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哲学/宗教

沉思录(何怀宏译)[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马可.奥勒留 青豆书坊 出品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沉思录(何怀宏译)[pdf txt epub azw3 mobi]

沉思录(何怀宏译)[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唯有哲学指引 
    最近抽空读了一遍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哲学系何怀宏教授翻译的《沉思录》。这本书的作者是古罗马帝国皇帝马可•奥勒留。 
    本来不知道有这本书,只因偶然在当当网上瞎逛,才知道这本书的了不得。这是一本克林顿和温家宝两位先生的枕边书,据说温家宝大叔已经读过百遍。于是,好奇心驱使我在当当网上订购了一本。当当网在一周之内派人给我送到单位门口。我付费9.90元(人民币),便买下了这本32开本、210页,9万字的《沉思录》。 
    马可•奥勒留于公元138年获得凯撒称号,公元161年成为古罗马皇帝,是斯多葛学派的著名哲学家。斯多葛派要求人们遵从自然而生活。很多大家都给予《沉思录》以很高的评价,其中费迪曼认为这本书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甜美、忧郁和高贵。 
    马可•奥勒留在书中明确表达了自己作为斯多葛派崇尚自然的观点,认为品质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享受那认为是最好的东西的快乐;要有目的地实施自身的行为;寻求不可能的事情是一种发疯;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使你的生活井然有序是你的义务;一个人唯有靠哲学指引;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不同无知的人做无谓的交谈…… 
    马可•奥勒留毕竟是一位统治者,他的自然在社会统治面前就变成了约定俗成、一成不变的了。“如果你曾见过一只手被切断,或一只脚、一个头,如果你看见了身体的其他部分躺在那儿,那么,那不满于发生的事的人就是这样就其所能地使自己变成那样,使自己脱离他人,或做出反社会的事情来”。但是,奥勒留在书中却又认为“一只蜘蛛抓住一只苍蝇是骄傲的;而当另一种动物抓住一只可怜的野兔时……也是骄傲的。如果你考察他们的意见,这些人不是强盗吗?”。 
    《沉思录》一书中,奥勒留多次提到了“死亡”二字。奥勒留认为,死亡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死是合乎本性的,合乎本性的东西不是恶”,“以一种欢乐的心情等待死亡,把死亡看着不是别的,只是组成一切生物的元素的分解”。


  •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我挣扎在现实与理想之间。那也是一种痛苦,无法解脱的痛苦。
  • 人的活动,不外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里的世界,包括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内部世界即人的个体本身,其余皆为外部世界。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皆属于内部世界的活动。 
       人活着,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是同时存在的,只不过在环境的影响下,两者经常此消彼长。我们大部分人,或者说芸芸众生,一生都过着平凡的生活,出生、成长、成家、工作、退休、老去几个阶段而已,我们为之努力的,首先是基本的物质生活需求,一般而言,这一需求是基本都能满足的,因为我们不绝句劳动和付出,除此之外,人们更需要精神的充实和内心的高尚,需要有关于真善美丑的价值观,这就需要我们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不断自省,不断完善自我。两千年前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安东尼,一位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在马鞍劳累之中,用一生的时间在思考人生的价值和生活方式,在总结生活的艺术。两千年,放眼整个人类历史,不过一晃而过,两千年来,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早已今非昔比,但唯有哲学和智慧,不仅可以跨越时光,而且因其真切深邃愈显伟大。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除给人类带来便利外,也造成了人的异化,特别是人本性中的懒惰、自私、短视等,如果没有修身养性的“沉思”,人的退化将无可避免。 
       一本被温家宝总理强烈推崇的书,一本皇帝哲学家写给自己的书,一本因可教人净化心灵、善其终身,而不因因作者和推荐者的身份显贵而洛阳纸贵的书。

  • 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 温家宝  
    《沉思录》有一种不可思议的魅力,它甜美、忧郁和高贵。这部黄金之书以庄严不屈的精神负起做人的重荷,直接帮助人们去过更加美好的生活。  
    —— 费迪曼《一生的读书计划》  
    马克•奥勒留使人有这么一种朴实的信仰:面对宇宙自然,一颗高贵的道德良心,是任何种族、国家,是任何革命、任何迁流、任何发现都不能改变的。  
    ——〔法〕雷朗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 何怀宏  
    1992年,我问克林顿,除了《圣经》,哪本书对他影响最大。他略微沉思了一下,回答说:“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盖瑞•威尔斯(《纽约书评》第45卷第15号,1998年10月8日)





  • 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是:书的核心是说无论你现在多么有权势、过着多么奢靡的生活、名声有多么显赫,相比我们之前的无限时间,以及我们死后的无限时间,都是渺小的。我们作为宇宙的一个元素,迟早会被埋葬和遗忘,而死亡,不过是自然发生的一个瞬间,并不可怕。我们应当按本性生活,以一个宽广的胸怀,但,并不麻木。 
    以上是我所能理解的部分,如果哪位仁兄有特别的见解,欢迎留言给我。 
    另外,我觉得这本书的翻译有点问题,如果读每一句没什么毛病,但有时候几句话的关联性不是很好,也不是很通顺,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这本书看起来比较难懂。
  • 看这本书是因为温总理。

    这是一本让人注重灵魂修养的书,现在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灵修,大概与现在的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社会压力很大,而我们的责任又决定了我们不可能也无法去躲避,于是只好另辟蹊径,从心灵上寻求安慰。

    这本书的作者,马可·奥勒留,他的这本著作流传千余年,但是身为一个帝国的皇帝,他做的实在令人不敢恭维。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出世和入世之间的矛盾。也许每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都会有或多或少的不如意,而这些不如意,有催生了部分人的出世的想法,但是那毕竟是不现实的。于是只好寻求心灵慰藉。

    这本书给我们讲述了许多道理,教给我们宽容、博爱、谦虚、简朴,以及容忍,教给我们许多可以生活的安静的法子,让我们可以在这个浮躁的社会生活的平静,不生气。

    可以放在手边,闲暇时读一读,静一静,也是好的。


  •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 初次看觉得所言后落伍,不适合现今这样纷纷扰扰,充满竞争的社会,但是再读下去,却又让人心灵沉寂;有些所言可以不适合现今社会,有些所言又太沉寂无争,我们已经习惯了纷扰,有些观点只能从心灵最底端感慨,却又无法做到,然而读下去却又有另一翻天地,值得一读,值得体味,值得感动,也许当我老了,我也会抱有这样的一种隐世的哲学。在纷扰中沉寂,也是一种人生
  • 一个两千年前哲学家的思想与反省,却依然能让两千年后的我读到感动。思想或许比时间更长久,两千年过去了,而关于生命的修行的感悟,却仍然能唤起我的共鸣。 
    读这本书时,我一点也不觉得轻松,因为他引领着我不断的思考。朴实无华的文字下的坦白,是这样能容易的接近他的心灵,还有我们自己的内心。词藻华丽的文字并不能表达我们真正的情感。因为词语是没有温度的,有温度的是我们,是我们的内心。情感是单纯而忧郁的。他真实的反映了它。我不禁被他打动。深深的打动。
  • 有个朋友说”多读书,少看报,不看电视不上网”。我很以为然,现在的电视网络充斥着太多无聊喧闹,而报纸也越发地低俗化,仅存的只有书香。大抵成文的东西总有点责任的意味,于是书本之文字总是要多那么点精练、揣摩。  
        《沉思录》是古罗马的哲学皇帝马克·奥勒留的作品,这不是个成功的皇帝,他未能力挽狂澜;但他是个成功的个人,他积极向善,倡导顺应自然。译者是北大的哲学教授,大约因不是搞文学出身,而翻译的又是英译本,整个文字就少了些王小波提倡的韵律和韵味了。而于我这样的读者就未免感到了一点痛苦,很闪亮的思想,却如同罩在玻璃罩里的金子,因着文字的生涩读着总不是那么个味道,徒然地着急,隔靴搔痒就是这样吧。  
        抛去凝滞的文字,书里提倡的是顺应自然。不抗争、不放弃,坚持做好自己。因为宇宙是流变的,时间是即逝的,名利是短暂的,人惟一的选择,就是把握现在所过的生活。我以为这书并不太适合年轻人读,里面太多是消极的接受而非积极的争取。虽然在把握现在上说得很词肯意切,但终究还是提倡顺应。而在热血的年纪总还要有些激情才不虚度年华。  
        但这是一本终究要读的书,这样的书让人心态平和。追踪到了本质,那么漫骂、虚妄、挫折、痛苦一切皆是外在,于内心的平静并无大碍。外的痛苦只有在内的接受才真正伤害于人。或许是因为我的浅薄未能让我完全看到这书中的好处,从而觉得现在并非是读他的大好时机,但是恒久的书其中的智慧总让人深深景仰。摘抄几句:  
    (对于享用的东西)这种一方面能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  
    唯一能从人那里夺走的,只有现在。  
    不要扰乱你自己。要使你十分单纯。有什么人对你行恶吗?那他也是对他自己行恶。  
    你的行为不要迟缓呆滞,你的谈话不要缺乏条理,你的思想不要漫无秩序,不要让你的灵魂产生内部的纷纭和向外的迸发,也不要在生活中如此忙碌以致没有闲暇。  
    有多少人在享受赫赫威名之后被人遗忘了,又有多少人在称贺别人的威名之后亦与世长辞。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一边认为比别人强,又一边匍匐在别人脚下。
  • 一个人退到任何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 
    ——我们生活在这个繁杂的世界中,每天面对不同的人,做不同的表情,行不同的路……是不是常常觉得疲惫不堪,常常希望停下来歇一歇?或是每当与周围的人发生了自己并不想发生的争执,又或者总觉得有太多的事需要自己去做,太多的责任需要自己去承担………那些让人迷惑又劳累的事是不是总是逼得自己很想逃开,逃到一个只有自己的角落里?但是人是社会中的人,无论逃到哪里都离不开周围人和事的束缚,而不彻底的逃又怎么能让心得到真正的解脱呢?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吧,只有那里才有真正的宁静和安详,只有回归自我才能真正地解脱…… 
         
