在于用笔如舌,拈旧如故,虽有些微处不尽完善,失之严谨,然无碍观其大略,解其见识,偶有议论,读之亲切如晤一室,言诗,论文,谈史,皆有所得。经典之美,在于历时而弥醇,或谈性情,或语盛衰,言之有物,持之有故,常读常新,每有会意,如读谈墨家想到古代技术。
  • 朱自清先生认为“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先生六十年前讲的这些话,表明了他对经典训练重要性的深刻的见解。
  • 中国古代许多典籍(真书或伪书)在明清之前,几千年的文明历程里逐渐被披上了神秘而神圣的面纱,经学博士们说是为圣人传道,说实话不过是为今上立言,尤其程朱理学粉墨登场后,这种风气更是占据了统治性地位。
  • 朱自清先生的这本《经典常谈》有好多个版本,线装书局的这个版本就是比较理想的,除了作者的原著,还加入了许多现代学者的注释,非常通俗易懂。很适合最初了解古文化的读者学习。
  • 《经典常谈》这本薄书就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了了八万字,就能让读者把中国人该读的经典都梳理通透,四书五经、诗词文赋、中国古代的历史和哲学都说得清清楚楚。
  • 如今再读《经典常谈》,更是感觉到了字里行间里作者嚼饭哺人、孜孜不倦的精神。所以这本小册子,是再好不过的学习传统文化的入门书。每个中学生,都应该读一下,不仅能涨一吨的知识,更是教会了做人的道理。
  • 理想的经典读本既然一时不容易出现,有些人便想着先从治标下手。顾颉刚先生用浅明的白话文译《尚书》,又用同样的文体写《汉代学术史略》,用意便在这里。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
  • 书的质量没说的,中华书局的牌子在那搁着,印刷、纸张、装订都不错。选录的作品都是大家名作,经过认真编辑校对,基本没什么错误。是国学入门的绝佳书籍。属于“可以获得知识并且提升境界”这个层次的书。
  • 确定伏生的《尚书》为最原始的真本,但即便如此,朱先生还是建议我们对这29篇要分别看,因为中间也有一些文章是战国时人托古之作.所以,这样严谨的态度也恰恰可以为一些刚接触这些著作,或者即将接触这些著作的人提供了一个更为客观、更为辩证地来了解、认识这些著作的渠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7386.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