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心理学

爱的艺术[pdf txt epub azw3 mobi]

作者:(美) 艾里希?弗洛姆 著,刘福堂 译
格式: AZW3, DOCX, EPUB, MOBI, PDF, TXT爱的艺术

爱的艺术[pdf txt epub azw3 mobi]电子版下载:

网友评价:

  • 孤独感与分离感才是侵蚀我们一生的情绪,爱是解药与我们存在的意义。但爱是极其稀有的,大多数的我们都不能学习到这门艺术。。请原谅我非正能量的解读。
  • 认识自己,学会爱!爱也需要了解、学习,作者精通哲学、神学、宗教学、心理学,学识渊博,涉猎广,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客观阐述一些问题,推荐!受益匪浅![强]以下分享书中一些观点:“对那门艺术予以最大关注是精通该艺术的一个条件,如果不去学习至多只是个好心而浅薄的涉猎者……”“教师不仅仅是传播知识,而且要传授一定的人生态度。”……
  • 前几天看完了。不错!有几个概念有启发。现在忘得差不多了,对我而言,最重要的是,学会了爱身边的一切,包括爱自己。这些观点常听到,但看了这本书,就真的愿意去实践。第二,学会了多分享自己,做个有价值的人。第三,成熟的爱: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爱的艺术》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法兰克福学派重要成员艾里希?弗洛姆的著名作品,自1956年出版至今已被翻译成三十二种文字,在全世界畅销不衰。 在本书中,弗洛姆认为,爱情不是一种只需投入身心的感情,而是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以此形成一种创造倾向,否则,一切爱的尝试都是会失败的。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不能谦恭、勇敢、真诚、自制地爱他人,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爱。 弗洛姆进而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既要学习爱的理论,也要在爱的实践中学习。
  • 什么是爱,好像很难给出答案,看看心理学家怎么说。
  • 弗罗姆先生在这本书中阐述了父母之爱、情爱、博爱等爱的形式及理论,最后谈到了爱的艺术实践。让“爱”这个虚幻的东西现实起来。认同书中的观点:爱是一种能力,爱是一种实践。爱的艺术需要学习。在爱的道路中,我告诫自己:多一些关心与专心,少一些自私与控制欲,客观理性地对待情感。

    有时,我也想,两个人走在一起,是基于爱,基于逃避不可避免的孤独,还是荷尔蒙的因素?在电影《这个杀手不太冷》中,两个看似毫无可能的生命能相爱,这就来源于彼此都存在的深深的孤独。孤独会吞噬生命,而每个人都有打破孤独的潜在欲望,而爱正是凿破坚冰的利斧。

    美好的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一种灵魂的力量。爱,看似无处不在。可在爱这方面出问题的也不少,缺乏的是理解爱,懂得爱。爱情意味着一个人全身心的敞亮,克服自恋与封闭,接纳并融入对方的生命。同时还要有清醒的意识,足够的耐心,才能撞到终点的红绳。弗罗姆在书中提到爱情的积极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了解。问题在于我们了解对方太难了。认识自己都困难。格式化的生活,陷入其中,人容易茫然而无措。在围城之内,两个人如果不能一起承担现在,一起眺望未来,缺乏共同的志趣与目标,那爱之花迟早会慢慢枯萎。

    如果,你走进了婚姻的殿堂,可是又遇到了一个让你心动不已的人,你是选择背叛你的另一半,还是忠贞于婚姻,宁愿自己忍受内心的煎熬?这一问题在书中我没有寻找到答案。婚姻要求性取向的唯一,可是性吸引本身是多向的。法国电影《忠贞》中折射了这样的矛盾:克莱丽是选择丈夫克利,还是情人莫内?肉体的背叛与灵魂的背离,孰重孰轻?坚守是否有意义?何况我质疑影片之中克莱利与丈夫之间闪电般的结合是否来源于真正的爱,可以理解为一种短暂的性饥渴。弗罗姆分析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这种奇迹般的爱是不可能旷日持久的。当他们俩彼此开始真正地了解时,那种起初突如其来的亲密感便会越来越淡漠,当他们这种感觉蜕化到连一点信任都不存在时,取而代之的就是对立、失望和厌倦了。影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克利不相信妻子愤怒地离家出走后,在宾馆又与别的女子发生了一夜情。史铁生在《灵魂的事》中说,性是一种仪式,一种表达。而这,是需要爱作基础的。基于爱的性,彼此双方才能得到灵魂的升华,特别是在当今离婚率激增,色情行业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的时候。所以说,不敢说要你爱我一生一世,而是要你爱我就在当下,就在此刻。