        热烈地追求你认为好的东西。 
    ——是什么让我们停止了追寻梦想的步伐?内心和躯体的疲惫,还是周围人疑惑不解的眼光?被改变的思想、行为,甚至性格,到底是在大千世界中迷失了自我还是内心深处原本就不够坚定?谁对谁错——连上帝都不妄加评断的事,为何别人几句“错了”就将自己的心打上永久的烙印?见过冲击岩石的波浪何时停止吗?见过向日葵背离了太阳吗?见过真理引人们的误解而改变了方向吗……让心灵真正变得纯净,于是坚定的信念便再也容不下任何杂念,而只剩下孜孜不倦的追求了。 
     
        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 
    ——历史的本质是不是不断地循环?两千多年前的帝王就看穿了现实中人与人交往中鄙陋的人性,而两千多年后,科技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依然保持着人们相互交往的矛盾性,重复上演着一幕幕的历史剧。帝王的困惑是不是也是现代人的练习题?——我常常觉得这是多么奇怪啊:每个人爱自己都超过爱所有其他人,但他重视别人关于他的意见,却更甚于重视自己关于自己的意见。 
     
        《沉思录》——古罗马帝国的王者写给自己的书,两千年后依然照亮人们探寻真理的道路。正如何怀宏教授所说: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而是一本经久的书,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一定会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
  • 越过思想的荒漠 
             ——读《沉思录》有感 
    当这本薄薄的书摆在面前,我突然感觉到了它穿越时空的精神的力量。在车马劳顿的旅途中,一个沉思的古罗马皇帝,把自己塑造得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虽然他的勤奋工作最终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这份尖锐而善良的思想却赫然照亮了历史的领空。 
    当我们习惯了在数字中计算自己人生的得失,在名利的追逐着品读自己的存在的价值;在喧嚣的各种场合展示着自己不同的精彩一面。奥勒留让你停下你匆匆的脚步,停下吧,听听自己心的声音。在静默的品读中慢慢捡拾起自己渐渐游离的灵魂。他说“一方面足够强健地承受,另一方面又能保持清醒的品质,正是一个拥有一颗完善的、不可战胜的灵魂的人的标志。”有时我们肆意挥霍着时间的时候,肆意享受着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时尚高效和便捷。飞速前进不断追逐物质的我们似乎越来越脆弱,正如米兰.昆德拉告诉我们的生命无法承受之轻。我们轻飘飘地存在,轻松而痛苦。在这个没有信仰的国度,没有上帝的拯救,我们只好寄望于自己清醒的品质。而品质 “闪耀在良好的传承中”。再次联系了自己的职业,我们正好站在传承的位置,但是否能“良好”?如果我们能不断清洗和刷新自己的心灵。 
    奥勒留说:唯一能从一个人那里夺走的只是现在。如果这是真的,即一个人只拥有现在,那么一个人就不可能丧失一件他并不拥有的东西。而我们的现在正被捧在手心中浪费,狠狠地浪费。而现在的消失将会带给我们最终的无尽的悔恨。随时都准备消失的现在,调戏了自认为聪明的现代人。想起我面对的孩子,他们的现在正掌握在我的手中,我是否有足够的胆量去掉以轻心呢?生命这条单行线上,他们不会重复,我也不会重复。 
    “最长久的名声也是短暂的”,他淡淡地说,却让两千年之后的我在书本前面红。而之前,“名声”对我来讲是多么的重要,也是追逐的目标。“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步入退到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呵!是呵!我们最终面对的还是自己的心灵。如果这片领土寸草不生,那是否让面对时的我们心生恐惧。 
    读奥勒留的书吧,“把每一天都作为最后一天度过,即不对刺激做出猛烈的反应,也不麻木不仁或表现虚伪.” 在浩瀚的宇宙中,他并没有让我们做一个漠然的旁观者,“让你的行为和活动限定于有益社会的行为,因为这符合你的本性。”我们不能像道家一样逍遥于世俗之外,我们要尽到的是自己高尚的社会人的责任。正如我的孩子们,我们不能也无法回避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我们能告诉他们的就是“成为一个高尚的人”。那么这时候看看我们自己,所做的一切是否对得起自己的良知。 
    人性总是丑恶的,“人们相互蔑视,又相互奉承,人们各自希望自己高于别人,又各自匍匐在别人面前。”一语中的的揭露不是为了对人性的抨击,而是清醒地提醒着人们,我们不能在抛下自己,做灵魂的奴隶,做思想的饥渴者。 
    越过思想的荒漠,当书的页面被揭过,而我的心灵也被荡涤。扫扫尘埃,不再匍匐前进。


  • 想想看,一个古代的国王,至高无上的地位,没有朋友,只能寄托于哲学,从心灵上追求自我挖掘和突破,不得不说是一个悲剧,但哲学家的很多都是以悲剧收场的,他们留下的言论与影响力却是久远的,就像这本书; 
     
    温哥说他看了这本书不下百遍,可见其魅力,但这本书不仅适合总理级的人物去读,只要你是一个认真生活的人,这本书的意义绝对不只是一本书而已,你会发现更多。 
     
    来吧,用这本书洗涤你的灵魂
  • 看到总理8天内三下灾区的新闻分外感动,偶然间搜索发现了这本书,很感兴趣是什么样的书让总理一读再读,又给予了总理怎样的精神力量,使其一心为民。 
    看了这本书,我发现这真是一本心灵之书,不单对于总理,对于每个人都是很有助益的,恰如译者所说,这是一本经久的书,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再过两千年也一定还会有人去读它。我想关键在于,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真的希望所有的公仆都来读上一读,那样,也许会更和谐一些。
  • 每个人都是自己精神世界的帝王,这点不可置疑,但是,并不是每个“帝王”都有博大的精神世界、平等、民主、宽容的思想,所以,今天能够看到1000多年前这位伟大的哲人的治国、爱民的思想,不觉惭愧油然而生,现世站在前人以及巨人肩上思索的我们,是否能够超越这位伟大的帝王? 
    所以,我们要走向何方?我们遗留下什么而不辜负走这遭人生?都是应该沉思的。
  • 这部书我自2008年4月购得,一年多来,已经被我完整的读了不下三遍,每一遍都有新的体会和收获,每一遍都有新的感受和滋养。 
    心意懒惰烦躁时,翻开这部书,几分钟的时间就会使你宁静下来,透彻的体味生死得失,在是非曲直面前,淡定自若。 
    道德的哲学,为人的力量,那不是我们所想象的皇帝的智慧,而是一个高尚的普通人,一个心底纯净的孩子和眼界辽远的老者的集合体。而这二者的特质,正是生于奢靡浮华之当今的我们所共同缺少。 
    此书堪称是一部类似论语的西方经典,实是养人之作,推荐。
  • 这本书来头不小,首先,作者是个帝王,读者也有许多都是风云人物,我们的温总理据说也是每天必看。这也是我买的原因之一。 
    另外,这本书也能启迪智慧,教人以做人做事。这对于个人修养的培养也是有多帮助的。 
    不过,外国人的文笔说实话,确实不如我们的古人。虽然这也可以说是一种平淡朴素之美。然而,中国古书当中既讲述深刻的道理,同时,语言文采好的书比比皆是。所以,我感觉没有必要去接受外国的浮浅的语言所表示的基本的道理。 
    当然,可能是我管中窥豹,只见一端。不过,作为读者,是可以有自己的感觉的。此余之所得也。
  • 我承认是因为说是总理推荐的书才去看这本书的,但是果然名不虚传,真的很有哲理!虽然每天看的只是一两节,但是看完后总回去想一些我们生活中出现的事情,然后总能让自己的心情豁然开朗,以前想不明白,或者纠结的东西,看到某些句子以后终于顿悟了。嗯,可以用会心的微笑来形容这样的感觉,朋友都说我现在看问题的角度和思考的广度都变了很多很多~因为我以前本是一个很冲动,很情绪化的人,做事情很多时候凭的是感觉,但是现在改变很多,这让朋友们惊讶,我承认反复读沉思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也推荐给朋友看,都说不错!嘎嘎
  • 曾经在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里看到过一个问题:把你扔在孤岛上两年,衣食无忧只是寂寞,允许你带一本书和一张唱片,你会怎么选。

