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政治/军事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法)卢梭 著,李平沤 译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语言平实但优美,人类要多少个世纪才能出现这样的人才。
  • 卢梭的思想还是过激了,比社会契约论更为偏激
  • 非常棒的一本书,一口气读了两遍,可以一读再读
  • 非常好,通过它又想读《社会契约论》、读洛克、狄德罗等其他思想家的作品,如果能读原版的更棒。
  • 由于年代的有一定距离,这本书需要读者耐心的品味思量。令人受益匪浅的一本书。
  • 书是绝对的好书。看几遍都嫌不够。影响法国革命的一代圣人。
  •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也发现自己水平确实不过尔尔。关于本书,个人认为这个版本翻译很不错,只是没有说明注释是由谁写的,也没有说清这个版本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而来,不是很地道。

      

      18世纪下半叶,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如此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却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借助当时的博物学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P63)”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再或者也就是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P94)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P106)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同为动物的人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而其它的动物则没有呢?卢梭认为,人与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而不是仅仅靠本能生存),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语言的产生似乎是必要的。试想,没有语言,仅凭直觉,人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大”,又用什么自然界中的什么东西来代表“善”,用什么来描述“快”?可是语言只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流之后,各个孤立的语音符号能被广泛接受而形成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在群居生活和人们的交流中,早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语言,慢慢地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原先孤立的野蛮人是如何走向群居生活的呢?卢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必然性,而是借助于大自然中偶然因素,以及上帝有意为之。这被认为是他本篇论文的一个薄弱点。

      

      群居生活既然成为必要,也就意味着此刻开始在生活中需要他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的大脑得以开发,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得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P112)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我 们这个社会却正是一种豪迈,为世人所推崇。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快就不是随便找一棵树栖息了,也不是简单地隐居于山洞中,他们很可能学会了自己造房子。卢梭说:“这就到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确立了家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P110)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富余产品的产生,还有随后的社会分工,才促成了私有制的产生。卢梭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冶金和农业是引发这场革命的两种技艺,是铁和谷物使人走向文明,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

      

      技艺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人类可以享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惰性,人们一旦习惯了一种舒适,就再也不觉得它有多么舒适了,相反没有它却会感到难受。有意识的、无止境的追求更高的享受的活动由此开始了,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改变了模样。

      

      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所有权必须得到确认。正是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填饱肚皮以后还有剩余产品;正是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多余的产品或者说财富有了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让人们开始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进而也就知道了什么东西不是我的,是你的。那么人们如何能向别人宣称自己对某物的所有权呢?在卢梭看来,除了劳动,别无其它。他说:“只有劳动才能赋予种地的人对他所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品的拥有权,从而也赋予他对这份土地的拥有权,至少到庄稼收获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拥有,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占有,这份土地就很容易转变为他的财产。”(P116)

      

      私有制、自尊心到底给原本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P114)

      

      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



  • 卢梭的这本书的内容虽然不多,但是一口气读下来竟没有一点枯燥,好文章!
  • 卢梭说:我把我的一生都献给了真理。我们能够从卢梭的这篇论文中,读出他严密的逻辑和真实的思考态度。
  • 先是看了社会契约论,接着看了这本书,觉得受益匪浅~~
  • 卢梭是启蒙运动中的庄子 思想值得每个中国人学习
  •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什么?卢梭认为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私有制。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过着幸福的日子,这样的幸福在作者看来,乃是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并且没有由此基础上所引发的一切争斗的生活。并且在那时,人类的自身体质相对今天靠药物来维系的“健康”是敏锐的。而当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一再压迫人类自身成为“枷锁”时,人类或许将回望它的童年时代,虽然物质的匮乏使人不敢回望,但人类将永远向往着他们原本的平等与和谐。当人类物质高度发达时,所诞生的一切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享受时,请用一种标尺去衡量它吧。那就是现代文明(科学及生产力)的诞生不应当为人类所制造不平等而拉大裂隙,而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
  • 外表看起来不错,但是没有详细翻看,商务印书馆的书一般质量都不错。至于内容,法哲学方面的,增加学术修养和视野扩展都是不错的选择。
  • 我突然想看看卢梭是怎么看人类不平等的 所以就买了
  • 以前在一个杂志上看过,法国考大学很重视社会科学科目的考试,一般是以写论文的形式考试,要想写好论文,要有起码的阅读量、语言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等。读完卢梭这篇论文,感觉法国人写论文的传统还真不是盖的,观点清晰,论证有力,文笔流畅,发人深思。其中有些观点让我想起老子的道法自然一说,不知卢梭看过老子没有?
  •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也发现自己水平确实不过尔尔。关于本书,个人认为这个版本翻译很不错,只是没有说明注释是由谁写的,也没有说清这个版本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而来,不是很地道。

      