  • 心理老师推荐的,内容不错,有些问题剖析得挺深入的,就是有点贵了。
  • 爱不仅仅是一种意愿,更是一种能力。理解这一点,似乎需要自我已经成熟了。
  • 不错哈。。已经开始学习了。。非常好看好学哟。。还想买两本。。
  • 朋友推荐的书,看完发人深省,值得推荐给大家,一代大师佛罗伊德的作品
  • 老早就想买了,一直没有看到有卖的,看到有新版本就下手了。
  • 这本书升值的也太快了吧,这本买了19.5,过了两天买了本送人我现在才发现那本买了23,又过了两天即来评价的现在,卖到26了?
  • 现在的人都陷入了对爱的误区,爱绝不是被爱或被爱的能力,而是爱人与爱人的能力。在爱中所有的痛苦都源自为什么自己不被别人爱和如何爱人的问题。爱的艺术道尽了人们心中表达不出的对爱的困惑与迷茫,结合经验可以得到很大收获,但如果想从中得到一些方法或技巧恐怕会失望,因为爱,没有捷径,只有经历了才知道。
  • 昨天拿到了在当当网订购的《爱的艺术》,弗洛姆创造性地将爱这一说不清道不明的无形物质比拟成一种艺术形式。书的结构按照一般学习掌握艺术的步骤,分成理论与实践,显示出作者学术思维的规范与严谨。昨天我直接将作者要陈述的理论部分读完了,今天随着实践部分的结束,一本永恒的人生经典《爱的艺术》五十周年全球纪念版,我就看完一遍了。就像书中弗洛姆助手所说的那样,“对许多人来说,特别是对比较年轻的男女读者来说,一直到今天,这本书仍然是一个重大发现。不少人在多年后仍然会从书柜里找出这本书重读。” 
     
    我相信我会再一次兴致盎然地重读许多遍,只要我心中仍然对美好爱情有些许向往,对自己的人格仍然有不断完善的动力。这是我第二次接触到弗洛姆,这个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刚上大学时就在校图书馆借了弗洛姆的小册子,匆匆看完也没有多么深的印象,大学也就嗖地一下就快结束了。期间也谈了场失意的恋爱,多多少少也让自己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了性格中某些缺点。当然自己在这个年纪说到爱情还是向往的。 
     
     看了《爱的艺术》这本书,感慨作者的学术功底,竟能用如此富有逻辑性的陈述与说理。将世界上大家都认为没有什么原因道理的“爱”阐述出来。也许书中并不是每句话都值得推敲与认同,也并不是要顺着作者规范的爱统一格式。我想读这本时更多的只是作者和我们的一种情感交流。尽信书,不如无书,但作者时不时地流露出的对芸芸众生的人文关怀,使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阵阵温暖。 
     
    第一遍看完,脑海里留下的只是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文字片段,用自己的话记了下来: 
     
    爱是一门艺术,爱是一种能力,爱需要学习 
     
    当“给”超过“得”,人会有内在的真实满足,更是一种内在生命力的体现 
     
    只有爱的对象不局限于某个人,而是爱身边所有的人,一个人才能真正会爱 
     
    无论任何事情,都需要专心,不能散漫,专心要贯穿于我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而不光是做事 
     
    ……………………………………… 
     
    也许更多深层次的感悟,会随着自己感情生活的不断丰富和多次的阅读才会出现,我期待着~~~~~~ 
     
    书中弗洛姆的视野之广,知识之全面,也让我心生崇敬之情。 
     
    阅读中不时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哲学功底,逻辑思维清晰明快。还不时穿插宗教文化色彩,运用《圣经》中的段落来阐述人的感情世界,来证实自己的观点。中西文化在他脑中没有任何距离,说专心对于爱的重要性时他不时引出老子的《道德经》、佛家禅宗的静心修为。这些让我感觉到他真的是一位参透人心的大师,能够把握人类内在心理的需求,而这些才是需要只活一辈子的人们应该考虑清楚的。 
     
    我,23岁,头脑中膨胀的脑细胞,极力希望吸收更多的精神养分,《爱的艺术》才刚刚让我尝到了甜头~~~ 
     
      
     
    附:弗洛姆语录 
     
    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我觉得挺专业的需要沉下心来阅读 还没有看完但是喜欢书的封面
  • 推荐,引人思考推荐,引人思考推荐,引人思考推荐,引人思考
  •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年3月23日 – 1980年3月18日)是一位国际知名的美籍德国犹太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毕生旨在修改佛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发生两次世界大战后的西方人精神处境,弗洛姆在此被尊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来源:百度百科)