    唱片的事我不怎么考虑,我在音乐上的品味不是很高,只喜欢许巍,在孤岛上有张许巍听也很不错。但是关于带什么书我却思考了很多次,而且随着岁月的流逝年华的增长,我的选择也都不一样。

    最开始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想带一套二十四史——这也不算违规,白岩松的答案就是带一套鲁迅全集——我想两年的时间内一套二十四史够我打发时间的了,等到救援船来到,我重返人间的时候我可能又是一个袁腾飞。然而后来我觉得历史已经是前人写过的东西,看看还行,打发时间还不如看一本能够引发你长期思考的,于是我的选择就从历史变成了诸子百家,而百家里最难懂也最容易让人思考的就是《周易》,《周易》本就是文王在监狱里搞出来的,而我在孤岛这个露天监狱研究它则是相得益彰。而孔子演《周易》更是韦编三绝,三月不知肉味,可见这本书对人的吸引力,对打发时间的好处。

    可是当我读完了一本书之后,我的想法又改变了,我觉得别的书最多可以让你“打发”寂寞,而这本书则会让你不觉得寂寞有多么难耐,会让你对寂寞安之若素,完全不觉得是人生的痛苦。

    这本书,就是《沉思录》。

    毋庸讳言,读《沉思录》是受温家宝总理的影响,总理说这本书他天天都读,读了有差不多一百遍。于是我就买下了这本书,买来之后并没有马上读,而是想等到合适的时机再读它。没想到,我所认为的“合适的时机”竟然是在病榻之上了。

    那段时光,可以说是我人生当中迄今为止最为困难的时期,每天躺在床上,不断地怨天尤人,抱怨自己为什么会这么倒霉,为什么会生下来就是不健康的,为什么又在我以为可以过正常人的生活的时候又来一次这样的打击,又悔恨自己前段时间太过辛苦,同时也对未来完全没有了信心,觉得人生可能就会这样消耗下去,直到死亡……

    就在这种情形之下,我开始阅读《沉思录》,而在第二卷我就读到了这样的话:“那来自命运的东西并不脱离本性……此外有一种必然,那是为着整个宇宙的利益的,而你是它的一部分。”在第四章又有:“能同等地发生于好人和坏人的事情决不是恶。因为,同样发生于违背自然而生活的人与按照自然而生活的人的事情,既不有悖于也不顺应于自然。”

    看了这些话,我开始思考:生病是每一个人都会遭遇到的事,虽然我可能遭遇得早了些多了些,但这也并不违反自然的本性,也不违反自然的利益,也许,冥冥中总得有些人是病人才能让社会处于更为和谐平衡的状态中。而我生病时确实是吃了很多苦,但是这并不是我的错,也不是我犯下的恶,所以我也没有理由自责。我曾经问过一个问题:“我又没有犯错,为什么生下来就是不健康的?”现在我知道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了:你确实没有错,但是你抱怨就是一个错误了。

    接下来的阅读进行得也很慢,这是一本不能读得太快的书,它的每一条都很深刻,都足够你细细品读,而它的节奏却是宁静、恬适的。真的是“静水深流”,每一句都没有激烈的语言,每一句却都可以浸润到你的心灵。

    《沉思录》的作者是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代表人物。斯多葛派哲学的精华其实就体现在这本《沉思录》中,也体现在奥勒留身上。斯多葛派哲学崇尚自然,认为人不应该逆自然而行,一言一行一思都要顺应宇宙的旨意,也就是神的旨意。这种思想和中国古典哲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我们中国古人说人要顺应天意,“天意”其实就是自然的旨意、宇宙的旨意,到了斯多葛派这里就变成了神意。

    斯多葛派追求人内心的宁静,其实既然一切都要顺应自然的旨意,那么内心的宁静就是理所应当的了。于是,斯多葛派在追求灵魂的完善的同时,也会排斥物质的享受以及身体上的享受。所以后人也有人认为斯多葛派哲学是禁欲主义的。其实斯多葛派的禁欲主义倾向是因为他们要追求的是内心的宁静和完美。他们不是只求不为肉体的快乐所动,更追求不为肉体带来的痛苦所动,马可·奥勒留指出:“痛苦不是不可忍受或永远持续的,只要你记住它有它的界限,只要你不在想像中增加什么东西给它。”从《沉思录》里我感觉到,其实马可·奥勒留也是有痛苦的,或许他的一生也在和某种病痛相抗衡,而他抗拒病痛的办法就是内心的宁静,“在任何痛苦中都让这一思想出现,即在这痛苦中并没有耻辱,它并不使支配的理智变坏,因为就理智是理性或社会的而言,它并不损害理智。”

    于是,在生病时“我招谁惹谁了”这样的问题既有用又无用,因为这的确不是因为你的道德问题引起的,也就不需要什么耻辱(而在这一点上我恰恰进入了误区,我有时候就会觉得生病是一件耻辱的事情),然而同时也要防范肉体上的痛苦损害了自己的道德,这一点也是马可·奥勒留一再强调的。

    不为身体上的苦乐影响你的灵魂,要顺应自然的本性。同时,马可·奥勒留也强调不为 他人的影响所动。他的思想是爱人,宽容人,他认为“人们是彼此为了对方而存在的,那么教导他们,容忍他们。”同时,对于那些伤害你的人,则要像避开荆棘一样避开他们,不和他们生气,要考虑他们出于什么动机、考虑他们在餐桌上和眠床上是什么样的人,要考虑他们是你的同类。奥勒留的主张是首先要完善自己的灵魂,然后对无端的指责就可以一笑了之,因为你的道德是完善的,那么任何人也无法破坏它的完善。

    所以,《沉思录》的核心就是按照本性生活,不让任何的身体上的或是外来的事物干扰你的本性、你的灵魂,马可·奥勒留主张人应该这样思想:任何时间有人问你在想什么的时候,你都可以毫不犹豫地回答出来。这是圣人的境界,我是肯定学不来,但是我想我应该学着不因为身体上的和外界的影响而损害我的道德——也包括我的理想,那么,即使我不是圣人,也应该会活得不错。

    《沉思录》不是帝王哲学,也不是《论语》那样的处世哲学,或许它不适合毛泽东,但它确实适合温家宝。它或许不会让你得到财富地位,但它会使你懂得怎么面对痛苦和人生的无奈,会让你成为一个好人。即便你在一个孤岛上,你也会顺应本性很好的生活,而不会被寂寞所左右。即使你在病榻上,你也一样可以完善你的思想,而不被病痛所左右。当然,这一切对我来说只是一个理想,是一个遥远的境界,所以这本书我也依然要读下去,要读一生。