      18世纪下半叶,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如此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却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借助当时的博物学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P63)”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再或者也就是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P94)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P106)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 本来准备批一下印刷的,差点贻笑于人,原来是按照早初原纸型,也挺好
  • 卢梭名著,大家思想,经典。值得读,此外卢梭还有很多好书。
  • 卢梭最富盛名的代表作之一,《社会契约论》的引论与纲要。
  • 读起来比较艰涩,可能跟翻译有关,但的确是不错的学术论著。以前在图书馆借来看过了,这次买来作为收藏的。。。
  • 该书是社会契约论的前一部著作,为阅读社会契约论打下了理论基础,获益匪浅。
  • 卢梭的书都是经典,如爱弥尔,忏悔录,这本也是经典,并且文字也有味道
  • 包装没出问题,送货迅速。以前只读过梗概,现在慢慢细读。这才是真正的正能量
  • 书不错,但定价是14,而买的加上运费就17.3,有点吃亏了
  • 作为一个法律人,这应该是本必看的书吧。里面的论述很精辟。虽然有些已经随着时代堵的流逝不再适合现代社会,但是关于社会发展的展述还是很有值得一读的。
  • 老师说经典使人深刻,学法律的需要这样的熏陶。
  • 论科学与艺术、论教育、论不平等,一直看下来,感觉应该不错
  • 前前后后看了三遍,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也发现自己水平确实不过尔尔。关于本书,个人认为这个版本翻译很不错,只是没有说明注释是由谁写的,也没有说清这个版本是根据哪个版本翻译而来,不是很地道。

      

      18世纪下半叶,正是地理大发现的晚期,也是法国大革命的前夜。此时社会上的不平等显得如此尖锐而深刻,人们在思考人类不平等的时候,却看到了旅行家的游记中所描述的世界另一个角落的野蛮人的平等以及他们宁静的生活。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卢梭借助当时的博物学知识,展开辩证的想象与推理,探究了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人类的不平等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它是源于人的自然本性,还是源于社会?在卢梭看来:“人与人原本是平等的,就像其它各类动物,在种种自然因素使它们身上发生我们目前尚能观察到的变异之前,同类的动物从来都平等一样。(P63)”那么,原本平等的人类,怎么会变得如此不平等呢?卢梭认为,要弄清这个问题,必须首先把人的社会性剥掉,把人还原为一个自然的人,才可能知道人和人的自然本性是如何在社会中一步步地演化为我们现在的这样的,才可能知道原本平等的动物界,怎么会形成了这个充斥着不平等和压迫社会。

      

      为了区别“人为的人”与“自然的人”,卢梭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论述“自然的人”的生存状态。自然人,或者说野蛮人的需要仅仅是填饱自己的肚子,再或者也就是满足一下性的需求。由于每个人都不需要别人的帮助就能过活,而能够自给自足,他们也就不用交流,也就不可能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就像我们所见的动物界一样。每个人都是孤立的个体,既然没有组成社会,也就自然没有社会关系。像今天我们所谓的美德、恶习,还有竞争与压迫,在野蛮人那里,都是没有这样的概念的。

      

      卢梭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只有两种情感:自爱心和怜悯。所谓自爱心,也就是保存自己生命,维护自身的生存的本能;而怜悯即是对同类苦难的同情和不愿无故伤害同类的情感。它认为这两种情感是动物界所共通的本能,而不仅仅是人类。另一方面,原始的人类还处在自然的蒙昧状态,他们并没有我们今天所见的社会上的各种恶习与压迫。在卢梭看来,“野蛮人不是恶人,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人的智力的开发,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P94)由此,卢梭证明了,“自然的人”不存在不平等现象,他们有的只是自爱与怜悯,过着自给自足、悠闲自在、与世无争的生活。

      

      那么,究竟是什么产生了不平等?在卢梭看来,私有制的建立是社会的万恶之源。卢梭很清楚,从原始人那种孤立而愚昧的状态,到产生私有制的概念,并非一蹴而就的。“人类必须获得许多进步,获得许多技艺和知识,世世代代往下传下去,并且不断地使之增长扩充,才会走到自然状态的末期。”(P106)这个过程经历了哪些变化呢?

      

      同为动物的人为什么发展到了今天这样的程度,而其它的动物则没有呢?卢梭认为,人与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就是人具有自我完善化能力。他举例说,一只猫在谷堆里肯定会饿死,而人却学会了吃各种各样的食物,他们不仅能够采集果实,还能打渔捕猎。正是人的这种能力使得人能够学会他原本没有的本领,并成为自然界中的主观能动者(而不是仅仅靠本能生存),最终逐渐摆脱了自然状态。

      

      在人类能够进行抽象思维之前,语言的产生似乎是必要的。试想,没有语言,仅凭直觉,人类怎么可能知道什么是“大”,又用什么自然界中的什么东西来代表“善”,用什么来描述“快”?可是语言只能产生于频繁的交流之后,各个孤立的语音符号能被广泛接受而形成语言,必须借助于长期、广泛、稳定的交流,即人类的群居生活是语言产生的必要条件。正是在群居生活和人们的交流中,早期的人类逐渐掌握了语言,慢慢地具有了抽象思维的能力。原先孤立的野蛮人是如何走向群居生活的呢?卢梭并没有找到充分的必然性,而是借助于大自然中偶然因素,以及上帝有意为之。这被认为是他本篇论文的一个薄弱点。