    《爱的艺术》一书中弗洛姆先生认为爱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能力,而不是对象问题。人生而孤独,为消除孤独感,人们需要与他人结合。爱情是人与人结合的一种。爱情的要素:给、关心、责任心、尊重、了解。

    给:不是财物上的给,是心灵的分享,与对方分享一切富有生命力的东西,如内心的高兴、愉快、伤感等等。尊重:是有能力实事求是地正视对方和认识他独有的个性。尊重就是要努力使对方成长和发展自己。

    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母爱是一种祝福,是和平,不需要去赢得它,也不用为此付出努力。但无条件的母爱有其缺陷的一面。这种爱不仅不需要用努力去换取,而且也根本无法赢得。如果有母爱,就有祝福;没有母爱,生活就会变得空虚-而我却没有能力去唤起这种母爱。父爱的本质是:顺从是最大的道德,不顺从是最大的罪孽,不顺从者将会受到失去父爱的惩罚。父爱的积极一面也同样十分重要。因为父爱是有条件的,所以我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赢得这种爱。与母爱不同,父爱可以受我的控制和努力的支配。一个成熟的人最终能达到他既是自己的母亲,又是自己的父亲的高度。他发展了一个母亲的良知,又发展了一个父亲的良知。母亲的良知对他说:”你的任何罪孽,任何罪恶都不会使你失去我的爱和我对你的生命、你的幸福的祝福。”父亲的良知却说:”你做错了,你就不得不承担后果;最主要的是你必须改变自己,这样你才能得到我的爱。”成熟的人使自己同母亲和父亲的外部形象脱离,却在内心建立起这两个形象。母亲的爱给予孩子安全感,父亲的爱指导汉字正视将来遇到的种种困难。只有母亲的良知,失去自我判断的能力,只有父亲的良知,过于严厉和没有人性。

    爱是能力,不是对象问题。爱不是同一个特殊人的关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

    性爱的重要因素是意志,爱一个人不仅是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如果爱情只是一种感情,那爱一辈子的诺言就没有基础。因为一种感情容易产生,但也许很快就会消失。

    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 薄薄的一本 也是开头给了一个我们没有人性方面深思的问题的根源
  • 人人都想知道如何去爱,如何摆脱莫名其妙的焦虑、孤独感。可是我们常常是通过看电影、电视剧、和他人讨论相关问题等,其实很少会拿本有关的书籍静静地学习和静静地思考来审视自己,至少我是这样的,甚至我们也不知道会有这样的机会来学习爱,一开始可能也不知道需要学习爱。但是读完这本书,发现自己需要学习的还是很多很多,但是更加明白了今后要如何去实践爱了而且在其他方面也让自己受益匪浅。强推这本好书!
  • 刚收到还没看内容整体效果不错字迹清晰字体大小合适
  • 弗洛姆经典著作。爱是一门艺术吗?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就要求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首先是给而不是得。 
      天真的、孩童式的爱情遵循下列原则:“我爱,因为我被人爱。”成熟的爱的原则是:“我被人爱,因为我爱人。”不成熟的、幼稚的爱是:“我爱你,因为我需要你。”而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我自己。”。 
    正在体会中。


  • “如果我确实爱一个人,那么我也爱其他的人,我就会爱世界,爱生活。如果我能对一个人说,我爱你,我也应该可以说,我在你身上爱所有的人,爱世界,也爱自己。” 
      一直对爱有所困惑,很欣慰买了《爱的艺术》让我通过“爱”看清楚自己,更看清楚“爱”后面的一切。如果送给人生一个字的话,那就是“爱”。生命需要爱,生活需要爱,为了知道爱的真谛,也该拥有《爱的艺术》 
      它改变了我对爱的态度,让我从困扰中获得解脱,更了解为了”爱“我该做些什么?
  • 大学是老师推荐,电子版和图书馆纸质版都读过,毕业后想起,还是要再来买一本的。因为关于“爱”,我们所知甚少。
  • 以我观书,以书观我,感恩遇见! 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特别是关于“无私”的论述。 值得提荐
  • 清早,边听着窗外热闹的鸟语虫鸣,边信手拿了新购得的艾里希.弗洛姆著的《爱的艺术》(上海译文出版社)来读。

    艾里希.弗洛姆,著名德裔美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一生创作了大量学术著作和普及性作品,其中影响最大的有《爱的艺术》、《逃避自由》、《健全的社会》、《精神分析的危机》等。