  • 奥勒留的《沉思录》属晚期斯多葛学派的重要著作。就哲学史而言,这是一本不可不言说,拜读的著作。就人类而言,这是一本不可被遗忘的著作。就人而言,这是一本可以在你体内形成自然主义宇宙力量的书。书中散发的理性,静心,克己,职守,认真,自然的智慧,将为我们走出贪婪,焦躁,嘈杂的迷雾带来无限的力量和指引。 
        这是一本在灵魂的孤寂中,用全部真心写给灵魂远处另一个自己的书。成书至今近两千年。于那个战火缭绕的时代相比,今天的世界是如此繁荣安平,个人有无限的自在,社会有复杂管理系统,科技解释了天地万物,工业给了人类前所未有的安乐舒适。但是,只是但是,某个寒风凌厉的冬夜,在百无聊赖的时间里,闲暇之阅读此书,莫名的恐惧,荒凉,沮丧涌上。问问自己,是不是也感到了内心隐隐的痛,越来越巨大的共鸣。她让我们无可逃避的重新看待自己。审视自己到底是在无边的喜乐中,还是在虚妄的幻影里。他引领我们直面了生命,人生,职责,道德伦理。。。那么多我们懦弱避开的恒古命题。他又给出了那么多历经沧桑后,灵魂思考的成果。 
    这不是一本可以堪称逻辑严密的哲学论著,也不是一本感情炙热的诗集文选,亦不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奇侠故事。他只是记录了一个真正活过的人,用一生真实的生命体验例行思考的笔记。是于千万年后要和善良灵魂一起思考坚守真实美好生命信笺 
    总而言之从自身觉得这是一本审视自己的书籍 大点说  考量社会的 工具  
    这本新版的沉思录质量不错 摸起来很舒服 内容诠释也有有独特的地方  
    值得一读~!
  • 喧哗的都市,让我们的欲望越来越膨胀,想要更大的房子,想要更好的汽车等等,总之想要的一切都希望是最好的。可是得到了之后我也没有当初期待的那种快乐。就像一杯水,被搅浑了,一直不知道自己到底在追求怎样的东西,灵魂感觉一直无以安放。科技的发展的确改变了我们生活的方式,但是在思想上呢?一切都太噪了,都无法静下心来思考。读了这本书就像洗涤了我的灵魂。特别其中作者提出的对背叛者的宽容,面对死亡的态度,超然!我想,这阶段我需要好好地读读这本书,我的灵魂好像已经飘荡了好久好久,终于找到了系它的绳子。
  •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 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是一本高贵而又忧郁的书。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全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从感恩、思索宇宙、灵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忧郁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心灵渴望自由的哲学家却偏偏是帝王,承担着治国救民的重任,兼之国家开始衰败,压力不可谓不大,书中潜存的忧郁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哲学思考成了他唯一自我解脱的道路。  
      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华丽冗长的辞藻,没有刻意晦涩的思辨,没有冗长乏味的说教, 而是真正的教诲,切身的体会。由于文化的隔膜,我们对于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时刻提到的神的意志也许不一定认可,但由于这本书是他用来自省的笔记,一个人能够用神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不也恰恰说明了这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么?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更不是一本助人如何发达成功的书。但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但再过两千年相信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
  • 皇帝?离我们太远了吧? 
     
    江总书记教导我们要与时俱进,我想在看书上也应当如此。总理日理万机,需要更深邃的智慧,可以读。一般读者不能读到最新的著作已经该悔恨,哪里有时间去读一本2000年前罗马皇帝的“遗书”呢? 
     
    希腊罗马的宗教和文化背景我们已经不能了解,读起来艰深晦涩是必然的。而且一位皇帝的思想和平民之间是有差距的,这种差距甚至是不能弥合的。 
     
    如果大家喜欢沉思的书,我建议大家去读詹姆斯@艾伦。那是为平民写的书,而且时代较近,英文写就,没有晦涩的可能。
  •   不同于一般的哲学书籍,《沉思录》就像是写给一个亲密的朋友,记录的是内心对一生的反思,是交响乐前奏曲的形式,萦绕着自己的梦幻的心灵音乐.优秀的东西,从根本上说是潜藏在灵魂的影子里沉默无言的.一个陌生人必须有亲切缓慢的信心,懂得怎样等待,别人的心门才会向你打开,《沉思录》正是交给自己一把如何打开这扇门的钥匙.这里没有故意卖弄,也没有对权力或影响力的妄自尊大,有的只是一颗时刻自省的心灵,一个思考关于灵魂的事的头脑.马可·奥勒留的任何一个想法都是在关注他身外的世界,我们几乎无法明白他是如何思考的.然而,他所做的事都是在密切地研究他自己,高度审视自己的缺点和识别自己的优秀品质.更重要的是,《沉思录》解析了生命的本质以及马可·奥勒留想要终身准守的道德规范,这是一本写给他自己的如何好好活着的手册.
  • 有些吃力地读它,脑中的那根弦被紧绷着,象在很努力地上一堂课,那一字一句正缓缓地开启着你的智慧、正义与善之门,心间被一种光明温暖着,为身为这样的一个人而感激一切,感谢上帝,感谢自然、感谢你周围的人们、感谢这个世界中的一切…… 
        必须用心地读它,你才会领悟它,被它深深地感动,对已发生和即将发生的一切,你不会再有过多的抱怨,你会不断地自省,也会像作者那样,不自觉地修炼自己,提高自己的德行、修养、知识与能力,并对世界充满爱心…… 
       是的,这本书让我的心许久都被照耀在温和的阳光里,它让我不是刻意地去努力生活,而是自然地生活在平和与快乐中。 
    时不时地翻翻它,真乃良师益友!

  • 首先声明,这不是书评,是个人的读后感。 
     
    温总理是不是个好总理?是。 
    温总理是不是个爱民的总理?是。看看汶川大地震他老人家走过的足迹就知道。 
    温总理会不会欺骗老百姓?不会。因为他爱民。 
    温总理会不会骗你?不会。因为你是他的民。 
    温总理说:“这本书天天放在我的床头,我可能读了有100遍,天天都在读。” 
     
    这是温总理最喜欢的一本书。 
     
    看看这本书,就知道凯撒是怎样对待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臣民。 
    看看这本书,就知道温总理是怎样要求自己,怎样对待自己的臣民了。 
     
    我们不都是治理国家的人,大多是建设国家的人。 
     
    我们从中能提炼怎样要求自己成为什么样的人,足矣,足矣…… 
     
    看看凯撒,看看温总理是不是这样的人: 
     
    弘德、制怒、谦虚、果断、虔诚、仁爱、生活简朴、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行、不轻信流言蜚语、作一个倾听(人民)者、不轻易同意夸夸其谈的人、没有空闲、自制、不为任何东西所左右、不匆忙、从不拖延、从不困惑或沮丧、不断改善、保持友谊的气质、不放纵自己的柔情、富有远见、不炫耀也不推辞、每时每刻都坚定地思考、怀着友爱/自由和正义之情感去做手头的事情、给出时间来学习新的和好的东西、抓紧时间、不把剩下的生命浪费在思考别人身上、思想中要抑制一切无目的和无价值的想法、不要不加以适当的考虑、不要分心、不要成为喋喋不休或忙忙碌碌的人、径直选择那更好的东西并坚持它、无所指责、无所逃避、任何行动都不要无目的地做出、使你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地行动、遵从你自己的和共同的本性、不要追求不可能的事情、按本性生活、不要因被人帮助而感到羞愧、热切追求你认为好的东西、恰当地说话、总想着有德之士、在无望完成的事情中也要锻炼自己、不怕死亡…… 
     
    我实在写不下去了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自己死去之后不会留下遗憾,就该读读这本书,然后思考你要做一个怎样的人,然后用尽毕生的时间去做,够了。 
     
    推荐给每一个尊敬温总理且又想为自己有价值地生活的人。











  • 即将步入大学,希望在纷纷扰扰的大学生活中保持本心,于是买了这本沉思录。刚收到就忍不住打开读了,但发现内容挺深奥的,有些地方比较难理解。但不得不说,认真读这本书心会静下很多。希望有天能真正理解作者想要表达出的东西。
  • 《沉思录》读毕。 
      深红色的封面映透着古罗马帝国留下的残垣断壁,显得极为古朴和厚重。之前有无数人推荐这本书,我是怀着十分敬仰的心情翻开它,阅读它的。 
      自然、本性、理性、德行、法、神、宇宙、时间、实体、灵魂、社会、整体、个体、消亡、重生、循环等等,基本贯穿了全书,这些抽象的名词和概念,经过奥勒留这位成熟的智者自我反省、思考以及精神锤炼,在自言自语自问自答,不加任何多余修饰的朴素记录中,向世人生动地阐述了和谐、理智、包容、宁静、谦虚、朴实、善、仁爱的意义。每每读到这些,我的内心都仿佛被透透彻彻地净化了一番,我的某些不成熟的行为和想法、观念在这里都一一被纠正。 
      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在于心灵的成熟和净化——成熟和净化不是一本书就可以帮我做到的,这需要时间的沉淀。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开始试着像马可·奥勒留一样思考,把思考作为自己的一个习惯,并使之伴随终生。对所遇到的人、物、事都应该积极的去思考,不仅思考它的表象,也要思考它的本源;不仅要思考结果,也要思考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并把它们联系起来,从宏观的角度再去看它一遍;思考周围的人,我从他们身上看到了什么值得学习的地方;思考我看到的某种现象,将它记录下来,并附上我的感想,肤浅也罢深刻也罢,至少是在尝试着思考。 
      书中对死亡、名誉、快乐、欲望等一些众人平时十分在意的事物也进行了深刻的分析:生命和名誉是虚无和无意义的事物,终究将被时间的洪流所淹没,而快乐和欲望应当遵循理性、本性和神的旨意,无论你得到多少,都要坦然接受,倘若跨越了规则去争取这些,那便是偏离了理性,违背了神意。这些见解充满了智慧和理智,然而却冲击了我原本的观念,以至于一时半会儿还无法转变:我惧怕死亡,因为我正在努力活的精彩;我追求名誉,因为我希望自己的努力能结出成功的果实;我向往快乐,因为快乐令我更加积极、向上。以上这些,只要是我通过自身努力,遵循法,不违背道德,为何不去争取,为何不去享受?对书中一些崇尚清静无为,仅高扬道德而放弃斗争的思想完全无法接受。即如译者何怀宏先生所讲:“它(斯多葛派哲学)也许永远不失为一条退路,但对于朝气蓬勃、锐意进取的人,尤其是生命力洋溢的年轻人来说,走这条路还是一件太早的事情。” 
      在书的最后一页,我写下:“二零零九年二月读毕,第一遍”。是的,我还要再反复去读它,反复的去体会那自强、自省、自我锤炼的过程。