      

      群居生活既然成为必要,也就意味着此刻开始在生活中需要他人。另一方面,随着语言的产生,人类的大脑得以开发,抽象思维能力得以形成,人们得以在各种交流中进行比较。结果,“谁歌儿唱得最好,舞跳得最好,长得最漂亮,最强壮,最机灵,最有口才,谁就最受青睐。这就向不平等迈出了第一步,同时也是向堕落迈出了第一步。这些最初的偏爱情绪一方面产生了虚荣心和鄙视,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羞耻心和仰慕之情。”(P112)正是在群体生活中,人们才学会了把自己与其同类进行比较,知道了什么叫自尊,也懂得了什么是侮辱,最终学会了报复这个可怕的恶习。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我们这个社会却正是一种豪迈,为世人所推崇。

      

      人的群居生活在心理方面产生了比较、偏见与自尊这些社会情感,在物质方面 也使得技艺的传承与积累成为可能。此后,人类历史进入一个加速发展的时期。人们很快就不是随便找一棵树栖息了,也不是简单地隐居于山洞中,他们很可能学会了自己造房子。卢梭说:“这就到了第一次变革的时代。这场变革确立了家庭,产生了一种私有财产,也由此产生了纠纷和斗殴。”(P110)在马克思那里,正是生产力的发展,富余产品的产生,还有随后的社会分工,才促成了私有制的产生。卢梭也同样看到了这一点。他说,冶金和农业是引发这场革命的两种技艺,是铁和谷物使人走向文明,同时也让人类走向没落。

      

      技艺的进步以及生产方式的改进,使得人类可以享受到更为舒适的生活条件。但是,由于人类本能的惰性,人们一旦习惯了一种舒适,就再也不觉得它有多么舒适了,相反没有它却会感到难受。有意识的、无止境的追求更高的享受的活动由此开始了,于是,人类就在这种追求中逐渐改变了模样。

      

      在私有制建立之前,人们必须学会区分“你的”和“我的”,所有权必须得到确认。正是生产的发展,使得人们在填饱肚皮以后还有剩余产品;正是人们对未来更好的生活的追求,使得人们对多余的产品或者说财富有了占有欲。这种占有欲让人们开始强调什么东西是我的,进而也就知道了什么东西不是我的,是你的。那么人们如何能向别人宣称自己对某物的所有权呢?在卢梭看来,除了劳动,别无其它。他说:“只有劳动才能赋予种地的人对他所耕种的土地上的产品的拥有权,从而也赋予他对这份土地的拥有权,至少到庄稼收获为止。这样年复一年地拥有,也就是持续不断地占有,这份土地就很容易转变为他的财产。”(P116)

      

      私有制、自尊心到底给原本心态平和、与世无争的人类带来了什么?卢梭写道:“从人需要别人帮助之时起,从有人感觉到一个人拥有两个人的生活必需品的好处之时起,平等就消失了,财产就产生了,劳动就变得必不可少了。广袤的大森林变成秀丽的田野,要用人们的汗水来浇灌,而且不久就看到,奴役和苦难也随着地里的庄稼一起发芽、生长。”(P114)

      

      最初的人们仅仅只是在身体素质上存在差别,如力量、智力、美貌等,但是不久后,在私有制下,人们很快就会发现因各种偶然和必然的原因,人们的财产最终会有多有少,财产的不平等就产生了。有私有制,这个世界上就会有富人,会有穷人。穷人可能穷得无法生存,得依靠富人的财富才能生活,他们要么抢劫富人的财产,要么寄生于富

  • 我想卢梭的书还是要从他第一本著作慢慢看起吧
  • 虽然事易时移,今天读起来却还是那么让人有共鸣感。
  • 本书卢梭应第戎科学院征文而作,主要从人类的发展商阐述了人类不平等的产生,读完很震撼。
  • 虽然是百年前的文章,但于今仍不乏借鉴意义,针砭时弊,很受启发,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的杰出代表,他的文章有灵魂,有思想,这本书是他的一篇论文,但却洋溢着时代特征和活跃气氛。
  • 这本是卢梭书中我最爱的一本,超过了《社会契约论》。读完之后,惊讶于卢梭的理性思考,竟然能如此超前,有如此富有洞见,虽然并不完全同意他的一些见解,但是总体上算是接受了。