    全书仅四章,一篇“新版译者前言”、一篇“译者前言”、一篇前言、一篇附录,就篇幅而言算是又一“大家小书”了。

    首先读了“新版译者前言”,里面有这样的一些句子让我的精神又兴奋了起来:“为了摆脱困境,几乎每个人都在寻找各种刺激、手段和方式。但无论付出多大的努力,如果不认识自我,不认识自己在这个社会的位置以及所扮演的角色,不认识自己的迷茫和盲目,只会进入更深的死胡同。”这位译者名字叫李健鸣,很遗憾我对他一无所知,可是因为这些文字我记下了这个名字。

    再看前言:

    “这本书必定会使所有期望从这本书得到掌握爱的艺术秘诀的读者大失所望。恰恰相反,这本书要告诉读者,爱情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只需要投入身心的感情。这本书要说服读者: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太多的熟悉,太多的感动!这将是又一本令我用心去阅读的书……

    抽空的读到了七十多页。回头翻看已经看过的书页上被划下的一条条红杠杠,最感触的是这样的文字:

    “爱情是一种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情绪,是人内心生长的东西,而不是被俘虏的情绪。一般来说可以用另一个说法来表达,即爱情是给而不是得。

    什么是给?在物质世界范畴内,给是财富。不是说拥有财物的人是富裕的,而是说给予他人东西的人才是富裕者。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予他人的人是富有的,他感觉到自己是一个有能力帮助别人的人。

    但给的最重要范畴还不是物质范畴,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范畴。一个人究竟能给予别人什么呢?

    他可以把他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他的生命的一部分给予别人。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他一定要为别人献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应该把他内心有生命力的东西给予别人。他应该同别人分享他的欢乐、兴趣、理解力、知识、幽默和悲伤--简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东西。通过他的给,他丰富了他人,同时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时,他也提高了对方的生命感。他给并不是为了得,但是通过他的给,不可避免地会在对方身上唤起某种有生命力的东西,他给的同时也包括了使被接受者成为一个给的人,而双方都会因为唤醒了内心的某种生命力而充满快乐。”

    为了令这些文字更具信服力,弗洛姆在此引用了马克思的话:“如果你以人就是人以及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充满人性的关系为先决条件,那么你只能用爱去换爱,用信任换取信任。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对他人施加影响,你必须是一个能促进和鼓舞他人的人。如果你在爱别人,但却没有唤起他人的爱,也就是你的爱作为一种爱情不能把自己变成一个被人爱的人,那么你的爱情是软弱无力的,是一种不幸。”


  • 没有废话,逻辑性强。值得每个要走向社会,要结婚生子,要培养孩子的人阅读。
  • 弗洛姆认为,虽然我们一直在谈论爱,但其实很多人都并不具备爱人的能力。
  • 好书。以前买的不知道去哪里了,看有新出的重买一本
  • 在很多书上看到这本书的介绍,买来看看。纸质很好。
  • 这决不是普通意义的畅销书,或是一本给青少年看的教育用书。而是有心、有阅历的人才能看出味道的书。如同少林最高内功心法,没有善良本性和虔诚之心的人是练不了的。 
     
    弗洛姆,又一个犹太裔的思想家,《健全的社会》《逃避自由》也都很不同寻常,继承但批判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深入人心和社会深处,以富有同情和耐心的笔触,为拯救人类提出自己的方略。 
     
    他的书其实应该比弗洛伊德更受欢迎才对,其中有中国传统的那种谦逊、中正、圆融。
  • 算是收藏的书。没有读完,内容跟想象的不一样,讲述方式是外国人的思路。
  • 爱情只能产生于这样两个人之间,这两个人都从他们生存的圈子里跳出来并互相结合,同时他们每个人都又能脱离自我中心去体验自己。只有这种“中心体验”才是人的现实,才是生活,才是爱情的基础。这样体验到的爱情是不断地挑战,这种爱情不是避风港,而是一种共同的努力、成长和劳动。如果两个人能从自己的生命的本质出发,体验到通过与自己的一致,与对方结成一体,而不是逃离自我,那么在这样的基本事实面前,就连和谐、冲突,欢乐和悲伤这样的东西也就只能退居第二位了。“爱情的存在只有一个证明:那就是双方联系的深度和每个所爱之人身上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也使我们所能看到的爱情的唯一成果。” 
    深思。。。。
  • 对亲人朋友我们有时候矜持,不懂得表达,看看作者的看法!
  • 很好的一本书,不久以前在朋友那里看到老版的,非常喜欢。赞一下!
  • 和《逃避自由》一样,《爱的艺术》同样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第一次了解到爱是这样理解的,爱情是这样的。此外就是对人内心的分析,延续着弗洛姆的精致。