  • 勾起我买这本书的原因相当简单:温总理的床头书,读了百遍的书,出于对温总理的崇敬,出于追星的时尚,我毫不犹豫的选择了这本书。 
    买了这段时间一直不敢评论,因为我对书里面的内容知之甚少,妄下评论,岂不是误导后来之读者,我决定还是细细地认真地品读一二再做评论。所以一登录当当、一登录邮箱看到催我评论的文字,我就更是下定决心,好好读下。 
    读了这段日子,我感觉不是书中的内容有如何大的能量,在字面的力量永远不及我们每个人看到的字面后的东西。这本书关于我们个人、我们的人生、我们的历史、我们的未来,在书里面我看到了一个人的思想轨迹,我也反思我的思想,反思我的人生。 
    下一步:准备开始阅读The Stoics门下所有人的作品(有点奢望)。 
     
    推荐大家阅读!

  • 很久以前就看见这本书,我一直认为又是媒体的炒作,于是置之不理。有一天在网上下载了DOC版本的来读,谁知道一读就收不住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谄媚的讨好,有的只是自我反思和自我激励!面对急功近利而浮躁的学术界,自我反省和深思正是我们所迫切需要的。 
        沉思录不是什么灵丹妙药但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可能是因为是英译版,有些地方玩味不清,但是,沉思录真的值得花一点时间去慢慢的品尝!
  • 这本书很早就买了,后来这本书大热是在温家宝总理向大家推荐以后,所以我手上的这个版本是旧版的,和新版一样的红色封面,一样的装帧,只是书的正面一行小字变了,由“温总理读了百遍的案头书”替换掉了旧版的“一个罗马皇帝的人生思考”。虽然我也是温总理的粉丝,不过就这本书而言,我觉得旧版的设计更贴切,当然了,因为温总理的推荐,能让更多的人关注这样一本好书无疑是有其意义的。马可·奥勒留作为斯多葛学派的代表人物和践行者,在两千年以前写下了这些话,我在读的时候觉得这些话其实就是奥勒留的个人日记,或者说个人的思想笔记,只不过与我们普通人的日记不同的是这些东西都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借用译者何怀宏先生的话,“这本书你买来不一定马上读,但总有需要读它的时候。”而我的感受是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读一读这样的文字,会带来不一样的感悟。当你焦虑时,它能抚慰心灵;当你处于困境中,它能给你勇气,智慧与决心;甚至当你得意忘形时,它能助你淡泊宁静。只要你愿意拿起它,只要你愿意阅读它。 
    因为这本书,我大致的找了一些斯多葛学派的资料来看,在如今这个时代,披着麻袋生活的岁月早就离我们而去了,对于喜欢时尚,追求生活品味的我来说,也认为斯多葛学派的一些做法过于偏激,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勤俭的生活态度,即使在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不懂珍惜与节约,任由欲望无休止的膨胀,那么将无法想象我们的明天会是怎样。
  • 这可以说是对一个帝王一生的思想的解读。对于马丁。奥勒留这个人不是很了解,只知道是个哲学家。这是一本需要时间去慢慢解读的书,需要你去品味、去思考、去回味。他就像一位先知,告诉我们在我们的人生中的烦恼与不公平发生时我们应该怎么做;他就像一位伟人,屹立在那里,告诉我们我们是多么的渺小——不是肉体,而是灵魂与思想;他也像一位恩师,对我们谆谆教导,告诉我们善恶之分,让我们一点点从平庸走向不平凡。读这本书的同时,我在读歌德的《浮士德》。浮士德让我觉得人的思想可以那么的博大精深,而《沉思录》告诉我人的思想可以那么的高尚,高尚到让我觉得难以企及。 
        这本书是我从网上买的第一本书,印刷不错,纸质也相当可以,绝对的物有所值。美中不足的是一眼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译作”,太多的英语句式,显得迂回又复杂。当然,一个罗马文的作品,被用英语解读并翻译,再被转译成中文,出入和难度是可想而知的,所以译者也是很不容易的,理解万岁吗。
  • 顾名思义,这本书某人(马可.奥勒留)对人生,对社会,对处世,对理想等等的个人思考记录。有些内容像警世名言,有些像娓娓道来的人生哲理。由于作者(古罗马皇帝)的人生阅历和学识渊博,所以所谈的内容涉及面极广,每个人都可以对号入坐地找到自己需要的座右铭或者人生难题的题解,特别是你自认为处于人生低谷之时,更能找到困扰自己的问题所在,这就是哲学的能量。 
        当然,由于这是集哲学,历史,社会学等思想性较强的作品,因此,读起来没有读小说一样的畅快感,也没有内在逻辑,但是,也正是基于其思想性,只要你慢慢读下去,你会发现一些对自己或者亲人们人生有用的哲理性东西,有时就像是一碗心灵鸡汤,让你浮躁的,愤愤不平的内心归于平静。我觉得这正是哲学带给人的最高境界的享受! 
        不过, 读这样的书一定要讲究场合,否则你会读不下去,或者读了也没有任何感觉和收获。温总理说过,他是放在床头,睡觉前看一段,这当然是最佳选择,但我觉得在宁静的咖啡屋,有点淡淡的背静音乐,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不仅有小资的情调,又能洗涤心灵,感觉自己和作者离得很近,那种感觉真的好极了。的确,一本好书就像一杯浓浓的上等咖啡,需要慢慢品尝,细细咀嚼,才能真正品出味来。
  • 这是一本写给自己的书,关注的是那些关于灵魂的事。没有人能阻止我们按照本性生活,但我们却总有太多的原因,以至于忘记了自己的灵魂。而那些行不多久即要停下来等待灵魂的人们一定和马可奥勒留拥有着相似的思想。 
    在军旅生涯的间隙,一个罗马皇帝没有去享受声色犬马,而是沉浸于对人生和灵魂的思考,想着如何保持个人的德行和理性。这是值得我们追忆的一件事情。 
    希望大家都来读读这本书,请记住,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
  • 长句如长锯,锯我到分裂发表于 2009-06-15 22:31:16 长句如长锯,锯我到分裂 
     