    而且读完这本书之后,再读《社会契约论》就了无障碍。
  • 探讨了人与人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至今仍值得深思!
  • 在读社会契约论之前,建议看看这本书,有利于读书爱好者,初学者理解那本书
  • 因我个人是喜欢这类型的书的,算是社会契约论的奠基。
  • 卢梭的经典作,本书小小的一本,但拿到手时里面狠多印刷重叠,字迹厚重有些模糊。
  • 书不算很厚,可能是译制累书籍看的比较少,所以读起来比较吃力。另外该书的科研性比较强,大都是引述之类的,仔细研究确实能得到不少的感悟。
  • 卢梭写的书很值得一看,商务印书馆的书都不错,只是外包装看着有点不舒服
  • 不敢说自己全读懂了,不过伏尔泰是肯定没读懂。马克思能从卢梭的思想里提出非凡的见解,确实是天才。
  • 文笔优美流畅,原来深奥的哲学问题可以表述成美文。绝对大师级作品!另装帧精美。阅读、收藏两相宜。
  • 卢梭的书不得不说真的是政治学的必读书目,他思想的独特性不是一般人可以达到的
  • 这本书是在我看完社会契约论之后看的,其实应该是在读社会契约论之前阅读,这样来理解社会契约论可能深一些,纸张非常好,加上作者的写作实力,是一本值得看的书
  • 这个版本的不是很好 
    前面乱七八糟的东西太多了  
     
    做些精简更好
  • 研究或热爱社会科学的朋友们必读此书。译文也不错,通达晓畅!
  • 我同意伏尔泰在看完此篇论文后给作者的评论"谁读了你的书,谁就想用四只脚爪爬行"。

    谁也不可能让人类灭绝重新繁衍一次,除了上帝和自然。既然如此,谁也没有资格说现在的人类发展就是错误的,是不平等的。任何不平等,任何错误都是相对的。作者所论述的观点完全是相对与他自己的遭遇或视角,通篇的唯心主义观。
  • 了解卢梭,这本书是必须得读的。可以结合《社会契约论》一起看。
  • 让·雅克·卢梭,其实,这种眼光,深度,只能以无语来形容!
  • 征文题目是:人育人不平等的起因是什么,这一现象是否为自然法所允许?卢梭的解答很独具匠心。伦理,社会,法律等方面一起阐述了他的哲学观点,在当时很有颠覆性,所以没有被当选。
  • 卢梭的经典著作之一,是理解社会契约论的基础著作之一~
  • 这本书使得卢梭被启蒙运动孤立,放逐,也开始铸造法兰西大革命的崇高理想、轰轰烈烈与血流成河了。边看边想到卢梭与大革命的悲剧,不禁动容
  • 人与人生来平等只是梦想,从出生的那一刻起人就不平等。
  • 这是一本揭示社会中不平等现象的原因的很有思想性的书,是一个忠实于社会良知者为人们所制作的美味佳肴,是每一个对社会怀有责任感的知识分子爱不释手的经书。翻译得也很符合中国读者的口味。虽然还没有看完,但已感到它所带来的力量。但书的纸质有点轻与老,很有失经典的身份,呵呵
  • 因为选了社会契约论的课才买的,这个价能买到这么好的书,绝对超值啦
  • 书看上去不像是正版的,不过还可以接受。多说一句,不知道是什么物流公司,真是大爷,比公务员还拽,骂骂咧咧的。
  • 这本书描述的是我们怎样从一个无知的,安祥的,和谐的堕落成了一个无耻的,残暴的,凶狠的,胆小的,懦弱的。刚开始的我们,在我们周围没有金字塔,没有万里长城,没有鸡窝,没有水柱,有的是树林,花朵,小鸟,太阳,大地,天空。我们生活于其中,我们不比其它动物强,但也不比其它动物弱,如果我们饥了,就跳到树上摘下一个苹果,我们不用担心这个苹果环保不环保,卫生不卫生,更不用担心它会毒死我们,如果渴了就跳下

    来,找到有水的地方捧一口水喝,如果想睡了,就躺在大地上,让天空做被,想睡到几点就睡到几点,不用担心半夜被铃声惊醒,不用担心今天的事有没有做好,不用担心明天的事会不会做得更好 ,我们也不用去做那些乱七八糟的梦,所以我们睡的很香,如果在一个地方呆烦了,我们不用去挤公交,不用去买车,凭着我们腿上的肌肉,我们可以迅速跑到另一个地方欣赏那里的风景,如果有一个动物想来吃我们,我们就要看它大不大,如果它是一个老虎,

    我们就躲它远一点,如果它是一个狼,我们完全可以拿一根木棍,凭我们矫健的身躯和它搏斗,如果胜了,我们就可以美餐一顿,我们穿过春夏秋冬而不换衣服,所以我们的体质可以迅速适应气候的变化,我们很少生病,就算生病了,也只是生理上受一点苦,我们不用担心这会不会死啊,这点生理的苦和心理的苦比起来根本就不算什么,张国荣为什么死啊,那些自杀的人又为什么死啊,难道是因为他们少了一条腿或一条胳膊。这点生理的苦我们也是默默忍受,让伤疤自动修复,看看现在我们周围的狗和猫,如果它们不小心从高处跌了下来,把腿跌伤了,你见过它们一直在大喊大叫吗,它们没有猫医生或狗医生,你看看它们有几个少胳膊少腿的,再反观一下现在的我们。上天给我们降下的最大的一颗苦果就是爱情,试问,有多少人吻到了自己最爱的人。我们一方苦苦去追求另一方,我们苦苦地守候在电话机旁,仅仅是当我们去吻另一方时心脏激烈的跳动就不值得我们为了收获这份果实付出这么多,最后完全有可能对方竟是一个淫荡的家伙。而那时的我们,完全凭着自己的性本能,我们随手就可以找来一个,解决以后就美美地睡上一觉,我们适可而止,不用担心精尽而亡,我们不会胡乱地霸占,我们只要一个,完全凭本能行事,一个就可以解决问题。相反,因为有了爱情这样崇高的道德,再加上其它的感情,激励着我们霸占所有别人认为好的人。最初的我们就是这样平静地生,平静地活,平静地死。

    上天哪,难道我们注定要被抛在一艘孤船上,随波而下驶向深渊吗?