    向对于爱情或者爱充满困惑的年轻人强烈推荐。
  • 本来就书读得少,还搞些来考验我解读能力的,质量方面挺好的味道也不错
  • 非常值得一看,成长必备,我们现在很多爱,只是一种旗帜和名义。
  • 这个译本很晦涩平庸,唉,推荐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版本
  • 本书很不错,让人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认清我们的爱的本质。
  • 这本书是失恋的时候朋友介绍我看的。很感激它,让我从失恋的痛苦中走了出来,看清了很多原来都不明白的东西~~~不过我觉得就像这本书的作者预言的那样,现在的社会是个消费的社会,爱情也变成了消费,交易的思想已经深入骨髓。我不知道如果我努力成为心智成熟的人会不会也遇到一个成熟的他,但只要我还老想着会不会未来有个他等着,那我就还是不够成熟。。
  • 我一来就拆去看了!弗洛姆确实是个心理大师,这本书里对于“爱”的诠释很充分,值得推荐阅读!
  • 装帧精美,但是译者某些地方的翻译不符合汉语习惯,读起来较为吃力。
  • 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试图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 封面控,内容其实也不错的,但是要耐下心的慢慢阅读,毕竟不是小说故事类的。
  • 没有达到父亲的要求,则会被惩罚,而这种惩罚是失去父爱。看到这,不知道为什么有点感伤呢,已经长期与父亲处于一种相互鄙视的状态,看到那里,突然好像明白可能是内心深处一直总有想挽回父爱的冲动,虽然我还是深深的鄙视着他,总之,会继续看下去的
  • 确实是对爱的更深理解,也许以后能更明白了解背后真相
  • 艾里希.弗洛姆的,从心理学的角度谈到了爱的本质,这恰恰是我们所不擅长的.我们往往懂得爱是什么,但可能不知道为什么,有时甚至不知道如何去爱.而后面的问题又是困扰我们的关键.读一读,会让我们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 这是爱的艺术,我们都应该学会如何去爱,如何更好的去爱,而不是只懂得接受别人的爱和索取爱。
  • 内容看不大懂,哲学性太强,文学性和逻辑性不足。
  • 读书中对弗洛姆的理论无法质疑,隐约中又觉得他偏颇了,他所提倡的宗教是东方禅宗体验式的过程,不过如今有太多的理论,那么一个人苦口婆心地劝我们要身体力行,我还是愿意尝试地去学习爱的艺术,作为一种能力加强锻炼。
  • 推荐!We are starved for love, yet all our attempts to attain love in Western society are bound to fail. However, ***e art, Fromm observes that real love is possible with discipline, concentration, patience, and a supreme concern for mastering love.  
    “爱情的积极性除了有给的要素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这些要素是所有爱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 我想这是弗洛姆<爱的艺术>的精髓所在。 爱,包容着广袤的内涵,囊括着深邃的哲理,鸣奏着青春美妙的旋律,构筑着人间觊觎的灯塔。  
     
     
    爱是人生最温柔的伴侣。岂止年轻男女,从襁褓中的婴儿到孤独的老人,从孩提时代的稚梦到晚年的寄托,无不充满着对爱的期待、憧憬、希冀、追求和渴慕。  
     
     
    爱只能用爱来交换,欲得到爱只有学会爱的艺术。马克思说过:我们现在假定人就是人,而人同世界的关系是一种人的关系,那么你就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交换信任,等等。如果你想得到艺术的享受,那你就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如果你想感化别人,那你就必须是一个实际上无中生有能鼓舞和推动别人前进的人。你同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关系,都必须是你的现实的个人生活的、与你的意志的对象相符合的特定表现。如果你在恋爱,但没有引起对方反应,也就是说,如果你的爱作为爱没有引起对方的爱,如果你作为恋爱者通过你的生命表现没有使你成为被爱的人那你的爱就是无力的,就是不幸。马克思证实了自己的理论,他与燕妮纯真高尚的爱情令多少人为之倾倒;他与恩格斯的友谊已成为有口皆碑的美谈。马克思不仅获得了完美的情爱,也得到了真诚的友爱。  
     
    爱是有条件的,包括最崇高伟大的线爱与最赋有诗意和神圣色彩的性爱。爱,只有在给予别人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父母之所以能得到子女的爱,是因为他们给予子女以生命、温暖、翔和爱护,哺育其成长;子女之所以得到父母的爱,是因为他们给予父母以慰藉和希望;情侣之所能能够互爱,就在于他们互相给予对方和幸福。“给予”是爱的必要条件。你要得爱,你就应当勇于奉献。不能给予对方幸福的人,也不会从对方获得幸福。  
     