      “在我看来,这种淡化‘国家民族’或‘国民’等政治意识形态的因素而从现代人个体人格的确立角度切入道德修身问题的低调策略,正是本书的一大特色……” 
      你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莫急,再看下面两个段落。 
      “由于作者更看重公民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而有意识地避开理论上的‘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二元论述的框架,认为以此‘框架’讨论修养,‘有时也许会看出貌似重大的实际问题。但实际上,这些问题没多大必要去应用于人世间’。因此,《修养》一书的论述具有更贴近个人道德实践的特征和广泛的应用性,避开了单纯为民族国家塑造合格‘国民’提供劝谕,这样一种急功近利的政治性和道德说教的大而无当。” 
      “书中也有几处拿西方人与东方人进行比较以说明日本人某些方面弱点的地方,但感觉不到以西方标准来裁断东方人那种‘文明与野蛮’二元对立式的论调,反而常常是把东西方的智者圣贤平等地视为现代普通人道德修养的智慧源泉。” 
      是不是越来越迷糊了呢。至少我是进了沼泽地。或许你更聪明些,很快明白了作者本义。那么就再阅读理解下面两段。 
      “宗教作为人这种有限存在者对超越者的倾听和回应的特定方式,作为一种以超越世界为精神背景和范导原则的为生活世界立义的性灵活动的社会行为,几乎从来未曾止息。” 
      “当我们以发源于闪火特文化圈的、俱属于亚伯拉罕世系的三大启示宗教为基本范本透视自身的其他文化圈的其他宗教传统的时候,这种捉襟见肘的窘境,往往更其严重。” 
      这些段落是最近一期某高雅文化杂志中的一小部分。我是该杂志的忠实读者,从不敢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卑微地认为是自己的水平太低、理解力太差。实在不忍卒读,就揭竿而起,冒犯一下君子。 
      不溯及既往了,就说这期,就拣其中两篇,就有以上这些深奥玄妙的句子。风雅是附庸不上了,只觉得冗词赘句,晦涩难读。是我语法修辞学得不精,还是作者学者滥制长句,以至自己也失去把握、首尾难以相顾? 
      读此大作,上气不接下气,非让我憋死,才罢休。是不是把人家憋死前,作者学者已憋个半死?啥叫折磨,此为一例。 
      北齐颜之推说:“问一言辄酬数百,责期指归,或无要会。邺下谚云:‘博士买驴,书券三纸,示有驴字。’”此等文章可谓头上安头,屋下架屋,结果不仅没能锦上添花,而雪上加霜。 
      我们不求君之行卷沉博绝丽、脍炙人口,但也至少让景仰者明白大概吧。白居易作诗力求老妪能解,深入浅出。毛泽东老人家说:“我们可以大声疾呼,而不要隐晦曲折,使人民大众不易看懂。”他们可都是特大号文人。 
      在网上找找同我遭遇者,看到亚马逊网站一位网友也在倾诉: 
      “今天刚刚拿到《沉思录》,迫不及待地阅读。结果与我之前期望的相去甚远。且不说原著到底表达了怎样深层次的思想,光看译文别别扭扭的组词就能把人气得火冒三丈。  
      “请大家看以下这段话,出自原书66页:  
      ‘没有什么事情是一个人天性不可忍受的事情。同样的事情发生于另一个人,或是因为他没看到它们的发生,或是因为他表现一种伟大的精神而使他保持坚定和不受伤害。那么无知和欺瞒竟然强过智慧就是一种羞愧。’  
      “我反复读了N遍,愣是没明白这白纸黑字的中文在讲啥。我承认自己哲学功底甚浅,可是如果一部哲学名著仅仅因为别人读不懂而成为名著,那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我甚至怀疑那个译者本身有没有读懂这部原著。” 
      这部号称国家首脑都作为枕边读物的畅销书是由哪位大师译的呢,北京大学一位教授。此书被认为其“重要译著”,译文“准确简练、优雅凝神”。 
      邹韬奋当年说:“有些文字,尤其是所谓直译的文字,写得佶屈聱牙。”到底是北大教授之作“优雅凝神”,还是读者们被其“聱牙”硌掉了牙? 
      遭此遇 者无独有偶,我手边就有一册家人看过的《沉思录》,扉页有注:“这部书翻译得太差,译者中文底子不行,有些地方完全不能表情达意。” 
      我不是一概反对长句,什么时候能够看到那些舒缓自然的长句,如静静长河中的水草一样缠绕我的梦,而不是如此成为绊马索。



  • 经典中的经典,读后觉得生活中很多困惑都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如果拿着放大镜去看生活中的不快,必然会失去很多幸福。但同时也不能完全依赖这本书,因为做到书中那种神一样的境界是不可能的,书中的一些理论是很消极的,有时面对生活,需要一种无畏和勇敢,不可处处妥协。我会用这本书给宝宝做胎教的:)
  • 从我的母亲,我濡染了虔诚、仁爱和不仅戒除恶行,甚而戒除恶念的品质,以及远离奢侈的简朴生活方式。 
     从我的老师那里,学会了忍受劳作、清心寡欲、事必躬亲,不干涉他人事务和不轻信流言诽谤。从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和目标的坚定不移; 
     从塞克斯都,我看到了一种仁爱的气质,从文法家亚历山大,我学会了避免挑剔。 
      也许,我们不能完全做到, 
      但,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感恩。
  • 同样性质的文字应该蛮多的,唯一不同的可能只有他的帝皇身份。如果站在他的角度去看你的思想的确是伟大的;如果站在普通人的角度去看的话,同类型的哲学理论也不少,到目前仍没看出相比之下的更高境界。或许读者的不同身份会有不同的心得,会有不同的震憾。我仍在书中努力寻找。  
    “这些坏事应当由这样一些人做是自然的,这是一种必然的事情,如果不允许这样,就等于不允许无花果树有汁液……”“那儿存在着形成有关恶的意见的能力。那么让这种能力不要形成这种意见……”一方面说不要对一件所发生的事下定义,称它为恶事或好事,和自己一样的群体所做的事,是无所谓好或坏的,所有的事都是自然形成的,只要按着自己的本性去行事。这方面我可以理解,但疑惑仍是存在:他能做到这一点吗?在他写下“恶事”这两个字的话,脑海中是否涌现出对等的事情呢?如果是涌现出了,那他就还是对这件事定义了一个恶字,他还是在不由自主的在对所发生的事情区分善恶。
  • 一个皇帝,能经常说出带有哲理的话,能经常思索哲学问题,能用哲学思想日理万机,甚至能把这些都记录下来写成书,纵观中国几千年来上百皇帝是没有的,中国的皇帝,对我们现在的价值几乎都是娱乐方面,除了极少数几个“文治武功”相对出众的常在影视剧中被借尸还魂,成为任人装扮的“洋娃娃”之外,没有留下别的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更谈不上哲学思想。而在西方历史上,在古罗马,确有这样一位精通哲学的皇帝,他就是写下了一本被温总理放在案头读了上百遍的书的作者,马可奥勒留,这本书叫《沉思录》。  
      
    沉思在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一件很不合时宜的事情,大家都很忙,忙着挣钱、忙着消费、忙着升官、忙着泡妞,商品经济潮流下的娱乐时代,使人们成了疯狂的受众,快节奏的加上明目繁多的娱乐方式,让我们真的还想再活五百年。太多的选择使人迷惑,浮华的世界让人没有方向感,所以我们活的很累却还不想停下来休息,生怕错过了什么、丢掉什么、被什么落下,但仔细想想又似乎什么都没得到。这其实就是《沉思录》中提到的“追求不可能的事情便是疯狂”,而在奥勒留看来,一个人“行事若能遵从理性,一心一意,坚定不渝,不急不躁,不随便分心在别的事情上,保持心内的纯净正直,即使你随便可能放弃生命——如果能做到这些,不奢求什么,也无所畏惧,那么你就能过的幸福,谁也不能阻止你活的这样的幸福”。这样的话让人读起来有顿悟之感,几千年前的思想如今依然如此深刻,让我们敬佩的同时也为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感到尴尬,这个浮华的时代生产出来的那么多娱乐产品,多年之后能给后人们带来什么启示。  
      
    《沉思录》一如中国的《论语》,是一本语录体作品,没有长篇大论、没有深奥无用的修饰,虽然说的是哲学问题,可读起来并不想大学课本那样生涩、枯燥,比如“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明确的目标,而且要有助于使生活的技艺尽善尽美”、“最高尚的报复方式是不要变成你的敌人那样的人”等格言警句式的句子比比皆是,思想的火花闪烁着人类的智慧,所站的高度、思考的深度、看问题的角度都显出一种大气与深远,充满浩然博大的气质,读起来让人冷静,令人思考,使我们把更多的关注从浮华的娱乐社会现象转移到自己的内心,平静的面对内心,思索一些得失、进退、生死的哲学问题,也好好问一问自己,欲望让我们终日追逐的想要的东西是不是内心真正的需要。



  • 当世俗渐渐占了上风,灵魂只能退避一隅,遮蔽于金光之下。 
    一直觉得思考着的灵魂才是最美丽的,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个美丽的灵魂。它对于自己是那么严格,对于恶,它却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按照本性生活,恶是人性中的一部分,社会中自然也会有恶人,自己需要做的,只是保持一颗高贵的灵魂,并且使自己的智慧仅仅用于正直的行动。 
    奥勒留死于180年,那时造纸术应该还没有传到西方,他的日记却穿梭了岁月来到我的面前,让我们的灵魂来了一次美丽的邂逅。
  • 两千年前,一位罗马皇帝在他的马背上驰骋沙场的过程中,写下了这本《沉思录》,这是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在一场战役之前,他的知心朋友们请求他离开前留下他自己的箴言,于是这本书才得以流传后世。现在,我的手上也拿着这本书,一个古罗马皇帝是不会想到两千年后他的个人想法会变成一本中文书。两千年的人世变幻,却并没有改变人心的真实渴求。现代人的生活与古罗马皇帝的生活毫无相似之处,更何况是万里之外的中国。但是,无论时空如何变迁,即使回到万年之前,原始人在篝火边看着用他们的文字符号编写的《沉思录》时,也会若有所思的。这就是这本书的魅力。

    这本书的文体类似于散文,并没有成系统的论述,但它是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代表作。在这里不用赘述该派别的哲学理念,因为读者看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哲学,大多数人可能都是为了解开自己人生的疑惑才拿起这本书的。也许大多数人不会去关心: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至于为什么不关心,大家都知道,因为没用。在现代科技发展的背景下,人类的生活似乎不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流行什么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但是我们就幸福了吗,我们比那个古罗马皇帝幸福吗?