    大自然的变动,将我们聚在了孤岛上,我们所要的食物减少,而单靠自己又很难获取,迫使我们联合起来。又由于长时间的交往,我们慢慢的熟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温情在我们中间诞生,我们建立了家庭。语言随着家庭而产生了,能够说出自己的感受,本身就是一件快意的事。借助语言,我们更加团结了起来,我们不再是单个的去猎取食物,而是集体去了,白天,我们就可以获取更多 的食物,这些食物为我们带来了多少闲暇多少欢乐啊!我们开始注重自己的仪表,我们开始注重自己是不是最有力气的人,我们发明了简单的舞蹈和歌唱。

    晚上我们坐在草地上,围成一个圈,中间生着一堆火,火上烤着一只羊,天上的月亮和星星朝着我们微笑,我们唱歌,跳舞,我们欣赏着自己与对方的美,我们愉悦的感情不多不少,卢梭称这个时候是我们人类的黄金时代。这让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庸,也让我相到了我在高中时熟悉的一个词,度,请问? 谁能永远把握住这个度,孔子?老子?柏拉图?还是理想国中的哲学王?

      上天终要打破我们世外桃源的生活,治金和农业的发明,让我们的生产 力飞跃地发展,力气大的人获得的食物越来越多,而具有头脑的人获得的更是越来越多,这些人便想获得更多人的尊敬,只有比别人胜出才能赢得尊敬,当有了一只羊,就想有两只羊,三只羊……慢慢地我们将注意力放在了数字上,而完全忘记了我们真实的感情,可见,如果没有数学这门知识,我们在减少一些方便的同时也将减少多少的罪恶啊!有尊敬,有爱戴,就有妒忌,就有失落,当你受人爱戴时,你就要小心了,在你半夜睡觉时,就会有人偷偷走到你床前刺你一剑。你就需要组建自己的卫队。可见,军队是多么龌鹾的事情啊,因为它不是我们最初的感情,不是我们真实的感情,它完全是一种辅加的感情,只有当我们危难时才能显出它们的勇敢。语言随着分工而快速地发展,从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又从另一个人传到另一个人,终会出现歧义,就像复印纸,终有看不清 的那一张,糟糕的是,我们的 思想随着这些歧义而飞奔,而熄灭了我们心中的那团真实的火。最后我们发现,也许我们仅仅是为了让对方多看自己一眼,多听一首美妙的歌曲,多看一支动人的舞蹈,让自己能够多愉悦那么一下,结果酿成了多大的变化啊!酿造了那么多的感情,创 造了那么多的知识,结果我们谁也离不开谁了,我们被一条链条绑在了一起,感情与知识互相促进,从而让一个人变坏的时候,所有人都有变坏的可能。照这本书的思路想下去,难道真有一天我们会走向死亡吗,不是因为2012,而是我们无法承受如此之重,如此之乱,如此之迷茫。而作者却说,不!!!

      卢梭所有的著作都是为了那个黄金时代而作呀!《社会契约论》构建了一个社会的框架,《爱弥儿》为这个框架培养了合适的人,卢梭怕我们这个社会太单调,《新爱洛伊丝》为我们撒下了满天的花朵。


  • 个人觉得很浅显,没说个什么东西。可能是自己水平有限,不是专家,看不出其中有何深意。但卢梭毕竟是思想巨擘,在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想法、行为在他那个时代却是革命性的。不管怎样,我们今天文明的进步,卢梭是有巨大贡献的。
  • 买此书前,已经把电子版的读了好几遍,深深认为买实体书是必须的。
  • 這是一篇應徵論文,

    但是並未獲獎。

    盧梭將筆觸延伸到遠古,

    試圖再現原始社會的一些平等和美好,

    本質上是對現實社會的不平等現象的絕望所致。

    不必全信,

    但不可不讀。

    翻譯得比較流暢,

    外觀也不錯。
  • 改变了我对私有制、平民暴力的原有观念! 
    尤其值得当代中国人民汲取先进的精神食粮。
  • 本书简称《论不平等》。

    让-雅克·卢梭 (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是18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强调人性本善,信仰高于理性。在社会观上,卢梭坚持社会契约论,主张建立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主张自由平等,反对大私有制及其压迫;提出“天赋人权说”,反对专制、暴政。在教育上,他主张教育目的在培养自然人;反对封建教育戕害、轻视儿童,要求提高儿童在教育中的地位;主张改革教育内容和方法,顺应儿童的本性,让他们的身心自由发展,反映了资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从封建专制主义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主要著作有《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社会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等。——摘自网络