     
    爱的另一个条件是文明修养的程度 。野蛮人是不懂得爱的。在人类还处于野蛮时期时,即使性生活,也仅仅是一种本能发泄的行为。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把性本能升华为爱情。文明知识在人类的爱中越来越占有重要位置。人类的先哲帕拉塞萨斯曾看到这一点,他指出:“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 都不做的人儿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儿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得越多,也就越钟爱……设想所有水果与草莓同时成熟的人儿对葡萄一无所知。”实际上他这里讲了两层意思:其一,只有有知识、懂事理的人才懂得爱;其二,要对所爱的对象深入到本质和个性中去认识,只有认识到对象的个性和本质,才会钟爱他。马克思也曾强调知识和成熟的重要性。他在给拉法格的信中忠告他:“你应该考虑在结婚以前成为一个成熟的人,而且无论对你或她来说都是长期的考验。”可见一个人的文明程度、知识修养,对对方个性和本质的了解以及自身成熟程度,是一个极重要的爱的条件。
  • 买给我自己看的,自从有了宝宝喜欢看一些教育方面的书籍,很不错
  • 哲学使人们聪明,深刻。看待事物的眼界也会不同!看看一些浅显的哲学书对于普通读者还是有很多帮助的
  • 非常好的一部心理學專著,對「愛」有嚴謹而科學的解讀。
  • 这是一本非常好的书,值得推荐 众生的爱就像风筝,给你自由,又怕断了线,所以众生皆苦。这本书,比较推荐给宝妈读,我觉得这一时期的女人、在妈妈这一新的角色中,对如何爱自己,爱孩子,爱家庭,都能学到很好的方法,这是一本爱的『艺术』,更是一本爱的『教育』。
  • 这是较早期的经典德语版译本,绝对值得推荐。简单归纳几点阅读后的认识—— 
        首先,是对史蒂芬·柯维《幸福家庭的7个习惯》第一个习惯的反复强调——“家庭和家庭成员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同时拥有选择的自由,是基于原则和价值观做出的,而不是依情绪或环境随性而定。”要求大家深思熟虑、慎重抉择,所做决定应该符合自己的理念而非首先考虑条件。 
        其次,“爱首先是给而不是得”。索取不是爱、等待不是爱、质疑不是爱,一个“给”字集中反映了主动性的要求。这种“给”不是强调物质的付出,而是着重最富有生命力的人的能量交流,通过关心和责任心流露出来,不可避免地呈现自律的特征。懂得主动地“给”,将会带动和引发对方的爱,形成有益的互动。 
        再者,爱需要能力。能力与“给”的内涵交叉,能力是“给”的要求和对“给”的节制,同样地,“给”也是能力的一种表现,“给”侧重于主动性,狭义的能力则体现了原则性与引导性的交融。不辨是非和不做引导的“给”是溺爱,溺爱不是爱,溺爱更多成分是为了满足自己,近乎本能、无法自控的付出,事实上害人累己,没有让被爱者获得健康与独立的成长,因为不敢放手而把自己套牢,特别是向被爱者传递了错误的信息,引致不当的认知,成就他们不是安于被动索求,就是惯于无条件满足别人,造成日后扭转困难重重。存在着另一种“给”的形式——将“给”的范围极度局限化,被爱者由此习得的是极度自我和高度自私的体悟和狭隘认知,永远把自己的利益放在最前面,形成极端利己和自恋的倾向。以上三种类型,均会明显出现一定的缺陷:吸纳型因有对比的习惯,对爱不敢确认,容易心存疑虑;纵容型因为事事从对方考虑,感觉委屈了自己,心理容易失去平衡;掠夺型由于过度自我,容易不尊重别人。可见,吸纳型不会爱,纵容型只会爱别人、不懂爱自己,掠夺型只会爱自己、不懂爱别人。在这里,“会”指付诸行动,具有能力在自发方面的部分特征,而“懂”指认识。对于吸纳型不易满足、纵容型不懂说不和掠夺型不肯让步局面的产生,施爱者难逃干系,如此“给”爱,是不负责的做法,负责任的爱应该更看重结果,而非仅仅注重或是过于强调付出的行为。所谓爱是一门艺术,即有需要认识、可以习得、需要学习和掌握能力的隐义,狭义的艺术概念近似于技巧,要求谙熟火候和分寸的拿捏,同时作为一种学问,学习、钻研和更新必不可少,实现在操守原则和耐心引导下,用心践行引致正确的方向。一旦了解广义能力所包含的三种基本特质——主动性、原则性与引导性,将能够有效摆脱婚姻可否长久取决于选择对象是否适合的迷思。和谐相处之道,绝大程度是内定而非外定或他定,借用弗洛姆的话,就是“人们本可以学会去爱”。放弃或放低对自己的要求,以及对爱的学习重要性认识不充分,是对自己缺乏足够负责的态度。没有能力爱的人,必然没有条件获得深刻的爱的体验。如果想拥有之,首先必须学会爱别人,懂得“给”的内涵与真谛。爱并非存在于想象当中,真正用心的爱必定表现出积极的面貌,从而形成良性互动的局面。