    人无论在哪个时代似乎在心理上的需求是一样的,想得到些什么,或者不想失去自己所拥有的。爱情、事业等等最后转变成内心的幸福感,才觉得这辈子没有白活。而死亡最终来临的时候,才明白什么都带不走。其实,古人解决不了的问题,我们现在还是没有解决。人类社会的发展从表面上看,是物质技术不断更新突破的过程。但是对待自己的内心,人类似乎并没有往前迈进多少。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折磨人的心灵,普遍的忧郁与失落似乎是现代人的通病,这因为什么?因为“那些不注意他们自己内心活动的人却必然是不幸的”。

    我活着为了什么,人活着为了什么,我在宇宙当中到底有什么意义。这本书就是在尝试解答这些问题。因此这是一本伟大的书,它想解决的是人类任何时代都需要解决的问题。虽然它是斯多葛派的理论,但却与其他地域的思想文化有某些共通之处,所以才会得到广泛的认同。我从这本书里,就看到不少的观点与东方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契合。例如,作者认为这个世界是不断变化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构成这个世界的是几大元素的聚散等等,这与佛教的某些理论不谋而合。另外斯多葛主义认为,宇宙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支配万物的普遍法则,即“自然法”,有时,他们又称它为“逻各斯”,“世界理性”。这就类似于中国的“道”。当然,这些都只是哲学理论的皮毛。在论及人与宇宙以何种形式相联系,以及具体方式上,这本书体现的智慧也是非常深刻的。但这些部分往往还是不会被人重视,一般也就看重他的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宏观的层面更容易被忽视。

    “灵魂先于身体早衰是让人羞愧之事”。如果我们觉得空虚与失望,不应该再怨天尤人,首先我们应该审视自己的内心。“没有人能阻止你按本性生活”“我为普遍利益做过什么?”这都是在解答我们内心的困惑。我也有归隐山林的欲望,而现在终于明白,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宁静不过是心灵的井然有序。这位古罗马皇帝不是用疆土和战绩来使自己伟大,而是用智慧让自己被世人铭记。他的沉思因而不朽。










  •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马可•奥勒留:(Marcus Aurelius,公元121—180年)著名的“帝王哲学家”,古罗马帝国皇帝,在希腊文学和拉丁文学、修辞、哲学、法律、绘画方面受过很好的教育,晚期斯多葛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奥勒留也许是西方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哲学家皇帝。自青年时代起即三度出任执政官,并在40岁(161年)时成为拥有全权的皇帝。但是,他坚持同养兄维勒斯一道继承皇帝之位,形成罗马帝国的历史上第一次由两位具有同等地位和权力的皇帝共执朝政。他为帝国夙兴夜寐地勤勉工作,作为体恤民情的法律实践者,他颁布大量法令,作出诸多司法决定并从民法当中删除不合理的条款,作为统帅,他为平定兵患动乱而风尘仆仆征战四方,并最终死于军中。利用辛劳当中的片暇,他不断写下与自己心灵的对话,从而著就了永悬后世的《沉思录》。他是一个比他的帝国更加完美的人,他的勤奋工作最终并没有能够挽救古罗马,但是他的《沉思录》却成为西方历史上最为感人的伟大名著。 
      马可·奥勒留是一个悲怆的人;在一系列必须加以抗拒的欲望里,他感到其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就是想要引退去过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的那种愿望。但是实现这种愿望的机会始终没有来临。――罗素 
      公元177 年,马可·奥勒留,罗马帝国的皇帝,坐上了奔赴北方的战车。如果 121 年 4 月 26 日是他准确的生日的话,这一年他刚好五十六岁。但那时候人们通常只能活四十岁。 
      多年来他的帝国一直动荡不安,危机四伏,甚至可以说兵荒马乱,加上军队的内讧,他的年轮几乎是在战车下转动的,他的身体也十分疲惫。尽管所到之处,人们都在高呼“皇帝万岁!”皇帝本人却深知来日不多,一种壮士一去不复还的预感徘徊在他心头。不过他早已作好随时放弃生命的充分准备。作为万万人之上的皇帝,通常是没有朋友的,但马可·奥勒留拥有许多知心的朋友。直到三天前他们还在一起谈论宇宙、神灵与人生的深奥哲理。罗马城外,风把旗帜吹得猎猎作响,他深情地与朋友一一握手,就像生离死别一样。他的情绪可能感染了朋友,他们请求他留下自己的箴言。这就是今天我们可以在书架上看到的《沉思录——一个罗马皇帝的哲学思考》。多亏他的朋友,不然我们也许就读不到这册智慧的书——它本来是写给自己看的。虽然那场战役最终取得了胜利,奥勒留却在胜利的喜讯中撤离人世。  
      马可·奥勒留从小就表现出探索万物本源的兴趣,十一岁时,他便有意身着古代希腊与罗马哲学家们常穿的简陋的长袍,模仿他们的生活方式。他少年的心智,得到了当时世界上最好的教化。在《沉思录》的第一篇,他列举了一长串对他的人格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他们是他的祖父、父亲、母亲、家庭教师和一些哲学家。令人感兴趣的是,奥勒留所列举的自己得到的教益大多是否定性的。如,他的母亲教给他不要在心中产生报复的念头;他的家庭教师使他“学会了不在运动场上加入某一方——无论是蓝队还是绿队;也不要为格斗比赛的任何一方叫好——无论他们是执方盾还是圆盾”;拉斯提库斯告诫他“不要因为虚荣而撰写冥思玄想的文字,或慷慨陈词地谈论道德,不要故作热情洋溢”;阿波罗尼乌斯教导他“不要让心依赖于偶然机遇”。




  • 再度重读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  
        
      17岁那年,在语文课外读本里读到,“属于身体的一切只是一道激流,属于灵魂的只是一个梦幻,生命是一场战争,一个过客的旅居,身后的名声也迅速落入忘川。”便立即着迷于这般洁净、高贵的文字。开始寻找他的书,我忘记是哪一年我第一次拥有了一本,后来随我去西安、青岛的途中,和一整箱其他的书一并丢失。后来买到了如上的版本,何怀宏在1988年从Geroge Long 英译转译过来的,他的译本已经给我留了深刻印象,我自这本后再无读过其他译者版本。  
        
      六年间,我多次,反复地读《沉思录》,但始终没能写点什么。少女时期所能体会到,是一种语言本身的宽广魔力,而并非真谛本身。也许恰如译者前言里认为,斯多亚学派对于年轻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太早的事情。日渐成长所自我培养的判断力,让我每次重读都觉得珍贵、又能开始学会主动去思考。  
        
      我是一个常常会过度焦虑的人,总希望所有的事情都在自己的控制或者期许之下发展,对于过去也时常会突然上泛起无法抑制的悔恨。“一个人没有的东西,有什么人能从他夺走呢。任何人失去的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只是他现在所过的生活;任何人所过的也不是什么别的生活,而只是他现在失去的生活。”我再次要求自己,远离对未来所有事情的焦虑,因为那些事情即使发生了,不发生,我也会照样用我对待目前时的理性,在那一日对待它。而所有的故事都会在时光里消逝,你的记忆会消失,别人记忆中的你也将消失。  
        
      他的自省。他如此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从十七岁以来,两千年这位在马背上的古罗马皇帝,我一直在他颠簸战场时写就的文字里寻找解脱。  
        
      我深信一个孩子的成长,一定需要一个充满智慧、拥有开放心态的成人。而命运让我缺失了,我很庆幸自己能在17岁的语文读本里知道马可·奥勒留,在一本小说合集里读到加缪的雅尼娜,从而初次知晓了自己的质料和内心激流,在书店的角落看到了吕坤的《呻吟语》,我为那种文字,传达千年、百年的缘分所感动。所以,这条人生道路我没有走错,并且一直也热烈地开放自己的心,去寻找其他能发自内心喜爱、信赖的一切。