    卢梭生存的年代,在中国属于康熙年间。经典就是这样一种书,他没有年代的区别,也没有地域的界限,让你看了之后感觉他就在你身边,和你在谈今。卢梭在我的记忆中只停留在初中,他的名字出现在外国历史篇的某章的左侧。由于初中历史老师对我有成见,我也对历史抱了成见。多傻的人,用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历史真是一个很有趣的学科,比政治强多了,可惜当年不理解。不扯远了,现在还记得当年那页书上还有一位孟德斯鸠与他齐名。因什么?忘了!历史确实没学好。

    当卢梭同时代的哲学家把人类的进步设想为一个不断上升的过程时,卢梭发现人类历史发展本身所具有的两面性(进步与落后)和所包含的内在矛盾。他认为贫困和奴役,亦即人与人之间的不平等的产生是随着私有制而来的,是建立在私有制确立的唯一基础上的。人在未开化的自然状态中,本来是平等的;可是当人们力求生活完善化,争取科学技术和文化发展时,人类则既在进步,又在退步,因为文明向前进一步,不平等就发展到极端,到达顶点;这个顶点同时就将成为转向新的平等的起因和基础。这种新的平等,按照卢梭的看法,是更高级的、基于社会公约的平等。

    我最记忆犹新的是我曾摘录过《南方周末》上的一篇评论中的一句话:科技的发展最终无益于人类。一直以来我都认可这点。但这个观点一定要放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来判断,也许你才能认可我对此观点的认同。

    有一位著名的数学家莫泊杜伊曾经把人生的欢乐与忧患的数目做过统计和比较,结果发现,后者大大超过了前者,因此,总起来看,人的生命是上天给予人类的一个相当坏的礼物。卢梭的看法是,人类的苦难都是自己造成的;大自然对我们并无过错,为此卢梭用了一系列的论据来证明。

    我对他的观点不是全部认同。不认同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推理不严谨,论据不充分,而是因为我属于戴上了枷锁的人同时我还是那种不能挣脱枷锁的人。我只会背着沉重的枷锁在有限的环境下寻找心灵那一小片自由。我担心我会成为鲁迅所言那间没有窗户的即将燃烧起来的屋子里被喊醒的人。如果没有改变的可能,清醒者的人是最痛苦的。有时,我宁愿选择沉睡。

    书的附录中摘录了布丰《博物学》,转摘如下:

    “由于植物从空气和水中吸收的养分比从土壤中吸收的养分多得多,因此,在腐烂以后,它们还给土地的东西也比它们从土地中吸收的东西多;何况森林能阻挡水被蒸发,可留住大量的雨水,所以,在一个未遭砍伐的长期保留得很好的树林里,供植物生长的土壤必将大量积存,愈积愈厚;而动物则不然,它们还给土地的东西少于它们从土地中吸收的东西。人用大量的木柴和其他的草本植物生活或作其他用途,因此,在有人居住的地方,供植物生长的土层愈来愈薄,最后变成阿拉伯半岛中部岩石地带那样的荒漠之地;又如东方的那几个省份的土地也是这样:那里自古就有人居住,如今那里的土地都变成盐碱地和一片片沙漠,因为植物和动物的稳定的盐分留存下来,而其他的东西全都蒸发了。”

      上面说的东方几个省份是否也有楼兰小镇的份?我们的环境还需多少年就会变成荒芜的沙漠?当地产商们抢了我们的粮食用地时,我们还可以靠什么食物继续生存?用钢筋水泥浇筑的城市,真的让生活越来越美好了吗?看完《论不平等》最大的可实现的理想是让孩子尽可能多地享受自由。

    最后,向卢梭致敬!

  • 书的内容不说了,名家名著。但是包装太差了,就是用类似化肥袋的东西包装起来,里面的折皱得不成样子,这是其中之一,我想问当当,难道用纸箱包装,会成为压倒当当成本的最后一根稻草吗?采购的书很好,推广的也很好,态度也好,就是最后送货的时候搞得不成样子,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
  • 卢梭的书,没得说的,看几遍也不为过。

    卢梭指出人类有两种不平等:自然的或生理的不平等和社会的不平等。

    “人越是社会化就离开自己的本性越远,人类文明化的东西成为人类自己的枷锁。人类越是积累知识,就越不能认识自我。”

    人除了自由的本质外,还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的特质。这种特质、能力,让人类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由自由进入不自由,这种使人摆脱野蛮状态的自我完善化能力,也是人类一切苦难与不幸的根源。