  • 爱情不仅仅是全身心投入,而是要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个性。
  • 虽然读完之后没剩下多少印象了,不过经典值得一读再读、细细品味。
  • 弗洛姆的专著,值得每一个教育者认真学习,爱孩子,如何爱。真是一门学问。当当网的书挺好的。
  • 一直想看弗洛姆的书,这次买来看看,书是家里人代收的,我还没见到,希望内容不错,等回家了再仔细看吧!
  • 帮别人买的,很不错,一直忘记评论了,非常不好意思
  • 现代社会必读的心理学,不知道弗洛伊德不要紧,不读弗洛姆就不懂人心
  • 人本主义不敢恭维,不过弗洛姆的理解还是很深刻的
  • 这是一本可以轻松地阅读但又能引起思考的书,弗洛姆的文笔很流畅思维很连贯,不是严肃地说教,也不算是牧师般的引导,他不是要教会我们什么,他只是在讲述,就好像一个长者在讲他自己的人生体验中关于爱的那一章节。 要讲清什么是爱,我们必须先知道什么不是爱。不过,爱与非爱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克服孤寂。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未来的不确定性、日常生活的周而复始,合在一起便构成了生活的罗网。“一个被围困在这么一个罗网之中的人如何才能不忘记他是一个人,只存在一次的人,只有一次生存的机会,能经历希望、失望、担心和恐惧的人,渴望爱情和受到虚无和孤独威胁的人呢?”被困在一种生活中的人,如何才能不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能为力呢?
  • 给老婆买的 老婆在喜马拉雅听课 陈果老师的 陈老师推荐的 看了介绍 还是很值得一读的
  • 弗洛姆提出,爱是一门艺术,想要掌握这门艺术的人,需要有这方面的知识并付出努力去学习。
  • 还没有看内容,看评论很多人推荐,就买来先存起来。 感觉还是很不错的。 昨天夜里买的,今天早上到办公室,已经放在桌子上了。神速。
  • 和《健全的社会》内容有一小部分重复,但同样很值得看!
  • 弗洛姆的代表作,很值得一读,趁着活动就买下来了。
  • 爱的艺术学懂很难,很难,很难……希望我们都能掌握这门艺术。
  • 这本书用语特别学术 有点晦涩难懂 更像是研究式的口吻 看了一半没兴趣看下去了
  • 弗洛姆是德裔美籍心理学家和哲学家。这本《爱的艺术》是他最著名的作品。人类讨论爱情拥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可是能像弗洛姆这样给爱下了定义,解释了爱的理论,阐述了爱的实践,分析了爱的不同种类和不同对象,提出重要理论的人寥寥无几。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自从1956年该书出版至今已被译成37种文字,畅销不衰,被誉为爱的艺术理论专著中最著名作品的原因了。

    尽管这本书和弗洛姆本人拥有**名声,但是,这本书比较通俗易懂,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作者对弗洛伊德的入情入理的批判;没有心理学基础的读者能利用这本书很好的进行自我心理成长。无论是正在寻找自己的MR.RIGHT或MISS RIGHT的你,还是已经拥有爱情,进入婚姻疲乏期的你,这本书都会指导你走入爱情之路。

    作者的观点是:爱情是与人的成熟度相关,只投入身心是不够的一种特殊的感情。他认为,如果不努力发展自己的全部人格并以此达到一种创造倾向性,那么每种爱的尝试都会失败。如果没有爱他人的能力,如果不能真正谦恭地,勇敢地,真诚地和有纪律地爱他人,那么人们在自己的爱情生活中也永远得不到满足。

    我认为作者的这个观点也很好的告诉我们如何去维持自己的爱情。我一直都相信人的爱情不会一生一世不改变的,可以是对不同的人发生改变,也可以对同一个人发生改变,我相信爱情是分阶段的。人发展自己全部的人格是需要经过不同的阶段的,需要时间才能理解自己,而在这个蜕变的过程中,爱情也是随之改变的。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讲,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在面对同一个人,不同阶段的爱情和婚姻外面的诱惑时,我们如何选择。这个时候,我觉得正如弗洛姆所说:成熟的爱是我需要你,因为我爱你。如果真的达到这个境界的人,我想他知道如何选择。