  • 起初不晓得人活着是为了什么。长大一点的时候懂得了。我以为是金钱铺就了前进的路,我以为是父母兄弟成了我前进的牺牲品,我以为是名利诱惑我走进了那条路,我更以为我不能死去。 
    我不曾沉思,但却有叹息;我不曾帮助过谁,却在自己困难的时候抓到了别人的手;我不曾后悔,却在读了此书后后悔不已。 
    我以为身居高位就应该抬起高昂的头,却不知道还有为民做主的官;我以为有钱就可以得到一切,却不知道它买不回健康和青春;我以为我的一生会就这么平庸的过下去,却不知道我在这本书里已慢慢学会了沉思。 
    我终于悟出了人活着是为了什么。人活着是为了完成上帝交给我们的答卷,而上帝给了我们一张空白的答卷,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苦苦寻求那所谓的答案,其实偶然一回首间,答案已写在人类的后背上,每个人都看不到自己的答案,然而我们必须要完成,所以我们学会了合作和团结,由此而滋生了人类一切的美好!有天上帝说:”其实这就是答案!“


  • 身在上海心浮若尘埃,生活曾一度失去重心! 
      偶然的机缘,我看到了它,温总理放在床头几乎每天都要去看的书,于是我翻读起来,我似乎渴了,我好久没有被如此滋润过了!我想,那一刻我完全沉浸其中。是的,这本书属于我。 
      这是我的个人感受,你无需惊怪,我本渴望的只是学习的自我;你也无需鄙弃,这本书不俗!请不要妄加评论!如果你并不认可,请远离它,因为它只适合真正需要它的人! 
      如果中国人都爱读它,那么我会固执地认为中国一定是在进步!试想,一个国家的道德修养如此地被认可,那么它本身怎又不美好呢? 
      后来,我的心沉了。


  • 古罗马三大賢君之一马可.奥勒留,多年征战沙场,却又不忘初心,时时反思。温总理喜爱并推荐的书。此书中所透露的人文关怀、智慧和哲理至今都受用。
  • 看看大家对温总理读一百遍如此质疑,我便去搜了搜,不但找到了温总理说这段话的视频,还意外的发现杨锦麟(我很喜欢的评论员)也在评华南虎的时候提过这书,真是让我大感兴趣. 
     
    在“所有造假者,都是真老虎”,可见打假之难。这次鉴定结果出来后,相信当地还会“一如既往”地强调,自己组织一些专家学者参与的“真虎”鉴定结果才是真的、权威的。造假的“真老虎”们会理会民心民意、真理理性吗?古罗马哲人马可 “奥勒留在《沉思录》中引用智者的话说:“我没有面包,但我坚持理性;我从学问上没有得到什么利益,但我也坚持理性。”不知道这两句话,对于其他一些热衷于追逐利益的官员和跟着官场走的学者有没有一点启示。

  • 浮躁的生活,崇尚金钱的社会,希望更多这样的书来洗涤我们的心灵。就象书中说的:”从阿珀洛尼厄斯,我懂得了意志的自由和目标的坚定不移;懂得了在任何时候都要依赖理性,而不依赖任何别的东西;懂得了在失子和久病的剧烈痛苦中镇定如常;从他,我也清楚地看到了一个既坚定又灵活,在教导人时毫不暴躁的活的榜样;看到了一个清醒地不以他解释各种哲学原则时的经验和艺术自傲的人;从他,我也学会了如何从值得尊敬的朋友那里得到好感而又丝毫不显得卑微,或者对他们置若罔闻。 
      从塞克斯都,我看到了一种仁爱的气质,一个以慈爱方式管理家庭的榜样和合乎自然地生活的观念,看到了毫无矫饰的庄严,为朋友谋利的细心,对无知者和那些不假思索发表意见的人的容忍:他有一种能使自己和所有人欣然相处的能力,以致和他交往的愉快胜过任何奉承,同时,他又受到那些与其交往者的高度尊敬。他具有一种以明智和系统的方式发现和整理必要的生活原则的能力,他从不表现任何愤怒或别的激情,完全避免了激情而同时又温柔宽厚,他能够表示嘉许而毫不啰嗦,拥有渊博知识而毫不矜夸。”
  • 《沉思录》是两千年前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对人生进行的深刻哲学思考,他经常自省,热诚地从身边人们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去热爱劳作、了解自己的质料和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公共利益而努力。永远想着最好的东西,偏爱最好的事物,给予自己的健康合理的关心,不沉溺他人强烈的感情……
  • 公元121年,那是离现在无比遥远的一段岁月。那一年在中国,造纸巨匠蔡伦自尽而亡。那一年在西方古罗马,一个**的罗马帝王哲学家,来到了世上,他就是马可?奥勒留?安东尼(121—180)。他的伟大也许不在于他的战功,不在于他的励精图治,而在于他留给后人的一本书,一本他写给自己的书,一本 2000余年后的今天读来依然震撼人心的书:《沉思录》。   
      奥勒留作为曾经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的最后一个皇帝,他的一生过得并不顺心,在位二十余年的时间内,国内战乱不断、灾难频繁,他大部分的时间都在军营度过。昔日辉煌的罗马帝国内忧外患,如染上了慢性病的病人渐临风烛残年,经济、政治状况日渐衰落,致使罗马人口锐减,民不聊生。大厦将倾,任他奥勒留有千般本事,夙兴夜寐地工作,也无法阻挡古罗马帝国的颓势,只能眼睁睁看着古罗马轰然倒下,也许正是常年征战的经历使他以斯多葛派哲学的眼光开始思索生命、拷问自己的灵魂,与自己对话。   
      这是一本用灵魂写成的书。人可以通过双眼看世界,但是有个死角就是自己,所以看清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用眼睛能够做到的,唯有用心灵去审视过去,去反省过往。而反省自己,与自己对话从来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绝对真诚、平和的心态,需要超凡、决绝的勇气。在这本《沉思录》里,作者好似一个异常严峻而又平和的人站在镜子前面,告诫镜子里头的自己,书中“你……”的句式就是最好的明证。这不是简单的内心独白和情绪倾诉,这是自己与自己的交谈,这是解剖灵魂对自己进行告诫,比如他在书中这样对自己说道:“你错待了自己,你错待了自己,我的灵魂,而你将不再有机会来荣耀自身。每个人的生命都是足够的,但你的生命却已近尾声,你的灵魂却还不去关照自身,而是把你的幸福寄予别的灵魂。” 他总是这样在书中狠狠地拷问自己。   
      这是一本高贵而又忧郁的书。高贵源自作者自身思想的严肃、庄重、纯正和主题的崇高,全书十二卷,每一卷都有一个大主题,从感恩、思索宇宙、灵魂衰退、按本性生活等;它的忧郁来自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己和自身所处的混乱世界的感受,一个心灵渴望自由的哲学家却偏偏是帝王,承担着治国救民的重任,兼之国家开始衰败,压力不可谓不大,书中潜存的忧郁多源于此;而它的甜美,则只能是由于作者的心灵的安宁和静谧了。就如作者自己说的:“一个人退到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如退入自己的心灵更为宁静和更少苦恼,特别是当他在心里有这种思想的时候,通过考虑它们,他马上进入了完全的宁静。”哲学思考成了他唯一自我解脱的道路。   
      这是一本朴素无华却又真诚无比的书,没有华丽冗长的辞藻,没有刻意晦涩的思辨,没有冗长乏味的说教, 而是真正的教诲,切身的体会。由于文化的隔膜,我们对于马可?奥勒留?安东尼时刻提到的神的意志也许不一定认可,但由于这本书是他用来自省的笔记,一个人能够用神的意志来要求自己,不也恰恰说明了这是一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么?   
      这不是一本时髦的书,甚至不是一本令人愉悦的书,更不是一本助人如何发达成功的书。但这是一本可以安顿灵魂的书,是一本可以启迪智慧的书,这更是一本可以让我们的心灵变得纯净和高贵的哲学自省书。近两千年前有一个人写下了它,但再过两千年相信一定也还会有人去读它——《沉思录》。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 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果敢、谦逊、仁爱……他希望人们热爱劳作、了解生命的本质和生活的艺术、尊重公共利益并为之努力。《沉思录》是一些从灵魂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朴实却直抵人心。 
    《沉思录》,古罗马唯一一位哲学家皇帝马可·奥勒留所著,这本自己与自己的十二卷对话,内容大部分是他在鞍马劳顿中所写,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一个里程碑。《沉思录》来自于作者对身羁宫廷的自身和自己所处混乱世界的感受,追求一种摆脱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书中阐述了灵魂与死亡的关系,解析了个人的德行、个人的解脱以及个人对社会的责任,要求常常自省以达到内心的平静,要摈弃一切无用和琐屑的思想、正值地思考。而且,不仅要思考善、思考光明磊落的事情,还要付诸行动。  
      马可·奥勒留把一切对他发生的事情都不看成是恶,认为痛苦和不安仅仅是来自内心的意见,并且是可以由心灵加以消除的。他对人生进行了深刻的哲学思考,热诚地从其他人身上学习他们最优秀的品质 了激情和欲望、冷静而达观的生活。马可·奥勒留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979.html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