    ……

    就是纸张不太好,有点像畅销书。

  • 卢梭的作吕在政论作品中算语言生动的了,推荐大家看看
  • 这本书和《社会契约论》对于深入了解卢梭的思想体系非常重要,建议同看。喜欢他的《忏悔录》和《爱弥儿》。
  • 之前还买过《论法的精神》、《社会契约论》。很是喜欢!
  • 可以看做是《社会契约论》的前期不成熟思想。相比《契约论》这本好懂多了。书中前面的观点有些无法赞同。不过,真觉得官员们应该人手一本,权利是人民给予的!这个观点要是深入中国官员内心多好。可惜,中国现代化思潮要在几十年时间里消化西方百年的思想精华与糟粕是不太可能的事情。所以……慢慢来吧。期待下,不那么绝望……
  • 不错,思考最根本的问题。只是毕竟是翻译本,读起来多少有些不大通常之感,不知是不是心里作用。总的说来,阅读经典,尤其是在浮躁的时候,很好。
  • 没什么好说的,卢梭的才华只能拜服。学术论文能写到这种程度,只能说这就是神。。。
  • 卢梭的经典论著,阐释了卢梭的政治理论的哲学与伦理学基础。
  • 只有返回原著才是真正的学习哲学

    卢梭的这本小册子很好读

    可以窥见很多如今耳熟能详的思想资源
  • 印刷质量不错,译文流畅,图上的书封皮是黄颜色的,实际收到的书封皮是白色的!
  • 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是什么?卢梭认为是人类社会所产生的私有制。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过着幸福的日子。所谓的幸福是一种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生活,并且人类的自身体质也是很健康和敏锐的,而不是现代所需要的靠医药所维系生命的那种糟糕生活状态。 
     
    土地的分化及占有是私有制的源头,原本为人类所生存而为造物主所造的地球万物亦被人类赤裸裸地占有,这种占有是排它的。在此基础上,人类就在相互间产生了纷争。这种残酷的纷争持续到今日,许多人类所制造的悲剧正在上演着重复着。 
     
    卢梭是个理想主义者,这种理想是建立在对人类自身命运关怀的基础上。想来,只有当人类在无助与人类那时,方会想起人类的最初的由来和相互间不平等的无必要性。他的提法已然超越了那个时代,人们用原始状态猴子那样的去嘲笑他。在我看来,那个时代的人们读懂了卢梭的确是少之有少,在他们嘲笑之后,人们知否人类原本是可以平等的吗? 
     
    当理想社会、理想国家、理想人类在当今面目全非之形象示人之时,世人忘却了他们自身的本原,这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不足。而当人类社会的不平等一再压迫人类自身时,人类必将回望它的童年时代,虽然物质的匮乏使人不敢回望,但人类将永远向望着他们原本的平等与和谐。当人类物质高度发达时,所诞生的一切文明在为人类带来巨大的享受时,请用一种标尺去衡量它吧。那就是现代文明(科学及生产力)的诞生不应当为人类所制造不平等而拉大裂隙。它的的诞生应当是对人类社会自身命运的终极关怀。



  • 卢梭的经典著作,价格比较实惠,书的质量比较好
  • 不过我没读,送了人,对方很喜欢,只是困惑于“高贵的野蛮人”如何实现,我想,西方文明也在困惑这件事,物质极度丰富后,我们在文明社会中终于看到了野蛮人,可惜并不高贵。
  • 卢梭用经济不平等论证权利的平等的虚伪性。不应该这样。
  • 这本书甚至比社会契约论写得还好。逻辑和思路很清晰。
  • 不知道都是商务的,为什么外皮不一样,内容挺好,对契约论的补充
  • 现实看了卢梭的忏悔录,然后决定看这本书的。数的质量总体不错,就是存在一些字体不同一。
  • 虽然卢梭有着自己的时代局限,但是细读这本书,跟着作者的思路去思考,依然获益匪浅,有心人会从经典当中找到思考现世问题的方法
  • 逻辑严密,分析到位。很合理的推理和设想。时间允许的话,要把卢梭的爱弥儿和忏悔录看一看。他身上的深邃和敏锐,以及他的激进,都很喜欢。
  • 李平沤教授翻译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经过阅读,感觉翻译得很好,这充分说明译者多年来致力于卢梭著作的翻译和研究,对卢梭的思想有较深研究。但该书也有几点不足,希望再版时能纠正: 
        一、在“译者前言”部分引用正文相关内容时,括号内所标注的页码都是错误的。 
        二、第44页第二行“占居”应该为“占据”。 
        三、在人名的翻译上尽量采用大家已习惯的译名,不然有的读者可能认为是另外一个人。如“加尔文”译为“喀尔文”,“居鲁士”译为“希鲁斯”,“蒙田”译为=“蒙台涅”等。