    还有一个很值得一提的就是:作者在书中提到了家庭,父母对于孩子爱的形成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人很难处理好与父母的亲密关系,那么他也不能处理好自己伴侣的亲密关系。因为在我们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获得是如同母亲给我们的完全无条件的爱。可是现实生活中这种爱的给予和得到真的需要双方共同的心理成长。

    这确实是一本值得深深阅读,好好珍藏的书。不同的心理成长时期的重读也是十分有必要的。我衷心的希望通过这本书,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真爱,也能把这份真爱进行到底。

    我愿意相信:有爱的能力的人,对爱情是不求回报的,因为他相信他用自己的爱可以唤醒对方爱的能力。我还想再加一句,就是他有爱的能力之后不一定会爱上你,那么心智成熟的人,会选择无怨言的放手。因为有爱的能力的人对待爱情的态度不是完全拥有。



  • 我觉得这本书有些深奥难懂,但是其中讲述的关于爱的理论,包括父母对孩子的爱,自爱,母爱,神爱,性爱的本质都让我深深地体会到当好合格父母的不容易。另外,我觉得其中讲述的如何去进行爱的实践也是很有用的,而我自己在生活中也在进行一些实践。包括训练自律,集中,耐心。这些可以通过锻炼身体,平时的一些日常活动达到,但是其中克服自己的自恋性,保持客观清醒和理智真的很难做到。 最后,我觉得其中导致几种神经质似的病态爱情的原因分析感觉说到了大多数爱情失败的根本,也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父母,审视自己身上的那些问题。这本书让我更加了解自己,也通过他能够辨别那些爱是正确并且理智,那些是非理性的。当初是因为我跟父母经常吵架,并且对心理学很感兴趣才看的,结果不自觉地看了一遍又一遍。说到底还是不太敢去爱别人。
  • 内容译本相对来说还算可以,值得读读。正在阅读中。
  • 看到推荐买的,可读性很强。书的质量很好,包装完整,没有破损的情况。这次当当的书香节活动力度很大,一下买了31本书。
  • 不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需要你,所以我爱你 成熟的爱是 — 因为我爱你,所以我需要你。
  • 一本好书,摘录金句"不是所有人都有爱的能力,取决于他的个性发展。爱需要努力而获得。所有形式的爱包含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爱是自由之子,决不是支配的产物。"
  •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1遍,估计还会再看一遍。因为文中的许多思想和观点都对我有很好的启发。比如 成熟的人格是什么样的,真正的爱又是怎么样的,诸如此类问题该书都出了自己客观理性的见解。 
       下面我想引述下书中的一些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我而言启发甚大。 
      1、人的性格中有两种元素,一为母性良知;二为父性良知。母性良知是一种无条件的爱,培育和呵护生命的生发和成长;父性良知则表现为一种有条件的爱,表现为知性和理性,宽容和耐心,是对生命成长过程中的教导。成熟的人应该是母性和父性良知都充分发展的。 
      2、成熟的爱是给,而不是得。 
      3、爱的本质是一种深度的联系,是一种创造性的倾向,同时也闪耀着理性的光辉。需要警惕的是,当这种创造性的爱的倾向和理性遭到激烈的挫败时,破坏性和希望毁灭他人的倾向便会出现。 
      4、爱是一种“正能量”,唤起别人心中的生命感的同时,也提升了自我的生命感。

  • 这是复旦大学教师陈果推荐的书,中学语文课本里也选了其中的一段,那就让我完整地读一读吧!
  • 这本书不管从包装还是内容上来说,都很满意。

    我很推荐大家看这本书,读完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很想实践这门爱的艺术。

    弗洛姆结合自己的经验,用心写了这本书。我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深受启发的。
  • 书是经典,内容不错,翻译水准不敢恭维,建议喜欢此书的朋友,看看其他版本
  • 很久以前买的,看的时间不多。对于书,书中有一两句觉得好的买的就值了。
  • 从心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对爱的剖析很有意思。篇幅也不长,值得一读
  • 自己看完后,又买了一本送朋友,内容不错,值得一读~
  • 很好的教育图书,正在看,建议各位对教育学有兴趣的妈妈,好好看看哦!经典图书,值得推荐!
  • 老师推荐买的.还不错.一次性买了好多书.哈哈,超级满足
  • 开始有点深奥,又看了王小波的一本关于爱情的,相对容易理解一点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电子书下载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bookzhai.com/25673.html
返回顶部