  • 装订好 印刷清楚 纸张也不赖 总体感觉不错 但是当当的积分基本没用 影响评论的激情
  • 也就是《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没搞清楚那些暧昧的简介,还个书名我还以为是新书呢。浪费。
  • 社会契约论里面有好多知识都有利于去了解政治
  • 卢梭的东西读读是很好的,没一个人都可以得到不同的感受
  • 对卢梭的欣赏是从忏悔录开始的,后来又看了社会契约论。论不平等其实同社会契约论是一脉相承的,但论不平等的着眼点更明确,从远古的历史科学到人类的发展,娓娓道来,从容不迫。 
    就我看来,卢梭本质上是个浪漫到有些天真的男人。现实中可能并不讨人喜欢,不过作为一个读者,我还是很偏好这类人物的。 
    另外这个版本的书翻译得很好。纸张也不错。推荐。
  • 不平等是社会现实,如何理解和解读是一个大问题,假定的自然状态中的平等虽然学理上不太能站住脚,但是却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因此这本书成为了重要经典之一
  •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在这部政治论著中 , 卢梭区分了两种不平等:自然的或身体上的不平等和道德的或政治的不平等。前者包括年龄、健康、体力与精神或心灵的品质之不同,它们是被自然所确定的;而后者必须有赖于某种约定,而且是由于人们的同意而确定下来的,或者至少是被人们的同意所认可的。因此,后一种平等

    是人类社会应该克服的。他提出,“以道德的与法律的平等来代替自然所造成的人与人之间的身体上的不平等”,“从而,人们尽可以在力量上和才智上不平等,但是由于约定并且根据权利,他们却是人人平等的”,这应该成为构成全部社会体系的基础。在平等问题上,洛克认为,人生来就是平等的 , 但是 , 不应当把平等作为建立政治制度的目的和社会制度应当追求的更高的基本价值 , 因为在社会中 , 平等是不可能的 , 事实上的不平等到处存在。因而 , 他们对平等问题的关注 , 远不及他们的自由理论那样光彩夺目。而卢梭则认为 , 平等理应成为社会追求的基本价值。这种平等不仅表现在政治权利的平等上(这充分地体现在卢梭人民主权思想中),而且也应体现在经济权利的平等上。在经济的平等问题上 , 尽管他没有主张经济上的绝对平等 , 而同样承认经济上的不平等的必然性,但是,他反对严重的贫富分化这种极端的不平等 , 而主张财富的大体平等。他明确指出 :“至于平等 , 这种名词绝不是指权利与财富的程度的应当绝对平等, 而是说, 就权力而言, 则它应该不能成为任何暴力并且只有凭职位与法律才能行使 ; 就财富而言 , 则没有一个公民穷得不得不出卖自身。这就要求大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财富与权势 , 而小人物这一方必须节制贪得与婪求。”卢梭希望理想的社会是贫富两极的差距尽量缩小的社会。因为过度的富有和过度的贫穷 , 都会破坏人人享有的自由平等的权利 , 都会破坏国家的稳定。“要想使国家稳固 , 就应该使两极尽可能地接近 ; 既不许有富豪 , 也不许有赤贫。这两个天然分不开的等级 , 对于公共幸福同样是致命的 : 一个会产生暴政的拥护者 , 而另一个则会产生暴君。他们之间永远进行着一场公共自由的交易 ; 一个是购买自由 , 另一个是出卖自由。”因此 ,他主张的社会可以概括为“既没有乞

    丐 , 也没有富豪。”为此,卢梭提出和强调了财产权的社会赋予和后天获得性质。“就国家(共同体)对它的成员而言,国家由于有构成国家中一切权利的基础的社会契约,便成为他们全部财富的主人”,财富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唯有在财产权确立之后,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集体在接受个人财富时远不是剥夺个人的财富,而只是保证他们自己对财富的合法享有,使据有变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使享用变成为所有权。于是享有者便由于一种既对公众有利、但更对自身有利的割让行为而被认为是公共财富的保管者,他们的权利受到国家全体成员的尊重,并受到国家的全力保护以防御外邦人。”

    我们看到在卢梭笔下,私有制或财产权的形式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是表现为不同程度的状态 (卢梭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时是将人类作为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来加以描述的) ,这从卢梭表达时所使用的两个概念可以看出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一书中 ,远在不平等的第一阶段 (即法律和私有财产权的设定产生的富人和穷人的状态) 产生之前,“ 这就是第一次变革的时代 ,这一变革促进了家庭的形成和家庭的区分 ,从此便出现了某种形式的私有制 ,许多的争执和战斗也就从而产生了。”这时的占有情况事实上是一种不稳定的 、没有法律基础的事实状态 。在 《社会契约论》 第九章 “论财产权”中 ,“一般说来 , 要认可对于某块土地的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就必须具备下列的条件 :首先 ,这块土地还不曾有人居住;其次,人们只能占有为维持自己的生存所必需的数量 ;第三 ,人们之占有这块土地不能凭一种空洞的仪式 ,而是要凭劳动与耕耘 ,这是在缺乏法理根据时 ,所有权能受到别人尊重的惟一标志。”这种 “最初占有者的权利”虽然要比最强者的权利更真实些 ,但也惟有在财产权确立之后 ,才能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 。 ”很显然 ,这里的 “缺乏法理根据时” 应是一种自然状态 ( 在第 17 页第四章中卢梭也提到“没有出现固定财产权的自然状态”) 在这里卢梭事实上也继承了洛克根据劳动和必需的原则来确定 “最初占有者的权利”,即自然状态财产权的确立。而要使这种 “最初占有者的权利”成为一种真正的权利,则需通过约定由法律和制度来加以凝固和确立 。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7983.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